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朱祺编著的《北庄遗史》,探寻北庄朱氏家族文明的源头,北庄朱氏先祖贤达慈祥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数百年来,朱氏家族在北庄这片广袤的黄土塬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坚强的脊梁,信奉宽仁厚德、耕读传家的风范,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到今日家族兴旺,基业初成。如今,北庄朱氏门人正乘着国泰民安的大好运势奋发图强,其家族也必将更加兴旺发达。读罢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情怀激荡在心灵。这是一条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庄遗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翻阅朱祺编著的《北庄遗史》,探寻北庄朱氏家族文明的源头,北庄朱氏先祖贤达慈祥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数百年来,朱氏家族在北庄这片广袤的黄土塬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坚强的脊梁,信奉宽仁厚德、耕读传家的风范,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到今日家族兴旺,基业初成。如今,北庄朱氏门人正乘着国泰民安的大好运势奋发图强,其家族也必将更加兴旺发达。读罢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情怀激荡在心灵。这是一条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 内容推荐 朱祺编著的《北庄遗史》是一部梳理家族脉络,探究家族渊源,重拾历史碎片,发扬先祖文化的族史。共分为十二个章节,包括北庄概况、北庄朱姓开居繁衍史、历史大事要事记、社会经济、安冯各姓氏家族概况、同性外地朱姓家族概况、训喻、北庄古事、景观古迹、北庄民俗、外姓人眼中的北庄、拾遗和附录等。 目录 第一章 北庄概况 第二章 北庄朱姓定居繁衍史 第一节 朱姓渊源概述 第二节 北庄朱姓人迁经过 第三节 北庄朱姓人口状况 第三章 历史大事要事记 第一节 海原大地震先祖遭遇灭顶之灾 第二节 一贯道蛊惑人心先贤牵连受累 第四章 社会经济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经济情况 第二节 互助组及人民公社化等情况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经济情况 第五章 安冯各姓家族概况 第一节 安姓家族 第二节 冯姓家族 第三节 孙家小寨 第六章 同族外地朱姓家族概况 第一节 上良乡朱家堡朱姓家族 第二节 梁原朱家湾朱姓家族 第三节 梁原枣厥朱姓家族 第四节 崇信县木林乡武家湾朱姓家族 第五节 平凉市崆峒区二天门朱姓家族 第七章 训谕 第一节 朱子家训 第二节 敬老人行孝心 第八章 北庄古事 第一节 阳山湾的梨树 第二节 水泉沟的泉水 第三节 狼灾 第四节 逼工送料 第五节 碾咀咀的故事 第六节 砖瓦匠 第七节 毡匠 第八节 老牛车 第九节 第一台拖拉机 第九章 古迹 第一节 安冯学校 第二节 保安寺 第三节 山神殿 第四节 大涝坝 第五节 水泉沟 第六节 土炮 第十章 北庄民俗 第一节 节庆习俗 第二节 婚丧礼仪民俗 第三节 风味饮食 第十一章 外姓人眼中的北庄 第十二章 拾遗 附一 安冯村历届班子简况 附二 北庄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章 历史大事要事记 北庄朱姓先祖自落户安冯塬以后,几经大难,时至今日人丁兴旺、英才辈出。然而回望先祖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有些事件在世世代代的记忆里是不可磨灭的,有些教训甚至是刻骨铭心的。通过走访族内老人得知,在北庄,在朱姓祖先三百多年繁衍生息的历程中,发生了一些值得用血泪书写的大事要事。 发生在清同治年间的北庄崖密面垮塌事故给北庄群众带来难以抚平的创伤,除此之外,还有海原大地震和一贯道事件,也对朱氏族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节 海原大地震 先祖遭遇灭顶之灾 民国九年即1920年发生在世界上的一件大事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七届奥运会在比利时举行。