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易莎·梅·奥尔科特(1832—1888),美国作家。《小妇人》是她的代表作。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生于1832年,四姐妹中排行第二。其父埃·布诺森·奥尔柯特是一位理想主义教育家、哲学家。她的大半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市和康科德城附近地区度过。露易莎目睹母亲为了生计辛劳地工作,早早便决定替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为了养家,她什么活都干过,当过缝纫工、侍伴、保姆以及家庭教师。但是,她最成功的是写作。二十多岁时,她就以其他的笔名接连不断地写作了各种惊险小说、诗歌,以及为佣口而写的作品和“煽情小说”。1868年,她在波士顿的出版商建议她以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事件创作一部给女孩看的小说。因此,在家人的鼓励下,她写出了《小妇人》。这部小说最初出版时是两卷。因为她准备这类题材已有35年,而且书中的人物都是其家人的写照,所以她很快就完成了小说的创作。《小妇人》旋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致出版商无法在短时间内印刷大量小说,交付订单。人们希望更多地读到露易莎小说的渴求是如此强烈,以至于直到她去世前,几乎每年她都出版一部著作。其后的作品包括《小男儿》、《八堂亲》、《乔的男孩们》以及《丁香树下》。露易莎是伟大的为正义而战的斗士,例如,她是位为妇女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选举权的卫士。她是康科德城首位办理选民登记参加投票的妇女。露易莎闻名遐迩,虽然生活舒适,但是由于名气大,她感到自由受到限制。成功没有给她带来快乐。由于精神衰弱和体力透支,她于五十六岁逝世。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父亲远赴战场,四个女儿和母亲在家过着艰苦而乐观的生活。大女儿美格追寻真爱,不畏贫穷;二女儿乔热爱写作,独立自主;三女儿贝丝善良柔弱,喜爱弹琴; 小女儿艾美钟爱绘画,清醒勇敢。小妇人们在清苦中成长,在温馨中学会爱,努力去追寻人生的自由。
《小妇人》出版100多年来被改编25次,是开女性成长小说先河的世界文学名著,深刻影响了杨绛、J.K.罗琳等众多知名女性。每个时代都需要读《小妇人》。 因为每个时代,都需要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译序 有益的启蒙读本——《小妇人》
第一部
第一章 扮演朝圣者
第二章 圣诞快乐
第三章 劳伦斯家的少年
第四章 负担
第五章 睦邻友好
第六章 贝丝找“丽宫”
第七章 艾美的耻辱谷
第八章 乔遭遇恶魔
第九章 美格涉足名利场
第十章 匹克威克社和邮箱
第十一章 试验
第十二章 劳伦斯营地
第十阿三章 空中楼阁
第十四章 秘密
第十五章 电报
第十六章 信件
第十七章 小姑娘讲信用
第十八章 暗无天日
第十九章 艾美的“遗嘱”
第二十章 推心置腹
第二十一章 劳里胡闹,乔来平息
第二十二章 怡人的芳草地
第二十三章 姑婆解决问题
第二部
第二十四章 闲聊
第二十五章 第一个婚礼
第二十六章 艺术的探索
第二十七章 文学课
第二十八章 家务经验
第二十九章 拜访
第三十章 后果
第三十一章 海外来信
第三十二章 柔情的烦恼
第三十三章 乔的日记
第三十四章 朋友
第三十五章 心痛
第三十六章 贝丝的秘密
第三十七章 新印象
第三十八章 束之高阁
第三十九章 懒虫劳伦斯
第四十章 死亡幽谷
第四十一章 学会忘记
第四十二章 孤家寡人
第四十三章 惊喜不断
第四十四章 金童玉女
第四十五章 戴茜和戴米
第四十六章 伞下定情
第四十七章 收获季节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1832—1888)占据美国的名人堂已达百年,其小说《小妇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读者群远远超出了英语国家和西方文化的界限,作品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有财富。根据最近的网上统计,此书已经以不同的形成翻译成了一百多种文字。好菜坞每隔20年就要将它“更新”一次;最近的版本为1994年摄制的。就像小说开头时描述的,现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学校,都在排演“小妇人”的故事,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导正在形成世界观的人们。
奥尔科特出身于贫困的家庭,还有三个姐妹,一生没有嫁人父亲为了追求精神发展的高尚理想,奋力进行教育实验,却连家庭的温饱都不能保障。姐妹们经常食不果腹,靠青涩的果子、硬面包和冷水充饥。她们所处的时代,恰逢美国南北战争。北方的资本主义已经初步发达,而南方是农业社会,农奴主的势力依然强大,残酷压迫着黑奴。当时另一位女作家斯托的一部《汤姆叔叔的小屋》,把这种现实加以揭露,北方的“美国佬”读后义愤填膺,于是拿起武器,为黑奴的自由而战。小妇人的爸爸就是为了打败南方闹独立的地方政府,毅然上了战场。妇女们在后方生产军需品,她们一方面由于家里失去面包的人而陷入贫困,一方面还得不断劳动以支援前线。
