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的形势和使命,这本由兴河著的《天朝师夷录——中国近代对世界军事技术的引进(1840-1860)》为我们适时提供了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教科书。本书围绕近代初期中国引进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的活动开展研究,在大量积累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细致深入的考证、梳理,扩大研究范围,力求全景式地生动展现中国与外国、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清军与起义军等各方的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摩擦、碰撞与争斗,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揭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全面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在军事技术引进方面的种种曲折与艰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朝师夷录--中国近代对世界军事技术的引进(1840-1860)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兴河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面对新的形势和使命,这本由兴河著的《天朝师夷录——中国近代对世界军事技术的引进(1840-1860)》为我们适时提供了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教科书。本书围绕近代初期中国引进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的活动开展研究,在大量积累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细致深入的考证、梳理,扩大研究范围,力求全景式地生动展现中国与外国、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清军与起义军等各方的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摩擦、碰撞与争斗,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揭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全面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在军事技术引进方面的种种曲折与艰辛。 内容推荐 英国在侵华的鸦片战争中以少胜多,清朝开始看到“船坚炮利”是制胜之道,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懂得必须“师夷长技”。但是《天朝师夷录——中国近代对世界军事技术的引进(1840-1860)》的作者兴河研究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仍然惨败的原因,是清朝上下引进、学习近代军事化的心不够坚定,力度太小;而1840—1860年代恰恰是西方列强军事工业发;生革命性飞跃的时期。相比之下,中国的武器装备的落后程度更为明显。以史为鉴,呼吁中国今天必须抓住引进西方高科技武器的机会,做到兵会善甩、现代化武器,官会指挥信息化战争。 目录 序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军事技术的差距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西方火器的早期引进 一、西方火器技术的崛起与中国对火绳枪、佛郎机炮的引进 二、西方火器技术的超越与中国对红夷大炮的引进 三、中西方火器技术鸿沟的出现 第二节 中国古代水师的衰落与海战装备的滞后 一、西方舰船技术的发展与海军的崛起 二、中国舰船技术的全面落后 本章注释 第二章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对西方火炮技术的引进 第一节 对西方火炮身管技术的引进 一、中英火炮身管铸造技术的差距 二、清军对西方火炮的购买和缴获 三、清朝对西方火炮的仿制 第二节 对西方炮架(车)技术的引进 一、中西方炮架(车)技术的差距 二、磨盘炮架(车)技术的引进 三、滑车炮架(车)技术的引进 四、四辋炮车的制造及其他炮架(车)技术的引进 本章注释 第三章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对西方弹药、枪械技术的引进 第一节 对西方先进炮弹技术的引进 一、中英炮弹技术的差距 二、清军对西方爆炸弹技术的引进 三、清军对康格里夫火箭弹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对西方火药技术的引进 一、中西方火药技术的差距 二、中国对西方火药技术的引进 第三节 对西方火枪技术的引进 一、中英火枪技术的巨大差距 二、中国对西方火枪技术的引进 第四节 对西方水雷技术的引进 本章注释 第四章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国舰船技术的引进 第一节 对西方风帆战舰技术的引进 一、“甘米力治号”与清军对西方风帆战舰的进口 二、清军对西方风帆战舰的仿制 第二节 中国对安南船式的引进 第三节 中国对火轮船技术的引进 一、火轮船逞威中华 二、清朝士绅对火轮船的研究和仿制 第四节 建设新式海军思想的萌发 本章注释 第五章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引进西方近代军事技术浪潮的消退 一、地缘环境及国防战略的影响 二、国防需求与战争压力的不足 三、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 四、工业基础的制约 五、商业社会发展的滞后 六、政治制度的阻滞 七、传统文化的束缚 八、文官政治的顽冥 九、天朝上国观的麻痹 十、封建政府的羁绊 十一、经世致用思想的桎梏 本章注释 第六章 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清政府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引进 第一节 