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田勇主编的这本《通天神箭(火箭)》是《科普第一书》系列丛书之一。对于火箭,由于其结构以及应用较为复杂,也许了解的人并不多。为此,本书引人入胜地描述了火箭相关原理和功能,可以让青少年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对科学的探索与发现意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通天神箭(火箭)/科普第一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航空航天 |
作者 | 田勇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现代的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田勇主编的这本《通天神箭(火箭)》是《科普第一书》系列丛书之一。对于火箭,由于其结构以及应用较为复杂,也许了解的人并不多。为此,本书引人入胜地描述了火箭相关原理和功能,可以让青少年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对科学的探索与发现意识。 内容推荐 现代的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现代火箭可作为快速远距离运输工具,可以用来发射卫星和投送武器战斗部(弹头)。对于火箭,由于其结构以及应用较为复杂,也许了解的人并不多。为此,田勇主编的这本《通天神箭(火箭)》引人入胜地描述了火箭相关原理和功能,可以让青少年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对科学的探索与发现意识。 目录 第一章 从火到火箭 第一节 火箭的故乡 四大发明之火药 最早的火箭 万箭齐发的明朝 第二节 西方的火箭 康格里夫时代 现代火箭渐显端倪 导弹与火箭 第三节 科学家的贡献 火箭之父 国际宇航奖金首位获得者 送首枚火箭上天的博士 电影中火箭专家原型 登月火箭总设计师 第二章 火箭入门ABC 第一节 三大系统 火箭外壳:结构系统 火箭心脏:动力系统 火箭驾驶员:控制系统 第二节 火箭其他系统 连接分离系统 遥测跟踪系统 安全自毁系统 逃逸救生系统 第三节 神鹰神速 火箭为什么能上天 火箭升空的障碍 鬼斧神工的火箭技术 火箭试验 第四节 火箭家谱 航天运输机:运载火箭 高科技设雷:布雷火箭 太空敢死队:探空火箭 人造“龙王”:防雹火箭 高空火箭炮:火箭武器 第三章 神鹰凌霄 第一节 万事俱备 发射基地的选择 发射窗口的确定 必不可少的体检 火箭发射时的倒计时阶段 第二节 太空飞行 层出不穷的发射方式 纷繁复杂的发射轨道 第三节 特殊的载人火箭 载人火箭“三高”的要求 生死大逃亡 载人火箭的未来 第四章 名箭名港欣赏 第一节 世界名箭 载人元老:东方号 庞然大物:能源号 马不停蹄的联盟号 力大无比的大力神号 百发百中的土星号 功勋卓著的质子号 复仇使者:V2号 一箭双星:阿丽亚娜号 太空常青树:宇宙号 第二节 国际名港 肯尼迪航天中心 拜科努尔航天中心 库鲁航天发射中心 圣马科发射场 第五章 龙腾九天 第一节 人丁兴旺的“长征”家族 取名“长征” 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 不断创新的“长征二号” 锐意进取的“长征三号” 我们的火箭“出口”啦 第二节 任重而道远 初圆千年飞天梦 “长征”系列的美好愿景 第三节 中国四大名港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海南航天发射场 试读章节 埃斯诺·贝尔特利,出生于巴黎。大约在1907年,埃斯诺·贝尔特利开始进行航天学理论研究,为广泛传播航天学思想,他于1912年2月和11月分别在俄国的彼得堡和法国巴黎物理学会发表演讲,宣传他的航天学理论。这篇演讲当时引起很大的震动,它同齐奥尔科夫斯基1903年发表的那篇论文具有同等伟大的意义。他们的这些论文被看作是航天学诞生的标志。1957年12月6日,埃斯诺·贝尔特利在法国去世,享年76岁。 在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伯特早在1923年就在其论文《飞向星际空间的火箭》中,创立了火箭的数学理论,提出了关于火箭结构和高空火箭的设想。1927年,受奥伯特的鼓舞,德国的火箭爱好者成立了宇宙旅行协会,并开始制造一种小型液体推进剂火箭,即奥伯特设计的“锥形喷管”也叫“锥形发动机”。这种发动机采用钢制壳体,内壁衬有厚铜板,推进剂为汽油一液氧。1930年,“锥形发动机”在试车台上进行了90秒的点火试验,消耗6千克液氧和1千克汽油,产生了7千克推力,成为德国火箭技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接着,协会开始制造一种小型火箭“米拉克”。这种火箭用铸铝制成,内部靠近底座的地方装有一台尖锥形的火箭发动机。在一个废弃的陆军军火库,被会员们称为“火箭飞行场”的试验场上,协会进行了“米拉克”飞行试验。此后,鉴于“米拉克”不断发生问题,协会又设计了“推进器”火箭。这种火箭的发动机是新设计的,箭体尾部装有4个稳定翼。1931年5月,“推进器”进行了飞行试验,它上升到61米空中,飞行距离610米。同年8月,一种新型的“推进器”火箭制成,它的推进剂贮箱不再采用并联式,而是改为串联式。