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记忆
原来,生命中属于爱的记忆是永不磨灭的。
志工来自四面八方。就这样,为响应金车教育基金会的号召,我们相聚在东部一所偏远的国小,参加为期一周的学生课业辅导工作。
相逢自是有缘。工作也并不困难,主要是在学生放学后,对他们的课业加以督促和指导。其余的时间,我们可以聊天,更可以游山玩水,而东部多的是好山好水好人情。
怎么会想要到这儿来当志工的呢?
我们六个人里,有四个是国中、国小的退休老师,有一个曾是安亲班的老师,我们对学生的习性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教书的工作也并不陌生。但另外一个呢?在美国深造后,投身高科技,日理万机,还得往来于海峡的两岸,虽然说现在比较不那么忙,但由于有人想要借重他的长才,给了“顾问”的职位,在我们的眼里,他仍然是太忙了!
这么一个忙碌的人,为什么跑到偏远的东部乡下,来辅导小学生的功课呢?
“当一个老师,其实是我今生的梦想!”他这么告诉我们。
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他曾遇到一位很好的女老师。老师教书很认真,课后的补习也不放松。在那个普遍贫穷的年代,班上交得起补习费的同学并不多,大概也只有那么三个人,可是老师从来不曾怒目相视,更不曾挖苦或责打,仿佛根本就忘了补习费的事,还是一样尽心地把学生教好,还常常跟学生们说:“大家要尽量来,好多学一点。”
……
那是一种怎样的爱心,支持了老师诲人不倦?那又是一种怎样的安贫乐道,让老师执着于有教无类?
人们都说,好老师有如春风化雨,润泽万物。我独爱《菜根谭》里的这一段话: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
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狂风暴雨,不只令人担心,连鸟兽也觉得忧愁;晴朗的天气,有和风吹来,不只让人感到清爽,连草木也一片欣欣向荣。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天地之间不可一日没有祥和的气象,人的内在也不可一日缺乏欢喜的心情。
温馨祥和、乐观愉悦,能如此,我们的世界才会是美好的。
成长的岁月中,得有好老师的引导和教诲,真是天大的福气,那些曾经被善意对待的孩子,也将顺利地长大,从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都会是建设国家的栋梁……
只是在那样的年月,教书的工作清苦,所得不丰;但老师依然谨守着教育的岗位,爱护学生。这样的身教,让他感念一生。 爱的种子就在那个时候播向了他的心田,开花结果。而爱的记忆,成了他一
辈子最美的、也最温馨的怀想。
他说,在他有生之年,他仍然希望能有机会成为一个老师。我相信,他没有说出口的是,
他愿意像当年他的老师一样,认真教学、以爱来带领学生成长。
他当年的恩师,其实就是今日扬名国际影坛、大导演李安的母亲。
P1-3
遇见菜根谭
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每一本好书都是良师益友,有它们的陪伴和带领,让我的日子焕发出美丽、迷人的光彩。
初遇《菜根谭》
那年,我十九岁。刚考上大学,却因缘际会地参加了一个专为大学生举办的佛学研习营。
从来是个乖小孩,高中三年的住宿生活,离家不是问题,外宿两周,也没有困扰。佛学研习营里的种种规定,在我,也不难遵守。年轻的心,四处交朋友,听课、读经;研习营结束后,还获赠许多书,其中有一本《菜根谭》,是我很喜欢的。我把它带在身边,时时翻阅,那些格言语录,对我常有启迪,有好长的一段时光,《菜根谭》成了我生活上的指导书。
今日,在回顾的时刻里,我清楚地知道:我的言行举止能不逾矩,待人接物能谨守分际,一部分固然来自父母师长的教导,也有一部分得自《菜根谭》的潜移默化。
我的好朋友跟我说:“我也很喜欢《菜根谭》,年少的时候,常把书中的内容抄下来,那么有意义的文字,对个人的进德修业都大有帮助。近来,我们不是常讲求‘品格教育’吗?《菜根谭》真是最好的读物,何况,写作时如果能够加以适度地引用,更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让作品更有深度。”
原来,熟读《菜根谭》还有这样多的好处呢。
为什么有《菜根谭》的书名?