而在中国,这一年的历史不仅仅记载了直系皖系之间的军阀大战,还有一次震惊世界的自然灾难——地震。 更多时候,相当多的中国人对于地震的记忆,首先是唐山大地震,因为很多人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惨痛的记忆是抹不去的。但实际上中国有史以来最惨烈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地震发生在甘肃,时间就是1920年。由于那次地震的震中在海原,故称为海原大地震。当时的海原、固原、西吉等县均属甘肃,所以,此次大地震也称甘肃大地震。 据《甘肃省志·大事记》记载,“民国九年(1920年)12月16日(农历十一月初七)晚7时6分,甘肃58县发生里氏8.5级的强烈地震,波及13个省区,面积达170万平方公里。震中在北纬36度、东经105度的海原、固原一带,烈度为12度,极震区还包括静宁、靖远、会宁、通渭、平凉等县。共死亡23万余人,牲畜死亡、房屋倒塌惨重,百万灾民流离失所。灾后瘟疫流行,灾民被冻、饿、疫疾而亡者甚多。灾区与省会兰州之间的交通、信息中断”。 1920年12月16日,当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的一笔:“夜地震约一分时止。”由于海原地震释放的能量特别大,而且强烈的震动持续了数分钟,全世界96个地震台都记录了这场地震,所以海原大地震又被称作“寰宇大地震”。 据现在的老人听他们的老人说,大地震发生在傍晚,这场大地震,最大的危害就是滑坡和山崩。地震发生时,人们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只是听到了来自地下的怒吼,同时,感觉到大地在剧烈颤抖,人们一会儿被抛向东,猛然间又被颠回西,在颠簸中,窑洞随即倾倒。颠簸状况大约持续了30秒。等到人们逃出窑洞,家园已经成为废墟,连同道路两旁高大的行道树,也沿着山的边缘滑出了百米远。当时的人们都居住在窑洞里,里头家朱印善一家三口被活活压死,前头家朱世全两口子被坍塌的土石夹住,在地震之后有幸逃生。憨厚的北庄人几辈人的积蓄,顷刻间毁于一旦,成群的牛羊牲畜被活活压死,无数家庭的衣物、棉被、粮食被掩埋,损失极为惨重。侥幸逃生的人们无家可归,整天整夜躲在塬面大场里的麦草垛旁边过夜。当时正值深冬,人们无衣可穿,无饭可吃,无家可归,其状惨不忍睹。据老人听他们的老人说,当时民间关于此次地震最恐怖的传言就是大地“开口吃人”。据说,在老庄一处打麦场上,地面突然裂开,一个人正好横在缝口上,口子又突然合住,把人喷到半空,这条地缝一张一合,往复多次,将这个人几下就摔死了…… 余震持续了三年时间,最大的一次在7级以上。地震前几个月,庄里一些地方的鸡狗不安,对空号叫;震前几日,天边云黄如焰,晴空气燥,人感到焦灼干热;地震当日早晨,气温剧降;震时,星月呈红黄色,尘雾四起。 因北庄及周边村庄农民住处都依沟边修建窑洞为主,且以松软的黄土为主,基本没有防震功能,所以,受地震的破坏极大。从防震理论上讲,黄土层越厚,距离沟边越近,居住在刀背梁(即塬面狭窄的塬边)受灾越重,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崇信县木林乡大庄村灾情最为严重。因此修建住宅要科学选址。2010年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90周年纪念日,海原地震博物馆在这天正式开馆。 书写这段惨不忍睹的历史,真的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头发倒立。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的祖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足以警醒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在建设家乡、创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奋发有为。 P39-41 序言 国有史,县有志,族乃国县之元,概须有谱。族若无谱,则姓氏之来源,系族人口之繁衍,无从考证;历史之坎坷,是非功过,无法鉴别。甘肃省灵台县梁原乡安冯村北庄朱氏家族,在一背篓银子购买的山庄上繁衍生息,现已有8个门房,54户273人,已成为安冯塬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当前国泰民安的大好形势下,人人安居乐业,家家生活幸福,北庄朱氏家族日益繁荣昌盛。 2011年春节,在堂兄朱宝莹的提议下,本人主动承担修编北庄历史之重任,其初衷是通过梳理家族脉络,探究家族渊源,重拾历史碎片,发扬先祖精神;通过对先贤历史的考究,增强后代的自豪感、荣誉感、使命感;通过对当代有识之士奋斗足迹的寻访,激发同龄人及后人的创业热情。