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瓦尔登湖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亚斌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亚斌著的《我的瓦尔登湖》分往事回眸、行旅印痕、人生喟叹、世事断想四个部分。“往事回眸”部分包括《一本签名册》、《情寄衡山路》、《“倒数第一”的快乐》等篇目,“行旅印痕”部分包括《走进摩梭人家》、《难忘的眼神》、《古城一日》等篇目,“人生喟叹”部分包括《“时薪”让我感到了幸福》、《为<实话实说>哀伤》、《都是版面费惹的祸》等篇目,“世事断想”部分包括《由曾参斥妻说开去》、《国际阅读日随想》、《不能让“颠覆”成风》等篇目。

内容推荐

《我的瓦尔登湖》分往事回眸、行旅印痕、人生喟叹、世事断想四个部分。“往事回眸”收集了作者徐亚斌近年来工作生活闲暇对童年、青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故乡的遐思和对人生的感悟;“行旅印痕”、“人生喟叹”、“世事断想”等则多记录了作者离家求学之后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及感悟。

目录

往事回眸

 我的瓦尔登湖

 迟到的拥抱

 滚铁环

 一本签名册

 情寄衡山路

 “倒数第一”的快乐

 年龄

 家乡的白萝卜

 五月桑葚别样红

 又是山芋飘香时

 钓不完的蟹

 在文艺宣传队的日子里

 永远留香的百家饭

 怀念那道远去的风景

 裁缝娘姨

 第一次下厨

 拉纤

 哦,蚂蚁

 儿时的夏日记忆

 我的胡萝卜情结

 老宅沧桑

 野菜人生

 总是“盐鸡”味悠长

行旅印痕

 走进摩梭人家

 难忘的眼神

 古城一日

 爬天都峰

 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

 几张纸巾的尴尬

 轻松自在的“微旅行”

人生喟叹

 “时薪”让我感到了幸福

 为《实话实说》哀伤

 都是版面费惹的祸

 空调开几度?

 让爱说了算

 小满事件,一位父亲的心里话

 成熟男人喜欢的女人

 50岁的女人

 男人单身的理由

 一次痛苦的监考

 打杂是一种历练

 坦然面对每一天

 守住自己的天空

 从开车到步行

 回家沉默的理由

 为汪洋喝彩

 有房的女人难有家

 “铁嘴”的烦恼

 做本色的自己

 人生一切皆自然

 外表是一张名片

 理财随想

 八·一五沉思

 困惑

世事断想

 陈晓旭出家

 《出师表》与《止战疏》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日意识

 《诗经》到底出自谁之手?

 由曾参斥妻说开去

 国际阅读日随想

 不能让“颠覆”成风

试读章节

我的瓦尔登湖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我被堤岸脚下小树林里的鸟叫声吵醒,很不情愿地伸了个懒腰,眼睛没有睁开,下意识地摸了摸旁边,父亲已经起床。睁开眼一看,对面王叔床上的蚊帐也已经撩开,我明白,父亲和王叔去给牛开栏了。

我不知道自己该起床还是继续睡着,因为起床,实在也没什么可做,父亲他们的活我一点也帮不上忙。但躺着显然不可能了,你听,小树林里的小鸟不停传来的“叽叽喳喳”声让人心里发痒,哪还有睡意!我翻身下地,随手拿起一件粗布短褂,往身上一搭,趿拉着一双木底拖鞋,揉揉眼睛走出小屋,直奔堤岸而去。这时,一轮旭日正从江面升起,殷红的朝霞笼住了整个江面,波光粼粼,一个个细小的波浪,看起来像是漂浮着的金元宝。

从远处收回我的视线,只见父亲正在解开牛栏的毛竹,而王叔已经骑上牛背,手里挥着用江草绳做成的鞭子,吆喝着把牛群赶往离堤岸稍远的地方去……哦,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我来到江边也已经18天了,日复一日,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时光。我要在这里待上两个月。这是母亲给我规定的。还是在春天的时候,全公社各生产队的牛刚进荡,父亲不慎从牛背上摔下来,伤及脊椎和大腿,虽没有大碍,但行走不便,干活也不利索,更不可能在滩涂的水里泥里奔走。公社领导本来考虑换人,但王叔没同意,他愿意和父亲搭档,哪怕父亲不干活也乐意。

这事母亲知道了,觉得很过意不去,同时也不放心父亲,所以暑假一开始,就为我整理了几件褂子和几条短裤,要我来江边陪伴父亲,也好给王叔帮把手。我从母亲手里接过简单的行李,也把当时能读到的仅有的几本书刊往网兜里一塞,步行十几里,来到了父亲和王叔搭建在堤岸脚下的小屋。嚯,这是一间怎样的小屋呀,在堤岸脚下整出一块地,用几根小树枝支了个屋架,四周用一捆一捆芦苇围起来,屋顶上铺的是稻草,在朝南的一面留一个缺口,就算是进出的门了。最有意思的是两张床和灶台。没有搁板,就从不远处挖来整块的泥,堆成一个高2尺、宽5尺、长7尺左右的长方形土墩,搁上厚厚的柔软的丝草,丝草上铺上草席。这是我见过的最天然的床。灶台同样用泥块垒成,挖出一个灶膛,点火把泥烧硬,再装上一口大锅……

