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光荣与梦想(共4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威廉·曼彻斯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作为经典传世图书,客观、精彩地记叙了美国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6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体现出历史发展的波澜起伏。此外,本书也着重体现了报纸、广播作为当时主要大众传播手段,对美国政治、生活所起的作用,所造成的影响。自出版以来,不仅仅在美国,对于中国读者,尤其是在知识分子、记者有深远的影响、崇高的地位。

内容推荐

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时代。

自1974年问世以来,《光荣与梦想》一直为无数人念念不忘。这部伟大的作品巧妙地浓缩了美国从1932-1972年的40年丰富历史。著名通俗历史作家威廉·曼彻斯特以数任美国总统的执政与竞选为明线,从让胡佛颜面尽失的“胡佛村”“胡佛车”等、罗斯福史无前例的四次当选,一路说尽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直至让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同时不动声色地细致描画美国1932-1972年的40年社会发展历程,内容涵盖“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人权运动、麦卡锡主义、种族隔离制度、两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空间竞赛到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曼彻斯特将美国这40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艺术、科学、时尚、音乐、娱乐,甚至生活热点、妇女的服装潮流、口头语的变化、性观念的更迭全景式重现。曼彻斯特更将美国社会放在全球背景下描述,如此强烈的对比,勾起读者的强烈兴趣。

而最为读者推崇的是,曼彻斯特对新闻写作手法的大师级运用。他将宏大的历史大部头变成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连续剧。他在大事时采用宏观视角,又在细节处多线并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让读者穿梭于不同历史事件。在他的笔下,40年的点点滴滴尽现眼前,全书无处不在的历史厚重感和磅礴气势,与曼彻斯特恰到好处的幽默感相结合,让那一段久远的历史变得立体而鲜明。

正是因为这一切,《光荣与梦想》才被誉为经典,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精神气质缘起的书,也是一本启迪了无数作者的经典,更是无数人的精神导师,是任何人都不能拒绝的思想盛宴。

目录

序曲 谷底

第一部分 应运而起(1932~1941年)

 第一章 世事维艰

剪影:“大萧条”

 第二章 罗斯福

美国人小像:埃莉诺

 第三章 骚乱

剪影:20世纪30年代中期

 第四章 罗斯福和民意所向

美国人小像:股票经纪人理查德·惠特尼

 第五章 保守派卷土重来

剪影:20世纪30年代晚期

 第六章 笼罩在原始恐怖的阴云下

美国人小像:诺曼·托马斯

 第七章 黑暗中的曙光

剪影:战前美国

 第八章 战争边缘的美国

第二部分 牺牲与变化(1941~1950年)

 第九章 反击

剪影:太平洋战争

 第十章 国内战线

剪影:国内战线

 第十一章 小院丁香花开时

剪影: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战争

 第十二章 新世界,新风向

美国人小像:红发佬

 第十三章 胜利旗帜的光芒不再

剪影:战后

 第十四章 哈里·杜鲁门时代的生活

 第十五章 黑夜里哈里的一点儿英雄形象

剪影:20世纪40年代晚期

 第十六章 疑虑重重的时代

美国人小像:爱德华·罗斯科·默罗

 第十七章 坠入深渊

剪影:20世纪50年代早期

第三部分 种下恶果(1951~1960年)

 第十八章 内讧不断

 第十九章 向右转

剪影:艾森豪威尔时期早期

 第二十章 对通用汽车公司有益的

美国人小像:玛丽莲·梦露

 第二十一章 主席先生,主席先生

剪影: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二十二章 从容前行

 第二十三章 追逐幸福

剪影:艾森豪威尔高峰

 第二十四章 警笛声响起

美国人小像:埃德塞尔汽车

 第二十五章 改革动荡

剪影:20世纪50年代晚期

 第二十六章 将军归营

第四部分 终尝恶果(1961~1968年)

 第二十七章 美国的新一代

剪影:20世纪60年代早期

 第二十八章 号角的又一次召唤

美国人小像:彼得·卡尔·戈德马克

 第二十九章 铭记勿忘

剪影:约翰·F·肯尼迪和林登·B·约翰逊

 第三十章 权力的长臂

 第三十一章 伟大梦想与梦之幻灭

剪影:约翰逊时代

 第三十二章 走投无路

美国人小像:卡尔·赫斯三世

 第三十三章 多事之秋

剪影:20世纪60年代晚期

第五部分 尼克松赢了(1969~1972年)

