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寻找存在的家
第一节 自由阅读
1.1.1 阅读在“地下”
1.1.2 高考阅读是“三无”阅读
1.1.3 今天哪些教师还在阅读?
1.1.4 寻找自由的孔隙
第二节 这些年,我们追随过的书单
1.2.1 从图书到电影
1.2.2 “正典”之音
1.2.3 私人阅读
1.2.4 我们的书单
第三节 思想的跑马场
1.3.1 经典是一道窄门
1.3.2 书之正当性
1.3.3 内心流亡
1.3.4 中学生之学术自由
第四节 抵制与宽容
1.4.1 大狗小狗谁在叫?
1.4.2 读点超越年龄的书!
1.4.3 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
1.4.4 中国书VS外国书
第二章 教学——走向自由的天空
第一节 面向私人的语文
2.1.1 语文之“私”
2.1.2 语文教学的惩戒与规训
2.1.3 语言的禁忌
2.1.4 自由的言说
第二节 多元主义
2.2.1 多元文化传统
2.2.2 儒学之现代性困境
2.2.3 身份认同
2.2.4 当代文学之现代性
第三节 语言的秘密
2.3.1 互文性与语文
2.3.2 嵌入式课程
2.3.3 “少慢差费”之误诊
2.3.4 语言是一种符咒
第四节 “理想语文”的建构
2.4.1 语文教师是不是骗子?
2.4.2 “父权语文”和“自由语文”
2.4.3 “自由语文”写作教学案例
2.4.4 和语言生活在一起
第三章 “捕风捉影”的语文
第一节 我们为什么要看电影?
3.1.1 中学生离电影有多近?
3.1.2 在内心重建言语
3.1.3 电影与文学是亲家
3.1.4 当代中国电影进入课堂的理由
第二节 我们看过的那些电影
3.2.1 那些沉淀着的光影
3.2.2 电影的谱系
3.2.3 电影人文之思
3.2.4 小众与边缘
第三节 自由的天敌
3.3.1 与“大众文化”共生的一代
3.3.2 好莱坞关上了一扇窗抗拒大众化影像
3.3.3 电影传播之秘径
3.3.4 批判与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