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代名将、战略家和军事统帅,在天下纷攘、群雄并起的秦朝末年,以其卓越的军事才华和包容天下的阔大胸怀名垂青史。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被后世民间誉为“兵仙”、“战神”!
揭开尘封的岁月,还原英雄的真貌;撩开历史的幕布,删除英雄和你我之间的距离。《战神韩信大传》,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感动!迄今唯一一部给韩信战神定位的全景式历史巨作二十年呕心沥血之作,小混混到大人物的惊世传奇!
岁月如风,吹去了日月星辰也归零了是非功过儿女情长。天空里’镶嵌我们的仰,飘浮着前人古人的目光和口舌。原本激烈的争论已归沉寂,曾经热烈的眼神已变平淡。但这些,对一个人来说已经毫无意义。裹挟着尘烟的风里,他的背影愈加模糊。身材魁伟或者矬矮,体魄强壮或者赢弱,境界高远或者逼仄,人生精彩或者黯淡,都已不再重要。对他来说,盛赞也罢,苛责也罢,惋惜也罢,都不过是微茫的音乐,不管这音乐来自天外仙子的妙喉,还是来自凡人心底的啸歌。重要的是,他的名字,他的故事,已成为风景,鲜活于我们的仰慕里。
“多多益善”“暗渡陈仓”“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逝者无言,成语有口,你可听见?
一位魏国的贵族补充说:“齐王建七年(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国包围赵国都城邯郸,齐国仍不援救,幸得我们魏国的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击破秦军,邯郸才得暂时保全。”
另一位拄拐杖的齐国贵族感叹说:“可是以后的形势,对我们齐国来说,越来越危险了。”
一位名叫姬鹏的周王室后裔说:“齐王建十六年(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由于我们东周的国君与诸侯谋伐秦,秦国灭掉了东周,长达八百年的周朝从此灭亡。”
那个衣衫褴褛的齐国贵族又开口了:“齐王建二十三年(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秦国设置了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阳西南,这么一来,秦国的领土就和齐国直接相连了,秦、齐之间再也没有了缓冲区。”
一个瞎了眼的楚国贵族回忆说:“齐王建二十四年(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各国诸侯担心秦国攻伐邻国的战争,无休无止,决定合从以伐秦,我们楚国的王为从长,楚公子春申君当总司令,赵、魏、韩、卫等国都派兵参加,但齐国和燕国没有出兵。五国的军队开始夺取了秦国的寿陵郡,攻至函谷关。秦国主力部队从关中出击,五国诸侯合从的军队都战败逃走。一场轰轰烈烈的联兵抗秦战争彻底失败了,我的眼睛就是在那次战争中被箭射瞎的。如果齐国的数百万军队参加的话,战争也许不会获得这样的结果。”
拄拐杖的齐国贵族感叹说:“四年后,齐王为了求得‘一夕安寝’和‘尺寸之利’,看不到天下大势,竟然进入虎狼的秦国朝拜,秦王赢政假惺惺地在咸阳设酒宴款待齐王建,暗地里却在制订灭亡齐国的计划。同时,秦国采用李斯的计谋,派遣间谍潜入各诸侯国,用金钱收买那些亲近秦国的上层人士,暗杀反秦的居高位者,还用贿赂、造谣等手段离间各国的君臣,使各国防守松懈,然后遣强兵良将把各国一一攻灭。我们齐国的相国后胜就被秦国重金收买,成为齐王身边的秦国大间谍。”
一旁的韩信听到这里,不禁插嘴说:“在下不才,可先祖也是韩国王族。韩国地处抗秦的最前线,单独与秦国作战近百年,适龄作战的男子全部战死。邻近的魏国不但不援救,反而从背后袭击韩国。齐王建三十五年(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胜率军终于灭亡了韩国,俘虏韩王安,在韩国的故土上设置颖川郡。”
那个赵国贵族立刻接着说:“唇亡齿寒,韩国亡了,赵国也难保。两年后,秦国派大将王翦进攻赵国军队,杀掉赵军主帅赵葱,占领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赵公子嘉带着他的宗族逃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
一位身着胡服的人站起来说话了,他自称是燕国将领乐毅的侄儿:“赵国一灭亡,燕国就岌岌可危,齐王建三十八年(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国病急乱投医,派荆轲行刺秦王,秦王发觉,杀死荆轲。第二年,秦大将王翦攻下燕国都城蓟,燕王喜及太子丹逃往辽东郡(今辽宁省辽阳市)。”
