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尽管只有短短的6分30秒,但却从容不迫,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节目在自然而简短的聊天中,一下子就把一位普通灾民的那种朴实、固执而又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了出来,老人那孱弱而不屈的身躯成为地震中一个历史的永恒。
感动也来自小萌。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节目结尾处,望着老人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原地的小萌突然放声大哭起来的场景。我一直在想:这一幕莫非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生命的真情与脆弱、顽强与无助、美丽与残酷,否则为何如此震撼以至今天仍历历在目?
小萌的哭,也许是多日来因灾区的惨状而郁积于胸的情感在那一刻的骤然释放,也许是被老人在天灾面前表现出来的宽大胸襟和对家园的无限留恋所感动,也许是面对着老人的固执与善良反倒让人产生一种痛楚而无力的哀伤,也许的也许根本就没有任何原因当时就想哭!今天我们再去探究她因何而哭、泪为谁流,已没有特别的意义,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每一个观者都不会从小萌的痛哭中听到埋怨,也不会读到绝望。眼泪并不代表懦弱,有时它也是坚强的另一种表达。
其实,重温节目,再来回味老人临别时特意说的那句感谢的话,便不会觉得突兀,再来理解小萌的痛哭,便不会感到生分。
从一开始跟老人搭讪,小萌就主动请求老人先放下扁担,别累着,这看似不经意,实为有心人。当发现老人与出山的灾民认识时,小萌不失时机地请他们与自己一起劝老人别回山了,这样的角色转换看似轻巧,却含义深刻,它一下子就将外来人与本地人之间的路遇、旁观者与当事人之间的路遇,变成了一个年轻人和一位长辈之间的路遇、人与人之间的路遇。当发现老人不听劝阻还是执意要走时,小萌选择的不是继续采访以保证节目生动丰富性的最大化,而是马上停止采访,扶老人起担趁天还没黑赶紧上路。
节目至此,老人的回身致谢,已然是人性善良的光芒和伟大在残垣断壁的废墟之上的又一次升华和体现;小萌的失声痛哭,已然是一个年轻女孩对刚强老者的敬意和惦念,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对朴实、固执、坚持、善良的人们那不能掩饰的强烈悲悯之情。它装不出来,也演不出来,而是随着人的秉性、认知、悟性以及责任而嵌刻在骨髓与血液中的人文情怀,难以描述,更无法炮制。
正因如此,一位网友的留言如是说:“失声痛哭的那一瞬间,小萌,你最美!”
是的,这一哭真的很美,美得荡气回肠,似江水泱泱。
是的,这一哭真的很美,美得超凡脱俗,如梨花带雨。
同样,很感谢摄像杨明军和包义涛,没有他们,经典几许且谁去争锋?也很感谢后期编辑们保留了故事之外延伸出来的“最美”,否则震撼不会来得如此猛烈。也感谢所有的同事们,感谢在那段属于整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日子里大家一起走过。既然历经了磨难,便生死不畏,那么今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对生活心存感恩,珍重每一个迎面而来的日子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对自己充满期望,给职业履历留下一个超凡脱俗的美丽呢?
P10-12
在喧嚣的时代,秉持冷峻的思考,铁肩担道义;在繁杂的社会,坚守灵魂的纯真,妙手著文章。这是深嵌到中国记者骨髓里的一种理想追求,也是他们宿命一般的自我担当。读《新闻背后的新闻》,一个波澜壮阔、扬清激浊的时代,扑面而来;品金岭的妙文佳作,一个心怀忧患、鲜活澎湃的灵魂,跃然纸上!
——康辉
书中的我们从同一个点出发,每个人却跑出不同的轨迹。沿着他的笔迹,我们回溯着自己来时的足迹,更在其中寻觅到青春的印迹。这本书可能也会让您——一路陪伴央视新闻的朋友们,揭开尘封的心绪,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触动脑海中最珍贵的记忆。这是人生中难得的一份默契。
——海霞
黄金十年里,曾经闪耀着无数金子般的梦想、执着和坚强。这些形容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那朝气让你听得到激昂的心跳,看得见汩汩涌动的鲜红的血液。他们理应被记录、被知晓。
如果你想找到答案,就请翻开这本《新闻背后的新闻》。
——文静
《新闻背后的新闻》是一部客观反映当代央视新闻砥砺前行的经典力作,也是一部真实记录中国新闻记者心路历程的难得精品,读来令人震撼,感慨万千。
金岭那优美文字中留下的思想裂隙,那思想裂隙问填满的时代烙印,让人更加相信“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崔志刚
代序
我眼中的“国嘴”们
◎感动自己的崔永元
◎那一刻,你的美丽超凡脱俗
◎长得不像坏人的王志
◎崔永元的“抑郁症”,真的具有社会学价值吗?
◎“生女当如张泉灵”
◎我看新闻频道主持人们的那张脸
央视评论部大事记
◎一部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节目定位语诞生始末
◎三问新闻频道创办之内幕
◎《东方时空》,一群能走到中国角落里去的电视人
◎革命与请客吃饭
◎中国记者饭局大起底
◎一场球赛引发的混战——新闻专题部篮球队比赛的另类综述
◎祭陈虻文
《新闻调查》内情探秘
◎宿命·为《新闻调查》创办十年而记
◎《新闻调查》的女人们
◎谁是《新闻调查》的举报线人?
◎联络“官人”
◎当大浪袭来的时候
◎笑意写在希望的脸上
◎《新闻调查》的众生相
◎今夜无法入眠
《焦点访谈》台前幕后
◎观众来信宛若片片如火的枫叶
◎面对“责任”,寻找新闻的力量
◎自己感动的王文雁
◎《岁月回响》的回想
◎荣光·为《焦点访谈》创办十年而记
◎替领导去开会的异样感觉
朝花夕拾
◎新闻评论部那些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共89则)
代序(一)
在喧嚣的时代,秉持冷峻的思考,铁肩担道义;在繁杂的社会,坚守灵魂的纯真,妙手著文章。这是深嵌到中国记者骨髓里的一种理想追求,也是他们宿命一般的自我担当。
读《新闻背后的新闻》,一个波澜壮阔、扬清激浊的时代,扑面而来;品金岭的妙文佳作,一个心怀忧患、鲜活澎湃的灵魂,跃然纸上!
——康辉
孙金岭的《新闻背后的新闻》是一部真实反映中国新闻记者心路历程的个人文集,也是一部生动阐释电视新闻理念与实践的精品力作。作为中央电视台一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作者孙金岭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文字,坚持记录了大时代背景下央视新闻内部那波澜壮阔、不同凡响的探索之路,客观再现了身处其中的新闻从业者们那鲜为人知、执着前行的风雨路程。
震撼源于真相。以一个记者的眼光,观察社会探究新闻发生的内幕,梳理央视新闻的发展脉络,直面中国记者的生存环境,它带给读者的是一份现实的犀利与历史的深邃。
精彩更来自鲜活。以一个作家的笔触,聚焦记者挖掘新闻背后的力量,讲述新闻同行的逸闻趣事,展现中国记者的精神世界,它留给读者的是一种触动灵魂的情感体验与奇妙无比的文学回味。
孙金岭的《新闻背后的新闻》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电视人群体为对象,记录了评价部里几大王牌栏目的出生与成长,电视人在闪亮屏幕后面付出的艰辛工作,对工作生活中的苦与乐、悲与喜持以乐天达观的态度,个人成长经历中的磨难和辉煌等多方面的情况。书中揭示了他们台前幕后鲜为人知的真实一面,撩开这群执着的电视人那“酷帅”的神秘面纱,窥探到他们常人一般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