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意大利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者贾尼·罗大里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天上人间的童谣》、《电话里讲的故事》、《电视机里的故事》、《错误全书》、《蓝箭》、《天上的蛋糕》、《幻想的文法》、《打字机里出来的故事》、《起死回生的男爵》、《幽灵贡多拉》、《吃彩虹的奶牛》、《曼图瓦的小矮人》、《三个流浪儿》等三十多部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在意大利成为孩子们的最爱,还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漂洋过海,是全世界千千万万孩子的成长伴侣,同时也是无数家长教育孩子的参考读物。
继《童谣集》之后,儿童文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的获得者贾尼·罗大里又创作了这部《幽灵贡多拉》,作品突破了当时传统儿童读物的模式,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实场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奇思妙想。小读者常常会认为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原来现实生活也会充满各种各样的奇妙事件。
《幽灵贡多拉》幽默诙谐,让笑声伴随孩子们的阅读,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故事内容以及背后蕴含的道理。全书充满了智慧,在遣词造句方面显得异常诙谐巧妙。
时间在17世纪初疾驰,此刻正是圣诞前夜,一个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年轻人忧愁地蹲在威尼斯的一个阳台下。
“明天就是圣诞节了,”阿莱丑丑边想边盯着运河,河水像他的想法一样黑暗而忧郁,“在我的胃里,一定有一本日历,在节日期间,它比平常嘟囔得更厉害。”
他以前在圣马可广场度日,追逐着那些他觉得适合进行圣诞烧烤的鸽子。不过,那些鸽子从此都认识了他。一看到他来到广场,鸽子就互相通告:
“全副武装!那个快饿死的人来啦。我们把小米都留给他,这样我们就能保全自己了。”
然后,它们飞向空中,安稳地落在钟楼顶上。阿莱丑丑假装系鞋带,弯下腰捡着小米和大米碎,把它们装满自己的口袋。这时,警卫过来了,阻止他在威尼斯的广场上偷吃,要知道为了养活这些美丽的鸽子,政府可花费了不少钱。
“嘿,你,为什么不去其他地方走走呢?”警卫对他说。
“多好的主意啊!”阿莱丑丑很感谢警卫的提醒,“我怎么之前就从来没想到呢?你们警卫考虑得可真是周到!”
当鸽子们看到他离去的背影,就马上展翅滑翔回到广场:可能它们也正在嘀咕警卫实在太好了。
现在,饥肠辘辘的阿莱丑丑正在哀叹他的不幸,一幅奇异的画面吸引了他的注意:一艘贡多拉沿着河岸悄然前行,正要穿过那条倒映着叹息桥的运河。在威尼斯,一艘贡多拉并不能形成一幅奇异的画面,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艘贡多拉,每艘上面都有一位能干的船夫,仿佛一棵大树扎根在船尾。不过,现在这艘贡多拉上并没有船夫,空空荡荡的样子就像是具无尸棺材一样,可是它却飞快地在水上滑行,仿佛被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量牵引。
“看啊,看啊,”阿莱丑丑自言自语,“可能是水里的鱼在拉着船走吧。”
“小伙子,”阿莱丑丑身后有人低声说道,“你想赚1000杜卡特吗?”
阿莱丑丑惊讶地转过身,那是一个戴着面具的男人,披着一件宽大的披风,正弯腰和他讲话。
“1000杜卡特?”
“现在不要浪费时间去数它们了。赶快把我送上船,然后你跟我一起追上前面那船。”
阿莱丑丑不再犹豫,他跳跃着沿河跑向停靠在岸边的一艘贡多拉,然后一跃进船。神秘的异乡人像他一样跳上船,坐到船头,又低声说:“要快,懒汉!”
