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五昌、谭迪主编的《文学人格与艺术坚守--谭仲池文艺作品评论集(精)》节选了50余位国内文艺评论家和文艺爱好者对谭仲池所写的文艺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电影、歌词的评论文章约80余篇,分诗歌、散文、小说、其他四部分编排。书后另附谭仲池文艺思想相关文章40余篇。入选论文从不同视角切入,分别对谭仲池的文艺作品进行了多向度的研究和批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学人格与艺术坚守--谭仲池文艺作品评论集(精) |
分类 | |
作者 | 谭五昌//谭迪 |
出版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谭五昌、谭迪主编的《文学人格与艺术坚守--谭仲池文艺作品评论集(精)》节选了50余位国内文艺评论家和文艺爱好者对谭仲池所写的文艺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电影、歌词的评论文章约80余篇,分诗歌、散文、小说、其他四部分编排。书后另附谭仲池文艺思想相关文章40余篇。入选论文从不同视角切入,分别对谭仲池的文艺作品进行了多向度的研究和批判。 内容推荐 谭五昌、谭迪主编的《文学人格与艺术坚守--谭仲池文艺作品评论集(精)》收入谭仲池文艺作品评论文章68篇,其中诗歌评论36篇,散文评论9篇,小说评论20篇,其他5篇。既有单篇作品的评论,也有全部作品的关照。附录谭仲池文艺论著43篇,与评论文章参读,便于理解赏析谭仲池作品思想的内容和艺术风格。 目录 诗歌部分 驻守公众生活现场的写作——谭仲池诗集《敬礼 以生命的名义》简论 抒写 以生命的名义——谭仲池诗集《敬礼 以生命的名义》读后 生命的赞歌 生命对生命沉痛而炽热的歌吟一读谭仲池诗集《敬礼 以生命的名义》 人民诗歌的精神张扬一一以谭仲池诗集《敬礼 以生命的名义》为例 歌唱 以诗人的名义一谭仲池诗集《敬礼 以生命的名义》的接受之旅 感时伤国的灵魂之痛一一谭仲池诗集《敬礼 以生命的名义》读后 谭仲池诗说 诗人本色——读谭仲池《人生的风格》 绿色的歌 现实生活的短暂飞翔 人生最爱 一枝一叶总关情——《芭蕉雨》赏析 好一片人生的壮丽风景 心灵的舞蹈 饱蘸真情的人生之路——读谭仲池的散文诗集《岁月与梦幻》 以诗人的名义歌唱生命——读谭仲池的诗集《敬礼 以生命的名义》 岁月中那些花瓣一一谭仲池长诗《东方的太阳》读感 历史的寻梦者——序谭仲池抒情长诗《东方的太阳》 别开生面的政治抒情诗——谭仲池的《东方的太阳》读后 史诗品格:政治、激情与诗性相融合——评谭仲池的长诗《东方的太阳》 雄浑与旷达:一部长诗背后的人格魅力和境界一一谭仲池《东方的太阳》 审美价值及其他 光之罗盘上的诗歌玉填——谭仲池长诗《东方的太阳》读后 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诗性叙述——谭仲池长诗《东方的太阳》简评 诗歌在生命之树上绽放力量——论谭仲池长诗《东方的太阳》 献给党的90华诞的一份厚礼——读《东方的太阳》 胸中有长城 笔下有长诗——读谭仲池长诗《东方的太阳》有感 理性的选择与思想的穿越——评谭仲池《东方的太阳》 “重写”的空间与“颂诗”的可能——读谭仲池长诗《东方的太阳》 诗化的历史——读谭仲池的《东方的太阳》 具有史诗品格的大气之作 一部宏大的抒情性颂歌 长篇政治抒情史诗《东方的太阳》的诗美追求和诗美贡献 根植于文化自觉的明亮歌唱——评政治抒情长诗《东方的太阳》 在传统与新变中酿造诗美——谭仲池诗歌赏读 执着于诗美的缪斯之恋 散文部分 延伸的远方——读谭仲池《风雨人生路》 生活的有心人——读谭仲池的散文长卷《风雨人生路》 他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精神世界——读《谭仲池散文选》 从《风雨人生路》论谭仲池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充满情爱的世界——读《散文方阵·谭仲池卷》 一个读书人的心路历程——读谭仲池散文集《临风感怀》 为了生命的丰富而写作——评谭仲池散文 人生的旅途就是美丽的机会——读谭仲池散文集《心灵的天堂》 真情至爱——读谭仲池散文集《又见桃花开》 小说部分 《沧桑之城》:长篇小说的新收获 