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院”是一种有北京独特的,来自五湖四海,各自风俗习惯“市民”聚落。反映了中国社会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真实的状况,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吴勇主编的《北京大院记忆》43篇回忆文章,朴实的文字,反映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仅仅是私人回忆和对青春的感怀,更是对1949年后新北京城市文化的一次梳理与记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京大院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京大院”是一种有北京独特的,来自五湖四海,各自风俗习惯“市民”聚落。反映了中国社会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真实的状况,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吴勇主编的《北京大院记忆》43篇回忆文章,朴实的文字,反映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仅仅是私人回忆和对青春的感怀,更是对1949年后新北京城市文化的一次梳理与记录。 内容推荐 吴勇主编的《北京大院记忆》43篇回忆文章的作者,均为在大院生活过的“大院人”,他们朴实的文字,反映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文章不仅仅是私人回忆和对青春的感怀,也是对1949年后新北京城市文化的一次梳理与记录。本书中的文章曾经在《北京晚报》陆续刊载,见报后,编者接到了众多寻找大院发小儿的电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大院子弟之间的友谊也因此深厚而持久。 目录 1 总后大院“总后、总后,什么都不落后”李几招 2 总后大院小伙伴不叫“军”就叫“兵”任继兵 3 总后大院父亲的“礼堂”申中平 4 总后大院大官就是大官,水平就是高常生增 5 装甲兵大院小伙伴里出了四个将军井爱荣 6 装甲兵大院难忘的筒子楼刘世通 7 炮司大院温暖时光范宇梅 8 炮司大院吃食堂的饭长大李晓梅 9 炮司大院筒子楼的鸡毛蒜皮张启贵 10 通信兵大院大院里面女兵多王戈 11 工兵大院趣事回眸高红纯 12 工兵大院工兵里面文艺人才多谭克明 13 海军大院公主坟的快乐童年昭国 14 海军大院那群剽悍的男孩魏忠 15 军博大院舌尖上的一食堂毛锦芳 16 301大院父母的特殊任务潘晶 17 政治学院大院大院里的故事贾林 18 八一厂大院“向前、向前、向前……”宫五一 19 计委大院曾经的“贵族大院” 仇荣亚 20 总行大院提前进入共产主义 陈溥 21 外贸大院“狗尾巴”上怎么能住人呢禹新明 22 新华社大院“秀才”们的孩子爱读书杨音 23 文化部大院百年沧桑的大院李小文 24 铁道部大院通公交车的超级大院张长生 25 北外大院70年代就能看彩电唐文杰 26 广播大院大院搬进了曲艺名家 重阳 27 商业部大院难忘的票证岁月姚意克 28 商业部大院变迁 王子健 29 公安部大院出了大院就到天安门桂莹 30 外交部大院“奇人” 苏宝瑞 31 物资部大院结缘书香 庄燕 32 电影学校大院小西天的电影情缘孙建秋 33 会贤堂大院邻居里面大师多牛贵彬 34 政协大院末代皇帝的黄昏染欣立 35 航天部大院钱学森家的琴声孟妍嫣 36 航天部大院发小里面人才多王明思 37 民族团结大院温馨和谐 辛佑平 38 外交服务局大院居民的“户口问题”薛金星 39 “老高检”大院搬进俄国公使馆张纯鸣 40 沙滩大院冷清的北大五十周年校庆周其湘 41 市委党校大院西方传教士墓园沧桑吴彤 42 金鱼胡同3号大院老挝儿女的第二故乡宫五一 43 总后大院9楼的 “小泡子”们和老婆婆白小克 试读章节 第二天,看过《洪湖赤卫队》的总后孩子们,跑到院外给那些没有看过的人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总后带头解禁放映了《洪湖赤卫队》后,又先后放映了“文革”前被打人冷宫的许多电影,像《铁道游击队》、《51号兵站》、《巴黎圣母院》、《流浪者》等等。那时,电影票紧张,孩子们每天晚上都绞尽脑汁搞电影票,我们院一个小孩子,画画特棒,他就画一个电影票,我们屡次都蒙混过关,混进总后礼堂看电影。 可惜这样一个被称为第二个人民大会堂、承载着太多记忆的总后礼堂于2011年5月2日被拆除了。 当天,我专门去了阔别十多年的总后大院,看到总后礼堂已经被施工围挡围起来了。我安静地坐在总后礼堂的不远处,听着挖掘机隆隆轰声,默默注视着挖掘机的机头狠命地砸向汉白玉砌成的总后礼堂那强壮的外墙身躯,伴随我长大的总后礼堂就这样一点点消失了。 我56岁了,我的“哥哥”总后礼堂58岁,我无语,我心如刀割。我内心在问:北京的四合院都要保护,难道军队内部这样的历史文物就不需要保护吗? 这时走过来一位老军人,我问他:“老人家,您高寿?”“85岁了。”“总后礼堂要被拆了?”我指着那台挖掘机。“为什么啊?这也是文物了。”“哎……”老军人眼色黯然,一声不吭走了。 总后礼堂已经夷为平地了,第二个人民大会堂消失了,我拿出相机,咔嚓,留作纪念吧……心有不甘,意念贪婪。 实际上,不光是总后礼堂被拆了,电子工业部的礼堂已经拆了,后勤学院礼堂、红塔礼堂、物资部礼堂,三里河那里有好几个部委的礼堂,命运也让人担忧。 礼堂,我们儿时的记忆,在电视机、录像机、VCD、DVD特别是网络的冲击下,完成了自己的文化使命。 也许什么都可以拆掉,但记忆是无法拆掉的。 总后大院的房子大部分是20世纪50年代盖的筒子楼,筒子楼则是总后大院的特色风景线。