当阿莱丑丑从桅杆上解开绳索时,他突然想到自己从来都没有当过一艘贡多拉船的主人。
“如果我告诉他我不是船夫,我肯定是疯了!”为了安抚自己,阿莱丑丑盘算着,“谁知道他会多么生气。我还是保持沉默吧,最终还有1000杜卡特呢。至于这艘贡多拉,我就算是租下它吧。”
与此同时,肩负着威尼斯和东方之间香料布匹运输任务的“圣马可”号战船的司令员——结巴船长从一间小酒馆里走了出来。他和船上的厨师在那里与弗留利烧酒刚刚来过一场美妙的约会。
“杰……杰……杰……”结巴船长突然叫起来,一手指向运河方向。他想说:“杰诺威法,如果那不是一艘幽灵贡多拉的话,我从此滴酒不沾。看,所有亚得里亚海的海豚都不与它共行,它独自穿梭,不需要船桨和船帆。那一定是卡戎的渡船,他要将灵魂送人地狱。” 费了好大劲儿,在结巴船长的蹩脚演讲快要临近尾声时,厨师杰诺威法才明白他应该转身看向运河那边。不过,他只看到一艘正常的贡多拉,由一名举止十分笨拙的船夫驾驶,在那艘船上坐着一位戴着面具的先生,肯定是刚参加完哪里的舞蹈聚会。
“船长,”厨师说,“可能第100杯酒使您的身体不适了。我向您说过,喝99杯足矣。”
船长本想坚持自己的所见,可是那艘幽灵贡多拉已经消失了。
现在,如果这两位先生还能够找到小旅店,那就由他们去吧。我们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现在要小小跳回到过去看看,说好我们在哪儿见?P3-6
对于中国的读者,尤其是小读者来说,罗大里这个名字未必如“安徒生”、“格林兄弟”、“J.K.罗琳”那般响亮,但若是提起《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和《蓝箭》等作品,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是的,这些精彩的故事曾伴随千千万万的孩子走过了童年岁月,在他们的记忆里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作为这些故事的创作者,罗大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生活中发生过哪些有意思的事情?他如何走上儿童文学的创作之路?他又是如何钻进世界上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对于这些问题,或许很多读者都会感到好奇。那么,我们不妨在阅读故事以前,一起来认识一下罗大里本人吧!
1920年10月23日,贾尼·罗大里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奥尔塔湖畔的小城奥梅尼亚。他的父亲朱塞佩·罗大里是一名面包师,母亲玛德莲娜·阿里科齐经营着一家小店。在奥梅尼亚,罗大里一直上到小学四年级。那时,父亲整天在面包房里工作,小罗大里和哥哥也常常去那里玩耍。在罗大里的记忆中,面包房是一间堆满面粉袋的大屋子:左边放着一台电动和面机,中间是白色的烤炉,而父亲就站在那一张一合的炉嘴前忙碌。每天,他都会为儿子们专门烤上一打8字形的硬麦面包。
不幸的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冷冬日,父亲为救一只困在泥潭里的小猫患上了肺炎,七天之后便离开了人世。那年罗大里只有十岁。父亲病逝后,全家人都迁到了母亲的故乡嘉维拉特。1931年,母亲把罗大里送入米兰的一所天主教神学院继续念小学五年级,但不久就意识到,在这所学校上学,并不适合儿子的发展。1934年,母亲又把罗大里送入师范学校。在这里,罗大里很快就显示出非凡的才智,17岁时就以优异成绩毕业。这段时间,罗大里爱上了小提琴,并与两名多才多艺的同学——阿米迪奥·马尔维里和曼尼诺·比安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组成的小乐队常常在街头和小酒馆进行演出。1937年,罗大里进入米兰天主教大学语言系深造,但不久后就为了养家糊口而放弃了学业,转而当起了小学教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健康原因,罗大里被免除了兵役。但他最好的两个朋友却先后死于战争。罗大里的哥哥也被纳粹关进了集中营。挚友遇难的噩耗传来,罗大里痛不欲生,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你死了,死在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死在地中海里,死在我痛苦的回忆里,死在这每时每刻都如影随形的该死的回忆里……”
带着丧失亲友的锥心之痛,罗大里毅然加入了意大利北部地区的游击组织,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1944年5月1日,他加入了意大利共产党。
1945年4月25日,意大利解放,罗大里也由此开始了记者生涯。起初,他担任共产主义期刊《新秩序》的主编。1947年,他开始在米兰的《团结报》工作,两年后创建专栏《孩子们的星期天》。1950年,罗大里移居罗马,在这里创办了少儿杂志《先锋》,并担任主编。
1953年4月25日,罗大里与玛利亚·黛蕾莎·费雷蒂结婚。在此之后的十五年里,罗大里与多家刊物合作,在各种日报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同时也出版了许多儿童读物。1958年底,他开始与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和英国国家广播电台合作,制作儿童电视节目。
