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初带着众头目于十九日下午,分几路都到了“安江”住宿,落入了预先留给他们的房间。他们完全安顿停当,仔细观察没有异样动静,才告知梁金海。所以刘正新是在晚饭后才从刘意泽家回来报告情况。
晚上九时多,陈俊超身着笔挺的银灰色呢子西装,系一条茶红色的领带,提着沉甸甸的皮箱,进入了位于北面三楼的315号房。
夜间十时多了,街上行人稀少,路灯半明半暗,‘安江’好像被一层雾笼罩着,谁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这间旅店的一切活动,远处隐约听到小贩的叫卖声,近处街上有人大声叫卖“裹蒸粽——”,这粽字拉得特别长。315号房的陈俊超开始数光洋,叮叮当当的银元碰击声在静夜中显得异常清脆,从窗户传出街外,也传到了从大藤山前来集结各个房间匪徒们那里。于是他们马上行动,都走近各自的房门口,但却并不出门。只见梁金海陪着张继宗蹑足到达315号房,当听到光洋数到1000时,轻轻推门,伸头进去。梁金海首先说:“林老板,我同李老板前来,想找你换光洋,可以吗?”
陈俊超欠身用客家口音的白话。招呼他们:“啊,梁老板,请进,请坐,换光洋?可以的!”但手里继续数光洋,清脆的叮当声告诉埋伏在四周的公安战士:“未到动手的时候。”
张继宗眼睛盯着他熟悉的大皮箱和光洋。说:“林老板,还有几个客主也想换,可以进来吗?”
陈俊超心里有点紧张。他从来未经历过这样一个严峻的对敌斗争场面。虽然周围有自己的战友,但在房里只有自己一个人,面对众多狡猾的匪徒。自己的言行会被他们识破吗?镇定!千万镇定!他一边安慰自己,一边数着光洋。他说:“可以嘛,请进来坐!”
梁金海出去逐个房间敲了“笃,笃,笃,”三下,各房匪徒陆续开门转到315房,陈俊超点头示意招呼,手仍然数光洋,数得叮当响,片刻,又随手抛出一条美丽香烟,分发各人。那个惹人注目的“交际花”董秀明,用两个指头捏了香烟,眼瞟了瞟陈俊超,把香烟横放到嘴唇吻了一下,然后点燃,喷了一口浓烟说:“美丽烟,真香!”
陈俊超看出她的用心,只得暗笑道:“小姐长得很美丽,等会发了委任状就更美丽了!”匪众头目笑了起来,从心怀鬼胎各自戒备的气氛中松了下来。
陈俊超突然正色说道:“人齐了吗?怎么李司令还未到?”
张继宗顶替了李凌初,他说“鄙人就是李凌初,请特派员指示!”
陈俊超勃然变色,大喝一声:“胡说,欺人太甚!”
突然房门口也有人大叫一声:“李某来迟一步,特派员请勿见怪!”入房后又说,“让我介绍众弟兄,请特派员委任。这位是——我公安战士听不到数银元叮当声,按原定计划表示时机己到,立即冲上三楼315房,枪口对准众匪首。没想到,李凌初的勤务兵在楼梯口发现了公安战士持械上楼。便鸣枪报警。砰!砰!房门外两声枪响,众人惊愕。应了古人一句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况且李凌初并非愚者。这砰!砰!两声枪响,给陈俊超带来严重的危机。
李凌初拔出驳壳枪指着陈俊超喝道:“你是什么人?”众头领也用枪口对着陈俊超。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陈俊超当机立断,大吼一声:“我们暴露了,冲出去?在这里等死吗?”
