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彷徨(寻找人生意义的11堂哲学课)》是英国哲普天王朱利安·巴吉尼的畅销力作,它告诉你“生命的意义永远无法盖棺论定,部分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必须问对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之后,才能使自身获得满足。”
对于意义的追寻原本就是个人的事情,本书无法提供一张地图,标出你的追寻的终止位置,即使这种追寻真的存在终点。然而,本书可以提供一些可以帮助你进行追寻的导航工具。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它们的效用到底如何,全凭你来判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来彷徨(寻找人生意义的11堂哲学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英)朱利安·巴吉尼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生来彷徨(寻找人生意义的11堂哲学课)》是英国哲普天王朱利安·巴吉尼的畅销力作,它告诉你“生命的意义永远无法盖棺论定,部分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必须问对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之后,才能使自身获得满足。” 对于意义的追寻原本就是个人的事情,本书无法提供一张地图,标出你的追寻的终止位置,即使这种追寻真的存在终点。然而,本书可以提供一些可以帮助你进行追寻的导航工具。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它们的效用到底如何,全凭你来判断。 内容推荐 汪峰在他的歌中唱到:“像我们这样的人生来彷徨”,这大概是每一个人思考“生活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时所产生的共同感受吧。 帮助他人吗?尽自己的能力,为天下人谋福利,成就伟大的事业? 追求成功吗?努力奋斗,成为某一方面的人物,获得别人的认可? 获得幸福吗?什么是幸福?你要的是幸福还是比别人幸福? 及时行乐吗?既然人生苦短,何不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 在《生来彷徨(寻找人生意义的11堂哲学课)》中,英国畅销哲普作家朱利安·巴吉尼将带领你进行一次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辨之旅。他吸收众多哲学家的观点,结合日常生活的例子,甚至引用电影故事、流行歌曲,进行了旁征博引的阐释。即便你没有接触过哲学,也能在他的指引之下,通过精微的哲学思考,了解人生意义何在的各种可能答案。 更重要的是,他要我们相信,即使没有最终的答案,通过学习这11堂课,还是可以发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为此生找到充分而又必要的理由。 目录 前 言 第一堂课 人类的起源与生命的意义 第二堂课 生活的未来与生命的意义 第三堂课 天堂、来世与生命的意义 第四堂课 帮助他人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 第五堂课 服务人类能为生命提供意义吗? 第六堂课 追求幸福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吗? 第七堂课 成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吗? 第八堂课 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吗? 第九堂课 减少对自我的执着,能让我们活得更好吗? 第十堂课 如果生命本无意义,怎么办? 第十一堂课 理性对意义一无所知 课后总结 试读章节 你是想要幸福,还是想要比别人幸福? 如果具有目标指向的人生太过于注重审美方面,那么纠正这种不平衡的一个明显方法便是同时争取事物的理想状态以及自己所希望达成的事项。让我们思索一下下面的例子:某人认为一旦她在法国南部有所大房子,然后又有丈夫和孩子的话,那么这个“为什么/因为”连续问答就可以有个了结了。这听起来可能很肤浅,但却是可信的。思考一下上述人物可能会给出的以下这段经过简化的对话版本,内容是她可能如何形容自己的人生目标。 “你为什么要上大学呢?” “为了拿个学位,这样才能找个高报酬的工作。” “你为什么想要找个高报酬的工作呢?” “因为我想赚很多钱。” “但是那样的话就必须辛苦工作呢。为什么这比你自己轻松享受人生更为重要呢?” “这个嘛,不完全只有辛苦工作啊,而且不管怎么样,我是以长远的视野来看待问题呀。” “为什么?” “因为这样能够让我得到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在法国南部有一栋带有游泳池的大房子,还有一个爱我的丈夫和十分优秀的孩子。 “为什么你想要拥有这些呢?” “你疯了吗?怎么会有人不想要这些呢?” 最后的“为什么”问题虽然并非是荒谬无意义的,但是还是可以被视为不必要受到误导的问题。如果提问者认为这种田园生活之美还需要更多理由来解释的话,那他难道不是不知所谓吗?在一个尚且有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的世界里,我们可能会质疑上述生活方式是否合乎道德;但如果有人要问这种生活是否令人向往,那么似乎就很奇怪了。