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伟教授:师父,对于俗世间的人来说,赚钱和修行往往有些矛盾:追逐财富会生贪心,佛门说“贪”是烦恼的根;不追逐财富,世间法又过不去,无车无房会被人轻视。师父,您对此有何开示?
大愿法师:我想这里其实有一个误区,就是把赚钱和修行对立起来了,然后制造了一个对财富追还是不追的矛盾。其实,追是错的,不追也是错的。我们该怎么办呢?
佛说:“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心上努力,境上随缘;能上努力,所上随缘。”就是说,我的心、我的行为当然是要努力工作,但是我的心并不完全被它控制住,我的心应该更广博,我的心应该让自己有更高的价值。
假设我是范曾教授,一毛钱都没有,但是我画一幅画,马上就能从市场拿到一两百万元。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一个人拥有财富远远不如他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这种创造力就是他的生命价值,这个更重要。我们应该去追求这种创造力,而不是去追求财富。这种创造力就是生命力。创造力来源于修行。
行为上,我努力工作,然后能赚钱,但是不代表我的心就要一直被外在的金钱所绑架,我的心有内在驱动力。当我的心被外在的金钱所绑架的时候,这是一种外部驱动力,这颗心是浮动的:我这个月赚了一千元,下个月我希望有两千元。一个企业家今年赚了一千万元,他是不是就知足了?不是,因为它是外部刺激、外部动力,今年赚了一千万元明年就想赚两千万元。
就像有人对我说:“师父,我现在只能赚三百万元,当我赚到一千万元的时候,我就放下来了,我就来禅修。”骗人的,怎么可能呢?当他赚到一千万元的时候,他就想:等我赚到一个亿,我就安心了,就什么都不管了,都交给我的团队,我就来打坐,跟着师父学习了。这更是骗人的。怎么可能!为什么?我们要看到他的出发点在哪里:他的驱动力是外部动力。以外部刺激为动力,他心不能安。
他的心一直在波动,今年多赚一点,他高兴,但希望更多。这是贪,对不对?他明年赚少了,他很愤怒、很忧虑,他的心一直动荡不安。
你想,一个人的心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之中,他快乐吗?他幸福吗?钱给他带来了快乐吗?给他带来了轻松吗?没有!钱给他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而他乐此不疲,一直到他驮不动了,死掉为止。这是悲哀的人生!这是不幸的人生!他身家亿万元又怎样呢?他活得比所有的人都累,但是他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得到。其实这是一种悲哀的人生,是一种无明的人生。
也不是说,我学佛了,或者说我要让我自己的生命值钱,所以我就不工作了。学佛修行是要我们在因上努力,在心上努力,让心有内在的动力:我的生命要觉醒,我的生命要更有价值。
果上、境上随缘。在境界上面,我照样要好好工作,照样要赚钱,照样要养家糊口!矛盾吗?不矛盾。所以,我们的思维往往容易陷入一个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我如果是这样就不是那样。他就不知道既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怎么样都可以,处于一种遍满法界的状态。
我在境上努力工作,赚钱养家糊口。我在心上会让生命觉醒过来,让生命更值钱,更有价值,同时不被外在的动机所动摇。外在我会多赚一点或少赚一点,我的心呢?一直都很快乐。当我在境上努力工作时,我的心能不被它黏住,这个时候,我外在有起有伏,但是我的内在呢?一直在成长,这就对了,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觉醒的人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钱很重要,值钱更重要!
有钱,往往取决于过去的福报和今生的缘分;值钱,取决于自己的“心”觉醒了没有,生命有没有觉醒,生命是不是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了。
所以你想想,外在我们有钱或者没钱,不是我们自己能掌控得了的,但是内在我值不值钱,是我能自主的。为什么我能做主的我不去努力做主,我不能做主的却拼命去贪求呢?那不是在背其道而行之?不是很笨吗?
当我们能够拥有无量的包容心,包容整个法界,包容一切的人,不执着又能够拥有智慧相,拥有慈悲相,还能够有觉知心,我们的生命就会越来越值钱,我们的心就能够越来越走向觉醒。
当你的内在成长的时候,它会溢出来,你的外在也会成功。内在有成功,内在有成就,外在也一定会成功。P9-11
痛点就是觉点。痛苦是伟大觉知的开始,觉知到痛苦是你修行的开始。痛苦不仅没有阻碍你,还会照亮你内心的盲点,照亮你生命的觉醒。
——释大愿
上篇:管理与禅的对话
第一章 管理与禅的"会心一笑"
1.为何好心没好报——财务总监坑老板,谁之错
2.赚钱很重要,值钱更重要——赚钱和修行,能兼顾吗?
3.管理的"自然"之道——为何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
4.企业成功的"八殊胜法"——做企业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5.管理中如何拥有鲜活的智慧
6.拥有正受,做大"心理格局"——企业变革,怎样才能不"难受"?
