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上下)
分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初中语文
作者 蔡元培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蔡元培主编、陈定玉校注的《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上下)》讲述民国学生的旧时作文,是凝结传统国学教育与五四新患想的精华之作。在历经近百.年教育文化领域层出不穷的花样翻新之后,那些旧时文字,思想依然鲜活,语言依然清新,读来犹有余韵。今天,当我们用重版的方式再现这些作文,既是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某些教育启迪与人文滋养,另一方面也是借以呈现那个时代的特别记忆,表达对那个时代人文精神的怀念。

内容推荐

蔡元培主编、陈定玉校注的《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上下)》内容简介:看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出版的学生“国文成绩”,看到“倒言”中说“本编惟精神思想是取”,想必每一位读者心中都会油然而发无尽的感慨:当年的风华正茂、才华横溢、激扬文字的“高小学生”,而令安在栽?当年的“高小学生”作文,而今火学生,甚至硕士、博士写得出来吗?当令的“语文”教育,是否要急起直追大半个世纪前的“国语”“国文”教育?《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上下)》本书引发你的思考。

目录

世纪之愧与痛:“惟精神思想是取”的湮灭——《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摭议

例言

卷一 理论类

 杨朱人生观

 原士

 原礼

 子夏入闻夫子之道胜私而肥论

 理想上的好学生

卷二 说经类

 宰予昼寝论

 不贪为宝论

 孟明伐晋论

 郑伯克段于鄢论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义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

 财恒足矣”义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说

 卫懿公好鹤论

 闵子骞不臣季氏论

 孟子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试申其义

 笃信好学论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论

 旧染污俗,咸与维新说

 过则勿惮改说

 过则勿惮改说

 伍员导吴师伐楚论

 斗越椒虎状狼声论

 郑子公以指染鼎论

 宋襄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论

 君子无所争义

 久而敬之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

 不嗜杀人者能一天下论

 卫庄公宠州吁论

 “是故天时有生也,地利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义

 亦足以发论

 砥砺廉隅论

 用人之知去其诈论

 多文为富论

卷三 论史类

 秦始皇论

 秦始皇论

 管召优劣论

 李想雪夜入蔡州论

 论洪杨失败之原因

 温峤论

 房玄龄论

 竹林诸贤论

 羊祜论

 箕子论

 陈平论

 宋仁宗诏敕三科,以待布衣之有举者论

 唐中宗论

 张九龄上《千秋金鉴录》论

 汉文帝赐南粤王佗书论

 苻秦灭燕论

 江左经略中原论

 论孙氏据江东

 黄石公论

 诸葛亮治蜀尚严峻论

 诸葛亮治蜀尚严峻论

 宋高宗定都临安绝意北方论

 宋高宗南渡论

 鸿门之会,项羽不杀沛公,议者谓其非计。然否,试言之

 张良佐汉论

 勾践事吴论

 马谡战败街亭论

 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论

 汉高祖困于白登,而归即与匈奴和亲论

 陈平为护军受诸将金论

 尧奕桀瓦论

 尧奕桀瓦论(其二)

 韩蕲王跨驴携酒,纵游西湖,绝口不谈兵事论

 光武帝出猎夜还,上东门侯郅恽拒关不开论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论

 黄帝胜蚩尤于涿鹿论

 战国四公子论

 汉高项羽之兴亡论

 伊尹论

 马援不礼粱松论

 张良请从赤松子游论

 论田千秋讼太子冤

 论苏武

 汉高祖斩丁公,封雍齿论

 唐明皇宠杨贵妃论

 秦始皇收兵器论

 伍员复仇论

 唐太宗赐绢愧长孙顺德论

 勾践卧薪尝胆论

 勾践焦思尝胆论

 秦始皇遣徐市入海求不死药论

 进贤受上赏论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论

 六国之亡,惟齐最愚论

 虞允文以霹雳炮败金人于采石论

 拓跋焘选调专取门品论

 杜密每谒守令,多所陈托,刘胜闭门扫轨,无所干及,得失何如?

