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文学地图》出自南豫见之手,约50万字,图文并茂,聚焦全市作家的纷呈亮点,在“序言文萃卷”里,收录了为17位作家新著所作的序文;“作家素描卷”中,将数十年为50位作家的“画像”集中展览。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册在手,即可浏览漯河文学的地容地貌,维度走向,风物人情,辉煌成就。此书还回顾了作者本人创作的心路历程,“从改写右派文学”的《生命原则》;到“一部中国人百年的心灵史”的《百年恩公河》;再到“中原大地隆起文学青藏高原”的《红色劳改营》(香港媒体语);再到“一部值得尊敬的精品力作”的《家族荣誉》,这几部连续重拳出击的长篇小说,代表了漯河文学蔚为壮观的辉煌成就。
《漯河文学地图》,随笔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作者南豫见重大作品创作的心路历程,并附以作者及漯河文学重要活动的历史照片。书中收录了作者重要作品的评论文章,以及作者为数十位本土作家的推介文章,从各个侧面尽情并精彩展示了漯河文学65年的辉煌成就,一册在手即可通晓漯河文学的地容地貌。
此次学习班是在兰考县仪封园艺场举办,为期四周。本人(图9中排右一),此期间创作了中篇小说《叼栗木烟斗的人》,头条位置发表在《中篇小说新作》。结识了编辑家单卫东、李明性及十多位成为一生好朋友的同窗,其中有杨稼生、孙方友、崔复生、赵中森等。与稼生结识缘于饥饿,挨过饿的人有一种本能的悲悯,惺惺相惜。一次深谈时,他说打成右派在白条河农场改造时正逢大饥馑,在饥饿的日子里他没有洗过碗,每次都是用舌头一圈又一圈把碗舔得干干净净。这个细节如红丝绳将两颗相差20岁的心紧紧系在一起,不仅唤出了我的眼泪,也唤起了我的记忆。
那年我就学的镇小两个食堂,800多名学生一个,70多位老师一个。学生中吃商品粮的9人,其余的都是农业粮。农业粮供应上时,一日三餐有馍有汤的还能吃饱,也就没有计较商品粮与农业粮。农业粮供应不上时,吃商品粮的也跟着喝稀的挨饿。有些门道的家长就生法把吃商品粮的子女,从学生食堂转到老师食堂了。老师吃商品粮,与学生食堂的伙食是天壤之别。母亲托镇医院郭院长把我也转到了老师食堂。我刚享了一顿的福,第二顿领到的馍才咬一口,就让代老师夺走了,馍是我的命,我哇哇大哭着去抢我的馍,代老师把馍朝地上狠狠一摔抬脚踩时,我抢先扑过去用胸脯压住了馍,我生怕代老师再夺,趴在地上狼吞虎咽连馍带土吃下了肚。代老师大发雷霆道:“是谁把这个反革命子弟转到老师食堂的?”牛司务长解释说:“吃商品粮的学生都转过来了,就剩他一个,一碗水不端平会行?”代老师噢噢大叫:“反革命子弟与革命后代是一碗水吗?”牛司务长说:“你少给我扣帽子,我是共产党员我不怕你!.'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结果是老师食堂就是老师的,学生参与进来不合适。难道吃商品粮的学生比吃农业粮的学生高出一等?这是岐视贫下中农子弟。9名吃商品粮的学生全被赶回学生食堂。在这拨同学与其家长眼里,我成了坏一锅汤的老鼠屎。
一天晚饭,镇小食堂破天荒每人发一大一小两块红薯。难得的美食,我不舍得在饭场大口吃掉,想跑回家依在被窝里细嚼慢咽,好好品尝享受。那会儿正刮东北风夹带小雪,我怕红薯凉了朝怀里一揣,一溜小跑往家赶。进门当胸一摸,坏了,两块红薯丢了一块,还是那块大的。天冷我的心更冷,咋能让丢了呢,与其丢了还不如当场吃下去。我犹豫了一下,决定回去找。外面黑漆漆的,没有路灯也没有手电筒,路上黑糊糊的,我出门便半蹲身子,两手贴地皮打摸,一巴掌一巴掌朝前移动,不敢马虎,打摸得很细致,生怕那块红薯成了漏网之鱼。家到源小二里多路,我从这头打摸到那头,在源小大门的台阶下边,我的手打摸到熟悉的一软,连忙抓起来凑到眼前,苍天慈悲,正是那块红薯,上面已结出一层薄薄的冰。幸亏天太冷路上没人,又幸亏天黑看不清路面,否则这红薯就让别人捡走了。我兴奋之极捧紧了朝家跑,这块红薯成了我生命中的永远。
一天做课间操时我饿晕了,宁玉琴老师指挥人把我抬到她的住室里。我在床上躺一会后,神志就清醒了,发现宁老师不在,知道她去食堂做面汤了。那阵子饿晕的学生日渐增多,每天都不下数十例。源小流行的急救办法是喝面汤,一碗面汤下肚就好了。我知道该喝面汤了,心里充满幸福,饿晕真好,下次还要饿晕。等几分钟后,我听到饥肠咕噜直叫,就有点儿急不可待。食堂在宁老师住室的西边,我在门口侧身偷看,发现宁老师两手端两大碗回来了。我怕这会儿不晕了,喝不成面汤,又麻利躺到床上装晕。隔着窗户,我看到宁老师将一只碗放在外面的窗台上,端着一只大碗进来了。宁老师叫醒我,让我快喝。是白面汤,不稀不稠,我捧住碗咕咕嘟嘟没来及品味就喝完了,我不满足仍眼巴巴望着宁老师。宁老师迟疑一下走出去,把窗台上那碗端过来,又让我喝了。就是这碗面汤让我懊悔了几十年,宁老师瞬间迟疑的神情刻在了我心里。在那个饥饿年代,这碗面汤对宁老师也很重要,或许她饥肠辘辘,或许她家里有人急须。一大碗面汤,已对我救急了。我狠心不舍,喝了还想喝,只想自己不顾别人,我愧对宁老师一直对我的关爱。这种愧疚随着月深年久,愈然沉重,成为我永远的疼痛。
