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反乌托邦三部曲(精装珍藏版共3册)(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们》在叶甫盖尼·扎米亚金的人生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部小说是他哲学思想的浓缩,它以惊人的准确性预示了他自己的未来,以及他的国家的未来。

《1984动物农场(超值珍藏版)(精)》收录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两部代表作《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一九八四》中描述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动物农场》是奥威尔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一则入木三分的反乌托的政治讽喻寓言。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

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重返美丽新世界(精)》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金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已出版60余种版本,全球销量超过千万册。本书是国内首次译介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重返美丽新世界》,深度解读《美丽新世界》。

内容推荐

叶甫盖尼·扎米亚金著的《我们》被称为焚书年代里的文学珍品。作品描写了一个发生在一千年后的幻想故事。《我们》直接影响了后来的《1984》、《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作品,成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源头之作。除了反极权的寓意外,作品中的象征、荒诞、幻想、意识流等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的,希区柯克的悬疑故事《谋杀1990》,就换骨于《我们》。这部作品在前苏联封禁了60多年,直到1988年才解禁。1994年,《我们》获普罗米修斯奖的“名人堂”奖。

乔治·奥威尔编著的《1984动物农场(超值珍藏版)(精)》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其中描述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特别可怕的是:人性已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

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重返美丽新世界(精)》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重返美丽新世界》结合现实,以人口膨胀、组织臃肿、独裁统治、自由理念等关键话题入手,再次诠释了虚构的“新世界”,反映了科技文明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提出了人类该何去何从的课题。在虚幻、现实与未来的交错中,不妨让我们重新回到“新世界”,再次思索科学技术的真正意。

《反乌托邦三部曲》是国内首次译介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我们

记录一

 主题:公告。最英明的线。一首诗。

记录二

 主题:芭蕾。正方形的和谐。X。

记录三

 主题:大衣。城墙。时间表。

记录四

 主题:带着气压计的野人。癫痫。如果。

记录五

 主题:正方形。世界的统治者。一项令人愉悦的有用功能。

记录六

 主题:一次偶然事件。该死的“这很清楚”。24小时。

记录七

 主题:一根眼睫毛。泰勒。山谷里的天仙子和百合花。

记录八

 主题:无理根。三角形。R-13。

记录九

 主题:礼拜仪式。抑扬格和扬抑格。一只铸铁手。

记录十

 主题:一封信。一层膜。毛茸茸的我。

记录十一

 主题:不,我不能。我要简单地写,没有任何计划。

记录十二

 主题:化无限为有限。天使。对诗歌的随想。

记录十三

 主题:雾。汝。荒唐透顶的事。

记录十四

 主题:“我的”。不可能。冷地板。

记录十五

 主题:钟形罩。镜子般光滑的海面。我会永远燃烧。

记录十六

 主题:黄色。二维影子。无法治愈的灵魂。

记录十七

 主题:透过玻璃。我死了。走廊。

记录十八

 主题:一片逻辑丛林。伤口与膏药。再也不。

记录十九

 主题:三极数的无穷小。蹙额的人。越过护栏。

记录二十

 主题:放电。思想的材料。零位悬崖。

记录二十一

 主题:作者的义务。冰膨胀了。最艰难的爱。

记录二十二

 主题:凝固了的海浪。一切都在进步。我是个细菌。

记录二十三

 主题:花朵。水晶的溶解。只要。

记录二十四

 主题:函数的极限值。全部划掉。复活节。

记录二十五

 主题:从天堂降下。史上最大的灾难。已知的终结了。

记录二十六

 主题:世界仍然存在。皮疹。41℃。

记录二十七

 主题:没有标题。匪夷所思。

记录二十八

 主题:两个女人。熵和能量。身体的不透明部分。

记录二十九

 主题:脸上的线。嫩芽。不自然的压抑感。

记录三十

 主题:最后的数。伽利略的错误。不会变得更好吗?