第一枚新型“推进器”火箭飞到了1006米的高度。10月,“推进器”在另一次试验时上升到1500米,飞行距离1000米。这次火箭试验取得了极大成功,一家电影公司派出的拍摄小组拍摄了火箭飞行的镜头,给德国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消息传到美国后,受到美国火箭学会的高度赞扬。 宇宙旅行协会成立初期的主席是容克斯飞机公司工程师约翰尼斯·温克勒。他从1925年就开始研究火箭推进问题。1931年,他和助手设计的一枚重3.18千克、用甲烷一液氧做推进剂的火箭HW-1号进行了首次发射,火箭上升了3.05米。三个星期后,温克勒为火箭加装了稳定尾翼,结果火箭上升到90米。这是欧洲试验成功的第一枚液体火箭。 在HW-1火箭试验成功的鼓舞下,温克勒制造了一枚更大的火箭。火箭名为HW-2号,高1.9米,推进剂阀门是用铝镁合金制造的。他预计火箭可以上升到5000米的高度。但是,1932年10月2日,当温克勒小组为火箭加注推进剂时却意外发现,推进剂阀门是漏的。面对骑虎难下的局面,他们决定冒一次险,在发射前用压缩氮气对整个火箭进行了吹除,但是吹除得很不彻底,火箭蒙皮、贮箱和燃烧室之间还残存着很多爆炸气体,结果火箭被炸成了碎片。如果这次HW-2号火箭成功的话,德国的火箭技术有可能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德国宇宙旅行协会成员马克斯·瓦利尔是德国另一名早期开展火箭研究的科学家。不过,和别人不一样,瓦利尔认为,实现宇宙航行的道路应当一步步进行,先是火箭汽车,然后是火箭飞机,最后才是宇宙飞船。因此,他坚持要先在汽车上试验火箭发动机。1930年,在其他工程师和技师的协助下,瓦利尔制造了一台小型发动机进行试验,结果这台用酒精和液氧做推进剂的发动机产生了8千克的推力。接着,瓦利尔把它装在一辆汽车的底座上,然后开着它进行试验。由于坚持用汽车试验火箭发动机,马克斯·瓦利尔未能成为欧洲第一个发射液体火箭的人。 在短短五年内,德国宇宙旅行协会在液体火箭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共进行了270次火箭发动机点火试验和87次火箭发射试验。P8-10 序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它的普及,不但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而且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而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现在正处于最具可塑性的时期,因此,让青少年朋友们在这一时期了解一些成长中必备的科学知识和原理更是十分必要的,这关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本丛书编写的宗旨就在于: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中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破解在成长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让青少年尽早接触到一些必需的自然科学知识、经济知识、心理学知识等诸多方面。为他们提供人生导航,科学指点等,让他们在轻松阅读中叩开绚烂人生的大门,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探索钻研精神必将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个领域,从衣食住行,到军事航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世界本来就是充满了未知的,而好奇心正是推动世界前进的重要力量之一。因为有许多个究竟,所以这个世界很美丽。生动有趣和充满挑战探索的问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激发我们的潜能和学习兴趣,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一往直前! 全套书的作者队伍庞大,从而保证了本丛书的科学性、严谨性、权威性。本书融技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科普天地。使读者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了解世界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总之,本书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阅读本书不但可以拓宽视野、启迪心智、树立志向,而且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到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愿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朝着明天,出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