母亲在水库工地值诊,家里就剩我自己。饥肠辘辘睡不着时,我发现柜子上边的箱子落了锁。箱子移至高处我诧异,落了锁我更诧异。母亲分明是防我哩,里边有啥东西?莫非是吃食?我的好奇心立马调动起来了。够不着,我椅子上边摞凳子,鼓足劲搬下箱子。找不到钥匙,我用火钳插进锁把撬箱鼻子,失败了不灰心,总结原因再来,反复多次换了几样工具后,终于撬出了箱鼻子。掀开箱盖,里边是破衣服裹着一瓶古巴糖。我大喜过望,抠一疙瘩吃了,真甜真爽真得劲儿。连吃三疙瘩后,心想不能再吃了,让母亲发现可不得了。我合上箱盖,将箱鼻子重新插入箱洞,不仔细看很难发现撬动的痕迹。第二天我人在学校,心在家中的糖瓶里。晚饭后我一阵风往家跑,连迟疑一下也没有,搬下箱子,连锁带箱鼻子一起拔出,掀箱拧瓶盖,抠出一疙瘩糖就朝嘴里填,一连三后,才记起昨天的誓言,坚决不能再吃了,再吃就是哈巴狗。我就在这种决心不吃,又颠覆决心的矛盾纠结中,每日进补三疙瘩糖,最终把一大瓶糖吃个净光。这天进家乍见母亲的怒容,我才意识到案发了。母亲绰起一只鞋子,照着我的屁股就打。我大哭道:“妈我饿呀,每顿能吃半饱我也不会偷呵妈。”母亲扔掉鞋子,抽泣着说:“我好不容易弄点儿糖,是为了救你奶的急哩,你再饿还有碗红薯叶吃,你奶在镇北李村说不定连红薯叶也吃不上。”
P7-9
我一次又一次打开各种有关漯河的史册,正史、野史、民间杂记,均觅不到或汉赋或唐诗或宋词或元曲或明小说或清散文的记载。截止到新中国之前的文学典籍上,没有小说、散文、诗歌的有关传承。偶有只首片句,聊以宽慰,多属官员的打油诗,远离民生疾苦,与文学不搭界。中原腹地,贾湖骨笛、字圣许慎的故乡,与建安文学的发祥地许昌毗邻,漯河的文人墨客都哪里去了?漯河史上没有文学,没有作家、诗人。如此结果匪夷所思,令人忧伤。
漯河文学经历了漫长的空白带。淘尽千古诗文弄者,这就是历史,破灭了多少人名垂青史的梦想。在此期间,沙澧河是哭泣的,流淌着兵燹战乱、饥馑贫困、民不聊生,而文学需要一张安静的书桌。
五星红旗唤起了漯河文学。六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漯河文学在各届党政领导的支持下与时俱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至强。如今的漯河作家群拥有国家级会员1人,省级会员103人,市级会员近300人。他们或小说,或散文,或诗歌。这一盏盏精神的灯火,汇聚成波光潋滟的星海,为广袤的漯河涂抹上亮色与鲜活,温馨情感,慰藉人心,提升着城市的格调与品质。文学的优劣不取决于团队规模,也不取决于高规格的会员人数,而是以本地区文学作品的品质所决定。南豫见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日出日落》与《生死较量》,1996年与2000年分别在央视一套与八套黄金时段播出以来,一直稳居全省18地市电视剧创作的制高点;芦雅萍的长篇小说《少林方丈》获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南豫见的长篇小说《百年恩公河》相继获得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与省五届“优秀文艺成果一等奖”,迄今十八个地市的作家无人超越;南豫见的中篇小说《皇天后土》1992年获“莽原文学奖”以来,至今仍然是十八个地市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奖项。在诗歌领域:王志学的歌词《我爱你祖国》获河南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南豫见歌词《热爱生命》1998年获“河南省颂中原音乐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谢安顺的《漯河赋》与《水之歌》横空出世连获省委宣传部大奖;卢子璋诗歌“月光掠过山的脊背”、“梧桐”,李景超诗歌《大师及大师的作品》、《木槿花》相继在国内获奖;在文学评论界,李兴华的评论集《阅读与欣赏》、《神奇的第六感觉》与王剑的文章在全国重要期刊频频开花绽放,多次斩获国内重要奖项;网络文学方面:孟焕军《上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王剑散文《读博:打量世界的优雅方式》2010年获中宣部“全国文明上网共建和谐网上征文”铜奖;李江涛散文《小毛驴返乡》、南豫见散文《漯河文学60年》、王剑散文《傍晚,漫步在城市的街道》、孟焕军《漯河广播与时代同行》同时获得2009年省委宣传部“沧桑巨变看河南”网络作品大赛文学类作品一、二、三等奖。