 司马光进五规论

 汉武帝远征异族论

 石奢存父,赵苞弃母,二者孰得孰失?试论之

 陶母论

 管子师老马论

 班超

 魏文侯犯风雨不罢虞人论

 论桓温废立

 汉高祖歌大风思猛士论

 周公诛管蔡论

 论战国大势

 韩信千金报漂母论

 魏武帝败于赤壁哭郭奉孝论

 曹操之败于赤壁,其故安在论

 南郭先生论

 越王勾践之谋生聚,秦商鞅之崇告讦,皆急于图强,败坏风俗论

 诸葛亮上表出师急于伐魏论

 漂母饭信论

 伊尹耕莘,太公钓渭合论

 论项羽引兵至乌江不渡之故

 论宋襄公及楚人战于泓

 论舜封象,周公诛管蔡

卷四论事类

 选举论

 曾孝女入火救母论

 论吾国实业不发达之原因

 对太会之乐观与悲观

 女子智力不逊于男子

 米贵的原因

 自治问题

 试论墨子哲学的长处和短处

 友朋与卫生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论

 论五月九日之国耻纪念

 外债亡国论

 论国民大会真正民意之代表

 论学生队募捐

 穷困之原因

 阿依丹论

 兄弟当相和论

 抚士贵诚,制敌尚诈论

 论气候与进化之关系

 论东三省河流与商业之关系

 居乡村与居城市之比较

 闭户读书与遨游山水,孰为快乐论

 论富不在产业之巨,而在需用之小

 购彩票之害

 教育宜提倡气节说

 论人民与国家之关系

 贤人在而天下服论

 尊孔论

 今日社会之缺点

 青年求学,何以应有竞争心,不可有嫉妒心?试申论之

 论互助与生活之关系

 论今日中国当以知惧知耻为本

 祛疫议

 论贪之害

卷五 杂说类

 说鬼

 业精于勤,荒于嬉

 说秋季旅行之乐趣

 说国民宜尊重道德

 说立宪国,事事须依据法律

 说党派之竞争与国家之关系

 说垦荒之利益

 学须静说

 说近日学徒国文不易进境之原因

 正校风说

 抵制日货说

 说竹

 说善动善游之益

 杂说

 说迷信

 盗说

 星

 说春晴之乐

 说扑满

 试言抵制外货之方法

 砚田无恶岁说

 说鸡之退化

 中国之屈辱力

 重农说

 静以成学说

 辟打疸

 智生于学说

 说人

 自治

 贪夫殉财说

 说钱

 补国文课说

 士穷见节义说

 学生前途之责任

 说艺木之利益

 说秋夜读书之乐趣

 说蚊

 说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之功用

 驱蚊说

 职业无尊卑说

 说弈

 说弈

 说节用之益

 说研究历史地理之益

 说民与国之关系

 节饮食说

 我所愿交之友

 说目

 相术说

 说进取

 说励志

 说灯

 说耳

 人体宜劳动说

 振兴农业说

 辟降神

 辟堪舆

 辟星命

 分秧说

 宗教有益于社会说

 一残暴之狼

 慎习说

 学校与社会

 废敛说

 有志者事竟成

 说马

 说鱼

 养心说

 衣服宜用土布说

 说蝇

 钓鱼说

 诫学子贪利

 禁赌说

 说晴

 良心说

 焚画说

 蚊萤相诮

卷六 辨释类

 六书转注平议

 证父攘羊非直辨

 许劭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辨

 俭与吝之辨

 释校训

卷七 答述类

 十九岁自述

 试言弭盗之方法

 我所最喜之科学

 预筹暑假自修之方法

 问明太祖可比古之何如主

 外国租税重而人民乐输,我国租税轻而人民怨怼,其故安在?

 述教育注重习劳之理由

 演说有何利益?

 和老农谈话

 对于新旧文的意见

 消夏之法

 校园花卉,暑假中无人灌溉,必致枯萎,试述一补救方法

 问近日妙严墓前谣传水草可治百病,欲破除迷信,宜用何法?