毕竟,如果这种生活不值得过,那还有什么是值得的呢? 这里的重点并不是评价这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而是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至两个重要的想法上。第一个想法是,就像我们已经反复得见的那样,总有某个时刻我们必须到达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一个“为什么”问题可以使用“你疯了?怎么会有人不想要这些呢?”这种答案作为完结;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为什么/因为”连续问答就会一直延伸到无限的未来之中去。以一个可以持续的状态来结束这个连续问答,似乎比使用一个很快就变成过往历史的事件来作结更为令人满意。 第二个重点甚至更具说服力。在解释为何会选择这样的人生时,这位女士完全依靠最终的结果来支持自己的情况:她后半生的财富以及家庭。因此,这位女士所依循的人生规划的前提就是人生的目的可以不是某种特定的成就,而是一种令人向往、并且可持续的状态或生活方式。 一旦我们认定上述说法为真,就应该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认识:那种必须花费多年时问去辛苦工作、累积财富才能享受的生活方式,只是多种令人向往的可能生活方式之一。然而,我们之中有很多人的确期待在“获得成功”之时,能够拥有某种田园诗般的未来,并将此视为所有努力的终极目标。这是个错误。从根源上讲,这个错误在于没能认识到:如果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是值得的,那么许多现在就掌握在我们手中的事物也同样值得珍惜。毕竟,上面提及的奢华生活与中等富裕的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不过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对于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而言,即便能够使用品质更为优良的高保真音响来播放音乐、能够开上捷豹而不是福特,生活品质并不一定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那种为了未来目标中的财富与安全感牺牲了太多人生享受的人犯了一个错误:他对于未来生活较之当前生活的优越程度估计过高。拥有财富可能会享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却不值得牺牲好几年的人生时间来苦苦追寻。当谈及人际关系时,这一点就更为重要了。心理学家一直强调人际关系对于个人幸福而言有多么重要。对于生活的满足感而言,为了工作而忽略友谊几乎毫无疑问是一笔不划算的交易,因为这些正是那种不…… P35-37 序言 生命的意义永远无法盖棺论定,部分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必须问对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之后,才能使自身获得满足。 “你是艾略特。”一名出租车司机在这位著名的诗人刚一上车时便对他说道。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问司机是怎么认出他的。“哈,我对名人独具慧眼。”他这么回答,“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我载到了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而且我对他说:‘啊,罗素大人,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然后你知道吗,他竟然没有办法告诉我。” 在这个真实故事里,被取笑的究竟是哪一位?是伟大的哲学家罗素吗?他虽然有着卓越的聪明才智,但却没办法回答一个出租车司机的问题?的确,如果有人能够告诉我们“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当时世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否应当是不二人选?或者这个笑话嘲笑的是那名出租车司机?他竟然希望在短短的旅途中便听到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问题的答案?即便罗素知道答案,难道解释宇宙的奥秘不需要时间和耐性吗? 或许最佳答案是,出租车司机或者罗素都不应该受到嘲笑。罗素当然不该被取笑,如果有可能在十分钟内便为这个问题提供合适的答案,早就有人公开这样做了,而那位出租车司机也就无需有此一问了。但我们也不应该认为出租车司机无知而嘲笑他。他的问题是几乎每个人在人生之中的某一刻都会问到的。 问题在于在这个疑问其实过于意向不明、笼而统之又不清不楚。与其说这是一个单个的问题,倒不如说这是一组问题的代称:我们为什么在这里?生命的目的何在?仅有快乐就够了吗?我的生命是不是为了服务于某个更伟大的目的?我们在这里是为了帮助他人,还是只需要满足自己? 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相信我们需要进行一项理性的世俗化探究。我所说的“世俗化”,并不等同于“无神论”。我的意思只是说,我们的论证不能来自任何想象中神启的真理、宗教教条或神圣经文。