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故事
维洛那有两个从小就在一起同游同学的青年绅士:凡伦丁和普洛丢斯,他们是我知道他就像知道我自己一样的好友。凡伦丁认为:“年轻人株守家园,见闻总是限于一隅”,邀请普洛丢斯“一块儿去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可是普洛丢斯正在热恋之中,“他的眼睛给他情人的晶莹的盼睐摄住了”,于是凡伦丁独自去了米兰公爵府上供职。
普洛丢斯的父亲安东尼奥,也在想他的儿子:“这样蹉跎时间,的确不大好;他要是不在外面多经历经历世事,将来很难成为大用”。他听从仆人塔西诺的建议,决定让普洛丢斯也到米兰公爵的府上去,“见识到适合于他的青春和家世的种种训练”。普洛丢斯不情愿地遵从父命,与恋人朱利娅互换了戒指,并“举手宣誓我的不变的忠诚”,也匆匆来到米兰公爵府上。
凡伦丁在米兰,已与公爵女儿西尔维娅倾心相恋,公爵却要把她嫁给她并不喜欢的富有的朝臣修里奥。西尔维娅毅然与凡伦丁互许终身,并且“已经约好设计私奔,结婚的时间也已定当”。凡伦丁毫无戒心地向来到公爵府中的普洛丢斯透露了这个密谋。但普洛丢斯一见到西尔维娅,“对于朱利娅的爱已经成为过去了”,“对于凡伦丁的友谊已经突然冷淡”,要“设计赢得她的芳心”,“设计破坏凡伦丁”。于是把他们设计逃走的事情告发给她的父亲。米兰公爵怒不可遏地把凡伦丁驱逐出米兰。西尔维娅“听见这个判决以后,曾经流过无数珍珠化成的眼泪,跪倒在她凶狠的父亲脚下苦苦哀求”,“都不能感动她那冥顽不灵的父亲,他坚持着凡伦丁倘在米兰境内被捕,就必须处死”。而且把西尔维娅“关了起来,恫吓着要把她终身监禁”。西尔维娅更为伤心,更加厌恶修里奥,对于“像一头猎狗一样不愿放松她”的普洛丢斯,痛斥为:“你这居心险恶,背信弃义之人”,“为了你的非分的追求,我从心底里瞧不起你”。
身在维洛那的朱利娅因思念普洛丢斯,“在饥荒中因渴慕而憔悴,已经好久了”,她决心女扮男装长途跋涉,“到我那亲爱的普洛丢斯那里去”,“就像一个有福的灵魂,在经历无数的磨折以后,永息在幸福的天国里一样”。可是来到米兰公爵府中的朱利娅,目睹了普洛丢斯背弃友谊和爱情,追求西尔维娅的丑行。但她依然爱恋普洛丢斯,又扮作普洛丢斯的童仆,作为不幸的使者,为他向西尔维娅传送戒指情书,取回西尔维娅的画像:“我因为爱他,所以不能不可怜他”,也可以因此探明西尔维娅对他的态度,不使他如愿以偿,伺机使他回心转意。
凡伦丁被放逐,来到米兰和维洛那之间的曼多亚森林,遇到一伙打劫的强盗,“他们这一群里面也很有几个良家子弟,因为少年气盛,胡作非为,被循规蹈矩的上流社会所摈斥”,当他们得知凡伦丁“也是一个被放逐之人”,并且接受了凡伦丁提出的“不许侵犯无知的女人,也不许劫夺劳苦的旅客”的条件,就拥戴他做了他们的首领。
西尔维娅为追寻苦恋着的,“他的生命就是我的灵魂”的凡伦丁,躲避嫁给修里奥将招致的不幸,逃离米兰也来到曼多亚森林,却不幸被那伙强盗挟持。追赶过来的普洛丢斯搭救了她,却仍然缠绕着她不放,竟然要用武力强迫她服从他。在这危急时刻,凡伦丁赶来救出西尔维娅,怒斥普洛丢斯:“你这冒牌的朋友”,“卑鄙奸诈,不忠不义的家伙”。在凡伦丁义正词严的谴责面前,普洛丢斯不得不表示:“我的羞愧与罪恶使我说不出话来,饶恕我吧”。凡伦丁因为“上帝的愤怒也会因为忏悔而平息的”,就宽恕了他:“那就罢了,你既然真心悔过,我也就不再计较,仍旧把你当做一个朋友”。赶来的朱利娅此时也显露真身,凡伦丁把她与普洛丢斯的手握在一起:“从此破镜重圆,把旧时的恩怨一笔勾销”。追赶西尔维娅到森林的米兰公爵,赦免了凡伦丁,庄重起誓:“我很佩服你的大胆,你是值得一个女皇的眷宠的”,“西尔维娅是属于你的了,因为你已经可以受之而无愧”。凡伦丁也没有忘记,为跟他一起的真心悔改的,被放逐之人祈求宽恕,公爵也赦免了他们。大家“结束一切不和,摆出盛大的仪式,欢欢喜喜地回家”。
人生启示
1.年轻人应当具有“无比的才德”对事业执着追求。凡伦丁只身到外面世界闯荡,认为“去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那总比在家里无所事事,把青春消磨在懒散的无聊里好得多多”(第一幕第一场),“年轻人不走走远路,对于他的前途是很有妨碍的”(第一幕第三场),“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炼才能够使它成熟”(第一幕第三场)。当爱情之火点燃之后,他敢于冲破门第坚贞不二,“什么也不能阻止我去爱她”,“我有了这样一宗珍宝,就像是二十个大海的主人”(第二幕第四场)。他忠实于友谊,真心赞美朋友:“凡是上流人所应有的美德,他身上无不具备”(第二幕第四场)。当背誓的朋友忏悔后又真心宽恕他,还不忘祈求赦免在曼多亚森林结识的、真心悔改的新朋友,因而获得事业、友谊和爱情的成功。P2-5
