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死楼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毕然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死楼兰》是女作家毕然深入楼兰古城、楼兰古墓地、罗布泊荒漠无人区,用脚步探秘丝绸之路中的楼兰,用眼睛和镜头真实记录的一段非同寻常的极地之旅。不同于以往以男性作者为主的探险徒步图书,作者以女性独特的视角,从路上探寻出发,真实而生动记录了前往楼兰古城的艰难行程、探访楼兰保护站后的真情流露,以及循着楼兰后裔的路线寻找楼兰的前世今生。在楼兰,作者用自己感动的热泪化为文字的抒写,你可以阅读到极地之旅最为震撼的生与死的对峙和守望,以及生与死之间的渊源和联系。

内容推荐

一个柔弱奇女子用脚步丈量,用镜头记录,用画笔抒情,用文字循入楼兰秘境,可谓“不破楼兰终不还”!著名作家叶梅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永攀先生联袂推荐。精美绮丽的手绘插图,再现丝绸之路楼兰胜景。《生死楼兰》(作者:毕然)穿越生与死的界限,楼兰尽在眼前!

目录

第一章 通往楼兰的路

 1.去楼兰

 2.通天之路——台特马湖

 3.沙海中坚守的城池——若羌

 4.天使飞落米兰

 5.游走之湖——罗布泊

 6.湖心之心

第二章 楼兰,你在哪里?

 1.楼兰,你在哪里?

 2.楼兰古国尚依稀

 3.楼兰古城惊现于世

 4.荒漠中的千年码头——土垠

 5.逝者如斯夫——楼兰古墓群

 6.楼兰壁画的微醺酒意

第三章 浮生半世梦楼兰

 1.楼兰美女的十二封信

 2.楼兰弃婴

 3.佛的印迹

 4.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5.丝绸之路上的汉家织锦

第四章 不破楼兰终不还

 1.城头更换大王旗——楼兰王

 2.直为斩楼兰——刺客傅介子

 3.无敌战神——冠军侯霍去病

 4.马可波罗的东方神遇

 5.恋上罗布泊——科学家陈宗器

第五章 楼兰空自繁华

 1.极地宝藏

 2.会思想的芦苇

 3.谁也活不过这棵树

 4.红枣银行

 5.罗布神麻

 6.米兰有奇石

第六章 楼兰,谁为你守候?

 1.荒漠为谁守候

 2.抓捕盗墓贼笔记

 3.楼兰古墓地的婚礼

 4.雕刻楼兰岁月

 5.在楼兰过生日

 6.荒漠骑手

 7.楼兰情人

 8.告别楼兰

第七章 幻灭之城的根脉

 1.丝绸之路上的人种博物馆

 2.太阳墓地的男性崇拜

 3.小河墓地的旷日微笑

 4.浓荫下的畅饮

 5.期待复活——扎滚鲁克古墓中的一家人

第八章 曾经沧海楼兰人

 1.阿不旦——罗布人的好地方

 2.相依相存——神山下的且末绿洲

 3.前世今生——鄯善与楼兰的镜像

 4.寻根探族——丝绸里的千年光阴

后记:楼兰,干杯

试读章节

当我从暮色沉沉的乌鲁木齐出发,这座古老的牧场此时已是万家灯火,一片灯光丛林。车灯闪烁、霓虹迷离,晚高峰时期的街道车马喧嚣。人们从火柴盒般的房子涌出又涌入,甲壳虫般的车辆如同萤火虫移动前行,夜渐渐地沉了下去,月如钩,浮出黝黑的夜面。

车辆一转弯,从喧哗与骚动的新疆饭店拐向高速公路,月亮从高楼的缝隙间钻出来了,一路追随着从城市森林驶向一马平川的戈壁。这条前往新疆南部的道路也是一条出疆的路,我不知往返了多少次。这是曾经连接欧亚非大陆传播文明的古丝绸之路中的一段,怀揣着不同目的和信仰的人,都曾在这条路上走过。

从第一次出疆的忐忑不安和新鲜地四处张望,从期待地向前看到如今的我已经可以从容不迫地坐在车窗前思考,思考我的目的地——楼兰,思考这条路上留下的难忘记忆和鲜活文字。

窗外呼啸而过的风景和这段在地图上反复丈量的路程,是我始终熟悉而又新鲜的一段行程。多年来在路上的见闻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身后的这个背景——新疆(西域)的厚重、古老、强大和神秘。当我一次次出行游历的时候,眉宇、服饰问的异域气息,总让我强烈地意识到差异,这种迥别总让我不停地追问,不停地回望,寻根溯源,寻找自己的根系和那些鲜有文字表述的时代的真实面貌。

