《人间词话》“境界”说辨识
雷茂奎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文艺理论界素有影响,研究的人很多。但读了一些研究文章,我觉得对于王国维的许多理论概念的理解,还需认识;对于研究者的某些观点,尚需讨论;对于王国维的理论的批判继承以及哲学思想的实质,又需辨别。所以写下这几条札记,以求教方家。
“境界"指什么?
王国维说: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引自《人间词话》,下文未注明出处者同此。)
可见,“真景物、真感情”,是他给“境界”所作的解说。
那么,什么是“真景物、真感情”?他的具体要求又包括些什么呢?他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字使诗有了直观的画面,有了气氛,有了美感,有了生动的形象与诗人喜悦的情怀。他又说: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这说的是,好的“境界”又须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即要求含蓄,深远,具有诱人的美感,能引人产生广泛的联想。又说: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①
他还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要求“意境两忘,物我一体”。而他所赞赏的“不隔”的境界,则是“语语都在目前”。
综上所述,可知他的所谓“境界”,指的是:有真切的感情,有生动的画面,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具有耐人玩味的魅力,富有美感。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何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呢?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耳。
现在,一般人理解:“有我之境”,就是突出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情色彩;“无我之境”,就是抒隋主人公的感情融化于自然景物中,表现不明显,或者就说是“情景交融”了。这理解,大致不错,但较肤浅,没有摸到他的美学概念的来历及其精神实质。
大家知道,王国维接受了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唯心论哲学,认为文学是超阶级超现实的,不与人的利害相关系。他说:“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也。何则?美之对象,非特别之物,而此物之种类之形式;又观之之我,非特别之我,而纯粹无欲之我也。”又说:“有兹一物焉,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此时也,吾人之心无希望,无恐怖,非复欲之我,而但知之我也……然物之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则,非美术何足以当之乎?”呵见他之所谓“我”,即超然于利害、纯粹无欲、精神世界完全呈清静状态的“我”;他之所谓“物”,是“于人无利害关系”的、“非实观”的、纯粹客观的、“美术”境界中的“物”。二者都是超阶级,超功利,抽掉了主观意志与阶级属性的概念。
王国维经常使用“优美”和“壮美”两个美学术语。而这,也是从康德那儿学来的。
在论“优美”时,他引用康德的话,说“优美”是“由一对象之形式,不关于吾人之利害,遂使吾人忘利害之念,而以精神之全力沉浸于此形象之形式中。”③在《红楼梦评论》中,重复这一论调说:“苟一物焉,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吾人之观之也,不观其关系,而但观其物……而谓此物日优美。”在《人间词话》中解释“有我之境”时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可见“有我之境”,正是继承并发挥了康德的“优美”概念的含义。
在论“壮美”时,也引用康德的话,说“壮美”是“由一对象之形式,越乎吾人智力所能驭之范围。或其形式,大不利于吾人,而又觉其非人力所能抗,于是吾人保存自己之本能,遂超越乎利害之观念外,而达观其对象之形式”。④在《红楼梦评论》中也复述说:“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智力得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日壮美。”而《人间词话》解释“无我之境”时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无我之境”,岂不也来之康德“壮美”概念的解释吗?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