开完栅栏,乘着王叔把牛群赶往远处的时间,父亲就回到小屋做早饭,常常是我和父亲先吃,然后到堤岸上等着王叔回来。早饭后,在堤岸上巡视的任务就由父亲承担,王叔呢,他一定闲不住,不是去捉蟛蜞,就是去挖丝藕,或者到哪个港汊去捞几条江鱼回来。说是巡视,其实就是坐在岸边上,防止牛群越过堤岸,到农场的大田里偷吃棉花水稻。我呢,就坐在父亲旁边,听他漫无边际地讲着往事,内容无非是长江、滩涂、围垦之类,偶尔也会讲些牛的习性等。听厌了,我就翻阅带来的几本书,一本是已经忘了作者的《牛田洋》,一本是浩然的《艳阳天》,还有一本好像是《虹南作战史》,另外就是《朝霞》月刊。这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那时的我还真跃跃欲试,似乎这辈子定要和文学结缘。读累了,就顺手拔一把草,往树荫下一铺,安静地躺上一会儿。我仰躺在大堤上,看着湛蓝湛蓝的天空,也看着不时飘过的朵朵白云。天蓝得让人震撼,云白得几乎透明,而不时变化着的形状,又给人带来不尽的遐想。空气是那样的纯净,吸入胸腔,感觉有一种甜甜的滋味。躺久了,又坐起来,这时,你会发现小树林里的鸟儿,就在你的跟前很自在地啁啾嬉戏。眺望远处,则是另一番景象,江涛涌动,鸥鸟翻飞,也不时有一群群不知名的小鸟从江那面飞来,栖息在滩涂深处的芦苇丛中……

P3-5

序言

文学殿堂外的徘徊者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俚语:“八十岁学吹打。”意在讽刺某人年轻时不努力,到了年老之时才想要学这学那。这话用在我身上也很贴切。虽然从青少年时代起,我就对文学有一种朦胧的喜爱,并且就我的气质而言,似乎也应该和文学结缘。但由于人生坎坷,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与不幸,再加上缺乏才气,故而既没有心情,也没有勇气去主动亲近文学,几十年间我竟没有握笔写过一篇文学作品.眼巴巴地看着文学之神离我远去。

直到过了天命之年,也许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吧,我突然决定也要写点东西,于是就去注册了博客,把博客作为我的写作园地。因为不懂文学为何物,也不懂写作技巧是什么,所有的文字都是凭感觉随意而为,不明立意,没有章法,也没想过要受人关注,想写了,就打开电脑,敲击键盘,然后按一下鼠标,提交了就算完成。没想到,几年下来,盘点一下,长短不论,竟也有好几百篇。这就是我写作的起步。也算是最初的一点积累吧。

去年夏天,我决定把这些文字中的一部分交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于是就有了《父亲与烟的记忆》一书。承蒙赵丽宏老师的厚爱,于百忙中为我作序。赵老师的序言以“可贵的是真性情”为题,我理解有两层意思,其一当然是对我的鼓励;其二是对我的期望。赵老师的鼓励和期望,我一直铭记在心,也努力在践行。我明白,对一个不懂文学的人来说,我笔下的文字根本谈不上技巧、特点和风格,只有抒写真实的情感,这些文字或许还有点意义。

又是盛夏,我有了刊印第二本集子的冲动,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几位真正的朋友的鼓励。但是,到底把哪些篇目收入其中,颇费踌躇。第一本书印出后,自己觉得量是大了,面是广了,但太“杂”。所以这本我想尽力“纯”一些,离文学也近一些。无奈自己的写作本来就随意,所以依然脱不了“杂”味。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共收入61篇短文,分成四辑。第一辑是“往事回眸”。这部分文字是我最看重的,而且全都是最近一年内的新作,内容仍然是以亲情、乡情为主,只是觉得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了,也有所挖掘。说来也奇怪,离开海岛已经37年,但我仍是深深地眷恋着这片故土,想起少年时代的人与事,依然会让我感动流泪。写这类文字,几乎不要构思,完全是自然为之。第二辑是“行旅印痕”。我出行的机会不多,所以每到一处,总希望留下点纪念。写这类文字,我尽可能不写成“纯粹”,的游记,而是把游览作为一种契机,试图抒发点内心的感概。需要说明的是,《登天都峰》和《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属于旧文,分别写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这次作了些修改。第三辑是“人生喟叹”。这类文字也许算不上文学作品,只是生活的点滴感悟,其中不少篇什在《新民晚报·女性世界》和《新民晚报·职场方圆》周刊发表过,现在这两份周刊都相继淡出,作为纪念,也表达对编辑的感谢,就选了一部分。第四辑是“世事断想”。这部分都写于几年前,这次是从博客上“搬”下来的,希望仍然能有一点现实意义。

我曾经为自己进不了文学殿堂而自卑、懊恼,现在想想,做一个文学殿堂外的徘徊者也不错。你想,如果每一位喜欢文学的人,都涌人其中,那就难免嘈杂,也就失去了神圣。我渴望进入这个殿堂,但我也乐意做这样的徘徊者,只要能感受文学的气息,让文学来净化自己的灵魂,足矣!

是为序。

徐亚斌

2014年7月6日午后

于斗宣北窗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5: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