暮色渐深,城市渐渐地朝后退去,视野渐渐开阔,山峦剪影般地呈现在幽蓝的幕空之下。一轮明月当空朗照。远方,在路上为我打开。

此时此即,车辆行驶在夜色笼罩的吐乌大高速公路上。此时此即,我要前往的目的地是一个叫若羌的地方。从乌鲁木齐到若羌,直线距离960多千米,将穿越巍峨天山,抵达古老的焉耆盆地至梨城库尔勒,再从库尔勒至阿尔金山和昆仑山脚下的绿洲若羌。

夜行车满载着货物,这些南来北往的重型车辆上有的装着摩托车、汽车,有的包着密实的篷布,如今这现代化的半挂货车充当了古丝绸之路的骆驼队。我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场景:丝绸古道,驼铃悠扬,玉石、佛经从这条路传入中原,丝绸、茶叶从中原出发经过这里走向古罗马、古埃及以及世界更远的地方……

晶莹夺目的博格达雪峰,已经隐藏在夜的幕布中。这座天山中的第二美丽高峰,从古到今都是这片土地上的护佑神祗,历朝历代朝觐祭拜博格达峰的人络绎不绝。曾经雄踞草原大漠的匈奴,以狂飙之铁骑也没能跑出这座雪峰连天的巨山的视线,这个曾让整个西域和中原地区为之闻风丧胆的民族,将这座山尊为天神,“过之皆下马拜”。“博格达”在蒙古语中意为“天神”,当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西征时,认为此山是充满灵性的神山。这座被称为“天神”的雪峰,不仅是一个天山南北地域和气候的分水岭,而且成了一个鲜明的地理坐标。

乌鲁木齐城郊的乌拉泊古城在夜色中倍显沧桑,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如今残垣断壁,已经无法辨别盛唐军队曾在这里驻守边关的任何痕迹。如今我走的这条路与白水涧道交叠重合,一千年前边塞派诗人岑参曾打马驶过白水涧道。两次出关,久佐戎幕,在安西、北庭都护的鞍马风尘中,诗人在这条路上形成了雄奇瑰丽的边塞派诗风。这个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青年士官,往来于天山、雪海、轮台、交河等地。他常飞马而来,在古道中的驿站稍作休整,备足粮草,又跨马匆匆而去。

柴窝铺、达坂城、大河沿……这条路在不知不觉中由高山牧场沉潜到了吐鲁番盆地,从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向甜蜜的洼地、低于海平面154米的艾丁湖坠落,就在这短暂的几百千米之内,好像一个绝妙的大自然滑梯。

被达坂城至小草湖的劲风吹过后,吐鲁番盆地似乎把一切都包裹在其中了,连风也带着缠绵的热浪。吐鲁番形同一个巨大的馕坑,火焰山似乎是馕坑里的火炭,把古老的城池、葡萄和留在沙土中的古人制成木乃伊,以一种固态的形式存留。西域三十六国的车师国王带着后宫和皇家卫队,从烈焰熏天的夏宫一路北上,在博格达雪峰的注视下,翻越雪峰相接的谷口琼达坂,走到距离225千米外的北庭故城避暑,冬天再返回吐鲁番盆地。这条留下古国烙印的古道,一直熙熙攘攘地走着无数王公贵族、商贾行旅以及转场的牧民。

面对一条条通往远方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上路的理由。那么,当初是什么人开拓出一条条让现代人惊诧不已的道路?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完美而震撼的穿越?那些路有的隐在发黄的古籍中,长满了萋萋荒草;有的因为奇险无比成为死亡山谷、探险禁地,却一再有人跃跃欲试;还有的华丽转身,演变为一条条熙熙攘攘的现代丝绸之路……如同我脚下的路,即是丝绸之路的展开和延续。P2-5

序言

楼兰,如同少女的名字,优美而令人向往,却是丝绸之路上一座历尽沧桑的凋零古城。最初吸引我走进楼兰的是电视片《丝绸之路》和铁板河出土的沉睡千年的楼兰美女,苍凉、神秘,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绪萦绕着我,牵引着我一步步进入楼兰,最终成为必然。

从19世纪初被西方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迄今,消失了2000多年的深埋于沙土之中的楼兰古城及背后的谜团被推向了世界的舞台,由此对于楼兰的研究从国外的考古学家、探险家开始方兴未艾。而楼兰的诸多谜题始终未见分晓,而且愈演愈烈,楼兰美女、小河墓地、太阳墓地……接连不断的发现让世人目瞪口呆。楼兰如同一个始终遮掩着面纱的神秘女郎,吸引着各方人士前赴后继探访,一睹其真实面貌。

楼兰在哪里?楼兰究竟有什么?有关楼兰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被考古、探险、历史学家放大并公诸于世。当世界的目光聚焦楼兰的时候,楼兰依然伫立在那片如同月球般的罗布泊荒漠,忍受着疾风的抽打,似乎世间所有的荣耀和光环都与它无关。