据我父亲讲,刚解放那会儿,总后勤部的军人基本都是单身汉,所以盖楼就没有考虑到单身汉以后都会结婚,盖了简易的筒子楼。 筒子楼每层住20户60人左右,厕所、水池都是公用的,做饭就在楼道里,家家户户洗漱、洗衣服、做饭、上厕所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没隐私可言。不过大家非常融洽,早上起来排队洗漱,排队上厕所,尤其女厕所就一个坑,现在想想,女同志排队上厕所真有耐心。平时找空当洗衣服,下班回家,楼道里飘来的炒菜香味儿都是共享。有时小孩子闻到炒菜的香味儿,肚子饿了,父母又没有回来,就顽皮地跑到邻居阿姨面前“讨饭”。筒子楼里男男女女的小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耍,彼此还在内心生出过好感,现在都老了,大家见面,想起儿时的朦胧爱情,彼此讲起当时纯真尴尬的初恋,哈哈大笑,畅快淋漓。由于筒子楼年久失修,目前总后大院仅存34号楼了。 “文革”期间,总后大院的俊男美女很多。当时形容人漂亮的流行语是盘儿亮,所以当时就说:空军大院男盘儿亮,海军大院女盘儿亮,总后男女都盘儿亮。军队大院孩子流行拍婆子(找女朋友),总后的女孩子自然是被拍的对象。改革开放初期,夏天的晚上,总后的男孩子们就抱着吉他,对那些女孩子唱港台流行歌:“阿妹阿妹你不要再彷徨”……“你到我身边,带着微笑”等歌曲,女孩子们红着脸幸福地听着…… P4-5 序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古老的北京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后,新中国的中央直属机关、政府部门、军队各部委、各军兵种机关、文教单位纷纷搬进北京,他们都需要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北京旧城区拥有产权的房子不多,一时无法容纳大量进京的机关办公人员和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各类人才。于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头十年,政府在北京兴建起众多用围墙围起来的大院,供各大机关办公及居住所用。 军队大院沿长安街在北京城西郊汇集,国家机关、文教大院则在西郊和西北郊聚集。很多大院整体采用苏军营房图纸设计,有的大院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甚至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每个大院都是一个五脏俱全、功能兼备的小社会,各项附属设施——保卫部门、幼儿园、子弟学校、游泳馆、浴室、操场、食堂、礼堂、球场、卖东西的服务社、娱乐场所(“俱乐部”或影剧院)等等,一应俱全。这些设施大多是福利性质的,因此,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不出大院就能解决。这一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态,使得大院人的内部联系更加紧密和频繁,相比之下,大院人和外界的接触与交往则少了许多。 与生活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不同,这些共和国首都的新市民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操着各种方言,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而随着第二代大院人的出生与长大,一种有别于传统北京文化的独特文化开始在大院里应运而生。大院孩子的父辈在经历了十年至近三十年不等的艰苦革命斗争后进入了北平城,经历过战火洗礼,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也在后辈身上延续了下来,大院子弟常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交融的气质。也因为在那个特殊年代,大院集中了相对优势的社会及文化资源,大院子弟与大院外的孩子相比,显得更加见多识广。大院文化在大院子弟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以至于他们从口音到举止,都与胡同里生活的北京人有着很大不同。 本书43篇回忆文章的作者,均为在大院生活过的“大院人”,他们朴实的文字,反映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文章不仅仅是私人回忆和对青春的感怀,也是对1949年后新北京城市文化的一次梳理与记录。本书中的文章曾经在《北京晚报》陆续刊载,见报后,编者接到了众多寻找大院发小儿的电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大院子弟之间的友谊也因此深厚而持久。 如今“大院子弟”这个词汇,在社会上已少人提起,但是作为一个历史与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思索和探究。某种程度上,大院的红色文化丰富了老北京的皇城文化,两种文化在交互影响中,构成了北京“首都文化”的基础,今天我们重温大院文化,也是对高速发展中的北京城的一次“寻根之旅”,大院既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院人永远的心灵故乡。 本书文章排列顺序主要出于排版需要,无主次与轻重之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