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川西乡韵(沙汀)/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郑实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沙汀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四川度过的,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的特征。郑实编写的这本《川西乡韵:沙汀》为“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种,截取了沙汀年轻时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其生活与创作的轨迹。对青少年来说,既能增长人文知识,又具有励志作用。

内容推荐

  《川西乡韵:沙汀》是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介绍的是现代作家沙汀的人生经历。全书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青岛行,回上海,故乡行,回上海,入川。在书的最后还收录了沙汀主要著译书目。

《川西乡韵:沙汀》由郑实编写。

目录

第一章 青岛行

第二章 回上海

第三章 故乡行

第四章 回上海

第五章 入川

沙汀主要著译书目

试读章节

同行人散了,沙汀一人独住,有时去看望住在法租界西爱咸斯路南园艺术学院对面的萧崇素。萧家在安县是大户。沙汀家的老房子便卖给了崇素的伯父。萧六岁便离开了安昌镇,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此时刚从日本回国,在一些副刊上写了东西,对上海文化界的情况也很熟。他本想介绍沙汀到田汉办的南国艺术学院读书,可学校因拖欠水、电、房钱,最近被贴上封条关闭了。

萧崇素的对面还住着葛乔,是省一师低两班的同学。在学校时并不熟,身处异乡却分外亲热。葛乔来看他,把任白戈、王义林都拖了来。任白戈,矮矮胖胖的,大家喊他“任胖子”,非常健谈,待人特别热情。他们三个人都是四川南充人。任白戈早年在重庆中法大学读书时参加了革命,重庆“三·三一”事件后,逃亡到成都。成都“二·一六”惨案爆发,又辗转流亡到上海,在招商局办的招商公学教书。听到沙汀的求学计划,任白戈快人快语,劝沙汀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课程上,不如自修自己喜爱的。任白戈又把他的老师杨伯凯介绍给沙汀。杨伯凯比沙汀整整长10岁,早在1919年就与赵世炎等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参加了革命活动。1925年回国后,与杨□公、吴玉章一起在重庆筹办了中法大学,作为吴玉章的助手任教务长。他以自己的经验也劝说沙汀自学,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所大学校园内。

既决定自修,沙汀便和萧崇素迁入了租金较低一些的闸北德恩里十三号。大革命失败后,大批共产党人和左翼青年,纷纷从第一线退下来,隐匿于上海。一部分住在法租界,因为这里不像英界巡捕房,动不动就“引渡”。更多的是聚在北四川路越界筑路一带的地方。这里除了“两不管”,安全,容易找到厢房、亭子间等低廉住屋外,附近宝山路上商务印书馆内的东方图书馆,借书方便,很吸引求学的青年。德恩里十三号,便属于后者。

过北四川路的横滨桥,向西北拐进窄小的荣桂路,踏着碎石铺的路面,走到与东横滨路、横滨路交界的三岔路口上,就是德恩里了。一共三排石库门改造的房子,十三号是中间的一排。房东是个中国裁缝,妻子是个日本女人,每当下午或黄昏,就可以看到日本和尚敲着羊皮鼓来化缘。那女房东便会十分谦和的满足他们。

萧崇素住二楼前楼,沙汀住后楼。按照上海人的习惯,平时都走后门。与后门相邻的一排房子,住着周扬、周立波、赵铭彝三位。萧崇素和他们一起搞摩登社,萧是文学部部长,赵是组织部长,周扬则为文学部编辑。周立波正在上海劳动大学读书,自学英文。周扬长得一张白静脸庞,喜欢穿西服,看上去干净利落、讨人喜欢。他和任白戈的性情有些相似,喜欢主动与人交往。但沙汀不名一文初到陌生的大都市,举止严肃拘谨,觉得这几个文化人谈吐有优越感,从不主动接近。萧崇素便对大家解释说:“川北人被称作‘苕哥儿’,意思是吃红苕的,土气。不过他们做人、做学问都实实在在,耐苦耐劳,值得信任。”

周扬说:“他的穿着的确太不讲究了,老是一身灰色爱国布长衫。有一次我去找他借东西,屋门半开着,他一个人在屋里捧着本书打转转,又拍桌子,又笑。我一走进去,他才像从梦里醒过来似的,一下子似乎想不起我是谁了。我看看书名,他是在读契诃夫的《万卡》。见我很感兴趣,他羞涩地告诉我这篇小说不知读了多少遍,每每都很动情。真是一个又可爱又古怪的人。”这些议论都是后来和周扬等人熟识了才当笑话讲给他听的。

这一段时间,真是沙汀一生中极为难得的集中阅读、接受文学滋养的时期。他没日没夜,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天再热也不肯出门乘凉,自己也暗笑成了像耗子一样的洞居生活。眼睛酸乏了,便赤了脚,在晒台上呆想。静静地望着夕阳西下,层层叠叠的楼房沐浴在金色的霞光中,空气中弥漫着晚饭的油香,远远近近传来孩子们游戏时的哄闹声。

这时,正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文学时代。普罗作品当然会吸引他这样一个心里关注着民族悲苦的青年学子,但他主要读的还是当时为左翼作家们所倡导的俄国及欧洲经典作家的中译本。在他的想象中,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理、托尔斯泰、梅里美、莫泊桑、芥川龙之介、契诃夫等人物就活在他的小屋里。他深爱普希金的《甲毕丹之女》(《上尉的女儿》)、梅里美的《嘉尔勤》、《西班牙通信》和芥川的《鼻子》、《罗森门》,用冷峻的笔调刻画富有传奇性情节和独特的人物心理,使他读的时候,心都战栗起来。他在房里读着《复活》中涅赫留道夫与玛丝洛娃在监狱里的对话。两个人的矛盾心情,隐秘感情的起伏跌宕,被托尔斯泰表现得毛发毕现。这个章节,他读得爱不释手,几乎都能背诵。甚至不无偏激地对萧崇素说:“没读过《复活》,就没读过文学作品!”