走进楼兰,先从古书籍、故纸堆中学习,我曾先后拜访请教过多个研究楼兰、西域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在他人的描述中,这位半掩面纱的楼兰美人,越看不到真面孔就越显得神秘莫测。

百转千回的楼兰往事,金戈铁马的西域风云,跌宕起伏的丝绸之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楼兰只是一座小小的被遗弃的坐标。楼兰的一切充满着诱人的谜题,于我仿佛是一个命运的连环套,一旦踏上前往楼兰的路,所有的方向都朝着楼兰流转盛开。

我用三五年的时间阅读、采访、行走,最终写下《楼兰密码》。由于这本书的出版,我又如愿进入到朝思暮想的楼兰古城,了解楼兰真正的痛楚和它的现状。因为楼兰,我认识了守护楼兰的一群朴实而执着的楼兰人,他们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荒漠中默默奉献着青春和热血,只为守护凋零残损的楼兰,他们的生存状态给予我许多的启示和思考。

由于处于丝绸之路的枢纽,楼兰古城在2000年前即成为东进西出往来商旅、僧侣的必经之地。而今的楼兰,是罗布荒原上一座无法企及的孤城,当罗布泊流尽自己的最后一滴水,成为一座彻底的死亡之湖,毒日、狂风、飞沙、缺水、迷路……挡在楼兰面前的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险境,许多装备齐全的探险家就在距离楼兰不远的荒原上绕来绕去,却与楼兰失之交臂,遗憾唏嘘;一些名扬天下的探险家、科学家葬身于距楼兰不远的盐碱地,一时间楼兰成为极地和恐怖的代名词,去楼兰成了一次奢侈的旅行。生与死的楼兰,都呈现在传说和现实中。

也许,能进入楼兰会成为一些人生命中炫耀的资本,虽然去楼兰,是我有限人生中走过的最为艰难的一段路,40千米的路途越野车走了6个小时,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向导、没有精良的越野装备和给养,是无法接近这座传说中的古城的。

走马观花的游客难以理解楼兰之美,楼兰真正需要的是用心呵护和关爱。楼兰给予了许多千里迢迢探寻它的人以奇遇,从斯文·赫定发现楼兰的百年间,楼兰依然孤独,直到楼兰保护站成立,一些不离不弃的楼兰人守护着楼兰,守护着这份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能进入楼兰是一种幸运,我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了一个真实的场景。打开书,即有文字与你对接,有关于楼兰,尽存其中。

后记

通往楼兰的路充满了艰难与诱惑,可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就是在路上的一个。

爱上永不可复原的楼兰,是一场悲剧,也是一种宿命。我发现我在作一件无力回天的探寻,爱上这座被罗布泊遗弃、被风沙掩埋、被历史遗忘的在丝绸之路枢纽地段纠葛不断的楼兰,则更有一种无法言及的心痛。有了这种爱,我在废墟和荒芜中行走,似乎充满了能量,每向前走一步似乎都与我的楼兰更近一步。而楼兰究竟是什么?除了神秘的面纱,探寻楼兰的意义何在?虽然那些死去的无人破译的古文字,在我面前竖起了一道道走进楼兰的壁垒,但当我越过这些屏障,楼兰带给了我无限的惊喜。

当我的双脚踏进这块朝思暮想的土地时,心头曾经掠过的伤感和快慰,都在阳光的暴晒中蒸发殆尽。我突然看到了过去自己在纸上、文献里寻找的路径和脉络,在彼此的注视和感受中,我感到自己与某种神秘的失落慢慢接轨了。在那些用黄土与苇根、红柳以及胡杨木建造的残垣断壁中,我似乎看到了两千多年前楼兰人的生活场景。

进入楼兰是一种缘分。即使走到天边,楼兰即在我身边。没有迷途,没有阻畏,仿佛有如神助,越过传说中的天险,越过楼兰城外的层层障碍,我一步步走到楼兰古城的佛塔下。面对佛塔,面对这座楼兰人的精神坐标,我如同哑声的歌者,泪流满面,双手合一,躬身致敬,向楼兰致敬。千真万确,我的确站在这里,阳光、砂砾、风,还有细沙拂过簌簌的声响,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我在静默中倾听着古城的心跳,虽然满目荒凉,可是佛塔周围依然感到天风荡荡、梵音缭绕,我仿佛对接到了这里的气场,面颊潮红,手心湿热,内心泉涌。

去楼兰的路上,死去的物体多于活着的生命,有时生与死就在一株红柳枝上缠绕。一只孤独的飞鸟,一个个藏在沙包下的鼠洞,一串串不知名动物的小脚印,还有顽强探出嫩绿的芦苇尖儿,每一次生与死的对峙都是一场旷日持久智慧的搏弈。