作者从小自学写作。尽管她常常有贫困的威胁,但童年的生活非常愉快,并且跟著名作家霍桑和爱默生的孩子为友。姑娘们在谷仓里演出露易莎·梅的话剧。她在家接受教育,也当过教师。十二岁就在波士顿的报纸上发表了故事,十四岁出版了一本书,日后终于写成了传世之作。中间因为南北战争而停止写作,在华盛顿的一家医院当护士。
作品故事虽然平凡,构思却十分巧妙,一环紧扣一环。小说的幽默结构和妙趣横生的叙述语言,也为作品增色不少。当然,作品也充斥着说教内容,表面上看,这本小说的第一部好像是学习《天路历程》的体会之作。也许正由于其说教内容,当时正统的家长们才不反对替小孩子备一本。
这部可爱的小说始终牢牢抓住当时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理想和价值观。奥尔科特是应出版商的要求写作女孩的故事的,创作时先打好腹稿,再提起笔一气呵成。整部小说的两个部分分别花了六个星期完成。妇女的权利和教育改革问题,在19世纪美国的社会变革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自然就成为奥尔科特最喜欢涉及的两个事业,它们随之成为小说的主题。到了现代,她往往被看作勇于实验的作家,作品也成为文学史家和心理历史家探索的肥沃土地。《小妇人》促进了青少年文学关注的演进,描绘年轻人不仅仅从程式出发,而是对人物鉴貌辩色的记录。有人说,她在创作中不得不限制自己的想象力,去适应当地风俗和家庭成员的道德环境,同时还得满足出版社的商业要求,使她无法实现她的全部才能,然而,她的作品到处体现出其女性义务和艺术自由之间的张力。
小说可以说是自传体的杰作,女主人公(乔)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本人的经历。她采用现实生活全息记录的方法,所讲述的生活宁静、安全,是自己和周围朋友经历的积累,里面充满了人情味,融入了少女们的切身体会,可谓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少女的成长史,其中浸透了人生奋斗的金玉良言。由于作者深受自己父亲和美国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梭罗的影响,字里行间渗透着超载时代、跨越国界的哲理,使该书不仅情节引人入胜,而且随处闪现着真知灼见,是立身处世的好教材。
毫不奇怪,《小妇人》是孩子们的“道德食粮”(作者自述语)。19世纪的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小说帮助女孩们顺从命运,以各种方式探索自己在社会上的可能结局。这里,首度传达了少女时代的艰难和焦虑,提出“小妇人”的成长过程是学习的、泪迹斑斑的,而不是按照女性发展的本能或者自然条件进行。妈咪坦白自己有脾气,她努力抑止它,说明无法彻底消灭女性的怒火。小说最终没有解决是克制自己适应社会,还是颠覆女性顺从命运的观念(19世纪,人们认为女性只有放弃本性,才能取得像男子汉一般的“天才”成就)的问题,这是西蒙·波伏瓦、乔伊斯·卡洛尔·欧茨、格特鲁德·斯坦热衷的问题,也为21世纪的读者留下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文体。
《小妇人》是名著重译,踩在前人成果的肩膀上改进、提升译文水平,是一大乐事。作品平铺直叙部分,当然可以继续直译。但前译最大的帮助在于让我们廓清想当然造成错译的范围,并且尽可能避免同类的错误。举例说,铃兰花(lilies of the valley)在以前的译本中居然被直译成“长在山谷里的百合花”,值得引以为戒。当然,克服文化地理的差异十分重要,苹果在旧中国是穷人的奢侈品,但书中主人公把russets(没有味道的粗皮青涩苹果,自家园子里自生自灭的东西)当饭吃,似乎有富有。主要原因是以前的译者要么把它跟普通苹果混为一谈,要么只说明“黄褐色苹果”,看不出它的廉价。Roses是玫瑰、蔷薇、月季花的总称。月季花是普通庭院的常见花卉,美格结婚时因地制宜,用来代替代表爱情“玫瑰”,所以不能一概都译作“玫瑰”。本书做了妥协处理(第二十四章)。
作品第一部讲述少女的成长历程,情感世界是浪漫的,她们以成为“小妇人”为奋斗目标,更适合青少年阅读。第二部描述的则是“大人”的事情,涉及在成人世界的立身处世,比较务实,可以作为参考。所以,尽管第一部“很好看”,小说却是第二部面世后才成为畅销书的。第二部的内容非常通俗,涉及婚礼的排场、对艺术教育的态度、不同家境的同学相处、文学创作的宗旨、穷人在富人面前不卑不亢的态度、富人该施舍什么样的人、如何资助文学艺术事业、家庭责任分工、礼尚往来,简直是日常生活的指南书。这就造成了一个特殊现象:第一部(1968年出版)印数不多,等第二部(1869年)出版方才形成畅销的局面,还带动了全书的销售。这与通常的第一部一炮打响,接着写续集的情形截然相反。到1888年作者去世,她的书发行量已经超过了百万大关,收入达到20万美元,这在当年是一笔巨款。
150余年不朽的女性成长之歌,开创先河之作,深刻影响杨绛、J.K.罗琳等无数女性的人生之书!
豆瓣高分译本,翻译家王之光经典译作,无删节·全译本!
独家复刻1878年英国首版古典封面,珍贵收藏!
全世界各类名著书单的必读书
·教育部推荐课外必读书目(六年级)
·BBC英国全民票选“大阅读”TOP 100图书
·《卫报》TOP100英文小说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票选TOP 100儿童小说
·美国国家教育协会“100本学生必读书”
·塑造美国的88本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