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南中后,蜀汉无后顾之忧。诸葛亮以卓越的政治远见,料定此时蜀汉唯有乘曹魏无暇西顾,且国力尚未恢复之际主动出击,才能赢得生存空间,于是力排众议,毅然举全国之力出师北伐。当此之时,前方战事不断,朝堂中暗流涌动,君臣之间隔阂猜忌,奸佞之徒居心叵测,扶不起的阿斗和躲不过的权斗掣肘让诸葛亮暮年的北伐异常艰辛,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努力,最终星陨五丈原,留下千古遗恨。
历史上真的有六出祁山么?空城计是真实的么?五丈原禳星是否存在?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用意,以及北伐的真正面貌,都将在若虚编著的《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的第5部大结局中给出答案。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太多夸张杜撰,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戏剧化的奇谋更是子虚乌有,民间传说则给诸葛亮附上了一层出神入化的神秘色彩;千百年来,真实的诸葛亮就被掩埋在那些神奇的传说与故事当中。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将为您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情实感的诸葛亮:
6岁时,诸葛亮失去父母。14岁时,他领全家南迁,一路谋划躲过兵乱和仇杀。20岁时,他被公认为“卧龙”,却安于耕读不谋仕途。26岁时,对三次来访的刘备,诸葛亮微笑着讲了356个字,天下大势便如拨云见日。刘备集团此后三十年的发展战略,就此奠定。
出山后便逢曹军压境,危难中诸葛亮孤身渡江,巧妙激将孙权抗曹,这才有了赤壁大胜。当东吴还在庆功,诸葛亮已定计拿下了最大战果——荆州四郡。得诸葛亮后不到一年,刘备便从绝境中崛起。
43岁后,诸葛亮独掌军政大权,从此开启了蜀汉十年的强盛期:内用法家富国强兵,外领大军南征北伐,打得曹丕一度考虑迁都。直到54岁五丈原临终前,诸葛亮还将军政和人事,一一嘱咐妥当,并定下退敌之策。死后留下千古名篇《诫子书》和《出师表》。
本书是《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的第5部大结局,由若虚编著。
卷一 出师北伐
卷首
第一章:临北伐预谋国政 丞相府安排人事
第二章:出师一表老臣剖心 家国两别伊吕酬志
第三章:留守成都张裔争权 谋袭子午魏延贪功
第四章:赵子龙疑兵出斜谷 诸葛亮兴师逼祁山
第五章:截断陇右蜀军克平三郡 横遭猜疑姜维孤身赴敌
第六章:姜伯约服顺汉丞相 诸葛乔殉难阳平道
第七章:诸葛亮固执择劣将 马幼常轻忽失街亭
第八章:失要隘无奈退兵 闻噩耗忍痛理政
第九章:马幼常弃生投罗网 诸葛亮挥泪诛心腹
第十章:淫乐宫廷后主丧志 法不徇私丞相秉政
第十一章:非难丞相谯周上疏驳北伐 拒斥请托孔明禁宫埋隐患
第十二章:人才凋敝独木支蜀汉 探病赵云再定北征计
第十三章:出师二表再兴夙志 干戈重启又赴征程
第十四章:强攻受阻丞相退兵诱敌 投上所好阉人借机献魅
第十五章:伏击散关斩将搴旗 绮靡宫闱钩心斗角
第十六章:泄私愤阉人深宫除异己 争权柄李严江州囤兵粮
卷尾
卷二 宫闱晦暗
卷首
第一章:演练八阵丞相再谋兴兵 清查府库岑述惊悉亏空
第二章:访市井后主妒民心 进谗谤小人谮忠臣
第三章:受急诏丞相归朝 陷忠贞权臣设局
第四章:试探丞相张裔做贼心虚 左右为难后主收夺兵权
第五章:遭猜忌丞相萌生致仕意 掩阴谋李严暗起灭口心
第六章:丞相府夜深审心腹 蜀宫室朝会伏阉宦
第七章:消嫌隙君臣终交心 有默契夫妻诉衷肠
卷尾
卷三 征程艰难
卷首
第一章:引蛇出洞卤城获大捷 中军论兵将帅生分歧
第二章:见魏使痛悉徐庶噩耗 减粮草激起军营争斗
第三章:压制内讧丞相忧军粮 争心不死李严行险棋
第四章:用心险恶将军缓运粮 识破阴谋丞相思退兵
第五章:弃战机蜀军退祁山 追穷寇魏兵败木门
第六章:背水一击丞相反戈 作茧自缚将军下野
第七章:重犯获赦放逐荒野 老臣疲累散兵南山
卷尾
卷四 鞠躬尽瘁
卷首
第一章:悯孤女慈母求姻缘 泄苦楚后主秽宫闱
第二章:伤别离君王拒兴兵 继夙愿丞相再伐魏
第三章:掩阴事昏君戕无辜 暗诤谏贤相绝朝庆
第四章:争战地挫锋渭水畔 谋长策屯田五丈原
第五章:激将司马反遭讥刺 惊闻兵败玉山终倾
第六章:卧病榻定计消隐患 知天命爱女托姜维
第七章:上遗表交代身后事 稳士气忍疾夜巡营
第八章:临死别遗物赠家人 至末路心系社稷事
第九章:月落霜天武侯遗恨 星摇秋风丞相归天
第十章:丧主帅退兵起风波 失夫君月英荷重任
第十一章:魂归汉中念诵百代 埋骨定军绝响千年
卷尾
后来的事
与岑述叙完,诸葛亮这才对张钺道:“玉符,这两年你在江阳训练夷人飞军,而今初有成效,这次特召你回成都,是朝廷有新命宣传。”
张钺问:“是何新命?”