 试各述平日最景慕之人物

 述乡土生活状况

 时评一则

 迩来疫疠流行,宜如何设法以消弭之?

 述动植矿与人生之关系

 我国历代教育以注重道德培养人才为宗旨,试言其得失

 我升学后之希望

 选举问题答客难

卷八 感言类

 读皇甫规妻传感言

 十月十日的感言

 李纯自戕的感想

 过丽城魏阉生祠遗址有感

 秋夜杂感

 读俾斯麦课感言

 闻郡人议修建泰伯庙坊感言

 读史志苏秦穷通状况有感

 圯上感言

 植树节感言

卷九 赠言类

 周梅卿先生七十寿序

 送第八班同学序

 赠陈汉屏序

 送周君鹏图回无锡育蚕文

 三年级毕业赠言

 送本校童子军赴海上远东运动会序

卷十 书后类

 读《兰亭集序》书后

 读《五人墓碑记》

 读《孟子·好辩章》

 《始得西山宴游记》书后

 读《孟子·许行章》书后

 读《鲁滨孙飘流荒岛记》

 读《波兰灭亡纪略》书后

 读《赵威后问齐使》

卷十一 书翰类

 与友人论修养书

 寒假约友人作消寒会书

 约友人春郊踏青书

 重九邀友登高书

 重九邀友登高书

 勉侄勤学书

 与友论作文书

 赠物笺

 谢赠笺

卷十二 传状类

 蔡松坡传

 先考玉墀府君行述

 书沈禄事

 书青州丐妇

 补《合浦志·节孝传》

 木兰小传

 裘少尉传

 书陈公除夕觇士事

 孝女陈菊英传

卷十三 杂记类

 游新昌城记

 丹崖山记

 九日登潘烊山记

 记岭西

 游东涤山记

 游万象山记

 捕虎

 芦洲晚眺记

 藤

 女豪杰记

 杂著

 追记春假期中之动作并书所感

 钟屋湾散步记

 清明展墓记

 问竹庐记

 游蜀山记

 重九登金峰记

 游剑山记

 记博物苑之鹰

 记本月之月蚀

 理想之园庭

 记初冬景色

 上海之风景

 书小鸟营巢事

 乞丐

 学生自治

 本校重建宿舍记

 看省立第二师范开十五周的大纪念会记

 谒刘文成祠记

 本校添设新舍落成记

 书义仆事

 蛇捕雀

 民胜河河工告成志庆

 民胜河河工告成志庆

 民胜河河工告成志庆

 春假归途记

 西湖游记

 参观九里沟面厂记

 记教室前橘树

 火灾

 乞儿

 阅报社

 龟峰

 鼠与狼

 游东山寺记

 竹院避暑记

 谒夫子庙记

 游石锣岭记

 运动会记

 秋夜读书记

 本校儿童图书馆记

 教室前花圃记

 本校小操场记

 记猫

 旅行本市天目山记

 丁园探梅记

 雪中行军记

 记乡里轶闻一则

 夕阳中之我校操场

 清明扫墓记

 豫言寒假中温习之方法

 记暑假时之所为

 记丐者言

 小园记

 本级园暮春的景色

 旅行两目的见闻

 本校校园记

 游愚园记

卷十四 戏拟类

 不倒翁传

 楮先生传

 讨鼠檄

 乌有先生传

 石君传

 秘密与泄露绝交书

 泄露复秘密书

 继明公传

卷十五 通启类

 拟重修林贞女墓募捐启

 本校化装演讲团助赈启

 约友中秋赏月小启

 邀友人赏菊启

 劝国人勿用外货传单

 拟募小西湖种藕捐启

卷十六 哀祭类

 浣纱石吊西施文

 先妣赵太恭人祭文

卷十七 赞颂类

 陈顺埏先生赞

卷十八 箴铭类

 陈邦溶先生墓铭

 镜箴

卷十九 诗词类

 题友人白纸扇

 勖学仿张华《励志诗》

 阅报有感

 郊外远眺感怀口占

 花朝采兰三首

 一剪梅忆旧

 桂枝香秋虫

 西江月中秋

 满庭芳县教育会十周纪念庆词

 我校松林七绝

 松柏五律

 雪七绝

 吾校松林七绝

 留侯七绝

 燕七绝

 诗钟美人竹

 又三首上巳兰

 又三首杨柳船

 咏菊

 玉壶

 落花五古

 余校屹立南湖上,课余抚景感赋四绝

 咏蝉

 梅花七律

 梅花清平调

 消夏词调寄祝英台近

 和陈君木珊咏梅花原韵

