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英汉双语对照)/双语译林》编著者海伦·凯勒。
20世纪美国百大英雄偶像之一、总统自由勋章获得者海伦·凯勒代表作
教育部推荐“成长励志经典”
亿万青少年的枕边书,给无数人带来勇气和希望
一个又聋又盲的人,居然能读能拼能写能说,并且还能熟练运用英、法、德、拉丁、希腊五国语言,她就是海伦·凯勒。她的作品影响了整个世界。凯勒被认为是20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美国《时代周刊》把她列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而马克·吐温曾这样说:“整个19世纪,最值得关注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
本书以一个身残志坚的女子的视角,讲述了与黑暗和寂静作斗争的故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英汉双语对照)/双语译林》编著者海伦·凯勒。
《双语译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英汉双语对照)》是教育部推荐的成长励志经典读物,盲聋人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坚毅斗志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本书完整收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命的故事》、《三论乐观》、《在芒特艾里的演讲》以及海伦·凯勒书信十封,英汉双语对照,讲述一个没有光明、没有声音的传奇人生。
Three Days to See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The Story of My Life
我生命的故事
Optimism
三论乐观
Address of Helen Keller at Mt. Airy
在芒特艾里的演讲
Selected Letters of Helen Keller
海伦·凯勒书信选
我们所有人都曾读过些动人心弦的故事,讲述主人翁们余时不多的有限生命,或是仅余一年,或是仅余一日。其中最能引我们入胜的,往往是如此一个疑问:这些已被录入死神裁决书的人们,是如何度过他们最后的时日的?当然,我并非在说那些被严酷地限制着人身自由的犯人,这里我所要谈到的,是自由如我们这样,有着充分选择权的人们。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如果有一天,相同的情境里代入了我们自己,我们在生命仅剩的片断中,该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当我们回首过往,看见的又会是如何的幸福,如何的遗憾?
有时我会想,也许最好的生活方式便是将每一天当作自己的末日。用这样的态度去生活,生命的价值方可得以彰显。我们本应当纯良知恩、满怀激情地过好每一天,然而一日循着一日,—_月接着—月,一年更似一年,这些品质往往被时间冲淡。当然也有人自得其乐于伊壁鸠鲁派“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生活,但死亡的迫近往往能让大多数人惶惶恐恐不可终日。
在故事中,主人翁通常会在命悬一刻时得到幸运女神的垂青,但他的价值观也总是因此而改变——生命的意义与其永生的精神价值将在他心中升华凝结。我们常注意到,那些过去曾经,或是如今正活在死亡阴影之下的人们,他们每做一件小事,都充盈着甜蜜的动力。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将生命视作天经地义、理所应当。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必将溘然长逝,但我们觉得那一天是在遥远的未来!在我们年壮身强的日子里,死亡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也很少去思考它。时间无限地向前延展,我们做着这些那些琐琐碎碎的事,根本觉察不到我们对生活的冷漠。
恐怕当我们在利用自己的感官和能力之时,也是同样地懒惰。只有聋子才珍惜听觉,只有盲人才能够体会光明那无尽的美好。对于那些在成年之后才失去听觉或是视力的人们更是如此。那些从未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感受过障碍的人们,往往很少充分利用自己这些天赐的珍贵能力。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模糊地吸收着所见的事物和听到的声音,不集中注意力,也不心存感激。常言说,失去之后方知珍惜,久病卧床才知要强身健体,正是如此啊!
我常常会想,如果让一个刚刚成年的人盲上些日子,或是聋上些日子,这或许也是种恩赐。因为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而一片死寂才更能让他体会到声音的可贵。
时不时地,我会询问我那些有正常视力的朋友们,问他们看见了什么。最近,一位挚友从林中散步归来,前来探访我,我便问她看到了什么。“没什么特别的呀。”她答道。其实对这样的回答我早已习惯,因为长时间以来,我已慢慢知道,视力正常的人看不见什么东西。
P1-P5
我应该感谢海伦·凯勒小姐,是她让我明白应该如何去面对不幸,如何去迎接命运的挑战。她让我知道,应该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
——富兰克林·D。罗斯福
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海伦·凯勒超越了盲聋的身体障碍和折磨,她不屈不挠的坚毅斗志,已成为强者的永恒象征。
——《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