那位魏国的贵族接口说:“齐王建四十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大将王贲(王翦之子)带兵伐魏,他见魏国首都大梁城坚河深,固若金汤,便引黄河和汴河的水灌大梁,连灌三日,大梁城墙多处毁坏。王贲趁势发起进攻,魏王假和他的大臣们都做了俘虏。王赍杀了魏王假,纵兵屠城,杀人盈野,伏尸百万,魏国灭亡。秦国的侵略军到了历下(今山东济南市),离齐首都临淄不远了。”
一位高唱楚歌的短小精悍的楚人说:“齐王建四十一年,(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政派大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伐楚,楚国大将项燕也调动国内全部兵力来抵抗。开始王翦让军队一直不出战,只坚守营盘,楚军数次挑战均不理睬。待到秦军养精蓄税,,士气高昂、斗志旺盛之际,才下令出击。而楚军此时戒备已疲,猝不及防,六十万秦兵如洪水般漫来,冲得楚军溃不成军,楚军被杀得落花流水,尸积如山,楚军大将项燕也战死于乱军之中。第=年,秦军一举攻下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但我们楚国人不甘心当亡国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乐毅的侄儿说:“齐王建四十三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国派遣大将王贲攻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至此彻底灭亡。接着,王贲率军攻打代国,俘虏了代王嘉。”
拄拐杖的齐国贵族又感叹说:“战局发展到这时,只剩下东边一个大国——齐国没有被秦国消灭了。这时齐王建的僚佐、宾客和参谋们都受了秦国贿赂,因而建议齐王不修攻战之备,齐都临淄成了不设防的都城。当时齐国已成了一叶孤舟,众多附着于这叶孤舟之上的人们,以醉生梦死为常态,以追求瞬间的感官刺激为时尚。他们没有看到,也不愿看到这叶孤舟正在下沉。广阔的周边正在经受着血与火的煎熬,而他们却庆幸自己的双脚总算还踏在一片似乎和平安宁的乐土上!”P16-17
本书写的是一个古代的天才军事指挥家一韩信。韩信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他留下了几千字的传记。大家知道,中国漫长的数千年封建社会中,最辉煌的时期是汉朝和唐朝,至今中国人还缅怀汉唐盛世,还自称汉人和唐人。而韩信就是长达426年(前206—220年)的大汉帝国的创建者之一。他与萧何和张良并称“汉初三杰”,正是他们三人辅佐刘邦经过五年(前206年一前202年)浴血苦战,终于创立了这个伟大的朝代。有的历史家说,汉朝天下的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的。翻看古代的地图,会发现这种说法并不过分。秦汉的版图是战国时代七个国家(齐、楚、燕、赵、韩、魏、秦)的疆土合成的。韩信独自领军战败并占领了齐国、赵国、魏国和燕国,又引领大军和刘邦一道夺取了韩国、楚国和秦国的大部分(三秦地区),可见原本很小的汉国之所以转眼之间就夺占了其他诸侯的土地、统一了全国,关键在于大将韩信的汗马功劳,没有韩信的高超的领军作战的艺术,屡战屡败的刘邦要想登上皇帝宝座,是很难想象的。
原始社会中,作战全靠膂力,谁的力气大,能一人敌百人,甚至一人敌千人、万人的,就可无敌于天下,就可称王称霸。本书中的西楚霸王就类似这样的原始征服者。但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作战也开始讲究策略,文字发明后,对作战深有研究的人就将各种作战的战略战术记录下来,这些人就是最早的“兵家”。中国进入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经常有大规模战争,当时文化已高度发展,兵家的著作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出现,最著名而且流传至今的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司马法》、《太公兵法》等,而《孙子兵法》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名著,是对先秦兵法的全面总结和集大成。这部书至今仍有军事价值,被世界各地的军事院校列为参考书。
韩信出身六国没落贵族,少年时代家境贫寒,连衣食都成了问题,因而有漂母赐饭的戏剧性情节,还有胯下之辱的不光彩经历。可是,他一定是个好学者,而且特别喜欢读兵书,他后来用兵如神一定是长久的兵法学习的结果。我们可以大胆推断,他一定熟读了《孙子兵法》,因为他对孙子兵法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有人说:“如果李白是诗仙,屈原是赋仙,刘伶是酒仙,那么韩信就应该被誉为兵仙。何谓兵仙?即用兵如神,千古无人敢望其项背。”
