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鲸语(探索神奇的虎鲸世界)》由亚历山德拉·莫顿所著,夜里,亚历山德拉·莫顿时而在梦中听到虎鲸的呼唤。那声音就像林中的风,从远方愈发强烈地传来,最终响彻耳畔……那是独特而美妙的鲸的语言,那一串串潺潺流水股的泛音是如此完美,仿佛诉说着什么……
鲸的声音通常不会从水中传人空气。风平浪静的时候,约翰斯通海峡安静得可以听到数千米以外渡鸦的叫声。可如果少了水听器,就根本听不到海底的鲸鱼家族的交响乐了。
对我们来说,海底世界黑暗而且深不可测。可对鲸而言,它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会在瞬间完成对海底世界的三维细节描述。视觉无法穿过多数物体的表面,而声音却可以。回声定位就像你的双手在黑暗中抚过爱人的脸颊,尽管看不清他的面庞,但你的触觉却能弥补这一缺憾……
《倾听鲸语(探索神奇的虎鲸世界)》由亚历山德拉·莫顿所著,对我们来说,海底世界黑暗而且深不可测。可对鲸而言,它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会在瞬间完成对海底世界的三维细节描述。视觉无法穿过多数物体的表面,而声音却可以。回声定位就像你的双手在黑暗中抚过爱人的脸颊,尽管看不清他的面庞,但你的触觉却能弥补这一缺憾……
《倾听鲸语(探索神奇的虎鲸世界)》充满了前瞻性和厚重感,叫人爱不释手。
夜里,我时而在梦中听到鲸的呼唤。那声音就像林中的风,从远方愈发强烈地传来,最终响彻我的耳畔。多数情况下我能分辨出究竟是哪一群在呼唤,是雌性的、迁徙的、G族的,或是我另一群虎鲸中的几只,我对它们已经研究了近25年。若是在晴好的夜晚,这独特而美妙的语言就一定来自54岁的母族长齐迪卡的家族,那一串串潺潺流水般的泛音是如此的完美,正如一声声颤抖着的叹息,让我也深深体味到了这份静谧。
有的夜晚我从这样的梦中醒来,却发现它根本不是梦。
我光着脚冲下楼梯,把耳朵贴近水听器的扬声器,听到老齐迪卡正呼唤它的孩子们。我按下了磁带录音机的录音键,在声音日志上记下日期和时间,新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在我屋外的克里莫航道水下15英尺处垂着一个水听器。连接它的一条黑色电缆蛇一般地从我窗外漂浮着的厚厚一层海藻中蜿蜒穿过,爬上布满礁石的河岸,潜入长满沙龙白珠树的灌木丛,绕过种满甘蓝的花园,钻过温室和鸡舍,然后又沿着地板溜进了我的房子里。我的房子就落脚在加拿大西海岸一个低矮的峭壁上。
坐在书桌旁,喝杯浓浓的咖啡,写写东西,输输数据,或是在一堆鲸背鳍的黑白照片中挑挑拣拣,我的每个早晨就是这样开始的。如果哪天没有鲸出现的话,那在这一天里我最先能听到的通常都是小虾劈里啪啦的响声,天一亮,它们也跟着活跃起来了。有时我也会听到水獭吱吱的叫声或是海豚高声的叽叽喳喳,那声音很像摄影师从水下传出的刺耳尖声。水听器不加分辨地把这些声音一股脑儿地都传到了我这儿来。但我时常能听到的,还是船舷外马达刺耳的噪响。我生活的地方叫回响湾,这里没有陆路,人们去其他地方只能坐船。
要想研究一种野生动物,你就必须使自己的生活节奏与之合拍。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多地接触到它们,而且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它们究竟如何在地球上生存。我们为陆地所困的人类,主要是通过眼睛来感受周围的环境:陆地和景象。而一头虎鲸却几乎仅靠听觉就能感知它的水中世界:海水和声音。生活在回响湾,我可以最大限度地走近虎鲸的世界,又不必真的待在水里。
我不断地探听鲸的讯号,寻觅鲸的身影。每次在我叫6岁的女儿起床、准备早饭、刷牙或是打电话的时候,我总会竖起耳朵,仔细留意着扬声器里的响动。我的眼睛分秒不停地仔细观察着水面,看是否会有鲸浮上来呼吸时四射的水雾。一天之内,我会不止70次地凑近一副野外高倍双筒天文望远镜,缓缓地调整焦距,前前后后地扫视着水面,只盼着能看到一只虎鲸黑色的背鳍扬出或是沉入水面。我几次发现鲸的时候,不是在收拾花园,就是在烤面包,要么在写论文,或是在给女儿编辫子。发现虎鲸的那一次,我正在冲淋浴。一旦发现到一只鲸,我就像着了魔似地开着我那条22英尺长的平底小渔船“黑鲸湾号”,跟着它出了海。这些鲸游到哪儿,我的船也就会开到哪儿。我记下它们的呼吸间隔,录下它们发出的声音,观察它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我成了它们的影子。
我来这儿时只有22岁,现在已经44岁了。在我刚开始观察虎鲸的时候,满以为坐在水族馆里的水池边,听听里面用于表演的虎鲸的叫声,就能破译它们的语言。现在我明白了,对鲸这种动物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所应有的了解还远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虎鲸的知识等我去学。
我刚来这儿不久的时候,人们还把猎鲸当做一种消遣。鲸被认为是凶残的肉食动物,是海中的狼。小孩子们被怂恿着从岸边用石块打它们。海洋公园花钱让渔民将幼鲸从它们的母亲那儿偷走,装进卡车运过陆地,然后囚禁在水泥池子里。有人甚至把枪口对准了它们,想方设法致它们于死地。
P1-2
