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徽州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交织着人与自然的磨合,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历经千锤百炼的磨砺,造就了具有较高素质的徽州人。徽州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宋代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徽州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徽州文化又是利用大徽州即本土以外的广阔舞台而发展起来的。归根结底,徽州文化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徽州人所创造的,是高素质的徽州人及时地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大徽州的广阔舞台,而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徽州文化。《徽州文化史》由卞利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徽州文化史(近代卷)(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卞利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回顾徽州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交织着人与自然的磨合,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历经千锤百炼的磨砺,造就了具有较高素质的徽州人。徽州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宋代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徽州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徽州文化又是利用大徽州即本土以外的广阔舞台而发展起来的。归根结底,徽州文化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徽州人所创造的,是高素质的徽州人及时地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大徽州的广阔舞台,而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徽州文化。《徽州文化史》由卞利编著。 内容推荐 步入清代中叶以后,徽州社会进入了变革的前奏,曾经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徽州社会与文化在内外交困等多重打击下逐渐步入了衰落的深渊。与此同时,承接历史的惯性,在同现实的抗争中,近代的徽州文化依然步履蹒跚地向前缓慢地发展着。对传统徽州社会与文化的批判、反思与总结,探索适应社会变革与时代变化的徽州文化发展方向,寻求恢复、重建和振兴徽州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道路,成为徽州近代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卞利主编的《徽州文化史(近代卷)》分为鸦片战争与咸同兵燹时期的徽州文化、咸同兵燹后至光宣时期的徽州文化、民国初年的徽州文化、抗战前后的徽州文化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内容涉及教育科举、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商、徽州科技等各个方面。 目录 序 引论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与成同兵燹时期的徽州文化 一 徽商开始衰落 (一)陶澍盐法改革与徽商的衰落 (二)成同兵燹加剧了徽商的衰落 二 经世致用思想与实践 (一)汪士铎对徽州陋俗的批判及经世致用思想 (二)王茂荫的货币思想和对徽州社会与文化的批判 三 关注现实的纪实性文学作品涌现 (一)黄崇惺与《凤山笔记》 (二)郑由熙戏曲、诗词文学作品对徽州现实的关怀 (三)柯华辅、柯钺父子及程梯功描写残酷战争的诗歌 四 新安医学继续走向辉煌 五 徽州科技的余绪 (一)数学成就 (二)郑复光的天文学和物理学成就 六 民俗文化趋于保守 第二章 成同兵燹后至光宣时期的徽州文化 一 徽州宗族文化的新旧交融 (一)宗族遭受重创 (二)宗族传统集体记忆的恢复与重建 (三)新宗族文化的萌芽 二 刘汝骥与清末徽州宪政调查和改革 (一)刘汝骥与徽州宪政调查 (二)刘汝骥与安徽谘议局议员选举 (三)刘汝骥与徽州地方自治 (四)刘汝骥与徽州物产会的兴办 三 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与徽州新式学堂的兴办 (一)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与徽州新式学堂的兴办 (二)清末徽州新式教育场域内外各种势力的角逐 四 徽州技艺的艰难前行 (一)徽墨制作技艺的整体凋零和胡开文墨业的异军崛起 (二)万安罗盘的制作技艺 (三)徽州绿茶制作和祁门红茶的发明 五 新安医学向中西医结合转型 (一)新安医学依然处于总结发展时期 (二)新安医学向中西医结合转型 六 徽州文学与艺术的重塑 (一)诗词齐争辉 (二)新安画派代表人物虚谷的绘画成就 (三)黄士陵与黟山派篆刻的崛起 七 徽州学术传承与转型 (一)汤球及其史学成就 (二)鲍康的古钱币学研究 (三)汪宗沂的学术成就 八 徽州民俗与民间文化的嬗变 (一)对残害徽州妇女的陋俗进行批判 (二)对丧葬陋俗的批判 (三)对吸食鸦片陋俗的批判和严禁 (四)赌博陋俗及其禁赌举措 (五)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化的嬗变 第三章 民国初年的徽州文化 一 五 四 新文化运动和新思想在徽州的传播 (一)胡适和新文化运动 (二)五 四 运动和新思想在徽州的传播 二 徽州宗族文化的新突破 (一)外来思想的影响与价值观念的变化 (二)徽州礼仪文化的变化 (三)胡适的丧礼改革 (四)宗族管理方面的新变化 (五)对家国关系的新认识 三 民国初年徽州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国民小学的建立和初等教育的发展 (二)中等及职业教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四 民国初年徽州的学术文化 (一)许承尧及其学术成就 (二)胡适的学术成就 (三)江谦的学术贡献 (四)周诒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五)吴承仕的经学成就 (六)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实践 五 报刊的兴办与徽州地方社会的改造、乡土文化的传播 (一)民国初期徽州报刊的起步与发展 (二)旅外徽州人所办报刊与改造徽州乡土社会的努力 (三)《徽州日报》的创刊与徽州乡土文化的传播 六 转型期新安画派的继承与创新 (一)黄宾虹对山水画及其新安画派的传承与创新 (二)汪采白对新安画派的贡献 七 民国初年徽州地方志编纂理念的创新及实践 (一)民国初年修志活动的展开 (二)民国初年徽州方志编纂的创新实践 (三)民国初期徽州方志纂修活动评价 八 民国初年徽州妇女的日常生活 (一)徽州妇女经济地位的提升 (二)徽州女子教育的发展 (三)徽州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争取身体解放的努力 第四章 抗战前后的徽州文化 一 抗战的全面爆发和徽州的抗战动员 (一)动员机构的建立 (二)动员措施 二 抗战前后徽馆业的兴盛与徽馆伙友要求加资事件 (一)抗战前后徽馆业的兴盛 (二)徽馆的组织结构、投资及经营 (三)徽馆伙友要求加资事件 三 抗战时期徽州宗族文化的变化 (一)族人积极参与宗族活动 (二)宗族经济与祭祀活动受到影响 (三)升主活动中的经济与血缘问题 (四)家族与时俱进,积极支援抗战 (五)宗族与驻军血脉相连,互相声援 四 抗战时期徽州教育的繁荣 (一)抗战前后徽州中小学校的发展 (二)抗战期间徽州高等教育的起步 (三)中小学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五 抗战结束后婺源的回归与划出 (一)婺源回皖问题的形成 (二)抗战结束前婺人力争回皖的努力 (三)抗战结束后婺源回皖运动的再次高涨 六 抗战结束后徽州文书的外传与徽学研究的初步发展 (一)抗战胜利后徽州文书的发现和外传 (二)“徽学”的提出和徽学研究的初步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徽州文化史》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