记录三十一

 主题:伟大的手术。我已经原谅了一切。一场列车相撞事故。

记录三十二

 主题:我的确不相信。拖拉机。一个人形碎片。

记录三十三

 主题:没有提要的急就章。最后的。

记录三十四

 主题:可以不上班的人们。阳光照耀的夜晚。报话员瓦尔基里。

记录三十五

 主题:在铁箍中。一只胡萝卜。一名凶手。

记录三十六

 主题:空白页。基督教的上帝。关于我的母亲。

记录三十七

 主题:一只纤毛虫。世界末日。她的房间。

记录三十八

 主题:我不知道主题是什么。也许只有一个:一只被丟掉的烟头。

记录三十九

 主题:结局。

记录四十

 主题:事实。钟形罩。我确信。

《1984》

 反极权主义的《1984》 董乐山

 第一章 打倒老大哥 13

 第二章 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28

 第三章 无产者不是人 42

 第四章 希望在无产者身上 62

 第五章 孤 生 77

 第六章 我爱你 96

 第七章 黄金乡 106

 第八章 独自去偷欢 122

 第九章 他们终于来了 138

 第十章 仇恨周 156

 第十一章 我们是死者 185

 第十二章 在友爱部里 191

 第十三章 101号房 203

 第十四章 改造温斯顿 221

 第十五章 权力即上帝 233

 第十六章 热爱老大哥 244

《动物农场》

 第一章 老少校的梦 255

 第二章 动物七戒 263

 第三章 四条腿的是好汉,两条腿的是坏蛋 270

 第四章 牛棚战役 276

 第五章 美妙的风车 281

 第六章 同人类打交道? 289

 第七章 铲除雪球的残余势力 296

 第八章 真不明白 305

 第九章 动物共和国 316

 第十章 谁是猪?谁是人? 325

《美丽新世界》

 第一章 人体孵育中心

 第二章 睡眠教学法

 第三章 我归人人,人人归我

 第四章 列尼娜与伯纳

 第五章 歌舞会与团结祷告日

 第六章 约会

 第七章 野人村

 第八章 琳达与约翰

 第九章 特批令

 第十章 “爸爸”

 第十一章 野蛮人与新世界

 第十二章 孤独赞歌

 第十三章 发疯的野蛮人

 第十四章 琳达死了

 第十五章 临终医院大造反

 第十六章 与掌控官的正面交锋

 第十七章 野蛮与文明的论战

 第十八章 生存,还是毁灭?

重返美丽新世界

 第一章 人口膨胀

 第二章 数量、质量与道德

 第三章 组织臃肿

 第四章 民主社会的宣传

 第五章 纳粹统治下的宣传

 第六章 宣传技巧

 第七章 洗脑术

 第八章 化学药物诱导术

 第九章 潜意识诱导术

 第十章 睡眠教学法

 第十一章 自由理念教育

 第十二章 未来能做些什么?

附录 终极变革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记录一

主题:公告。最英明的线。一首诗。

我将要做的,仅仅是逐字逐句地把出现在今天的《大一统报》上的内容抄录下来而已。

还有120天,“一统号”飞船的主体就要竣工了。第一艘“一统号”飞船升空的伟大时刻已越来越近了。一千年前,你们英勇的祖先就征服了整个地球,使之归顺于大一统政权。而你们所做的将是更辉煌的伟业。你们将要借助玻璃制的喷火的电动“一统号”,去探索宇宙的无穷世界,实现宇宙的大一统。你们将要征服其他星球上那些还生活在原始条件下的自由的未知生物,给他们带上理性的造福枷锁。如果他们不能理解我们带给他们的用数学计算出来的万无一失的幸福,那么强迫他们幸福就是我们的义务。但在求助于武力之前,我们得先运用文字的力量。

因此,以大恩主的名义,我们向大一统王国的所有号码宣告:所有觉得自己有写作功底的人,都必须以史诗、宣言、颂歌以及其他各种文体,颂扬大一统国的宏伟壮丽。

这将会是被运往太空的第一批货物。

万岁,大一统国!万岁,所有的号码!万岁,伟大的大恩主!