据此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在漯河厚重文化土壤上凸起的文学高地,已成为全省十八个地市的文学制高点之一。 市政府厚德载物,资助出版本套10册“漯河作家精品文库”。打头的《漯河文学地图》,出自南豫见之手,约50万字,图文并茂,聚焦全市作家的纷呈亮点,在“序言文萃卷”里,收录了为17位作家新著所作的序文;“作家素描卷”中,将数十年为50位作家的“画像”集中展览。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册在手,即可浏览漯河文学的地容地貌,维度走向,风物人情,辉煌成就。此书还回顾了作者本人创作的心路历程,“从改写右派文学”(著名评论家李洁非语)的《生命原则》;到“一部中国人百年的心灵史”(香港媒体语)的《百年恩公河》;再到“中原大地隆起文学青藏高原”的《红色劳改营》(香港媒体语);再到“一部值得尊敬的精品力作”的《家族荣誉》,这几部连续重拳出击的长篇小说,代表了漯河文学蔚为壮观的辉煌成就。孟焕军的长篇小说《花红柳青》,在社会急切呼唤重拾信仰、恢复秩序的声浪中,两位在城市打拼的男女草根大学生,用他们高贵的人品,精彩地诠释了纯净拒绝污染、善良不会被绑架。这种一灯破万暗的艺术效果,当是《花红柳青》这部长篇小说值得尊敬的重要原因。张喜梅的散文集《未完成的虚构》,分九辑约20万字,以不同的篇幅不同的题材讴歌了亲情、友情、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文学的魅力,让人不忍释卷。张翠华的散文集《沙澧千秋画》,饱含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的感悟,书写漯河历史文化的灿烂,对于宣传漯河,提升漯河文化软实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王剑的评论集《冷火焰》,收入文艺评论文章72篇。全书视角独特,笔锋犀利,全景展现了省内外的作家生态和文学思潮。马永红的散文集《我的村庄》,从一个乡下孩子的视角,以朴实无华的笔触,描摹了一幅幅黑白照片,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四季更迭,鸡鸣草长。卢子璋的长诗《忏悔,在许慎墓》,从大沙河的文化源头检索,从西周写到许慎文化园,写出了我们应遵循的精神命脉。精心打理了塑造伟大字圣许慎的浓郁平原文化,泣血拷问了大平原文化的兴盛与沦落,并呼唤大平原文化的再度振兴。李景超的诗集《贾湖骨笛》,美轮美奂,有果实的甘甜,有阳光的温暖,有苦难的挣扎,有命运的抗争。是一部贾湖人奋斗史,也是一部人类的沧桑史,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精品力作。小小说集《我的职务该咋填?》,是柴全伟二十年创作的精品大汇总,也是作家把故事结构和小说语言溶入作品的展现,颇具趣味性、可读性和回味性。《莫红小说选》主要收集了近年来莫红发表的蚂蚁小说,小小说和中篇小说。蚂蚁小说是今年流行的小说文体,以短小、凝炼和结尾出人意料著称。
65年来,三代漯河作家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创作的成果,前无古人,成为屹立在历史空白地带的文学高峰,被世人钦敬关注。本套“漯河作家精品文库”,作为漯河文学的优秀成果,必将成为一张炫目的文化名片,广为传播,走入寻常百姓家。她竖起的文学新标高必将载入史册,薪火传承,启迪激励后人。努力吧,漯河作家们,用你们频频亮相的精品力作,回报260万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漯河人民。
在此受漯河作协主席团的委托,代表全市近三百位作家并以我个人的名义,谨向市委、市政府及对这套精品文库做出过辛勤努力的同志由衷致谢。
是为序。
(序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