孙子兵法的精粹首先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韩信是一个非常明了敌我双方情况的将领,他的行动决不会迷失方向,他的措施能对付战场上无穷的变化;如在木罂渡军的战役中,他之所以敢于实施声东击西这条险策(能否使用这条计策要根据敌人心志是否真的混乱来决定),是因为他侦知魏王没有任用高明的周叔为大将,而是重用有勇无谋、少不更事的柏直。而在流水大战中,他的对手是龙且,这是个高手,其心志是绝对清醒的。一般的诡诈行为他都可以识破。因此,对韩信来说,声东击西法不能再用,必须思考一条打破常规的奇计,最后韩信终于想出了筑坝放水的办法,靠凶猛的自然力来摧毁龙且的大军。
《孙子兵法》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这方面,韩信是遵循孙子战争艺术的模范,每次战役,无论攻齐、击魏、破赵,或是与楚将龙且隔流水对峙,或是垓下之战,他都是尽量争取打歼灭战,不打击溃战,即一举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擒拿或斩杀敌人的主帅。孙子指出,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采取围歼战术。垓下战役是古代成功的围歼战的范例,寒冬腊月,韩信组织五倍到十倍优于敌人的兵力,将项羽的十万楚军围于垓下,足足围了一个月,结果楚军粮尽援绝,全部被歼。同时,垓下战役又是实施心理战的极好范例。《孙子兵法》说:“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韩信使用“四面楚歌”的战术,故意让人在被围困的楚军的周围哼唱楚国的民歌小调,以动摇楚军的军心。韩信的心理战术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楚军的士气降低到最低程度,逐渐瓦解。项羽听到这种凄凉哀婉的歌声,以为楚地已经完全被汉军占领了,便无心组织再战,匆匆遣散了军队,只带领八百人突围奔往江南,结果途中全部被消灭。
《孙子兵法》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因敌而制胜”,就是依据敌我双方兵力对比的不同情况,灵活地改变战法或行动。韩信在这方面也运用得十分成功,就拿攻赵之役来说吧,当时,赵军有二十万,韩信军号称数万,与赵国的军力比较,韩信的军队在数量上处于明显劣势。他只宜速战取胜,拖久了他的军队就会瓦解。但赵国如果采取谋士李左车的战术,深沟高垒,坚守营壁,不与他交锋。这样他的军队前不得斗,后不得还,必将进退两难,陷入狼狈境地。如果赵军再率重兵完全断绝他的后路,令百姓坚壁清野,使他的军队断粮断水,他必败无疑。韩信对自己军队面临的危险,当然十分了解,因此他派遣间谍潜入赵国活动,对赵国的决策中心施加影响,促使其主将不用李左车之计,而在实际交战时自己却伪装不懂兵法,将军队背水布阵,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引诱赵军主将陈余率主力来进攻。殊不知他的布阵法是一种心理策略,为的是把自己士兵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孙子兵法》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军队进入无路可退的死地后,士卒为了求生,就会拼死战斗,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就可以打败比自己多十倍的敌人。赵军主帅不知韩信的神谋,盲目进攻。结果全军覆没,韩信反败为胜,一举荡平了赵国。
《孙子兵法》的第四项宝典是“避实击虚”。孙武认为,“战争的规律有一点像水,水的规律是避高就低,作战的规律是避实击虚。”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敌锐气,击其堕归;避其严整,击其危乱;避其饱食,待其饥饿。春秋时代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最早的避实击虚的战例,晋军知道楚军只有中军实力最强,左右两军都较弱,便避免与楚阵中的主力中军决战,令自己的下军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进攻战斗力最弱的楚右军。楚右军立即溃散。同时,晋文公又令上军诱歼战斗力较弱的楚左军,在晋军中军和晋上军夹击之下,楚左军也大部被歼。楚中军见状不妙,急忙撤退,逃回楚地,这场战争以晋军全胜告终。韩信在协助刘邦制定楚汉战争的作战计划时,所运用的正是这种避实击虚的战略:刘邦彭城大败后。,韩信总结失败经验,反对马上进攻彭城,因为这样做太冒险,而应该避开楚国的心脏地区,分兵在北面战场作战,对楚军实施侧翼迂回。这包括北攻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也就是说,先打击楚国势力较薄弱的环节,对项羽引领的楚军的正面进攻,只严防死守,不予反击,待项羽的锐气消磨尽了,乘其危乱和饥饿之时,才集中力量,彻底打败他。楚汉的成皋之战就是避实击虚的典型战例。刘邦只守不攻,战事一连打了多年,项羽终于被刘邦拖垮。