 第三十四章 沉默大多数的崛起

美国人小像:医学博士本杰明·麦克莱恩·斯波克

 第三十五章 牢骚满腹的大人物们

剪影:20世纪70年代早期

 第三十六章 美利坚“分裂”国

美国人小像:拉尔夫·纳德

 第三十七章 自尊丧尽

后记

致谢

大事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世事维艰

1932年8月,一位《星期六晚邮报》的记者询问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此前是否出现过像“大萧条”这样的时期。他回答说:“有,持续了400年的黑暗时代。”如果视此为灭顶之灾,未免夸张,但这两个时期至少在一点上是共通的,即没人清楚人民为何受苦受难。

有人笼统地将其都归咎于“时势”,这是胡佛为了逃避责任的说法。其他人将“大萧条”与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混淆,“‘大萧条’以来我们还没有进过城”,或者他们会说“我去过,但是那是在‘大萧条’之前”。许多劳工竟被冠以消极怠工引发隐性危机的罪名,这是由全国制造商协会主席约翰·E·埃杰顿提出的:“许多对工作提出诸多要求的人,要么想罢工,要么就是根本不想工作,他们就是想利用这种境况鼓吹共产主义。”劳工们只能忍气吞声,原因在于40年前美国新教伦理的强大势力。虽然数百万人陷入了非常凄惨的境地,但可以确定他们并非咎由自取,社会工作者们再三强调失业者们忍受着自责的折磨。“我已经超过两年没有稳定工作了,”1932年2月,一个被房东赶走的人告诉《纽约每日新闻》的记者,“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杀人犯。我到底怎么了?我竟然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

基于从小接受的相关教育,这些人也曾经逐渐相信:你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成功。现在却无论表现如何一律失败,民众的士气逐渐低落。沃尔特·李普曼写道:“士气低落的人都孤立起来,不相信任何人、任何事,甚至不相信自己。”17年后,理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中解释了这种在危机下,性格内向的人陷入困境时的痛苦:“如果屡次失败毁了他对未来成就的希望,那么他内心的力量可能再也抵挡不住外界的压力。他会感到极度内疚,因失败和不足鄙视自己。”那个时期的报纸都在报道,人们宁愿自杀也不愿意靠救济苟且偷生。爱米尔·涂尔干创造了一个特殊分类,“利他的自杀”指的是这些人选择自杀,而不成为社会的负担。

这一切应该归罪于柯立芝到胡佛时期繁荣“新时代”的基础不稳固。从某个角度看,“大萧条”似乎是工业革命最后的挣扎,也为技术革命的到来留出一个间隙。“一战”后,多种大规模生产的技术结合,将每工时效率提高了40%以上。大量的货物产出明确需要消费者购买力的相应提高,也就是说,需要涨工资。但在20世纪20年代,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增长。在1929年这个黄金年,据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经济学家计算,一个家庭年收入要达到2000美元才能满足最低的生活需求(超过60%的美国家庭在这一水平线下挣扎)。总之,购买力完全赶不上商品的产量增长。当时人们认为产量激增毫无问题,“一个优秀的销售员什么都可以卖掉”,这体现出当时的愚钝,这意味着当有钱人(其中许多人并不富裕)在炒股时,热心的推销员就鼓励其大规模炒股。并不算富裕的人被说服,无论如何先买下产品,再通过信贷过渡。

信贷经纪人四处贷款,股市终于不堪重负而崩盘,推销员经手的百万宗小商业交易款就此打了水漂,因为这些推销员敢卖任何东西给那些无偿债能力的人。这也结束了“新时代”的繁荣,国家完全应付不了随之而来的恐慌。上一次大范围的经济危机发生在1893年,自那以来,美国的工业化程度使得回归农场已不可能。胡佛恰好在灾难前夕当上总统,这本身就是自讨苦吃。时任商务部长的他一心只关注生产力,却毫不关心缺乏购买力的危险。他卸任总统以后很久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一边只有几千人……却享受了绝大部分的生产成果;另一边超过20%的人,却只得到了很少的一部分……”