《菜根谭》的书名源自宋儒汪革曾说:“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一个人在清清淡淡的菜根中,越嚼越觉得滋味隽永,才知世间有无限的真味存在,进而以坚忍、清苦磨炼身心,充实自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书中为我们揭示了许多处世哲学及人生智慧,涵盖了我们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小至修身、治家,大至治国、平天下,道理无所不包。尤其,当我们处在顺境或面对逆境时,它提供了我们不同的思考,帮助我们找到立身处世的准则,尤其可贵的是,为我们洗涤了心灵,杂念尽去,重又展现了活泼的生意。
怎么会想要来写这本书?
我曾经是个资深的国文老师,有过漫长的教学经历,对教育的议题,也一直有着长期的、深切的关注。当年轻人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与何从时,我明白,那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找不到可以依归的生命价值。他们没有理想可以仰望,没有目标可以奔赴,而《菜根谭》正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书中有许多待人处事的方法,进德修业的箴言,相信可以给读友们许多指引和启发。年少者可以将它作为人生的指针,成年人也可从其中得到抚慰和鼓舞,都将带来更多美好的未来。
《菜根谭》集结了儒、释、道三家思想,让我们跟随书中艰苦的经验去咀嚼淡泊的甘甜与趣味,相信对世道人心会有深远的影响。它是语录体,多为格言、警句,由于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距离今日已经遥远,这些随笔篇章,我希望能将它融合在生活之中,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加以诠释,我以为,亲和的面貌,会更讨人喜欢。平易近人也是一种美。
我的坚持
中文系经史子集的熏陶,三十多年来的写作历练,我常想,身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是有其责无旁贷的使命。近几年来,我开始回头细读我喜欢的经典文学,如唐诗、宋词、元曲……并试着加以诠释,让他们和生活相互结合,想想看:当生活遇见经典文学,将会进发出怎样的火花?何止是为生活增添了美,更是提升了心灵的境界,让整个生命更有深刻的价值。
我坚持:
人生不能虚度,而人生也无非是分享,分享什么呢?
真善美。
我也喜欢《菜根谭》,它充满了理性的智慧,给了我们勇气和希望。当生活遇见了《菜根谭》,会让我们面对人生难题时,更为坚强勇敢,也更能做有意义的选择。
生命不可能是一条直线,忧伤挫折难免,绕路迷途也是寻常,顺逆更迭、祸福相倚更是常态,在这种种的试练中,我们该如何自处呢?所有热切的期待,都不宜揠苗助长。没有捷径可循,唯有一步一脚印,诚恳务实地走去,当我们在彷徨失措的时刻,好书,尤其是经典文学,从来就是最佳的导航,永远绽放着智慧的光芒和情意的温暖。
《菜根谭》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集结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为语录体,内容多为格言、警句。作家琹涵,年轻时便非常喜欢《菜根谭》,受到《菜根谭》的潜移默化,启迪良多。《遇见菜根谭(附菜根谭)》为第一本以生活化的方式,亲和的面貌,为现代读者介绍《菜根谭》的字字珠玑。
琹涵将《菜根谭》的处世应物与人生智慧,融入生活之中,用平易近人的方式,重新诠释古人的思想见解,从俯拾皆是的家务事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等等,篇篇动人心扉的故事,带领读者认识《菜根谭》这流传四百多年的经典作品。
本书是领略《菜根谭》处世智慧的最佳读物,文字清新易懂,故事温暖恳切,对照引导出《菜根谭》的妙言警句,可以提供读者不同的思考方式,不论是处于顺境或面对逆境,都能找到立身处世的准则,得到抚慰与鼓舞,让生命有更深刻的价值。
《菜根谭》书名源自宋儒汗革所说:“人能咬得莱根,则百事可成。”书中为我们揭示了许多的处世哲学及人生智慧,涵盖了我们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小至修身、治家,大至治国、平天下,道理无所不包。
《菜根谭》是语录体,共360则,多为格言、警句,自明代万历年间成书以来,便广为流传,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影响到了国外,还曾在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掀起了阅读热潮。直到现在,许多人仍把它看作是立身处世、修德养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良师益友。
台湾作家琹涵的《遇见菜根谭》与坊间常见的《菜根谭》相关著作不同,仍是以人生中的点滴故事,引导出《菜根谭》的涉世处事的哲学,读者更容易了解。《菜根谭》集结了儒、释、道三家思想,自明朝万历年问世以来,已影响各阶层读者四百多年。本书为第一本以亲和的面貌、融入生活化的方式介绍《菜根谭》,为现代读者解读当中的字字珠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