当我写下这些的时候,感觉到双颊发烫。是的:就是要彻底探索无穷的宇宙世界。是的:弄直蒙昧野蛮状态的曲线,按正切渐进线,将其展平为一根坚定不移的直线。因为大一统国的路线就是一条直线。那伟大的、神圣的、精确的、英明的直线,是所有线中最英明的……

我,D-503,“一统号”飞船的建造师,只是大一统国的一位数学家。我那习惯了数字的笔,对于创作旋律优美和谐的音乐是无力的。我将要做的,不过是记下我所见,我所想——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我们所想(那就对了,“我们”;就让这个“我们”成为这些记录的标题吧)。可是这些记录,毫无疑问,是我们生活的派生物,是大一统国从数学角度而言完美生活的派生物,这样的话,那么无论我如何期望,无论我的写作水平怎样,它依据其自身,不就是一部史诗吗?它会是一部史诗的。我相信,而且我知道它会是。

我写下这些的时候两颊正发烫。这种感觉可能像是一个怀孕的女人第一次感觉到腹中那个小家伙的胎动时的感觉,尽管他那么小,眼睛也没有睁开。那是我,与此同时又不是我。在接下来的好几个月的时间里她必须用她自己的体液、她自己的血来滋养他,然后——受着痛苦将他从自己体内剥离,把他放在大一统国的脚下。

可是我准备好了。就像我们所有人,或差不多我们所有人一样。我准备好了。

记录二

主题:芭蕾。正方形的和谐。X。   现在正是春天。从绿色城墙远远的那一头,从远方看不见的荒原,风儿捎来了某种花儿含蜜的黄色花粉。这甜甜的花粉让人嘴唇干干的——你不停地用舌头舔着嘴唇——你遇见的每个女人(当然,每个男人也同样)一定都有这样两片甜甜的嘴唇。这从某种程度上干扰了逻辑思维。 

《我们》P1-4

序言

焚书年代的文学奇品

乔治·奥威尔

在听说有这么一部作品存在的几年之后,我终于获得了这本书。它真是这个焚书年代里少有的文学奇品。在翻阅了格列布·斯特鲁韦的《苏俄文学25年》后,我发现其背景是这样的:

俄罗斯著名的小说家和评论家扎米亚金于1937年在巴黎去世。他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曾出版过一些作品。《我们》约写于1923年,尽管该书的内容与俄罗斯无关,与当时的政治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它是一部描写26世纪的科幻作品。但是由于书中的内容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合,便被禁止出版。后来,这部手稿辗转流传到国外得以出版,现在已经有英语、法语及捷克语等语种的译本,但是俄文版从未出版过。英译本曾在美国出版过,但是我未能得到过一本。后来,法语版推出后,我成功地借到过一本。依我看来,这个版本虽不是最好的一个,但绝对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版本。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没有一个英国的出版商有足够的胆识来重出这部作品。

在阅读《我们》时,我肯定大家首先都会留意却从未指出过这么一个事实——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的部分创作灵感肯定是源于这本书的。这两本书都描写了原始的人类精神对纯理性化、机械化和毫无感情世界的反抗,这两本书中故事所发生的时间都被假设在600年后。在这两本书中所营造的故事氛围很相似,他们描写的是同一类型的社会。尽管赫胥黎的作品内容在政治意识方面少一些,更多地流露出受近期生物学和心理学理论影响的特点。

在扎米亚金描写的26世纪里,乌托邦里的居民完全彻底地失去了他们的个性,以至于用数字代号作为他们的名字。他们居住在玻璃房子中(写这部小说时,电视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是为了便于政治警察(他们称其“护卫”)的监视。他们穿着相同的制服,通常是以号码或者是他们穿着的制服来称呼一个人。他们靠合成食物维生,通常的娱乐消遣是在喇叭里播放的大一统王国国歌的歌声中四人一起并排行走。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他们获得允许可以放下他们所住的玻璃公寓中的窗帘一个小时(他们称这一个小时为“性爱时间”)。当然,那里的人不会结婚,不过他们的性生活却并非完全地滥交。为了能做爱,他们每个人都会领一个玫瑰券,他们的做爱对象在规定的性爱时间内完事后会在小票上签字。大一统王国被一个叫作“大恩主”的人统治着,“大恩主”每年由全体选民重新选举产生,但是他总是能全票当选。这个国家的指导纲领是幸福与自由不兼容。在伊甸园里,人类是幸福的,但是因为他们愚蠢地要求得到自由,所以被驱逐到荒野中。现在大一统王国通过剥夺人的自由来恢复人的幸福。