李凌初挥手转身出房,众头领一涌而出。那边楼梯口已发出密集枪声,陈俊超掏出短枪打倒了走在最后的梁金海,即出房寻找李凌初。此时,公安战士与据守在房间的匪徒接上了火,子弹在长长的走廊穿梭。陈俊超从走廊尽头的窗口看见两个黑影在南西楼房顶爬行,他即点射,黑影应声倒下,但近处“砰”的一声,陈俊超被击中了。走廊尽头的320房扑出来了刘正新,一把把他抱进了房里。走廊内继续激战,我公安战士从四楼三楼各房包围击毙了全部匪徒。一时枪声停止,搜索了匪徒全部住房,终于在床底下拖出一个妖气女人,这就是董秀明。
在房项爬行的正是李凌初和张继宗。他们看见形势不妙,撇下了众人跳窗逃跑。但李凌初被公安战士击中,胸前血流如注,张继宗立即卧倒,不再听到追击枪声,便过来背起李凌初继续往前走。李凌初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行了,你快回去找石叔,他那里还有人有枪,就说是我叫你代行…”张继宗把他放下,把耳朵贴到他嘴边,勉强听完了他说的接头话,看着他真的不行了,便摘下他的驳壳枪,单身跳过邻屋的房顶,沿着南面方向一直攀越过去。当他爬了十多家天台找到下楼的出口时,几枝黑洞洞的枪口已经指着他。
P51-53
我与何乐合作的小说《没有派令的特派员》,曾于1987年1月9日在梧州日报第三版连载32天。这篇小说,反映梧州市解放初期剿匪的真实生活,故事独特,颇有悬念,主要人物有勇有谋,经受生死考验,是公安战线的英雄。十多年后,通过文学创作的长期实践,回过头来看这部作品,觉得这篇小说的情节还欠跌宕起伏,还没有充分展开。俗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主要人物生与死的经历,剑与火的战斗历程还没有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形象还可以进一步刻划、充实、丰满。近年来,梧州市作家协会鼓励本市作者创作长篇小说,于是,我产生了重新创作这篇小说的念头。由于何乐己去世了,我从提炼主题,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方面重新构思。前后经过6年时间,终于完稿。其中,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情节,是在《没有派令的特派员》小说的基础上扩展的。
另外,感谢退休不卸担的市文联罗戈鼎主席,他关心我的创作,两次阅读《悬岩》书稿,提出要对人物进行个性刻画等宝贵意见。
再后,还应感谢我市作协罗金陵主席重视,召开作品座谈会,广泛征集宝贵意见。并感谢本市有成就的作家们的真诚评论与帮助。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古今中外的至理名言。
1974年间,广西军区编写民兵故事,要求各县市都要写一篇。梧州市革委会政工组派我和何乐到市公局采访,一位行政秘书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1950年的春天。我侦察员得知从香港来的一位特派员与一小股匪帮的头目在新安江旅店接头,接头暗号是特派员数光洋,土匪头目听到数光洋就到来接受派令。我侦察员扮成特派员,将土匪大小头目一网打尽。事隔20多年人事变迁,这位侦察员己经不知去向。这位行政秘书,不知当时整个侦察过程,也只能简单介绍。一时间,我和何乐也无法编造写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这个有意义的情节是很生动的,一直在我脑海里酝酿。正如剧作家胡可在《情节构思》中有一句关键的话,作者从生活中发现了有意义的人和事,进行加枝插叶,编成一个故事(大意)。于是,在1986年,我利用业余时间虚构了一个题为《没有派令的特派员》的中篇小说。因我与何乐一起采访的这个有意义的情节,便将稿件交何乐,与他合作,请他修改。经过何乐的文字修饰,按800—1000字为一节的编排,让梧州日报登连载。
在1952-1954年,我任梧州市劳改大队第三中队长期间曾侦破一起犯人阴谋暴动事件;“文革”后,市公安局又侦破明朝桂王墓被盗的重大案件。我在市博物馆工作期间,得到考古队长李乃贤和队员林刚等同志帮助,他们带我到郊区派出所查阅审讯盗挖明桂王墓嫌疑人的笔录,又到明桂王墓地查看过,所有这些历史的真实,按照法国大仲马所言“历史只是一个用来挂我的小说的钉子”。我写这篇小说,可算是三分真实七分虚构。小说的情节是运用以人为线的结构模式,就是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中表现各自个性的侧面,集中典型化,成为代表一定时代的典型人物。但他们又是熟悉的陌生的人。这是我从学习曹文轩《小说门》以人为线的论点、阅读《水浒》鲁智深的人物刻画以及莫言《红高粱》的人物刻画、阅读麦家《暗算》的情节结构中获得启发的。并不是我个人创造。是中外名作家常用的小说结构模式。
把戏剧理想渗透在情节过程中,使情节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正如福斯特说的:“只有故事的悬岩才能使他们不致入睡。”
谭俊海编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悬岩》讲述了:
解放初,李凌初教唆残匪与民为敌,并派出联络官吴子厚到香港请求罗宏将军派令及军费。我公安局将计就计,让侦察科长陈俊超以特派员身份与李凌初的线人接头,通过各种渠道及权谋争斗后取得了李凌初的信任并将其一网打尽。任务中陈俊超负伤住院,爱人蒋少萍前来探访。二人感情更胜从前,两情相悦难以自控。陈俊超为了与蒋少萍结婚,甚至不惜与公安局黄立民发生冲突。
一边是自己所爱之人,一边是迫在眉睫的剿匪任务,这让陈俊超抉择艰难、举棋不定,且看陈俊超等人如何与敌人周旋,并顺利完成剿匪任务。
劳改大队成立,黄立民有意安排陈俊超到基层锻炼,将来有更重的担子给他挑。陈俊超调到边远山村第三中队任中队长,进行烧石灰生产。派遣特务潜入武丹镇,意图暗袭劳改队,且看陈俊超如何发现蛛丝马迹并化险为夷。
陈俊超功劳彪炳,一路升迁,后被调回公安局担任副局长,之后又升任局长。在职期间,发生明桂王墓被盗案,陈局力破奇案,并收缴被盗之物。
最真实的劳改,最惊魂的轰天谍战……零距离揭秘绝密历史档案!真实还原解放初被尘封的传奇!
由谭俊海编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悬岩》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小说反映了解放初期剿匪的真实生活,故事独特,颇有悬念,主要人物有勇有谋,经受生死考验,是公安战线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