《孙子兵法》的第五个重要内容是“出奇制胜”,孙子把兵力的部署和使用,分成正兵和奇兵。正兵正面迎敌,奇兵神出鬼没,就可出奇制胜。韩信是运用奇兵取胜的高手。在攻打赵国的战役中,韩信先出动正兵,引诱赵兵倾巢出动,然后命令早已依山隐藏的一支奇兵乘虚攻进赵军空壁,拔去壁上的赵军的蓝旗,换成汉军的红旗。赵军遥见自己壁垒上的蓝旗都已改为红旗,不禁大惊,人心惶惶,士气下降到最低点,队伍大乱。韩信的军队大获全胜。在流水大战中,韩信预先派出五千奇兵,连夜在潍水上游筑坝,将水堵住,蓄积成一个水库。这时下游的水位不断低落,露出了河底。天亮后,韩信亲率步兵过河向对岸的楚军发动进攻。又佯装战败,:火速后撤。楚军尾随过河追击。韩信立刻发信号令上游的士兵拆坝,正在涉水过河的上万名楚军措手不及,全部被波浪卷走,在岸上的楚军见此可怖景象,都吓掉了魂,一齐作鸟兽散,韩信的军队又大胜。
《孙子兵法》的第六个重点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能打,故意装作不能打:要打,故意装作不想打。总之,千方百计迷惑敌人,捕捉战机,出其不意地消灭敌人。韩信很懂得这种战术。在从汉中进入关中的第一战中,他的对手是雍王章邯,此人思想上十分麻痹大意。他虽然已经得知汉军修栈道的消息,却总以为,栈道被烧,修复甚难,汉王就是有千军万马,也难以通过。于是,韩信制定了一个战略计划,名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具体内容是,表面上继续修栈道,将章邯的重兵吸引在栈道口,可暗地里,汉军则从另一条已探明的故道迅速达到关中重镇陈仓,袭击章邯的后背,打他个措手不及。此计果然灵,不但使汉军一举告捷,而且成了千古名计,被列为三十六计中的第八计。
韩信在中国,本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故事,一直在老百姓口中广为流传。今天汉语中的某些成语、谚语和口头禅,仍和韩信有关,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饭千金”等等。韩信和我国的民众和文化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他的传记真值得一读。
张良是本书的第二个重要人物,他的品格和操守,真称得上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参加反秦事业,从一开始就怀抱着十分高尚的目的,而且始终不变。他要推翻暴秦,恢复自己的祖国——韩国,为此目的他可以散尽家财,不顾生命危险,行刺秦始皇,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学习兵法,终于成了一代王者师。他投靠刘邦,是为了实现他的志向,因此,事成之后,他拒绝封赏。他的祖国虽然深受秦国侵略之害,但他辅佐刘邦进入关中后,不主张对秦地民众实施报复,而是提出安抚百姓的“约法三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良是运筹帷幄,制胜千里之外的天才,他辅佐刘邦入关,很少打硬仗,多半是诱使敌军投降,《孙子兵法》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于有这种正确决策,不善作战的刘邦竟抢先进入了关中。
张良也是从事间谍战的专家,孙子云:“事莫密如间。”张良的间谍工作十分隐秘,他在彭城期间,曾大量盗取项羽集团的机密,供给刘邦。他还游说项羽出兵齐国,引导项羽走向失败的边缘。项伯是他安排在项羽阵营的卧底,一有事,项伯便通风报信。陈平是刘邦集团的间谍头头,他使用反间计使项羽疏远范增,他还深入匈奴的营帐,说服匈奴王的阏氏替刘邦的大军解围。项羽集团的间谍工作很差劲,一个曹无伤也因项羽说漏了嘴而被铲除。
“汉初三杰”除了韩信、张良外,还有萧何。萧何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他发动了沛县起义,却迎接刘邦回来当沛公,自己甘居副位,此后他为刘邦干了许多实事,却全归功于刘邦,自己始终当一名默默无闻的副手。在任用韩信这件事上,他生平第一次与刘邦发生了歧见,为了此事,他甚至打算辞官不做。但最后刘邦还是采纳了他的意见,这件事也反映了刘邦的弹性的性格。