至此不难发现,这部作品与《美丽新世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扎米亚金的作品在整体的架构上没有那么好——作品的故事情节可读性不强,很松散,故事情节较为复杂,不易总结。但是它有着鲜明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这是另一部作品中所缺少的。在赫胥黎的作品中,“人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加以解决的。因为它设想通过人出生前的治疗、用药和催眠性的暗示,可以生产出我们所需要的人类机体。制造出一个一流的科学家和制造出一个智力低下的半痴呆人同样容易,因为两者的原始本能相同,比如都有着对母体母性的感觉或者是对自由的渴望,而这些都极易得到。同时,这两本书对作品中所详细描述的社会为什么会形成阶级,则没能给出一个清晰明了的解释。经济剥削不是目的,欺压和操纵别人的渴望似乎也不是其动机。那里没有对权力的渴求,没有虐待狂,没有任何一种类型的冷酷无情。那些位于最上层的人也没有想保持其地位的强烈动机,尽管人人都以一种空虚的方式幸福地活着,但是他们的生活极其缺乏目标,以至于令人很难相信这样的社会会长久地存在。

总体而言,扎米亚金的书与我们自己的处境密切相关。尽管会有教育和护卫们进行规训,但是人类许多原始的本能依然存在。故事的讲述者D-503是位极有天赋的工程师,但是他也只不过是个循规蹈矩的可怜虫。身处乌托邦生活中,会经常因为一些返祖性的冲动占据他的心而担惊受怕。

D-503爱上了一位叫I-330的号码(在书中,爱是一种犯罪的形式),I-330是地下反抗组织的成员,她暂时成功地把D-503引向造反的道路。当造反开始后,大恩主的敌人好像非常多,这些人除了谋划推翻大一统国,能够自由放下公寓的窗帘外,他们甚至沉溺于吸烟、酗酒这些恶习。最终,D-503被挽救后而免于承受因自己的愚蠢行为所带来的恶果。当局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导致近期动乱的原因:那是因为有些人患上了幻想病。导致幻想病因的神经中枢的位置也被确定了下来,这种病可以通过X光来治愈。D-503接受了这个手术,手术后的他能够轻松地去做他一直都应该做的事——向警方出卖自己的同党。他看着玻璃钟罩下被压缩空气折磨的I-330无动于衷:

“她看着我,用力地抓住椅子的扶手——一直看着我,直到她的眼睛完全合上。接着她被拖了出来,人们用电击让她苏醒,又再一次把她押到了钟形罩下。如此重复了三遍,她却依然什么也不说。跟那个女人被一起带来的那些人就老实得多,他们中的许多人只受了一次刑就招供了。明天他们都要走上通往大恩主的死刑机的台阶。”

大恩主的机器就是断头台,扎米亚金笔下的乌托邦社会里经常处决人。处决人时会公开进行,大恩主也会亲临现场,并且还会伴有官方诗人朗诵颂诗。当然,断头台并非是那种古老简陋的刑具,而是已经过多次改进,能在瞬间把受害者液化,使其很快化为一缕青烟和一滩清水。实际上,这种处决人是一种人祭的形式,而对这种处决场面的描绘被有意加上了远古世界中邪恶的奴隶文明色彩。

这种对极权主义非理性一面的直觉理解——人祭,为残忍而残忍,崇拜一位被涂上神圣色彩的领袖——使扎米亚金的这部作品比赫胥黎的更技高一筹。由此很容易看出这本书被禁止出版的原因。下面一段D-503与I-330之间的对话(我做了一些删减)完全有足够的理由使审查人员行使审查大权:

“无法想象!太荒唐了!你难道没有意识到你们是在革命吗?”

“是的,革命!这有什么荒唐的?”