堂兄朱宝莹,平凉农校毕业之后,背井离乡,从徽县农技中心的技术员一步一步奋斗至甘肃省委农工办副主任,足迹踏遍陇南徽县、武都、宕昌的山山水水,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群众生活的改善做出了贡献。他和在外拼搏的北庄人一样,虽志在千里,却时刻牵挂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为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奋斗的足迹、创业的精神,让我的同辈及后辈们高山仰止,必将引领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北庄人走出北庄,牢记北庄,情系北庄,建设北庄,在建功立业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回首历史,我们看到的是满目沧桑,心酸的往事和艰辛的岁月如水蛭一样叮咬着我们的肌肤;放眼现实,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北庄人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中,凭借自己的勤劳、质朴、憨厚,让自己脚下的土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窑洞废弃了,后来的土坯房也推倒了,地轱辘车成了古董,一辆辆私家车在村道上来回穿梭……所有的变化足以让我们会心地微笑。展望未来,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我的同代及后代有足够的能力和力量,将这片养育了我们的黄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我的父辈、我的同辈以及我的后辈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木发百枝,自根而起;水流千派,从源而来。修编《北庄遗史》之初衷是为了通过整理遗史,感召后人,让后人继承发扬“勤劳、质朴、憨厚”的北庄精神,并期待后辈深刻领会“绳其祖武”之内涵,为北庄历史的叙写注入新鲜的血液和鲜活的力量。 朱祺 后记 编纂族史,诚惶诚恐。惶粗糙之笔,有失族人之望;恐失之毫厘,难表祖宗之恩德。然记载历史、忠于历史是修编“遗史”之初衷,故从多方史料收集到多次意见征集,恭敬和谨慎之态度,我心可鉴。 族史的修编的确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感谢朱宝莹兄长精细的策划、睿智的构思及适时的点拨。他多次的鼓励为我完成“遗史”的修编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他公务缠身却挤出时间一字一句修改稿件的精神更让北庄人童叟感动。 感谢雷腊花老奶奶,双目失明,却拉着我的手不厌其烦地回答着我的提问,细致人微地讲述着祖宗的点点滴滴。感谢朱启民、朱效文二位叔父,耄耋之年,心明体健,为《北庄遗史》之整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你们以惊人的记忆让历史复原,以公道的评述让世事公允,你们是朱氏家门风范的高标杆,遗事的记录者。 感谢叔父朱田角、朱孝治、朱新治,兄长朱四贝、朱升奎、朱新贵:朱福奎、朱伍银、朱招银以及为《北庄遗史》撰稿的所有北庄人,你们的共同参与、大力支持使各大门房先祖之往事及氏族花名同现一册,让亡者九泉含笑,生者自强不息。 同时《北庄遗史》的整编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题名和题词,你们的墨迹让偏居一隅的北庄朱氏家族祖上光耀,门庭生辉;安冯各姓乡亲和各地同宗同姓人及外姓亲朋的不吝赐稿,也让“遗史”结构完整,内容丰满:灵台县农工办主任朱安斌先生在百忙之中对草稿的修改和指点让我受益匪浅,虽多年工作在外,但笔下的北庄却是那样的鲜活圆润;灵台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鄢文(回族)、灵台县史志办主任白新虎对文稿进行了修改把关;宕昌县委办公室赵永春副主任为文稿之付梓多方联系,倾注了心血;甘肃文化出版社的吴艳丽、魏万菊女士提供方便,精心把关。在此一并致谢! 尽管众心合一,但因年代久远,遗史缺乏必要的文字记载,加之笔者阅历、水平、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粗糙和肤浅并存,差错和疏漏难免,望族人海涵,待后续者完善。 朱祺 2015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