P6-8

序言

青春剪影出一首首梦的歌

鲁迅《呐喊·自序》的开篇第一句话是:“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紧接着,他回忆起儿时家庭从小康坠入困顿,这样的苦涩经历使他从中得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继而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从他睁开眼看世界,他便有了梦,很美满的一个梦——到日本,学医,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直到课堂上放映关于日俄战事的画片,“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个故事本身已具有经典性,不仅如此,相信凡熟悉鲁迅的读者更喜欢咀嚼接下来的这一小段文字,因为它是鲁迅作家梦开始的地方:“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时,他又开始做好梦了。从仙台辍学回到东京,他邀几位朋友一起办杂志,以期迈出文学的第一步。但这本取“新的生命”的意思而叫《新生》的杂志,在策划中便胎死腹中,梦也随之转瞬即逝了。

因梦无法实现而带来的寂寞,一天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后是无端的悲哀和驱除不尽的痛苦,而麻醉的最好办法是“使我沉入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让生命黯然销魂,直销到“再没有了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就这样,在蚊子多的一个夏夜,已蛰居北京,在绍兴会馆里百无聊赖钞古碑的鲁迅,迎来了一个老朋友。这位“偶或来谈”的金心异,便是正协助陈独秀编辑《新青年》杂志的钱玄同。聊天中,一段石破天惊的对话呱呱坠地,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的里程碑式的思想意象: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由此,鲁迅发出来“狂人”的呐喊,《狂人日记》不仅成为小说家鲁迅的起点,更成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源头和丰碑。

可以说,鲁迅是在生命日渐消沉的时候才做起小说来!显然,是“五四”孕育出了鲁迅的新生,而鲁迅又给“五四”注入了别样的新鲜活力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那本在东京未出世就夭折了的《新生》雪藏起鲁迅的摩罗诗力,而一本在北京崭新的《新青年》却真的赋予鲁迅新的生命——文学的、艺术的、精神的、思想的不朽生命。

简言之,由一篇短短的《呐喊·自序》,已大致可以为鲁迅,同时也可把这样的梦影当参照,为许多现代作家,甚至为读者自己画一幅青春剪影了。

像鲁迅一样,世上所有的人,年轻时候都会做许多梦。醒来一个梦,再做下一个梦,有梦便有希望在,人生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做梦寻梦。当然,悲哀时,又会感觉一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来无路可走”。如果真的无路可走了,还是要做梦,回忆青春的梦。没有了梦,便只剩下了绝望。

这套书里的作家们,年轻时几乎无不是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梦。郭沫若像鲁迅一样,早年赴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后因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和美国诗人惠特曼思想的影响,决心弃医从文;与郭沫若等一同发起成立“创造社”的郁达夫,留日之初,考入的是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学部,后又改学过政治学、经济学;冰心在写她的《繁星》、《春水》以前,就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向往的也是日后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任何一个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努力。一个人的青春岁月,时常是苦恼与快乐相伴、信心又时常与茫然相随。正是在这个时候,已经长大了的青少年,会突然惊奇地发现,原来世间的事情是如此的复杂,连黑与白都有可能变得不明晰和不确定起来,无法一下子认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些对于作家来说,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经验和体验。

无论他们在年轻时做过怎样的梦,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读书、求知。他们大都有过在海外或留学,或进修,甚或流亡的经历;许多人至少懂得一门外语,像巴金、郁达夫、钱钟书、杨绛等,通晓的外语在两门或两门以上。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时,开始写作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巴金的小说处女作《灭亡》写于巴黎,这之后,写作一发不可收。朱自清在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的前一年,曾在英国进修过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漫游欧洲五国,才有后来写作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艾青最初读的是艺术学院绘画系,后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边学绘画,边接触欧洲现代派诗人,最终成为诗人,而不是画家。在南开中学就开始参与戏剧活动的曹禺,初入南开大学,读的是政治系,转至清华西洋文学系才真正开始钻研戏剧,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孕育出了他的《雷雨》、《日出》。

每个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学梦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难得的知识营养。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知道,徐志摩最早没想过要成为诗人,他留学美国时,学的是经济,转去英国,是为了追随罗素,搞政治。当丁玲陷在生活的困惑之中,她做过画家梦,更做过电影明星梦。各自已有深厚的人生体验的川籍作家艾芜、沙汀,是在他俩相遇后,一起走上文学路的。从湘西走出来的“乡下人”沈从文,学历只到小学,经过人生的许多坎坷沧桑,矢志不渝,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

对于今天的读者,已经成为历史的他们,在这个“剪影”里构成了一组混着一个又一个青春生命泪与笑的梦的合唱。如果能够从他们一串串的梦里找到自己,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

2012年6月26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4: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