农民兄弟当代命运的吟咏——读谭仲池的长篇新作《土地》 对弱者的诗意肯定——读谭仲池的长篇小说《土地》 男性成长叙事的新视野——评谭仲池长篇小说《土地》 诗意盎然浓情胜景——试析《凤凰之恋》的语言艺术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简论谭仲池《曾经沧海》的艺术特色 生命之光的理性回归 诗化的历史——读长篇小说《打捞光明》 展现人生体验的艺术画卷——评长篇小说《打捞光明》 只研朱墨作春山 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谭仲池先生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男性形象探索 玫瑰的微笑盛开在心灵的天堂——读谭仲池的长篇小说《曾经沧海》 回到现实情境的英雄叙事——评谭仲池、彭海燕的长篇小说《雷锋》 一部充溢着人文关怀意识的小说——评谭仲池长篇小说《都市情缘》 以义取利是真商——读谭仲池的《古商城梦影》 对于三月美好记忆的唤醒与书写——简评长篇传记体小说《雷锋》 英雄叙事:怎样用平凡书写伟大——读小说《雷锋》 热情的叙述——现实主义的“大文学”——论长篇小说《雷锋》 一部雷锋的成长史——评谭仲池、彭海燕合著的长篇传记小说《雷锋》 以爱情线索贯穿雷锋的“大爱”——读谭仲池、彭海燕的《雷锋》 其他 讴歌时代的主旋律——读《谭仲池歌词选》 大爱编织的阳光乐章——谭仲池的歌词艺术特色赏析 一粒扎根于生命的种子——读谭仲池先生的电影文学剧本《袁隆平》 一个文化市长的赤子情怀——读谭仲池《市长手记》 真情真爱是文学创作的灵魂——读谭仲池文学作品的几点体会 附录 谭仲池文艺思想相关论文 诗的激情在抗震救灾中奔涌燃烧——谈抗震救灾诗和自创诗歌的感受 生活会叫你写诗 谈诗歌创作 挥之不去的感动和敬重 诗歌写作的美学追求 思想和艺术的真诚坚守——品读“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 寻找生活中的深邃 自觉担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读《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 自强》引发的思考 我写长诗《东方的太阳》 倾情赞美生命的崇高——创作长篇小说《雷锋》的感想 心有明灯照情怀——创作电影《青春雷锋》的感想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实践认识——长沙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案例精析 读书与道德修养 评论承受之重 思想的光芒与情感的力量——《通道转兵》的艺术特色 论文艺创作的自觉意识 精诚锻造精品力作讴歌伟大时代和人民 现代汉语诗歌的命运和前途 担当文艺繁荣的时代重任 批评家灵魂的自我关照 我对文学的认识 思想光芒、感情力量与审美意蕴——谈文艺创作应抵达的思想高度、精神 高度和艺术高度 诗在诠释生命之夏 爱与灵感激情的共振和飞扬 为梦想而读书 用文化滋养心灵升华境界 为梦想而深情守望 文学的思想品格与人文情怀 道义文章诉情肠——在复旦大学中国市长论坛上的演讲 雁月诗心——在洛夫诗歌节论坛上的演讲 眼睛对灵魂的深情呼唤——在长沙市二十一中的讲课提示 在湘乡市基层文联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议上的讲话要点 在广州美术学院青年毛泽东雕塑研讨会上的致辞 院士“橘洲抒怀”活动致辞 在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颁奖仪式暨第五届当代文艺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长诗《东方的太阳》见面会感言 用清醒雕刻艺术的高贵——读史忠贵先生画 清灵 典雅 深邃 诗意——读丁杰先生山水画有感 把卷品读尽览潇湘奇观 画里烟花亦醉人——读江源先生的水墨山水画 蓝墨水故乡有大观 淡雅中的奇崛与清丽——读《雪马短诗选》 人近夕阳恋书法 后记 试读章节 作品的主人公雁华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赶回凤凰寻根。是什么力量在召唤他?是什么事物在吸引他?湘西土地美丽的山川风物是召唤他的外因,这块土地千百年来蕴藏的人文思想,是吸引他的内因。