第二章 管理与禅的"幸福一笑"
1.怎样让有钱人幸福起来
2.在"为善去恶"中修行——企业如何凝聚员工的心
3."体道而行"才能基业长青——企业是"长大"还是"做大"
第三章 管理与禅的"圆融一笑"
1.管理者的成佛之道就在管理禅
2."众缘和合"下学会慈悲——如何对待下属的背叛
3.自悟自度,让灵性生命获得成长——管理禅还有更新的内容吗?
4.烦恼是客人,觉知是主人
5.有担当才能开启生命智慧——如何在工作中实践"管理禅"
6.企业"生长"靠企业内在的生命力
第四章 管理与禅的"拈花一笑"
1."无相行善"是管理禅的核心
2.提升生命能级,突破自我局限
3.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念"——如何激活企业的生命力
第五章 管理与禅的"慈悲一笑"
1.用生命的能量照亮内心——禅修打坐为何能让人产生巨大改变
2."应无所住"才能应对企业"去中心化"
3.保持觉知,开发自性——怎样让员工有成就感
4.办企业有恐惧是好事
5.老板固执怎么办?
下篇 在实践中的感悟
第六章 开开眼吧
1.如何克服由人情化管理到制度化管理的障碍
2.放下执着,穿越烦恼,才能获得智慧
3.好管理要"开眼"
4.怎样练就一颗强大的心
5.管理的境界:心外无物
6.格物明理,致知笃行
7.怎样成为用人高手
8.好管理要过"难受"关
9.好管理要过"妄想"关
10.反反复复才能改变坏习惯
11.好管理,靠榜样
第七章 觉知的世界没有问题
1.觉知是有功夫的见
2.觉知的世界没有问题
3.用觉知替代控制
4.制度是灯,觉知是电,控制是光
5.企业里的"关系学"
6.生产计划如何做到既不执有,又不执空
7.企业里的破立之道
第八章 相对才能相应
1.禅的境界是觉知,禅的方式是相对
2.自私可以通向无私
3.自私有道
4.管理无大事
5.管理的古老绝技——无相思维
6.无相思维让我们直接见到事物真相
7.让管理回归本来
8.频道宽窄决定企业格局
9.要全频,做减法
第九章 要学会跟"无"打交道
1.要懂得与未知打交道
2.跟"无"打交道:信比想重要
3.跟"无"打交道,要去行
4.跟"无"打交道的关键是觉知
5.企业要抓好组织记忆
第十章 我是谁
1.如何激发神圣感——由唱国歌想到的
2.寻找失落的遗传密码
3.智慧是充满能量的知
4.真心原来是"空"的
5.一团和气就能管好企业吗
被称作20世纪最知名的历史学家、伟大的智者的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说:“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代,而且还是人类咎由自取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于人类因过度的自私和贪欲而迷失了方向,道德的衰败和宗教信仰时衰落,必将使世界出现空前的危机,它远比地震、火灾、暴风、洪水、干旱和病毒更加危险。
这一切都说明,这个时代需要真正的大智慧指引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向。无疑,“禅”的智慧对现代人尤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如何让“禅”的智慧被现代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精英阶层——千万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深入了解和深刻实践,进而使整个时代和社会环境和谐,是值得我们投入身心去努力实践的事。这是我们向当代著名禅师——中国六祖寺方丈大愿法师请法的缘起。
世俗间,管理问题的解答和方案都是以知识性、学术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但遗憾的是,知识界、学术界给出的各类管理问题的答案所带来的真正行动却远不尽如人意。老师们讲得都对,但就是没有人真正地照着去做,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对这一状况,世间的说法是那些企业人的执行力差,但究其根本应该是那些所谓的知识并不究竟,真正的“知”一定会带来“行”,带来“行动”的才是真正的“知”。
这样的“知”应该不在“识”的层面,所以“知识”不能究竟地解决问题是正常的事。
真正的“知”是智慧,是明心见性的“觉”。“识”是记忆中的“知”,有信息无能量,“觉”是行动中的“知”,充满了信息和能量。“觉”是如实照见因缘和合,如实照见是“知”,因缘和合是“行”。在这里,“行”就是“知”,“知”就是“行”,“行”者“知”者,不一不异,知行合一。
世间需要这样的“知”,管理者更急需这样的“知”。当代著名禅师大愿法师运用禅的智慧将这样的正知正念给予众生,开启众生灵性生命的心智模式,转识成智,让企业管理者得以解脱。
什么是管理禅? 目前,整个管理学是建构在西方管理思想上的,西方管理本质上是一套关于管理的“知识”体系,它对于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内心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管理效果带来的影响研究甚少,这是西方管理思想体系的严重缺陷。
近现代以来,西方的整个思想体系都以“实证”为特征。准确地说,就是以“有形有相”为特征。不论是制度流程,还是考核激励,或者是信息化管理,都是在“形”和“相”的层面实施管理动作,试图通过“形”和“相”上的运作,达到对“无形无相”的人心的管控。
这种思路,至少在广大的中小企业遭遇了“滑铁卢”,“有形有相”的制度与“无形无相”的人心成了严重分离的两张皮。彼此互不相干、独立存在,浪费了大量的企业成本,同时,又造成了大量的企业低效和人心涣散。
从“心”人手,这是东方智慧。只有开启人们内心中“无形无相”的“觉”,才能弥补“有形有相”的“知”带来的局限,对治人们在管理实践中那不可捉摸的“心”。
这其实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无论对于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而言,都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是一个“开悟”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成就的过程,是一个灵性生命开启和绽放的过程。
应用“禅”的智慧,对于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内心的改变和困惑,进行细微的觉知,找到成就和突破的次第,这无疑能将现实的管理活动变成每个人的修行实践。基于这种思想的管理体系,将从“知识”体系进化为“修证”体系(修行和证悟)。
中国式的管理或者东方式的管理本来就应该是以“修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日本式管理早已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还是丰田的精益思想都是充满了“修证”思想的管理体系,其对日本乃至世界管理思想的贡献已经有目共睹。
中国管理学界尚未成熟,外处都在步西方人后尘。“禅”的智慧必将为中国的管理学界注人灵性生命。让管理中的实践者,将内心的改变和外在的约束统一和谐起来,让“有形”和“无相”统一起来,让“知”和“行”统一起来,让工作和修行统一起来,构建起真正中国式的管理基石:管理的“修证系统”——“管理禅”。
这本书的内容是怎样的?