从股市大崩盘到1932年(“大萧条”最惨的一年),大家都坚信,对于经济螺旋式的加速下滑,应该采取使之复苏的措施。然而,事实匕所采取的措施反而使之下滑得更快。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得不维持价格,于是销量下滑,因此只好用裁员的方式削减成本,导致这些失业者也丧失了购买力,使销售进一步下滑,从而导致更大范围的裁员,引起购买力的全面收缩。结果,工人的贫困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反过来,农民的贫困又加剧了工人的贫困。“任何一方都没有钱购买另一方的产品。”一位俄克拉何马州的证人在国会小组委员会上证实,并解释了此恶性循环,“因此,在同一个国家,同时存在生产讨剩和消费不足的问题。”

P39-41

后记

为庆祝尼克松成功连任,年轻有为的杰布·斯图尔特·马库德耗资400万美元打造了为期三天的盛大庆祝典礼,理查德·尼克松身旁环绕着兴高采烈的作伪证者。1月20日的就职演说的主旨仍然是不再向广袤世界做出承诺,与其说是规划本届政府将有何作为,不

如说是表明他们有何不作为。12年前,另一位总统承诺:“为了留住自由,让自由成功,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不辞劳苦,支持所有盟友,反击所有敌人。”如今尼克松却宣称:“美国将他国纷争当作自己的纷争或者指点他国内部事务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同时,他要用肯尼迪最令人难忘的名言来清算国内所有自由派的纲领:“我们每个人都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什么,而要问问自己能为自己做什么。”

他故意停顿下来,等民众鼓掌欢呼时,几个街区外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一群年轻人吼道:“杀人犯!”“快滚!”“结束种族主义!”一个来自俄亥俄州的妇女告诉《纽约时报》记者:“真恶心,太恶心了,我就搞不懂为何不能治治这帮孩子。”这种做法当然无礼,但反示威和反主流文化一样是美国持续分裂的体现,必须忍耐。开放社会的确没有消除分歧的有效办法。若有,马库德和他的上司早就行动了。当周周末,示威人群在华盛顿街头涌动,500~1000名雅皮士、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好战分子和毛主义进步工党组成的是其中规模最小却最野蛮的团体。他们扛着一个令人作呕的雕像——10英尺长的纸扎老鼠,将其面部做成尼克松的脸,嘴里叼着一个血淋淋的布娃娃。一向执法宽松的特区警察忍无可忍,将雕像没收。除此之外,就职典礼期间真正令人难堪的行为是降下华盛顿纪念碑附近的国旗,换上越共旗帜。

书评(媒体评论)

出版40多年后,一本讲述美国断代史的老书让人读起来依然激动不已。个中缘由,除了作者曼彻斯特的勤奋与文采,还在于1932-1972这短短44年,压缩了一个大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政商玄机、经济萧条、二次大战、军备竞赛、悲情领袖、社会风潮……作者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裁剪详略得当,叙述流畅简明,以史家之眼,对时代演进的浪花与潜流做出精彩归纳与总结,细细捧读,字里行间往往能寻到当下的影子。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精神气质缘起的书,也是一本启迪了无数作者的经典,我把自己的一本书命名为《道路与梦想》,正是向曼这一巨著致敬。感谢曼彻斯特的史笔,更感谢孕育了无数梦想的那个大时代。

——王石 万科董事会主席

谁的光荣?何种梦想?1932-1972,从“二战”到越南战争,从福利政策到民权运动,美国很受折磨也很有进展的40年。此书以生动的笔触描摹了从高层政治到社会生活的壮阔画卷,堪称一幅20世纪中叶美国的“清明上河图”。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光荣与梦想》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一个遥远国家的历史,却能激起一代中国年轻人的共鸣,那是因为当年我们也有梦想,而且向往光荣。曼彻斯特并非史学巨擎,但他笔下别有一种魔力,他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呼啸而来的气势。希望感动过我们的那种精神,仍然能感动如今的年轻人。

——何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1932-1972年的40年美国历史,在曼彻斯特的笔下,转化成一部令人神往、非同凡响的通俗史学著作。曼彻斯特以其高超的新闻写作手法、犀利的见解、恰到好处的幽默感造就了《光荣与梦想》。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思想盛宴。

——俞敏洪 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