雁华的爷爷是凤凰人民的儿子,为了实现凤凰人祖祖辈辈“飞出去是凤凰,飞不出去是麻雀”的信念,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生息繁衍,但是内心深处,他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自己的家乡和家乡那些情深义重的亲人。雁华虽然自小生长在异域,但是他身上流动的血脉,确定了他的根之所在只能是湘西凤凰这一片热土。由风景到人物,由形式到内容,奔放瑰丽的语言如山中清泉,滔滔汩汩,奔涌而出,既华美绚烂,又浑然天成。读完这一段,不见语言文字,但见性情气骨,显示了作者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凤凰之恋》的语言,极具情感性。作者在对比中揭示了主人公雁华对湘西凤凰的热爱和对异国他乡的淡漠,从中凸显了作品的主旨:对凤凰、对湘西、对华夏大地的歌颂和礼赞。作者谭仲池先生不是布衣文人,他从政多年,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已深入他的骨髓,成为一种行为自觉。作品第八章《天涯惊梦》,写雁华因为父亲的急电赶回美国,借雁华的视角对他国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 黑色的林肯车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疾驰。坐在车内的雁华没有心思去重复观察窗外的世界。在他的印象中,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呆板、灰暗、无序和光怪陆离,缺乏真诚、友谊和自由轻松,更没有色彩、灵气和生机。 这些话的感情倾向是非常明显的,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贬义词,呆板、灰暗、无序、光怪陆离,把雁华厌烦美国、眷恋湘西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虽然离开凤凰只有短短的三十个小时,雁华已觉得这是一种心灵的煎熬。当他发现父亲的电报是一个骗局时,他便匆匆而归,又回到让他梦绕魂牵的故园:湘西凤凰。他眼中的凤凰湖是怎样的呢? 碧绿如镜的凤凰湖,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虽说秋季早已进入,倒仿佛有几分春天的意味。湖水原本就澄澈如碧玉般荡漾着,在风的吹拂下,卷起细微有致的涟漪。在湖上泛舟戏水的游客们,总是用歌和用橹,生发出水的脆响和声的湿润利落。湖边耸立的巨大灰白色岩石上,呈梯状似的小块田垄上,各种大小水鸟和其他山鸟一起自由地跳跃和呜叫。偶尔从山头飘过几缕白色云彩,掠过湖面的天空,反而给这个宁静中奔放着人性活力的水上天堂,增加了一份神秘和梦幻般的感觉。 这不是人间的湖,这是水上天堂!从这里,读者看到了天堂的景象:天堂里有温柔的和风,有动听的歌声,有可爱的小鸟,还有轻柔的白云。第一句总写,概括出凤凰湖的特点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二、三句从正面下笔,描写湖水的温暖和澄澈。四、五、六句以游人、水鸟、白云做侧面烘托,游人泛舟戏水,小鸟跳跃呜叫,白云飘浮掠过,这些欢乐而美丽的景象,使凤凰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人间天堂。作者简练传神的描述分别把两地的灰暗与明亮、呆板与生动、冷酷与温暖形象地展现出来,也把创作主体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激情悄然无痕地熔铸进去。“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谭仲池先生不愧是一代文豪,他的确是深谙艺术的奥妙的。 “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新颖,独创,也是《凤凰之恋》的特色之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要经营好这门艺术,需要过人的天赋,需要刻苦的学习,需要长久的实践。