湘军对西方武器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广东地区清军对西方武器的引进 一、“中船西炮”的红单船队 二、天地会起义期间清军的对外军火贸易 第三节 上海地区清军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引进 一、上海地区对外军火贸易的兴起与发展 一、吴健彰的“西夷舰队” 三、小刀会起义时期的“吴健彰舰队” 第四节 清军引进西方军事技术的其他方式 一、清政府的外籍雇佣军 二、“借师助剿”与兴办兵工厂 本章注释 第七章 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各路起义军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引进 第一节 太平军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引进 一、太平军对外军火贸易的缘起一 二、太平军对外军火贸易的兴起与发展 三、太平军对外军火贸易的方式、渠道和运输路线 四、太平天国的外籍雇佣军 五、太平军引进西方军事技术的影响 第二节 小刀会等起义军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引进 一、小刀会起义军购买西方武器情况 二、小刀会的外籍雇佣兵 三、清、夷政府对起义军引进武器的堵截 本章注释 第八章 中国民间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引进 第一节 中国海盗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绅商对火轮船的引进 第三节 近代船舶修造业与西方先进船舶技术的引进 一、鸦片战争前澳门与广州的船舶修造业 二、柯拜船坞与黄埔的船舶修造业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劫难 四、中国其他地区的外资船舶修造业 五、中国早期船舶修造业与西方先进舰船技术的引进 附篇 “耆英”号远航 本章注释 第九章 中西军事技术差距的继续扩大 第一节 西方军事技术的飞跃 第二节 清军军事技术的持续性落后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第三节 太平军军事技术的滞后与革命的失败 本章注释 结语 近代初期中国军事技术引进的特点与影响 一、军事技术引进的特点 二、军事技术引进的影响 本章注释 附表 中国近代初期新军事技术著作书目表 附录 参考书目 附图 试读章节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中国 对西方火器的早期引进 一、西方火器技术的崛起与中国对火绳枪、佛郎机炮的引进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火器发展水平在世界上一直都处于领先位置,火药以及大炮的构思都是从中国传人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中欧火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后,随着欧洲开始走上兴起的道路,中国在火器上的领先地位逐渐被取代,最后在16世纪后期被赶超。西方学者麦尼尔在《竞逐富强》一书中谈道:“欧洲人在大炮设计方面很快就超过中国人和其他一切民族,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在这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尽管二战后,中国在火炮技术上大大缩小了与西方的距离,但一直没能重新赶超西方。 欧洲火器的发展起步于14世纪前期。这个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开始兴起,随着以后200年间的逐步深化,欧洲人民的创造力开始从神学的禁锢中被解放出来,促进了欧洲社会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大发展、大繁荣。在那个年代,火器技术可以算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结晶,因此,社会的整体进步自然会水涨船高地带动火器技术的发展。到1350年时,大口径火枪和最初的手枪在欧洲已经相当普遍,在战场上也多有运用。 然而,早期的火器技术还非常不成熟,火炮的威力尚比不过投石机等传统攻城装置,发射炮弹更多只是拿响声来威慑对手、提振士气,而不是用来杀伤敌人。在当时的一些城堡围攻战中,火炮均难以对城墙形成足够的破坏力。这一时期,火器时代尚处在萌芽中。 到了14世纪后期至15世纪,火器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一方面是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带动的。欧洲社会快速发展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带动了城市的繁荣,伦敦、巴黎、奥格斯堡、纽伦堡、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纷纷兴起,火器制造工业在这些城市落地生根,集中发展,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另一个推动火器进步的重要因素是海外殖民扩张的需求。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同时,大航海时代也来临了。西欧的冒险家们为了得到东方的商品和市场纷纷启程远航,进行殖民掠夺。各国殖民者们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财富,一方面要镇压被掠夺者的反抗,另一方面还要战胜与之竞争的其他殖民者。于是他们竞相研造武器,并希图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能取得优势。由于以上因素的刺激,在整个15世纪,欧洲火器制造取得了不少突破性进展。火炮方面主要体现在如下四点: 一是在一些陆海要隘和要塞装备了重型火炮,火炮朝大型化方面迈进了重要一步; 二是面对各种火炮型号繁多、构造各异的状况,一些国家进行炮制改革,规范和统一火炮的形制,这样做方便了火炮的大量生产; 三是舰炮出现在战场上并得到迅速发展,对海战和舰船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四是一些火炮的具体技术得到了改进,如火炮身管的加长(加大了射程)、颗粒状火药的应用(提高火炮射程和威力),以及铁弹和铅弹的使用等。 在火炮的种类上,这一时期诞生了一种新式火炮——佛郎机炮。