 感怀

 木匠

 月

 蟋蟀

 暮春的风声

 睹纪念树有感

 思同学

 双十节纪念的感叹

试读章节

世纪之愧与痛:“惟精神思想是取”的湮灭

——《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摭议

潘新和

杜牧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想,用“霜叶”形容眼前的这本书也许是恰当的。蒙上了厚厚的历史风霜的民国学生作文,其超越时空的精神风韵,历久弥醇;在大半个世纪后,它的“霜叶”般的沧桑感,朴拙无华、返璞归真的品格,使当今那些浮艳苍白、柔弱无骨的应试作文之“二月花”,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这怎不让我们感到锥心之愧与痛,怎不激起我们深沉的反思与叩问!

看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出版的小学生“国文成绩”,看到“例言”中说“本编惟精神思想是取”,想必每一位读者心中都会油然而发无尽的感慨:当年风华正茂、才华横溢、激扬文字的“小学生”,而今安在哉?当年的“小学生”作文,而今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写得出来吗?当今的“语文”教育.是否要急起直追大半个世纪前的“国语”、“国文”教育?——更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这些在今天看来足以骄人的“国文成绩”,在当时竞还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直言不讳的如王森然:“现在的中学国文教育,糟,是糟透了。”委婉陈词的如夏丐尊:“无论如何设法,学生的国文成绩总不见有显著的进步。”在1930年代始终不肯承认今不如昔的叶圣陶先生,到了1942年.也不得不承认国文教育没有成绩:“他科教学的成绩虽然不见得优良,总还有些平常的成绩;国文教学却不在成绩优良还是平常,而在成绩到底有没有。如果多多和学校接触,熟悉学校里国文教学的情形,就会有一种感想,国文教学几乎没有成绩可说。”②我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先生将如何尴尬地面对他“主导”下的语文教育,对与以前相比一落千丈、一败涂地的语文成绩,将作何感想,他的内心又会是何等的悲哀与痛楚!他是否曾经为当年的自我否定而后悔、反省过,更是不得而知。但是,毫无疑问,当叶圣陶们的脚步声远去,历史的尘埃散尽,不期然而然,这份民国小学生“国文成绩”摆上了案头,今天所有的“语文人”,在百感交集之余,都不能不作一番痛彻的自责与检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究竟怎么了?国文界、语文界的先辈前贤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惶惑、困顿、纠结与错乱?当今的语文课标、课改实践,究竟基于怎样的基础研究之上?究竟有多少科学性、学术性可言?在应试教育的功利迷津中挣扎、迷失、沉沦、堕落的师生们,有什么理由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语文、写作教育,丢失了“惟精神思想是取”,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我自知上述问题大约未必都能找到公认的答案,但作为语文界成员的我们,既无颜面对也无法回避。在此,不揣谫陋,一抒观感与心得,就教于诸位。

一、语文失落了“精神思想”还有价值吗?