我对莎士比亚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小时候,父亲常给我谈起莎士比亚,特别是《哈姆莱特》和《奥瑟罗》,我看了单本的莎士比亚作品译作、电影和传记、评介书文。以后看到《莎士比亚戏剧集》、《莎士比亚全集》和有关评论、影视作品、网上的评介文章等。2005年,我写完《纳尔逊统帅哲学》(解放军出版社,2007),曾准备编写一本《莎士比亚名剧名言启示录》的小册子,收集了全部素材,列出了详细提纲,编写了部分章节。但为了撰写其他小册子,这个计划就暂时搁置了。2012年早春,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重新执行了这个计划,就形成了现在这本小册子。撰写出版这本小册子,要感谢许多女士先生的帮助,尤其要感谢欣秋老师、王建槐先生、胡伟先生和周岩女士的宝贵指导和大力支持,特别感激我的妻子儿子的亲密关爱。再过几年就到了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这本小册子也是一个纪念。
前言
第一章 喜剧
一、《维洛那二绅士》
二、《驯悍记》
三、《错误的喜剧》(义译《难得糊涂》)
四、《爱的徒劳》
五、《仲夏夜之梦》
六、《戚尼斯商人》
七、《温莎的风流娘们》
八、《无事生非》(又泽《无事烦恼》)
九、《皆大欢喜》(又译《如愿》)
十、《第十二夜》(又译《各遂所愿》)
十一、《一报还一报》(又译《请君入瓮》、《量罪记》)
十二、《终成眷属》
第二章 历史剧前言
第一章 喜剧
一、《维洛那二绅士》
二、《驯悍记》
三、《错误的喜剧》(义译《难得糊涂》)
四、《爱的徒劳》
五、《仲夏夜之梦》
六、《戚尼斯商人》
七、《温莎的风流娘们》
八、《无事生非》(又泽《无事烦恼》)
九、《皆大欢喜》(又译《如愿》)
十、《第十二夜》(又译《各遂所愿》)
十一、《一报还一报》(又译《请君入瓮》、《量罪记》)
十二、《终成眷属》
第二章 历史剧
一、《约翰王》
二、《理查二世》
三、《亨利五世(上、下)》
四、《亨利五世》
五、《享利六世(上、中、下)》
六、《理查三世》
七、《亨利八世》
第三章 悲剧
一、《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
三、《裘力斯·凯撒》
四、《哈姆莱特》
五、《特洛伊罗斯与克瑞两达》
六、《奥瑟罗》
七、《李尔王》
八、《麦克白》
九、《安东尼与克莉佩奥特拉》
十、《科利奥兰纳斯》
十一、《雅典的泰门》
第四章 传奇剧
一、《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二、《辛白林》
三、《冬天的故事》
四、《暴风雨》
五、《两个高贵的亲戚》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spere,1564—1616)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38部诗剧和诗歌作品,反映了英国从封建专制向新兴的资本主义进步变革时代的社会生活,揭示了这个革命时代的深刻内涵,成为“生活的镜子”、“时代的灵魂”,使英格兰“容光焕发的精神太阳”,并且“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乡纪’,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永恒的宝贵精神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喜爱莎士比亚,经常引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和人物,并且充分肯定“莎士比亚化”的创作原则,即不从抽象概念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
雨果称颂莎士比亚是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三位一体的人,是“人类热情之巨流”,“在各种意义上闪耀着天才的光辉”。
歌德在《莎士比亚纪念日的讲话》中强调:“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了他;当我首次读完他的一部作品时,我觉得好像原来是一个先天的盲人,这时的一瞬间(有)一只神奇的手赋予了我双目的视力。我认识到,我很清楚地体会到我的生活是被无限地扩大了。”歌德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个美妙的万花镜,在这里面,世界的历史由一根无形的时间线索串联在一起,从我们眼前掠过。他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神妙的点(还没有一个哲学家看见过这个点并给予解释),在这里我们个人所独有的(本性),我们从愿望出发所想象的自由,同在整体中的必然进程发生冲突。“因此也很难设想,会有一个人能比他看得更远,或者甚至能比他攀登得更高。”歌德指出,从莎士比亚(的笔下)描绘出的是自然(的真实),没有比莎士比亚的人物更自然的了!所不同的是赋予了巨人般的伟大(性格),然后以他的智力吹醒了他们的生命。“莎士比亚带着我们去周游世界;而我们这些娇生惯养、无所见识的人遇到每个没见过的飞蝗都要惊叫起来:先生,它要吃我们呀!”为此,歌德疾呼:“先生们,行动起来吧.请你们替我从那所谓高尚嗜好的乐园唤醒所有的纯洁心灵。”我们同样需要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充实、丰富、升华、净化我们的心灵。