在外人看来,罗大里有些内向。但真正了解他的朋友和家人却知道,他热爱阅读,思维敏捷,语言幽默,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与人交谈时常常妙语连珠。罗大里并不曾刻意研究过孩子,但却十分有孩子缘。只要一和孩子们接触,就会情不自禁地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做游戏。他非常喜爱孩子,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他们。他甚至认为孩子们能教会大人许多东西。凭着这样一股热情,罗大里一直在儿童文学领域笔耕不辍,乐此不疲。他主张孩子们应当笑着学习,应当在笑声中明白事理,因此他创作的许多作品都以趣味性和教育性著称,不仅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就连成年读者也赞不绝口。1970年,他被授予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
直到1980年初,罗大里一直与新闻媒体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同时,他还深入学校生活,参与各种会议和活动,时刻关注教师、家长和少儿群体。
1980年4月,罗大里在罗马的医院里接受了腿部手术。几天后,由于心力衰竭,59岁的罗大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所幸的是,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独有的智慧通过他的文字一直陪伴着全世界孩子们的成长。其中,《洋葱头历险记》和《蓝箭》还分别于1961年和1996年在苏联和意大利被拍摄成动画片,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
亲爱的小读者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罗大里的童话世界吧!
今天的世界正处于不断的异化之中: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正日趋“机械化”,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那种超越金钱和利益关系的人情味越来越淡薄。罗大里正是通过自己的童话和诗歌来捍卫我们的世界。在他看来,孩子们可以笑着学会这世界上的所有道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意大利参议院教育委员会主席
亚德里亚诺·奥西齐尼
贾尼·罗大里,1920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小城奥梅尼亚,1980年逝世于罗马。作为儿童文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的获得者,罗大里却从来不曾是一位专职儿童文学作家。他当过小学教师,后来又长期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直到1951年出版首部少儿文学作品《童谣集》时,才正式走上儿童文学的创作之路。此后的三十年里,罗大里在从事新闻工作之余,将几乎所有的时问都倾注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上。正如他的妻子玛利亚·黛蕾莎·费雷蒂女士所说:“罗大里内向沉静,不喜欢出入于喧闹嘈杂的场合。但身为记者的他却不得不忙碌奔波。因此,工作之外的他喜欢待在家里,把写作当成逃离现实工作的一种渠道。只有在安静地进行创作时,他才会觉得舒适安然。”
继《童谣集》之后,罗大里又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天上人间的童谣》、《电话里讲的故事》、《电视机里的故事》、《错误全书》、《蓝箭》、《天上的蛋糕》、《幻想的文法》、《打字机里出来的故事》、《起死回生的男爵》、《幽灵贡多拉》、《吃彩虹的奶牛》、《曼图瓦的小矮人》、《三个流浪儿》等三十多部作品,成为20世纪意大利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意大利成为孩子们的最爱,还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漂洋过海,成为全世界千千万万孩子的成长伴侣,同时也成为无数家长教育孩子的参考读物。
曾经有人认为,罗大里的作品仅仅是昙花一现,无非是靠浅显的语言和怪诞的情节吸引孩子的目光。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即使是在儿童读物极为丰富的今天,罗大里的作品仍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世界儿童文学领域中占有无法取代的地位。
究竟是什么让罗大里的作品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