“荒唐是因为,不能有革命。因为我们的革命——是我说的革命,不是你说的革命——我们的革命已经是最后一次了。不能再有其他革命了。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

她的眉毛蹙成了一个嘲讽的三角形。“我亲爱的,你是一个数学家。不仅如此,你还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数学家出身的哲学家。好吧,那么,请你说出最后一个数吧。”

“你什么意思?我……我不明白,什么最后一个数?”

“就是最后的、终极的、最大的数。”

“可那是不合理的!数字是无限的,怎么会有最后的数呢?”

“那么,怎么会有最后的革命?没有最后的革命,革命是无穷无尽的……”

还有一些其他类似的地方。然而,扎米亚金很有可能并非是有意以苏维埃政权为特定的讽刺对象。他写这部作品时大概是在列宁去世前后,不可能知道后来斯大林实行的独裁统治。1923年的俄国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去反抗,因为当时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安全和舒适。

扎米亚金所针对的目标并非是任何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指向当时的工业文明。我没有读过扎米亚金的其他作品,不过我从格列布·斯特鲁韦那里了解到他在英国待过几年,并且写过一些尖锐讽刺英国生活的作品。就《我们》这部作品来看,他强烈地倾向于尚古主义。1906年,他被投入沙皇政府的牢中。1922年他又被投入布尔什维克的牢房之中,并且是住在同一所监狱的同一条走廊旁边的狱室里。他有理由讨厌他生活中的政治体制,但是他的作品并非是单纯地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而写的。实际上,他对“机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人类不假思索地把这个魔鬼从瓶子中释放出来,但是却再也无法将其关入瓶中。这部作品如果能在英国得以出版,是非常值得找来阅读的。

刊于1946年1月4日《论坛报》

后记

译后记

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刻画了一个表面上科技发达、社会稳定、人人幸福的“美丽新世界”。然而,新世界虽然外表看似完美,实则并不“美丽”——在这里,人类从婴儿期就开始受到各种化学制剂的“条件控制”,按智商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各司其职,不能越雷池一步;在这里,没有父母、夫妻与家庭的概念,“我归人人,人人归我”,男女过着有性无爱的生活;在这里,陈旧的事物一概不要,“缝缝补补不如索性扔掉”,为了工厂的利益,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义务消费;在这里,时时响起团结大合唱,个人的独立思考被视为大逆不道,孤独成了一种罪恶。

书名“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出自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第五幕米兰达的对白:“多么美好的人类!哦,有如此人儿栖居的美丽新世界(How beauteous mankind is ! O brave new world,that has such people in it)。”米兰达远离文明社会,成长于封闭的岛屿上,只知道父亲、奴隶和鬼魂,因而台词本身就具有讽刺意味。

由此,我们要谈到Brave New World的翻译上来了。针对《暴风雨》中的对白,朱生豪先生译为“新奇的世界”,粱实秋先生译为“优美的新世界”。在表现莎士比亚讴歌启蒙时代人文主义的主题上,两位的翻译可谓各具特色。而将该短语联系到本书的讽刺内涵时,我又不由得想到另一层含义——Brave做动词时,还有“勇敢面对”、“公然反抗”之意。这样看来,赫胥黎除了刻画一个“美丽新世界”外,是不是也在内心呼唤人们“勇闯新世界”,甚至“挑战新世界”呢?可见,翻译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它让更多人发现未知,同时也可能将丰富多彩的答案变得单调唯一了。

然而,作为译者,我也必须给出一个答案。为了弥补缺撼,要做到尽量忠实原文。首先,在这本科幻小说中,专业词汇的翻译是必然要面临的难题。因此,不断的查证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序。例如:裹在暖化棉里的公羊可产不出幼崽(Rams wrapped_ntheremogene beget no lambs),根据词根查阅,theremogene应该为某种与加热相关的器材或药物,有的翻译版本译为“加热器”。但根据我的查阅及交叉引证,theremogene应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种加热药剂,而它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一种专利药棉的名字(A Propnetary name for medicated cotton wool)”,嗣而我最终译为“暖化棉”。

