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祥剑编著的《群书治要心得》是古圣先王治国理政之精要,奠定大唐盛世之治国宝典,是世代治国安民的经验汇编,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大纲,是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是唐太宗李世民下诏编辑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名臣编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群书治要心得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萧祥剑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萧祥剑编著的《群书治要心得》是古圣先王治国理政之精要,奠定大唐盛世之治国宝典,是世代治国安民的经验汇编,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大纲,是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是唐太宗李世民下诏编辑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名臣编撰。 内容推荐 萧祥剑编著的《群书治要心得》内容介绍:《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由魏徵、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人编撰的。该书辑录了历代帝王治国的资政史料,撷取了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65种,共50余万言。书成,诚如魏徵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对今人而言,此书虽为治国理政而编,但其中的思想对于领导干部如何为政、企业家如何治企,乃至个人如何修身齐家,都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群书治要》所体现出的古圣先王的治国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化解世界冲突,都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群书治要心得》作者在阅读《群书治要》后,深感此书实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至宝。然而,《群书治要》五十万文言,对繁忙的现代人来说,非一日之功可以得览此书要旨。为此,作者以一年多来学习此书的心得,将该书主要思想进行了整理归纳,虽不能尽揽全书的精华,但对于快速领会此书的主旨,或许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诚愿我们能以诚敬之心体会古人之存心,愿先王之道惠泽天下,寰宇太平,天下大同。 目录 第一章 认识《群书治要》 第二章 效法天道、天人和一:《群书治要》的天道思想 第三章 修身为本、为政以德:《群书治要》的德治思想 第四章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群书治要》的仁义思想 第五章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群书治要》的礼治思想 第六章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群书治要》的乐治思想 第七章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群书治要》的教育思想 第八章 任人唯贤、去邪远佞:《群书治要》的用人思想 第九章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群书治要》的治政思想 第十章 以民为本、注重民生:《群书治要》的民本思想 第十一章 重本轻末、去奢崇俭:《群书治要》的经济思想 第十二章 偃武修文、以德怀远:《群书治要》的军事外交思想 第十三章 虚心纳谏、忠言直谏:《群书治要》的纳谏思想 第十四章 考功按绩、励精图治:《群书治要》的吏治思想 第十五章 勤修政事、以德化灾:《群书治要》的抗灾思想 第十六章 崇善即昌、从恶必报:《群书治要》的因果思想 第十七章 齐家治国、女德为要:《群书治要》的女德思想 第十八章 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群书治要》的忧患思想 第十九章 如何学习和落实《群书治要》 试读章节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延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在世界文明史上,先后出现过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等,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 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千古传承、不断丰富发展而没有中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其数量举世罕见。这些经典,使得中国古圣先王的圣贤教育能够世世代代培养出圣贤君子,中华民族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后继有人,传统文化的薪火始终不灭。这些经典,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蒙受福荫,也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给世界人民带来和谐安定。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部书,它不仅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盛世”,而且还远渡重洋,被日本天皇和臣子奉为圭臬,创造了日本历史上的两朝盛世。然而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却在我国历史上因为失传了一千多年,而一直鲜为人知,这部书就是——《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的。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第二个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书20万卷,设立“弘文馆”,即为国家藏书之所,亦为皇帝招纳文学之士之地,集聚了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英才,“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每当朝廷议事之后,唐太宗便延请众人同入弘文馆,向众贤士请教治国良策,以为日后施政良方。 尽管诸贤士日夜在弘文馆轮值,但是也并不能时时随侍在太宗之侧,而且古代经典卷帙浩繁,一人很难遍览,即使是遍览群书,也恐有不得其精要的遗憾。太宗有感于此,故而产生编撰《群书治要》的想法,对此,《新唐书?萧德言传》记载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赉赐尤渥。”P1-2 序言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意于治乱之道,休生养民。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于是令魏征、虞世南、萧德言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编辑成书。它的内容是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节选而成,上始五帝、下迄晋代,撷取了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内容,共五十卷,五十余万宇。 书成之后,魏征在序文中称之是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唐太宗读《群书治要》后,在《答魏征上<群书治要>手诏》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联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他认为此书广博而切要,特令缮写十余部,分赐太子及诸侯王以作从政龟鉴。他自己更是日日阅读,在总结阅读此书的感受时说:“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见《贞观政要》)。可见,该书不仅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其中所记载的治国之道,特别是关于国家盛衰的经验和规律,具有普遍的价值,因此也是历代为政者必读的经典 相对《资治通鉴》而言,这部更为广博切要的治世宝典之所以鲜为人知,是因为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群书治要》一书至宋朝初年就已经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幸运的是,《群书治要》一书被遣唐使带到了日本,从此它不仅成为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从政的;隹则,更成了日本人学习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典籍。公元13世纪,《群书治要》在日本被发现。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因此得以传世。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本人送回中国本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此书虽得以重返中国,但是由于之后的战乱频繁,很少有人深入研学。幸有通达并以承传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当代大德在讲座中屡次谈及此书,才使得这一部治世宝典重为世人所关注。 《群书治要》作为一部资政巨著,其中既有明君治国的经验,也有昏庸败政的教训,既有忠良辅国的故事,也有奸臣欺主的实录, 从格物、致知一直到治国、平天下,可以说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治国智慧,堪称治世宝典,是深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治国理念、汲取中华传统智慧的必读典籍。 孙中山先生曾在《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说:“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也说:“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今日世界乱象纷呈,冲突不断,归根结底是因为西方忽视了宗教教育,东方忽视了圣贤教育,因而人心堕落所致。而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也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避免“异体移植”的弊端。特别是古圣先贤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经过历史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可以说,《群书治要》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对于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2001年2月25日,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为《(群书治要)考译》题了“古镜今鉴”四个字,勉励领导干部和后人重视学习此书。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出访西班牙时,特别引用了《群书治要·昌言》中的一句古诗来激励西班牙的海外学子:“‘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坚定意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从中可见温家宝总理对这一治世经典的熟悉。 领导干部从深入研读《群书治要》开始读点历史,了解古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可以使得各级领导干部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受住‘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但鉴于《群书治要》一书内容丰富,原文是文言文,对于现代日理万机的领导干部而言,很难深入把握其中的精髓。因此,本书作者在熟读《群书治要》的基础上,介绍了《群书治要》的编撰、流传历史、系统梳理了《群书治要》中的治国理念,并将其概括为天道、德治、仁义、礼治、乐治、教育、用人、治政、民本、经济、外交军事、纳谏、吏治、抗灾、因果、女德、忧患等十八个方面,并指出了学习《群书治要》的正确态度。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和广泛传播,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对于理解《群书治要》的精髓、汲取中华圣贤教育的经验、培养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