——“应世谋生”与“应人创获”之辨

原书“例言”说:“文字以思想为主。思想无论新旧,凡有发挥特见,足供讨论者,其文必具真精神;否则,纵有结构,仍属模糊影响。编者披蓁采兰,觉异香芳郁,美不胜收。而其具真精神者,不论文字之语体、文言,罔不与人以一种快感;违是,则有不快之感。故本编惟精神思想是取,绝不作新旧文学之歧视。”——在20世纪30年代内忧外患、民生凋敝、食不果腹的时代,尚能抱持“以思想为主”,“具真精神”,“惟精神思想是取”的编辑宗旨,高小学生尚能写出有自我精神思想的文字,尚有执著的理想、抱负、信念之追求,他们的文字尚见勃勃之朝气、锐气、英气;而在当今衣食无虞之小康盛世,学生的文章竟然“假话”、“空话”、“套话”泛滥成灾,圆滑虚伪、麻木不仁、浅薄猥琐,这怎不令人震撼与悲摧!

同样令人感慨系之的是,在“文学革命”方兴未艾之时、白话文教育的转型期,该书编辑能“不论文字之语体、文言”,“绝不作新旧文学之歧视”,此等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而今安在哉?编者之所以能作如是观,也是基于“睢精神思想是取”的理念。这使我们不能不钦佩编者的眼光。

确实,这本书的选文,其辞章之美、修辞之工,今之学生难以望其项背。然而,其最可贵之处还是在于其中的“精神思想”,在于我们久违了的人格之方正、遒劲、蓬勃,“文气”之自然、清新、豪迈。读罢掩卷,你仍会感到扑面而来的童稚、鲜活、温煦的生命气息,见到今天难得见到的真挚、敦厚、活泼之童心。

环观世界,返视中原,其言人生观者多矣,而原乎道德者百不得

一,非近世言人生观者之微疵耶?救之之道,其惟提倡杨朱之人生观

乎?(罗斯善:《杨朱人生观》)

——今之学生有“环观世界,返视中原”之大气吗?能有自己的“人生观”之主张吗?知道杨朱为何许人吗?

客有问于余日:“今有国焉,其土地广,其人民众,而国几不能

一日存者,何也?”余日:“无士以治之也。……近世以来,实业之竞

争日剧,科学之应用益烈,所需发明亦益多,岂区区愚民所能决胜其

间哉?提倡而整理之,非士之力,不克有济。”(姚与吾:《原士》)

——今之学生敢论治国之策之道之人吗?能言以“士”治国之政见P1-3

序言

该书翻印自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上海中央编译局出版的《全国高小国文成绩新文库(甲编)》。原著由蔡元培先生亲自鉴定;所选文章,均由中央图书局向全国各地高小学校征求而来。该编凡414篇,分为20类(实际仅19类);绝大部分篇目后面还附有当时学者的简要评语。今日再版,除将全部选文依原著顺序照录外,另请古代文学教授对原文进行点校,校正错讹,加上句读,并对原文艰深之处加以注释,以扫除阅读障碍;又请语文教育专家对全文作导读,以使读者明了今昔写作教育之得与失:凡此二者,则为今日新版所附加之价值。

而该书特色,据原书“例言”,选文“以思想为主”,“必具真精神”;“惟精神思想是取,绝不作新旧文学之歧视”。故所选文章,均为“性情”之文,而文言白话,语体不拘。所分类别,则有理论、论史、说经、论事、杂说、辨释、答述、感言、赠言、书后、书翰、传状、杂记、戏拟、通启、哀祭、赞颂、箴铭、诗词19种,举凡传统文章经典体式,均有涉及。所选文字,理论说经则理明词达、曲尽其意;论史论事则纵横捭阖、畅所欲言;辨释杂说则意气充沛、酣畅淋漓;答述传状则情思委婉、纡徐有致;感言赠言则笔意曲折、寄托遥深;书后书翰则文笔矫健、落落大方;杂记则词气清雅;戏拟则戏谑风趣;通启则洗练简洁;其他赞颂、哀祭、箴铭、诗词等,亦古韵悠然,各尽其妙。虽则时为民国初期,五四新风初振,科举遗流未远,作文不免囿于旧规陈制,然高小学生,能为如此气韵文章,实足感慨。其涵“学养”而成文的文史底蕴,抒“性情”而为文的舒畅表达,亦颇值得今日之教育者和学写作者深思与借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