科学普及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得科普工作有法可依,《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使得科普工作的目标和实施步骤更加明确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科普工作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同时对科普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科普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科普工作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科普工作在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同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公众的科学素养已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生存质量;对国家而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普工作不是某些个人和团体的自发和业余行为,而是国家政府的事业和全社会的工程,需要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效推动,同时还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科学普及队伍。
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两者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科学研究工作是在科学技术的前沿不断探索突破,科学普及是让全社会尽快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没有科学研究,将无所普及;没有广泛的普及,科学研究将失去其根本意义,科学研究也将得不到社会的最广泛支持和认同。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当然是进行科学研究,但是科学家也有义务进行科普工作,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与公众交流的重要性。科学家应该愿意并且善于和媒体及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积极地把自己的科学见解和科学发明,以及科学上存在的问题告诉广大的群众。同时,公众有权利了解科学的真相,并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科普行动之中,分享科学研究的成果,掌握科学的方法,理解科学所能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后果。
科普工作需要科学界和传媒界之间增强交流合作。大众传媒如广播、电视、新闻报刊、出版、网络媒体等,是今天面向社会公众的主要科普渠道。在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科普图书仍然有其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阅读一本好的科普图书所带来的启迪和乐趣,有时让人终生难忘。同时,科普图书在表达作者观点和思想方面,也有着无法替代的功能。我们要重视科普图书的创作,更要重视推广科普图书。好的科普作品通常都具备以下几条:首先是实事求是,科学公正地反映科学上的发明发现;然后就是要有很强的思想性,能够大力宣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弘扬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还有就是能够引人人胜,生动有趣。国内外许多大科学家都积极从事科普图书的创作,比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霍金、卡尔·萨根、高士其、华罗庚等。他们的科普工作,同样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尊重。
科普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需要坚实的科学功底,更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还要投入极大的热情和花费很多时间。所以,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都要有奉献精神。如果我们的科学家们都能认识到他们肩负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的重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努力写出一些优秀生动的科普作品,我国的科普事业必定能更上一层楼。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期以来一直重视科普图书的出版工作,他们一方面从国外引进优秀的科普图书,同时也注重出版原创的科普图书,鼓励国内的科学家积极投身科普创作。《青鸟文丛》从众多国外优秀的科普图书当中精选出来一些作品,同时也有我们国内科学家的原创作品,都很精彩。这套书突出了生态意识,关注生命的本质,很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也很有代表性。希望能够不断出版更加优秀的作品,使这套书更加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青鸟是一个信使,用这个名字来命名一套科普图书,出版者的用意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愿科普工作能插上翅膀,为全社会多传递一些科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