该炮最大特点是炮身后部有肩形框形装弹室,另有装填发射药的子炮,可将火药事先装填好,作战时轮流将子炮嵌入火炮装弹室发射。这种火炮属于嵌合发射式轻型炮,多装备于舰船,一直使用到17世纪。 15世纪对于火枪的发展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为火绳枪诞生于这个世纪。火绳枪最早于1400年左右有了雏形,被称为“Hakbutt”,由英国人发明,其主要结构是将旧式火枪的枪管加长,加上枪托,再把一种利用火绳枪机点火发射的装置安装上。火绳枪的枪机包括蛇形杆和扳机,蛇形杆前端夹有引燃的火绳,火绳多用麻绳浸泡硝酸钾或其他化学溶液制成。当扣动扳机时,杠杆作用将蛇形杆推下,使火绳接触枪管尾部的火药池,点燃火药,火焰通过火门传人枪膛,引燃发射药,子弹便被击发出去。火绳枪的发火机构在后来又有许多改进,出现了多种制品,但在基本原理上并无多大改变。15世纪欧洲火器的权威马丁·梅茨在火绳枪上加装了最早的准星、照门以及点火板,并配备了通条。火绳枪的配件还包括火药壶、铅弹模等。 火绳枪最伟大的意义在于,从15世纪到16世纪末近200年的时间里,欧洲各国军队一直将其作为主战轻型火器,而其他国家有的直到20世纪初还在使用火绳枪,中国军队也是一直到19世纪末才将火绳枪淘汰。 序言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在历次军事革命中,古代中国曾经创造过许多辉煌的成就。当金属化军事革命在世界各个古老文明发源地展开后。是古代中国将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效能发挥到极致,在汉、唐时期把这场军事革命推向完备。北宋初年(公元10世纪),中国的军事家们开始试制最初的一批火药火器。以《武经总要》三个火药配方的公布和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宋军对围攻汴梁的金军使用火药火器进行作战为标志,最早完成了军用火药的定型发明,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开始火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成为第一个萌发火药化军事革命的国家。古代中国在火器研制和冷热兵器并用的战术水平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与古代中国经历过的火药武器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包括军用火药的首次出现至金属枪管的问世各阶段)相对应,欧洲各国都还停留在单纯的冷兵器时代,出现了三四百年的认识空白。14世纪初,中国发明的火药、火器经由阿拉伯人西传,在欧洲播下火种,引发了西方火器研制者们近两个世纪的对东方火器技术的悉心模仿和改进。火药与火器的发明,不仅直接推动了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军事革命,而且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传播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但是,正当欧洲火药化军事革命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从17世纪到19世纪。古代中国火器研制一路领先的势头出现由盛转衰的重大变化。当1840年鸦片战争清王朝与大英帝国两军对垒时,所谓“天朝上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竞落后对方一两百年。古代中国挟着达成金属化军事革命最高阶段的余烈率先开始火药化军事革命,却在这场能够实现军事能量形式质的突破的大变革中逐渐落伍,并在最后遭到来自西方的“文明人”拿着最早发端于中国的火枪火炮进行的最为野蛮血腥的侵略,开启了一个百孔千疮的近代社会。 邪恶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沉睡的中国,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积极搜罗人才,翻译外国书刊,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林则徐的好友,坚决主张“睁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魏源在编译《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到1852年已有100卷,广泛介绍西方知识,被誉为中国认知海外第一书。他在《海国图志·叙》中石破天惊地指出: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那么中国就一定能“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比肩西方富强国家。 在“求强”、“求富”的口号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天朝上国”,掀起了一场以“师夷长技”为内容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等。这些活动虽然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都以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为前提,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买办性和封建性,它不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反而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队的军事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要清楚地看到,我国军事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技术型态酝酿着重大的时代性转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群迅猛崛起。其中主要有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群,以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空间站为代表的航天技术群,以核聚变为代表的核能源技术群,以复合材料和耐高温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群,以遗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群,以海洋工程为代表的海洋开发应用技术群等,这一系列高新技术群的出现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一场涉及全球、影响深远的新军事变革。