刘邦的性格是弹性的,可变的,这对他的领导工作很有好处,他虽然有黑社会头头的作风,但也有察纳雅言的气度,而且能够大胆起用人才,许多原来在项羽阵营的人都投奔到刘邦方面,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都不能用,好汉要有三个帮,项羽不能用人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本书的情节大致从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195年,正当秦汉之际的战乱频繁的年代,其间大小战争何止千百次,在这些战争中,《孙子兵法》得到了广泛而全面的应用。本书可以说是对《孙子兵法》的战例图解。研究军事的朋友们,读完此书准可获益匪浅。
目前我国进入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精英都投身于经济领域,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赢家将会垄断市场,掌控市场规则,操纵其他竞争者的命运,而输家则是市场被人占有,资源被人利用,前途被人控制。商场也是战场,商界的朋友不妨读一读本书,从其中的《孙子兵法》的演示中获得教益。
《战神韩信》后记
这部历史小说是1994年左右动笔写的,当初埋头发愤写了两年,才草成初稿,又前后认真修改了三次,转眼十五年过去了,才改成现在这模样。十五年来,我一面修改,一面思考一个问题:韩信的悲剧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可至今还没有找到圆满的答案。因为翻开历史书,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悲剧在不断被重演,最后亡于异族的宋朝与明朝是制造这样的冤案的大家(岳飞和袁崇焕的被杀就是典型事例)。今后会不会继续上演。这是人性的弱点所决定的。人类远远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不是地球上最适宜生存的动物。而就对待自己同类的残酷手段而言,它远远超过地球上的其他动物。
世界上先进的和上升的民族,比较懂得爱护自己的精英人物,而落后和停滞的民族则常常摧残那些有作为的英雄豪杰。
所谓悲剧,就是某个英雄或精英面临无法避免的悲惨命运,无论他怎样努力,他命定该当受此劫难,谁也救不了他,他自己也救不了自己。我们很难说韩信做错了什么,他拒绝蒯彻和武涉的意见,是他一片忠心(忠于主公和知己)的表现,他提着钟离昧的头颅去见刘邦是尽臣子的职责,最后他被软禁于京师,沦为弱势人物,强权指控他图谋在京师搞政变,即使这是真的,也是他反抗软禁和压迫的最后一搏。他反抗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当时的局面注定他必败无疑。古代有正义感的小说家借阴司阎罗王的手摆平韩信的冤案,鄙人在这部作品中虚构一个人物李木兰替他报了仇,在历史典籍中也许找不到李木兰这样的强悍女子,但历史的长河中可能产生这样的复仇女神。她代表正义和公理。也许,在冥冥之中真的存在着这样的公理,它会抑制过分猖狂的强权,使社会又复归公平,因此佛家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易经》上说:“一阴一阳谓之道。”
李木兰是古代优秀女性的代表,传说中的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等都是李木兰的原型。在李木兰身上我们也可看到敢于反抗强权的现代女性秋瑾的影子。为什么女性在抵制强权的时候,有时显得比须眉男子还要勇敢呢?这可能是女性更富有感情,而男性偏重于理性的缘故。妇女们的母性使她们为了保卫下一代不惜拼命,有些不凡的女性具有一种直觉的正义感,为了维护公正的理想她们同样不惜拼命。 我强调女性的勇敢并非说我国阴盛阳衰,我国男性中也有勇敢不屈的人,如屈原、嵇康、文天祥、谭嗣同等,他们用自己的血写就反抗强权的篇章。我是说,时至今日,我们整个民族性仍然温柔有余,刚强不足,像田横和五百壮士这样的宁死不屈的壮士太少,战国时代是英雄时代,有一个英雄群体,荆柯、聂政、田光、侯生、伍子胥等都称得上视死如归的英雄。但英雄时代极短,秦汉以后直到今天,英雄十分罕见。但本书描述的秦汉之际仍可见到其余光。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_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唐】李白
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宋】苏轼
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明】茅坤
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
——【明】袁崇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