去楼兰的路上,自然环境的恶劣已经超出了想象,所以路上的艰难亦是一种必然。而在回来的路上,我在颠簸的车上,无法自控地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触摸到的一切写下来。关于楼兰的采访和记录,在路上写满了两个本子,那些歪歪斜斜、密密麻麻的字符都萦绕着楼兰的气息。在路上,《生死楼兰》的书名、框架、目录、构思就清晰地浮出水面,好像它就在那里,等待着我来采撷完成。

眼前的楼兰与书本上的楼兰有着迥异的差别,却已经连为一体,那些关于楼兰的字字句句我都已经非常熟悉。走进楼兰保护站后,我为这些守护楼兰的英雄们感动而流泪;并在离开这些好兄弟的时候,和他们一一拥抱,期待再见。因为有了一群默默奉献的守护者,楼兰不再孤单,楼兰不再是一座葬身沙海的孤城,不再是一座被人为遗弃的历史纪念册,楼兰牵动着很多人的心,这是让我欣慰的。

在若羌县楼兰文化艺术节上,我看到关于楼兰最密集的演绎,以楼兰名义出现的歌舞、诗歌、小品、音乐、图书、动漫、饮食、酒水、楼盘、汽车铺天盖地,而哪一个真正与楼兰有关?在距离热闹260千米的罗布荒原上,那座凋谢的古城,还有那些寂寞的守望者,完全处于原始的自生自灭状态。当我一再地想起那被阵阵拂过的疾风抽打着的毫无防御能力的楼兰城,不过十几年也将被雅丹风化殆尽的现实,便忍不住的失落和心痛,难道没有一种高科技可以将这座历史文化宝库保留下来吗?楼兰留给我们的是一张凋零的容颜,而我们留给子孙的难道只是一座纸上的楼兰?

《生死楼兰》的抒写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一气呵成,甚至到了不写不畅的状态。然而,写作的通宵达旦却使身体受到了极大损伤。半年之内住了两次医院,在打针的间歇,在理疗之后的歇息,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再次扑向未完的稿纸。由于无法尽快完成写作,不堪重荷的我忍着剧烈的咳喘向单位提出了离职。

之后,我来到久违的鲁迅文学院,开始了写作与未来的新规划。在这里我的名字和来自全国各地50个作家的名字被放在一个透明鱼缸里,被我的导师——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叶梅女士抽中,由此我们成为了终生的连接。叶梅老师对我的习作给予了尽心指导,并为我写作指明了方向,还引荐给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张高里先生和编辑郭宇佳女士,由此有了这本书的出版。

回想一步步走向楼兰的路,仿佛有什么在冥冥中推动着我向前。那些推动的力量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是那些路上给予我帮助和温暖的人成就了这本书。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极地罗布泊,那些敞开的心灵、朴素的言语,还有真实的故事,直抵内心,让我不由自主地一次次拿起手中的笔。我要将真诚的感谢交予在路上给予我帮助的每一个人,首先感谢若羌县宣传部简晓东先生,是他一个电话引我进入楼兰,并且在路上给予了充分的帮助。感谢其达拉图、江海波、焦迎新、宋振军、原洪、张清伟、李红哲等人具体而细致的帮助;感谢路上几位司机的辛苦付出,是他们不辞辛苦、披星戴月带我安全地进出楼兰;感谢与我同行的新疆电视台年轻而敬业的摄制组:苏新、祝蕾、汪强、格日,他们忘我的工作态度令我钦佩不已;感谢在路上每一个给予我温暖的人,在此虽然无法一一列出,然而我却铭记在心,值得一生回味和纪念。去楼兰的路艰难险阻,所以路上的经历即成为一辈子的印刻,无法忘记。

当我每一次端起楼兰干红的时候,都不由自主地想起楼兰壁画中的那个红衫人,虽然他和他的身世已经成为考古中的悬案,即使远隔千年,我依然会举起酒杯,微微颔首,说:干杯,楼兰!

书评(媒体评论)

丝绸之路上放射异彩的花朵,古老与现代的穿越,美妙的图文并茂,能登大雅之堂,能进求贤学堂,一本老少皆宜的好书。毕然的《生死楼兰》我喜欢。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叶梅

本书作者实地考察楼兰古国,足踏曾绿草萋萋古城,在黄沙中探求神秘的楼兰文明,追忆楼兰故人故物,遥想汉朝惊心动魄的战争,解密“大耳朵”的神秘形成,沉思罗布泊里的生命,为我们描绘了一番别致的中国边疆风土人情的画卷。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楼兰的今昔,观察斗转星移中的沙漠古国。

古人云“出匣龙泉血未干,平生志气斩楼兰”,今天的楼兰考察,依然是艰途作者以文学、史学、考古学的眼光,去亲身经历和品味楼兰,实为可嘉可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小心张永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