首先,罗大里的作品突破了当时传统儿童读物的模式。在内容上,传统的儿童读物多以神话故事或有魔幻情节的故事为主,而罗大里则喜欢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实场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奇思妙想。因此,当读到罗大里的作品时,小读者会认为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原来现实生活也会充满各种各样的奇妙事件。在文风方面,罗大里的作品也与传统儿童读物有着很大区别。如果说传统儿童读物通常会不遗余力地营造各种悲伤、恐怖的氛围,让孩子们嚎啕大哭,那么罗大里则一直坚持让笑声伴随孩子们的阅读,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故事内容以及背后蕴含的道理。
第二,罗大里的作品虽然幽默诙谐,但却绝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罗大里的真正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明白那些原本深奥的道理,从而在知识、道德和情感方面健康地成长。
例如在《假话国历险记》中,罗大里就通过看似荒诞的情节表达了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尽管假话国在贾科蒙内的统治下混淆是非,充满虚假和丑恶,但真善美就像一盏明灯照耀在每个假话国成员心中。孩子们通过阅读这部童话,能够体味到真实与善良的可贵,懂得真善美是人间理想,必定会获得最终的胜利。
又如在《起死回生的男爵》中,罗大里描述了老男爵兰贝托为了返老还童而经历的种种怪诞事件。但这一系列改变最终归于徒劳:有风湿病的人,病情依然没有好转;秃头的人也没长出什么头发;65岁的人依然是65岁,一点儿都没有年轻……通过这个故事,罗大里向孩子们解释了生老病死这一自然现象,并告诉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必定是无功而返。能够让孩子们在欢笑的同时明白这样深奥的哲学道理,这充分体现了罗大里寓教于乐的思想。
第三,罗大里在创作过程中,十分尊重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孩子们看问题有着独特的视角。因此,为了充分地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状态,罗大里常常深入学校,与孩子们进行亲密接触,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当年,在罗马某小学任教的玛利亚·路易莎·比加雷蒂老师曾与罗大里有过几次接触。她回忆道:“一天,我在上课时,忽然看见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大里站在教室后门的窗外……课问时分,我把罗大里请进了教室。学生们惊喜万分,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洋葱头历险记》的作者会来到他们身边。孩子们很快喜欢上了罗大里,纷纷把自己写的作业拿给他看……每当孩子们提出问题时,罗大里并不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答案。临走时,罗大里还问我是否可以把他新写的故事拿来读给孩子们听……几天之后,罗大里如约而至。他给孩子们读了一个带有科幻色彩的故事,说是某个科学家本想发明一颗摧毁地球的炸弹,结果由于弄错了配方,最终只制作出了一个蛋糕。他以班里孩子的名字为故事里的各个角色命名……讲故事时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在描述蛋糕时,他停下来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孩子们立刻踊跃发言,往这个蛋糕上增添了各种各样的配料……”
在亲眼见证罗大里与孩子们的交流过程之后,比加雷蒂老师由衷地发出感慨:“罗大里的魅力绝不仅仅限于浅显的语言和幽默的情节,他是那样尊重孩子,乐于表达他们的心声,同时以轻松的方式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第四,罗大里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在遣词造句方面显得异常诙谐巧妙。正如罗大里的生前好友、意大利“少儿书屋”的创始人罗贝托·邓迪所说:“罗大里性格内向,想成为他的朋友并不容易。不过,一旦成为朋友,你就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他常常妙语连珠,幽默笑话信手拈来,想象力更是丰富得不可思议……”在罗大里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许多“游戏”元素,因为罗大里认为,在孩子们的眼中,游戏就是最为严肃的活动。另外,在语言方面,罗大里也堪称天才。他对韵律和节奏极为敏感,经过巧妙的处理,将故事编写成一首首朗朗上口的童谣和儿歌,让诗歌这种看似“高不可攀”的文学体裁早早地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就连成年读者也感觉饶有兴味。