其次,赫胥黎为了烘托一种陌生、阴冷的气氛,在语言上做了许多锤炼,当然也成为译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比如,在开篇第二段中,对其中一句话的理解,我比较感兴趣。我站在读者的角度,阅读了译林版的译文,但是感觉有点逻辑不通,主要问题集中在cold一词的理解上,究竟是“外界冷”,还是“光冷”?我查阅了相关英文资料,加上语法分析for all(=despite),认为此处应该是以外界及屋内之热,衬托光之冷,因而译林版译文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Cold for all the summer beyond the panes,for all thetropical heat 0f the loom itself,a harsh thin light glared throughthe windows,hungrily seeking some:draped lay figure,somepallid shape of academic goose-flesh,but finding only theglass and nickel and bleakly shining Porcelain of a laboratory,Wintriness responded to wintriness·

 尽管对夏天而言窗户外已经很冷,室内却热得像在

赤道。薄薄一道森严的光耀眼地射进了窗户,渴望搜索

出什么苍白的、长鸡皮疙瘩的穿便衣的非专业人员的形

象,却只找到了实验室的玻璃器、镀镍柜橱和闪着凄凉

的光的陶瓷。对荒凉的反应还是荒凉。

——译林版《美妙的新世界》

 尽管窗外夏日炎炎,屋内酷热难当,却掩盖不住一

道光芒的冰冷。这道刺眼的细光射透窗户,如饥似渴地

搜寻某些穿戴松垮的学生形象,探寻某个面色惨白、浑

身起鸡皮疙瘩的学术人士,却只觅得实验室的玻璃罩、

镀镍瓶和冷光凄凄的瓷器。回应冰冷的,也是冰冷。

——本版《美丽新世界》

此外,大量引用莎士比亚作品,也是赫胥黎原作的一大特色。在书中,约翰是主任与琳达在避孕失败的情况下生下的“野蛮人”。约翰像是新旧世界的“私生子”,他的父母都来自新世界.而他的出生方式却是被新世界唾弃的“胎生”。约翰自幼与母亲生活在野蛮人保护区,没有接受过新世界文明的洗礼,却偶然阅读了新世界的禁书《莎士比亚全集》。于是,在小说中,约翰常常引用莎翁经典来表达情感,抒发胸臆,显示出一种与文明人不同的说话方式。因此,在处理这部分翻译时,我大多采用了偏古文的译法,旨在体现约翰与新世界的格格不入。在译文中,凡是涉及莎士比亚经典的部分,我都做了译注,标明了具体出处,以便读者查阅及指正不足。在此,要衷心感谢本书的各位编辑提出的中肯意见,让我及时求证,不断推敲,努力给出最符合本书风格的译文。

《美丽新世界》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反乌托邦(英语:Dystopia或cacnfnpia、kakotopla、anli—utopla,中文又称反面乌托邦、敌托邦或废托邦)是一种文学类型,尤其是科幻文学中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流派。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纵观这三部曲,我们会发现某种共同之处:在一个假想的未来世界中,世界被权威人士掌控(《美丽新世界》中的掌控官、《1984》中的“老大哥”、《我们》中的大恩主),形成了人人遵守的社会秩序。此时,往往会出现一个挑衅者(如约翰、温斯顿和D-503)。他对当前秩序充满疑惑、仇恨和敌对,希望通过一场“变革”改变现状,却往往以惨败告终。

这三部作品也存在紧密的联系。1917年,赫胥黎曾在伊顿公学教过奥威尔一段时间法语,两人算得上师生关系。1949年10月,《1984》出版后,赫胥黎给奥威尔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赫胥黎表示,《1984》描述的极权世界最终将演变为一个“美丽新世界”。这是因为,真正的极权国家是要讲效率的,而要实现高效率,强制手段是行不通的,需要每个人的自愿行为。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为幸福追求效率。因此,赫胥黎认为,他预言的世界更接近真正的未来:

我相信,在未来这一代,世界统治者终将发现:与

棍棒和监狱相比,婴儿期条件控制和麻醉催眠术是更有

效的统治工具;鞭笞踢打能让人们服从,暗示疗法也能让

人们安于奴役,并使统治者对权力的欲望得到完全满足。

换句话说,我感觉,《1984》描述的噩梦必将演化为一个

可怕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更接近我在《美丽新世界》

中的构想。而对高效率的迫切需求,将会带动这场演变

的到来。当然,伴随而来的还有一场大规模的生物与原

子战争——那时,我们就会遭遇更加无法想象的噩梦

了。

而奥威尔则表示,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的创作灵感部分源于《我们》,因为两书都描写了朴素的人类精神对机械化世界的反抗。“两书中的故事,都假定发生于现在往后约六百年时。两书的氛围相似,大体而言,描写的是同一种社会,尽管赫胥黎的书在政治觉悟上显得少一些,更多受到了近期生物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在赫胥黎创造的“新世界”里,自由是他要表现的一大主题。这部作品成书于希特勒极权和苏联称霸前夕,因而在作品中也显示出对现实的讽刺,比如书中一项重要的技术Bokanovsky’sProcess,“波坎诺夫斯基”一词似出自俄语,侧面反映了作者对极权统治的厌恶态度。在赫胥黎描述的反乌托邦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受控于令人窒息的科技,人类的精神没有真正的自由。

对于相关作品的了解,也是帮助我理解这部著作的重要源泉。当代的许多影视作品似乎与赫胥黎的自由主题暗合。例如,英剧《黑镜》第一季第二集中,就刻画了这样一个“美丽新世界”——人们都独居在一个个被黑玻璃包围的虚拟屋子中,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固定的自行车架上骑车赚取点数,等待点数积累到一定量,就可以获得一张通往“自由”的入场券,而每日的活动比如刷牙漱口.买食物,玩游戏等都会消耗点数。又如,在日本电影《赌博启示录》中,主人公因赌博输掉了自由,被关在一座地下工厂里,每天靠出卖体力换取“地下钞票”,攒钱换取自由。

究竟什么才是自由?约翰来到看似幸福的新世界后,立即开始厌恶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甚至连他以为纯洁高尚的女孩列尼娜,也被新世界的迷幻剂——“嗦吗”所奴役,成了“无耻的荡妇”。约翰不堪忍受新世界严格规范的压迫,开始宁愿追求一种“犬儒主义”的生活:他先是避开新世界的猎奇民众,然后“发疯”似的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解救新世界只会“呜呜哇哇”、一味顺从的人们。后来,在“造反”失败后,他心灰意冷,变得愤世嫉俗.转而逃离新世界的束缚,开始追求真正的自我德行——试图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又如,《1984》中的主人公温斯顿不满“老大哥”的极权统治,暗地里写日记、与裘莉亚私会、试图参加反对派活动,甚至愿意不惜生命地参加一场前途未卜的“终极变革”。在两部作品的结尾,两位主人公都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约翰不堪忍受“文明人”的监视,选择了上吊自杀;温斯顿也在老大哥集团的严刑拷打下,背弃了自己的爱人,沦为被极权社会洗脑的顺民。

假如赫胥黎所说的“终极变革”爆发,“新世界”将走向何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当前要处理好新技术问题及其伴随的一系列问题。正如赫胥黎在《终极变革》的演讲中说的那样,“我们的任务是,明确当前发生了什么.然后运用想象力,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预测技术会遭到怎样的滥用。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应该确保权力为人类谋福,而不是为人类惹祸。”

陈亚萍

2014年2月,于北京

cyp07151123@126.com

书评(媒体评论)

我在1 936年以后写的每一篇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和拥护社会主义的,当然是根据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乔治·奥威尔

阿道司·赫胥黎1958年出版的《重返美丽新世界》大概是最具警示意义的作品之一。它揭示了宣传行为和操控行为的现状与未来——而且,它无意中成了人类思想操纵者的指导手册。

             ——《新闻画刊》

作为乌托邦幻想文学的开山之作,《我们》完美地将讽刺性的语言和诗性的文体结合在一起。这使得它比时评风格的《1984》和充满哲学思辨的《美丽新世界》更尖锐。

            ——《柯克斯评论》

《我们》饱满;《一九八四》激越;《美丽新世界》乍看两样儿都不占,但或许更深刻,至少作者想得更远。

           ——止庵(著名学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