作者显然是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凤凰之恋》风格鲜明,有不少清词丽句让人口齿留香,耐人回味,值得收藏。 比喻是利用想象,通过“以彼物比此物”来抒写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段和艺术表现方法,是创作中构成形象思维的重要法宝。自古以来,我国的文学作品就喜用比喻,从《诗经》到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都有巧妙的比喻在熠熠发光。《凤凰之恋》继承了这一民族艺术传统。作者善于就近设喻,新颖而独特。 青瓦重叠有序覆盖的教室,依山而建已有了上百个年头。每一片瓦都是智慧的音符,似甘霖夜露月白花香那样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山寨一代又一代幼小的心灵…… 放学的孩子们排着队,唱着歌,蹦蹦跳跳地行走在山路上,像小鸟一样飞向山麓户户人家。 许多不知名的小鸟在树林间飞鸣,美丽的蝴蝶在花草丛中甜睡,近看像一朵花跌落在绿色的碧玉盘里。 两个人的身体和思想都凝固了,成为这座森林里一棵玉色的相思树。 第一句,用智慧的音符比喻教室的瓦,符合教室特有的传授知识的功能,空灵、准确。第二句,主语是放学的孩子,具体环境是山路,用小鸟归巢比喻急于回家的孩子,非常符合情境。第三句,蝴蝶在绿草中酣睡,作者把蝴蝶比喻成花,把草比喻成碧玉盘,美丽、贴切,令人叫绝。第四句,是雁华和银凤参观黄龙洞时的真情流露,因为洞内遍布钟乳石,因此用树来设喻,加以“相思”二字,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凤凰之恋》还有许多气势恢宏的排比,节奏明快,数句并列,让人目不暇接。这是作者独创的一种表达方式,笔者称之为“复式排比”。这些句子,往往是一个长句,里面包含五六个甚至十多个并列的短句,短句里又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语,结构复杂,读来极为费力,但也极具张力。 一座城市的美和灵性,一座城市的魂和文化,一座城市的梦和枯荣,一座城市的光和血火,一座城市的古和未来,一座城市的绿和生命,都离不开水,水是孕育这一切的雨露和乳汁,是地底的太阳之光,月亮之辉。 这一段,剖析城市和水的关系,是对水的歌咏。这样的内容,换一个艺术功底浅的人去写,就只有一句话:一座城市离不开水,水孕育一切。这样的语言,多么苍白无力,更谈不上什么审美享受。主人公雁华第一次来到凤凰,第一眼见到沱江,初见故土的欣喜,对家乡山水的膜拜,都可以从这段语言中得到暗示。前六句虚写,作者抓住凤凰这座文化之城的特质,并不具体描绘这里的吊脚楼、石板路、商业街,而是用了一连串抽象的词语:美和灵性,魂和文化,梦和枯荣,光和血火,古和未来,绿和生命,笔力直指城市的内核,让读者遥想这座城市曾经的峥嵘岁月和即将的繁花似锦,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索。后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水的赞美之情。用雨露、乳汁、太阳之光、月亮之辉这些美好的事物,暗喻水是光明、圣洁的母亲,孕育一切,滋养一切。 P192-193 序言 有人说当下诗人们喜欢追逐潮流,结果导致彼此的诗歌文本风貌大面积雷同,最终彼此面目模糊,乏善可陈,这其实是诗人们写作不自觉、没有方向感的表现。当然,也有不少诗人有自己明确的艺术追求与写作方向,湖南实力派诗人谭仲池就是其中一个。作为一个长期从政的诗人,谭仲池诗中的现实感与使命感格外强烈。诗人关注当下,把捉时代话语,注重个性言述,题材开阔,落笔洒脱。从其诗歌的精神背景来看,谭仲池无疑是湖湘文化的当代传人之一,他似乎一直徜徉在湘江边上,自由地抒发着自己的心声。从其诗歌精神特质来看,谭仲池既传承了屈子高洁的诗人理想和浪漫主义情怀,又有意无意地呈现出这种理想的当代表达,楚人才情一直浸润着他的诗歌作品。同时,诗人笔下的南方经验又给作品平添了瑰丽奇异的想象和草木繁华的灵性,而湖湘文化中人精神的浸染和楚人辞章的熏陶,则使谭仲池的作品在浪漫主义的情结中秉持一种忧患苍生、心怀天下的史诗性质,这体现出谭仲池身上浓厚的人文情怀和达济天下的士人胸襟,彰显出谭仲池诗歌的主体价值。 