相反,论证必须诉诸理性和证据,它们必须能被所有人理解和评价,无论这个人是否有宗教信仰。这是因为即使是对于很多信徒而言,既有的宗教的权威也不能被视为是绝对的。一旦我们认识到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宗教信仰、形成每一种宗教的教义和经文的历史事件与力量各不相同,而且这些宗教的某些领袖也可能犯错,那么,宗教是提供直达绝对真理的途径的想法就失去其可信性了。无论是否存在神的启示,其中清楚地呈现着人力的介入。这意味着即便我们确实有信仰,也不能不加质疑地接受相关宗教教义,必须运用自身的智慧来为自己做决定,看看宗教所提供的答案是否能够站住脚。而且,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个阶段忍不住纳闷生命究竟怎么一回事,所以我们无法一直逃避这种哲学思考。 这个主题可能显得很艰难深奥,甚至连试图为此著书立说都显得狂妄。如果我声称:“生命的意义”是一种秘密,只有少数被挑选出来的人经过沉思、启示或长达一生的知性探索才能获得,那确实可以指控我狂妄。这样的观点暗示生命的意义就像一种知识,一旦被发现,便可以解开有关生命的种种谜题,并且解释一切。由于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显然对于这个大秘密一无所知,因此必须足够聪明才能发现它。 我认为,这个想法完全是无用的,也希望大部分读者心怀同感。如果真的存在这种大秘密,那么到现在早就应该广为传播了。关于生命意义的整个难题,并不在于缺乏任何能让我们理解它的特殊秘密信息,这个问题无法通过发现任何新证据来加以解决。思索一些很少有人注意的证据反而比较可能解决问题。我希望接下来所进行的讨论能够阐明这一点。 因此,我会将这本书对生命意义的叙述视为“紧缩式的”,意思是说,它将神话性的、单一而又神秘的“生命的意义”问题,细化成了一系列的关于各种各样生命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规模较小,又完全不具神秘性。通过这种方式显示出的生命意义问题比一般认为的少了点什么,但是又多了点什么:说它少了点什么,是因为这个问题并非超出多数人理解之外的大谜题;说它多了点什么,是因为它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许多问题。 这些疑问可以有答案,并不是因为我有着卓越不凡的智慧,只是因为我把过往众多伟人的智慧汇聚到一起而已。然而,在选择和介绍他们的观点时,我必然会带有我个人的观点,而非仅仅对哲学家们的言论进行一番不带感情的综述。这也是一份有个人立场的陈述,虽然我希望多数哲学家会同意这份陈述中大部分内容。 任何人为了找到生命的意义而着手开始探索追寻时,注意一下亚当斯在《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 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一书中的警告,绝对不无裨益。在这部小说中,某个人种无休无止地争论生命的意义问题,决定建造一部超级计算机来告诉他们答案。这部名为“深思”的计算机,花了750万年对“生命、宇宙和一切”的疑问提供了一个答案。在答案揭晓的那天,“深思”带着“极度的庄重与冷静”给出了它的最终答案:“42”。 问题出在这部计算机的设计者为“关于生命、宇宙和一切的疑问”寻求答案时,并没有费神去弄清楚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现在他们有了答案却无法加以理解,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答案是针对什么问题得出的。问对问题与给对答案一样重要。 生命的意义永远无法盖棺论定,部分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必须问对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之后,才能使自身获得满足。对于意义的追寻原本就是个人的事情,本书无法提供一张地图,标出你的追寻的终止位置,即使这种追寻真的存在终点。然而,本书可以提供一些可以帮助你进行追寻的导航工具。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它们的效用到底如何,全凭你来判断。 书评(媒体评论) 你正在寻找一份清晰的指南,借此了解当代哲学对于生命意义的看法吗?巴吉尼将带领你思考各种可能的答案。他将克尔凯郭尔、斯图加特·穆勒、商业电影、摇滚音乐结合在一起,用充满趣味却又经过认真思考的见解,讨论了找到(或者找不到)生命意义的可能途径。 ——彼得·辛格巴吉尼非常认真地对待他的主题。他有一颗明澈的头脑,使得他在哲学普及书籍的领域中格外突出。 ——《卫报》 在将观念传达给更广泛的读者方面,巴吉尼有着无可置疑的资格。在这部著作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寻求生命的意义,并力图让这一过程充满知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新人文主义者》 风格平易近人,内容却令人赞赏。对于从来没有读过哲学书籍的读者,这本书中没有任何会吓跑他们的东西。 ——《苏格兰星期天报》 长久以来,生命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一直是鬼扯淡的代名词。必须要有点胆子,才能以活泼而又不废话的风格讨论这个问题。 ——《新政治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