英国著名莎士比亚评论家约翰生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认为,莎士比亚超越所有作家之上,是独一无二的自然诗人;他是一位举起风俗习惯和生活的真实镜子的诗人。他的人物是共同人性的真正儿女,表现了“普遍人性的真实状态”,综合了善、恶、悲、喜,是我们的世界永远会供给,我们的观察永远会发现的一些人物。这些角色的行动和谈话都是受了具有普遍性的感情和原则的影响,能够震动各式各样人们的心灵,并且使生活的整个有机体继续不停地运动。他的人物不是“个人”,而是代表一个“类型”。约翰生还指出:正是从这样广阔的设计范围里,读者才获得这么多的教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莎士比亚的剧本充满了实用的格言和处世的道理”。“从他的作品里可以搜集出来整套的公民的和家庭的智慧”。“从在他之后的一切作家身上可能收集的理论知识格言和实用处世法则是否超过他一个人给予英国的数量,也还是个疑问”。
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莎士比亚的知识格言、处世原则和公民的家庭和智慧箴言入手来欣赏莎士比亚,进而研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原著乃至全集。鉴于莎士比亚剧本中的许多名言佳句已经成为英国语言的精华,经常被人引用,马克思在1848年后为了“想使自己的英语知识达到完善的境地”.也曾把“莎士比亚特殊风格的词句都搜寻出来加以分类”进行学习。
但是,通过莎士比亚的格言、箴言、引文来学习莎士比亚时,不应当忘记约翰生的告诫:莎士比亚“真正的长处并不表现在个别章节的华丽,而表现在他的情节的发展和他的对话的进行;假若有人企图用挑选出来的引文来推荐他’,将会像一个学究一样难以达到目的,这个学究想要卖掉他的房子。便把他房上的一块砖放在口袋里作为样品,带在身上向人推荐。因而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首先简明介绍莎士比亚38部剧本的主要故事梗概,在介绍中将每条箴言的.出处,前后的主要情节和说话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征,引文的主要内涵结合起来叙述,形成统一的剧情故事,以便读者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莎士比亚名言佳句的含意,比较全面地领悟莎士比亚思想的精华,进而引起读者的兴趣。阅读莎士比亚的部分或全部作品。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些思索比较的便利,在介绍戏剧和名言的同时,还对给予人们的启示提出了一些仅供参考的观点,希望引起读者更全面深刻的思考。
当然,我们也不应忘记美国思想家、作家爱默生从常人与伟人的角度,论述莎士比亚所说的话:“我们贪婪地从天才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他们引我们走向自然的深处,其乐无穷”,但是,“天才的磁力吸引我们,把我们从原来的轨道上拧开。我们成了天才的仆役”,“莎士比亚是我们视野的极限.极限以外我们一无所见”,因此,“只靠熟读莎士比亚,永远培养不出一个莎士比亚”。我们应当阅读莎士比亚,感悟莎士比亚,走出莎士比亚,超越莎士比亚,走自己的创造之路。
本书在每部剧作“剧情故事”和“人生启示”中的所有引文(除已注明书名页码的以外),均引自该部莎士比亚剧作的译文,所使用译文的版本是:第1至第37部剧作为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8部剧作为孙法理译《两个高贵的亲戚》单行本,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本书每部剧作的“人生启示”的所有引文所注明的场次,为该部莎士比亚剧作的场次;连续几段同场次引文出处的场次,由最后一段引文一并注明。
骆地编著的《莎士比亚戏剧启示录》首先简明介绍莎士比亚38部剧本的主要故事梗概,茌介绍中对每条箴言的出处,前后的主要情节和说话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征,引文的主要内涵结合起来叙述,形成统一的剧情故事,以便读者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莎士比亚名言佳句的含意,比较全面地领悟莎士比亚思想的精华,进而引起读者的兴趣,阅读莎士比亚的部分或全部作品。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些思索比较的便利,在介绍戏剧和名言同时,还对给予人们的启示提出了一些仅供参考的观点,希图引起读者更全面深刻的思考。
骆地编著的《莎士比亚戏剧启示录》大量引用莎士比亚38部戏剧中的台词和名言,逐一写出每部戏的剧情故事梗概,再对该剧及其名言给人们的启示提出一些仅供参考的观点。希望通过一本小册子,概览莎士比亚剧作,从中悟出一些人生启示,为读者进一步阅读莎士比亚,感悟莎士比亚提供一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