一、以楚文化为代表的“士、诗、史、思”精神 谭仲池是湖南浏阳人,楚文化是他血脉里流淌的精神底色,也是他诗歌的源头活水,三间大夫的高尚人格和悠悠天问的神性诗篇,是中国士文化里最受尊崇的精神语码,也是所有世代具有天问精神的诗人们的先驱,屈原采用一己话语,个人笔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文化人格意义上的大诗人。作为湖南人的谭仲池出于对文化的尊敬与认同,很自然地“私淑”屈子,从中可以看出他与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渊源与密切关系(这个宏大的文化关系命题在这篇短文中不展开讨论)。在他的长诗《东方的太阳》里,标题就给人一种为天下忧、为万民愁、为东方红而喜、为太阳升而乐的社会使命感,是屈原的理想和热情所书写的楚辞当代版,亦同样是浪漫激越的政治抒情诗。‘。东方的太阳”这一标题,同样使人联想到“暾将1ti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屈原《东君》)这样古典而浪漫的诗句。 在中国古代,诸侯宴会是唱歌而不作诗的,后来“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们在动荡的年代越发得到重视,这些多闻博识、胸怀天下的士们志向宏大而难酬现实,于是不再放歌,转而作诗。在志向得不到实现的时候,他们需要一种能够沟通理想情怀与现实情愫的“桥梁”,需要这个桥梁来搭建意象世界,于是就有了所谓“歌咏言,诗言志”。可以说,中华文化里对于诗的理解,有一种特别的意味,亦即由“士、诗、史、思”所连接构建的意义追求与意象世界之间的媒介、载体,融合了理想与现实的、高远与太息的种种高度精炼而想象力丰富的语言表达——诗,例如屈原的《离骚》。这种精神及其意境,在谭仲池的作品里依然能够找到。他在《东方的太阳》题记里说,“谨以此6∞0行的长诗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如果撇开其政治色彩,此种高洁的理想主义与信仰情怀结合了当下的现实观照,实与屈原的浪漫理想主义文化精神一脉相通。 楚人的古典情操和细腻情致,以及士文化的天下精神和当代诗人的浪漫情怀,也很好地体现在谭仲池的诸多短诗中,典型的如《洞庭湖的月亮》一诗。诗中,在纷至沓来的古典意象之前,出现了“盛夏的风//从烟波浩瀚的湖面//挽起了一片清凉//冰轮浮在波浪上沉思……”这些意象,月亮常常是“诗”的一个语码,它“古今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所以也是“史”,对岁月的忧声之嗟,是“思”,而这种情怀,是自古即以屈原为代表的“士”的一种情致。月亮就在这千百年流不尽的岁月之湖上沉思!如此微茫烟水间梳理着诗人的思绪,在帆影渔火和古城楼阁之间,“清辉搭起的浪桥//去寻觅一个/神圣的灵魂//把泪罗江/紧紧地搂在怀中//朝着遥远的苍穹呼唤”,诗人神游在悠悠天地的渺远里,在洞庭湖一碧万顷的浩茫里,想到去拥抱汨罗江底一位内美修德的隔代诗人,“你《离骚》的热血情肠//溶化了多少//世纪的悲惨和苍凉”,古人有诗“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波上岳阳楼”,那么诗人在愁什么呢?是“在岸边//我又看到孤舟上//杜甫支撑着消瘦的影子//在临波放歌”,作者借助屈子之魂而踏访历史,在杜甫飘渺惆怅之时,李白对君山挥泪之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读懂了八百里洞庭”!这士人精神和诗人气质、古典情操和诗性浪漫在谭仲池诗歌中有着充分体现,正如作者所言:“太遥远太遥远的昨天,太多太多的传说,中国文明史上一座又一座的里程碑……伫立历史的河岸,望着黄河、长江的滚滚逝水,我相信从古到今乃至未来,它曾经的辉煌、沉浮、悲壮、雄奇……却永远都应是世世代代国人拂之不去的梦。”(《东方的太阳》)可见,谭仲池的诗思里有一种士的情怀和史的厚重,用楚文化为湖湘文化注入最为深厚的文化血脉,成就其诗歌的大气派与大气象,这是不言自明的。 二、在古典与浪漫之间的理想情怀与现实观照 如前所论,作为湖南人的谭仲池作品中有着抹不去的南方经验(湖湘地域经验),并且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注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可以说,辽阔无边的湘水滋养了诗人的文化情感、心灵与艺术想象力,他的许多诗作,温润、辽阔、浏亮、大气、纯和。因为有湖湘的山川养育他的诗笔,诗人的作品通常还呈现洒脱、质朴、隽永灵动、意境优美等艺术特色。