《苦中得乐:管理者的第一堂必修课》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理念篇”是大愿大法师针对“管理与禅”这个话题和我及多位企业家的五次对话内容。大愿法师针对我们提出来的许多具体的管理问题所进行的开示,充满了明心见性的灵性智慧,的确远远超越了世俗间各类专家对同类问题的看法和分析,会让你的心情愉悦,法喜充满,从心里“笑”起来。
下篇“实践篇”,是我跟随大愿法师学禅多年,并将学禅心得运用在自己的企业和四百多家服务过的企业身上所产生的感悟。
我们用禅的智慧指导生产型企业做生产计划,提出了滚动冷冻计划模式,并将其运用在数百家异常频发的中小工厂。结果,这些工厂的准交率大幅提升,人均效率提升在30%以上,生产周期普遍缩短,这让我们见证了“禅”的力量。
我们欧博提出的滚动冷冻生产计划模式,被《中欧商业评论》命名为生产管理的“球赛模型”,其核心思想就是《金刚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的“滚动排查”就是“应无所住”,我们的“冷冻计划”正是“而生其心”。
我们用禅的智慧指导企业提升执行力,提出了“稽核模式”,并在四百多家咨询服务过的企业成立“稽核部”,导人“稽核模式”,使企业的执行力大大提升。
“稽核”在我们欧博的概念中,就是频繁检查、反复觉知。频繁、反复就是“应无所住”,检查、觉知就是“而生其心”。我们运用禅的智慧,做到了用“觉知”替代“控制”。既能达成目标,又能减少对立和冲突。
我们用禅的智慧指导企业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出了“层层觉知,开发自性”的管理思想。在数百家企业导人以现场改善为主体的“攻关模式”。现场持续的改善攻关大大地激发了基层员工的成就感,从而使企业的品质合格率大幅提升。有的大型陶瓷企业一个月之内优等品率就提升10%,带来上千万的收益。这就是禅的力量:“层层觉知”是“应无所住”,“自性开发”是“而生其心”。
管理是实在的,禅也不是虚无的,管理与禅的结合必定会带来一场管理的革命,“管理禅”一定会是东方传统智慧与西方现代管理结合而生的正果。因为它既继承了我们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并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一定能落地,并且已经在欧博及其实践的四百多家企业落地。这是一个福音,是祖先给我们培植的福报,我们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去实践、去弘法,去实现成功而又幸福的智慧人生。
曾伟
2014年9月12日于广州
《苦中得乐(管理者的第一堂必修课)》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理念篇”是大愿大法师针对“管理与禅”这个话题与曾伟及多位企业家五次对话的内容。大愿法师针对企业家提出来的许多具体的管理问题所进行的开示,充满了明心见性的灵性智慧,远远超越了世俗间各类专家对同类问题的看法和分析,它会让人的心情愉悦,法喜充满,从心里“笑”起来。下篇“实践篇”,是曾伟跟随大愿法师学禅多年,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企业和四百多家服务过的企业的实践中所产生的感悟。
企业管理者经常自认是天下最苦的人,而且这种痛苦总被成功的荣耀掩盖,难为人知。若要苦中得乐,秘诀何在?曾伟和大愿法师告诉你三个字——“管理禅”:管是成功之道,理是幸福之道,禅是觉悟之道。
《苦中得乐(管理者的第一堂必修课)》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理念篇”是大愿大法师针对“管理与禅”这个话题和我及多位企业家的五次对话内容。下篇“实践篇”,是曾伟跟随大愿法师学禅多年,并将学禅心得运用在自己的企业和四百多家服务过的企业身上所产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