“率飞军前往汉中。”
张钺一愕:“去汉中?”汉中和江阳隔着千里之遥,和他生活的南中更是不相邻近,像是天涯海角。
“对,去汉中,暂受魏延将军节制。”诸葛亮不忘记补充道,“魏将军已进封凉州刺史。”
张钺迷迷糊糊,他隐约感到诸葛亮告诉他调飞军北上,和汉中太守魏延升官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也许能对应上坊间传说的诸葛亮将挥师北伐的事,可他不能刨根问底,只好把疑问埋了下去。
他郑重道:“遵令。”
诸葛亮微微一笑,他于是让岑述和张钺离去了,却独留下杨洪,也不急着说话,似在琢磨什么棘手事,良久才道:“季休,丞相府诸属吏中,尔以为孰人为优,孰人可交托大事,孰人能解心腹之忧?”
诸葛亮的问话让杨洪也想到了坊间的诸葛亮北伐传言,他小心地说:“丞相是否要北伐?”
诸葛亮不动容地看了他一眼,也不说要不要,倒轻轻拨动着案上的一册文书。
“季休先回答亮吧。”
杨洪认真想了想,坦率道:“恕洪直言,蒋公琰忠勤国事,循循君子,可托后事;向巨达雍容谦逊,清俭约己;杨威公理事如流,机理速捷,性本偏狭,不容于人;张君嗣,”他迟疑片刻,还是说道,“天姿明察,长于治剧,然性不公平,可随从目下,不可专任。”
诸葛亮默想着杨洪的评价:“如此说,季休以为蒋琬与向朗最佳?”
“是。”
诸葛亮又问道:“若不得已置两长史,该择何人?”
“蒋公琰。”
诸葛亮叹息:“蒋公琰一人之力,不足任大事也,张君嗣虽有一二缺损,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取其长弃其短吧。”
杨洪知道诸葛亮很赏识张裔,在丞相府的诸官吏里,也唯有张裔能全心体会诸葛亮的意图,手脚偏还麻利,他人三日做完的事,他一夜之间即能清清爽爽地完成,而且少见纰漏。他摸着了诸葛亮的心意,说道:“丞相若必用君嗣,莫若多备辅佐,俾得差漏少有,事体完备。”
诸葛亮思虑着:“也可,”他慢慢儿数出几个人的名字,“蒋公琰、张君嗣……岑元俭……让他也入府参赞机务吧。”
“元俭现管着盐铁府,恐怕分身乏术。”杨洪忧虑道。
诸葛亮淡然一笑:“王文仪当日以司盐校尉之职兼丞相长史,也曾两职不误。我之所以调元俭入府,是为盐铁之务关系国家命脉,需谨慎为之,挪至丞相府,正为诸臣襄助以成。”
杨洪明白了,从诸葛亮今日的一番话听出,北伐是板上钉钉,丞相若远赴北方前线,后方权位空虚,政务和财务都会出现巨大的管理真空。诸葛亮是谨慎严密的人,蜀汉的草草木木他都放心不下,何况是掌管国家财富的盐铁府。若将理财公门挪入丞相府,纵算远隔千里之遥,也能密切掌控,也不至国家财赋无端流失,同时也能为北伐更方便地提供军需。
‘‘丞相所虑,为长久计,洪深以为是。”杨洪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缜密心机。
诸葛亮缓缓道:“季休,你兼任蜀郡太守,后方之事,望你多多留心。”他静静地看住杨洪,目光意味深长。
蜀宫嘉德殿外,绸缎似的舂光铺满了齐整如玉腰带的月台,几十个宫女宦官围着皇帝,游戏正在酣畅处。
“噗”的一声,刘禅口中衔着的绒球吐了出去,骨碌碌滚了很远,他像乌龟似的趴在地上,盯着那绒球一直往前滚,远端勾了一个红圈,绒球在接近红圈时减缓了速度,眼瞧着将停在圈里,却到底歪了过去。
“啊呀!”他懊恼地叹道,接着挽起袖子,拍着地叫道,“重来重来!”
黄疸面的宦官颠颠地跑向皇帝,怀里捧着的竹篮里装满了绒球、金球、银球,他讨好地笑道:“陛下选哪一样?” 刘禅抓住一只金球一口叼了,把身子压了下去,咽喉一耸,张口又吐将出去,奈何这次力量太大了,金球当啷啷跳跃着飞开了,离那红圈更远,直气得皇帝捶地大骂。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