比如,在《九寨沟之恋》一诗里,诗人为读者呈上的第一个意象,便是“我已变成了山鬼,在寻找生命的恋人”,在细腻深情、清浅错落的诗行间,跳跃着一个美丽神秘的湘女的形象——“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屈原《山鬼》),在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读者便有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屈原笔下的女子形象——美丽的山鬼。所谓古典意象和浪漫风格,并不是曾经唯美而如今已经在时代洗刷下褪色的诗词歌赋,并不是将桃说成“红雨刘郎”,将柳说成“章台灞岸”,而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优稚的古典意境在时代性的浪漫诗风下题材的当代性和化古为今、古为今用的现实笔触。谭仲池显然深谙此道。“秦观也惊叹郴山的深邃温柔//停泊在津渡的欺乃声//又撞伤了湘女弱小的臂膀//原本布满愁云的江面//泛起了暮雪的风寒”(《水之曲》)。在诗人谭仲池笔下,秦观的春风词笔尽管温柔,也抵不过郴山的深邃、暮雪的风寒,并不禁惊叹津渡的旅途声仿佛撞伤了湘女柔柔的肩,但诗人并没有停下来忧愁,而是最后吟出“黄河//长江//天湖//云海//还有婴儿的啼哭和雄关的风尘//都始终改变不了你//改变不了我永远不悔的铁肩柔肠”如此饱满厚重的句子。像这样的诗句,也有以非常柔情的方式来表现的,例如:“你从小就喜欢山涧//峡谷和石头缝里流的泉水//流出的母爱//流出的乡情//流出的天光云彩//流出的鸟语花香//流出的眷恋和向往”(《听泉的汶川女娃》)。原来,天光云彩、鸟语花香只不过是衬托诗人情怀的仁爱精神的能指符号。在古典的意象和浪漫的措辞之间,是诗人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现实观照。 谭仲池的创作题材是非常丰富的,他写天上的流云地下的风烟,写青山写长川,他写宏大历史,也写个人家庭生活场景,而这些只不过是诗人写众生、看众生的背景,诗人的关注点,始终是人的心灵世界,准确地说,是自己的精神状态。以诗人的眼界看世界,意境开阔而想象丰富,“是天之圣美/地之渺茫/海之亮彩/云之飞扬……蒙胧着宇宙的澄澈/和岁月的清凉”,如此开阔的开头,到“请不要离开我,让我再一次感受你灵肉的激荡……你汹涌的胸脯起伏着,一个女人神圣生命的渴望”(《水之曲》)。我们说自然就是人类无机的身体,是人类感情的对象化,诗人看到的宇宙,是生命的宇宙,是辽阔而幽深的世界,是人的欲望、人的感情的对象化,气象不凡,出手大气。 简单说来,谭仲池是一位受到湖湘文化精神熏陶、楚文化“士”大夫情结浓郁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浓厚现实关怀精神的当代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有着古典的意象,因而优雅;有着历史感,因而厚重;他笔触浪漫,因而想象力丰富、境界开阔;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始终以一种理想主义的信念来观照现实,坚持宏大叙事的创作风格,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下诗坛的创作格局。谭仲池无疑是一位颇有功力的诗人,如果在今后的创作中他能有意节制他的激情,加以现代性转换,作为他的本家与好友,我本人相信并期待着谭仲池仁兄今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篇。 后记 这本题为《文学、人格和艺术坚守》的评论集,是众多优秀评论家对我所写作品的评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些评论都让我深受启迪,获益匪浅。我对大家的真诚批评和悉心指点感激不尽。我于文学,包括电影和歌词的创作都是源自从小对文学的敬畏、神往与钟爱。将这些充满友情、敏思、深见、精到的评论文章结集出版,完全出于我对评论家们付出的心血和对我的循循善诱的百倍珍惜,也是我送给文坛师友的一份心灵礼物。愿她能成为日后漫长岁月里我们彼此的共同美好忆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