第五,罗大里不仅善于用丰富的想象力吸引小读者,还致力于激发孩子们的幻想。他曾说:“要想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就必须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只有在这方面始终领先他们一步,他们才会信任你,尊重你,愿意与你交流。”1973年,罗大里出版了童话理论专著《幻想的文法》。这是一部写给家长和教师们的书籍,通过一系列步骤,引导他们逐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直到今天,罗大里关于“幻想”的理论仍然在意大利被广泛推广。在他的家乡奥梅尼亚甚至还专门为少年儿童修建了一座“幻想公园”。与普通的游乐园不同,这座幻想公园里没有旋转木马、高空过山车等娱乐设施,却是一个启迪孩子们智慧的“文学公园”。公园分为“实验教室”、“主题花园”和“论坛及图书馆”三个区域。在各种实验教室里,孩子们可以体验罗大里在《幻想的文法》中所描述的各种幻想实验,在主题花园区里,孩子们可以观赏到不同童话故事(如《天上的蛋糕》、《起死回生的男爵》等)中描绘的场景,而在论坛区域,则可以举办各种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至今,这个幻想公园依然深受孩子、家长和学校的欢迎。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罗大里的作品和思想在今天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在意大利的奥尔维耶托,专门成立了“贾尼·罗大里研究中心”,不断推广罗大里关于激发想象力的理论思想。2010年,在罗大里诞辰90周年和逝世30周年之际,意大利各地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例如皮耶蒙特大区举办了“回归幻想”系列活动;伦巴底大区举办了“罗大里,长着幻想双翼的作家”论坛;奥梅尼亚市则举办了关于罗大里的国家级研讨会等,以缅怀这位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并将他的创作思想继续发扬光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就已开始认识罗大里和他的某些经典作品,如《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三个有不同结尾的故事》、《天上的蛋糕》等。近三十年来,各种版本的罗大里童话选集更是数不胜数。这些作品的不断再版意味着中国读者对于罗大里作品的认知度和需求度不断增加,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态势,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推出了这套罗大里作品集,意在通过引进罗大里的所有童话、童谣和小说作品及文学理论专著,全面地介绍他的文艺创作思想及教育思想,为中国的小读者们提供更宽广的视野,从各个角度全面地了解罗大里,也为中国的家长和教师们提供参考,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中国罗大里”。
本次引进工程浩大,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针对低幼儿童的桥梁读物,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小学阶段的读者,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初中阶段的读者。落笔之时,前两个部分的翻译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此次引进的翻译工作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专业教师李婧敬及其带领的硕士研究生团队共同完成,所有作品均由意大利语直接译为汉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对于原文的忠实度。为期一年的翻译工作充满了愉快与艰辛,作为译者,我们衷心希望这套罗大里作品集能够为中国的小读者们带去一缕清新的阳光,为他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一抹鲜亮的色彩!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翻译过程中的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在此,我们也恳请大家对翻译的不当之处批评指正,提出宝贵建议!
祝愿所有的小读者和大读者们在欢笑中畅游罗大里的童话世界!
李婧敬
那些原本可以笑着学会的事情,为什么非要让孩子哭着学会呢?倘若把五大洲的孩子们因为写错别字流下的眼泪统统收集起来,恐怕可以形成一条瀑布,用来发电了。但在我看来,这其中的代价太过高昂。在生活中,犯错误也是必要的,错误可以像面包一样有用,也可以像造歪了的比萨斜塔那样美好。
一滴眼泪的分量有多重?
若是从一个刁蛮娇纵的孩子眼里流出,则比空气还轻;若是从一个忍饥挨饿的孩子眼里滴下,则比地球还重。
——贾尼·罗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