这场世界新军事变革无论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是历史上冷兵器时代军事变革、热兵器时代军事变革和机械化时代军事变革所无法比拟的。如果说,冶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农牧时代的体能革命,机电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工业时代的技能革命,那么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则带来的是智能革命,它不是以往历次军事变革中作战效能的物理性扩张(作战工具投射距离更远、速度更快、破坏力更大),而是作战效能的智能性扩张(更聪明),不是人的肢体的延伸,而是人的大脑的延伸。它本质上是智能化革命,是人类文明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产物。其根本动因是实现军事效能质的飞跃,以支持在21世纪的国际战略格局中争取有利地位和战略态势。 对于中国来说,历史的挑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由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所限,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现在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发展阶段,面临机械化尚未完成,又需要努力实现信息化的困难局面。如何充分利用时代赋予的一切有利条件,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杠杆,以信息化为目标,认真借鉴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努力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式发展,跨越传统机械化乃至信息化初期建设中某些可以跨越的阶段,以局部跃升推动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的全面建设,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使命。 面对新的形势和使命,《天朝师夷录》为我们适时提供了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教科书。《天朝师夷录》一书围绕近代初期中国引进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的活动开展研究,在大量积累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细致深入的考证、梳理,扩大研究范围,力求全景式地生动展现中国与外国、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清军与起义军等各方的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摩擦、碰撞与争斗,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揭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全面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在军事技术引进方面的种种曲折与艰辛。 相信在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伟大斗争实践中,本书的问世将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彭光谦中国国家安全论坛副秘书长、少将 2014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详细介绍了两次鸦片战争前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请政府“师技”的情况。其重点放在了从国外大规模购置武器装备上。作者查阅了的历史资料,很下功夫,视角独特。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何谓取胜之道,人也?器也? ——何道泉(国防大学原副校长、中将) 170年前,中国由盛转衰,败于英军的坚船利炮。170年来,中华民族追求富强,起步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天朝师夷录》描写的正是这一过程的最初20年历史。本书以对中外文献资料的广富搜集为特色,以对事件和兵器的细节分析见功力,以对大背景的体系化认知展现眼界,以强烈的现实关照感引入深思。 ——皮明勇(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部长、少将) 《天朝师夷录》—书全面展现了洋务运动前中国在军事技术引进方面做出的种种探索与努力,视野开阔,角度独特,引证宏富,新见迭出,在繁杂的史实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具有重要初创性,填补了军事史研究的空白。 ——张召忠(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海军少将) 英国在侵华的鸦片战争中以少胜多,清朝开始看到“船坚炮利”是制胜之道,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懂得必须“师夷长技”。但是《天朝师夷录》的作者研究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仍然惨败的原因,是清朝上下引进、学习近代军事化的心不够坚定,力度太小;而1840—1860年代恰恰是西方列强军事工业发;生革命性飞跃的时期。相比之下,中国的武器装备的落后程度更为明显。以史为鉴,呼吁中国今天必须抓住引进西方高科技武器的机会,做到兵会善甩、现代化武器,官会指挥信息化战争。 ——马鼎盛(著名军事评论员,中国近代军事史学会会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