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民族文化知识的一扇窗口,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心灵、完美人生!
《不可不知的中外民间故事》(主编张强)从古今中外民间故事的海洋中,精心挑选了几十篇最为精美的作品。《不可不知的中外民间故事》中这些作品都是比较有代表性、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涵盖面较广,同时又是版本较好、简洁清爽的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植根于民间,口耳相传,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它们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曾经产生深刻重大的影响,它们本身就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不可不知的中外民间故事》(主编张强)从古今中外民间故事的海洋中,精心挑选了几十篇最为精美的作品。
《不可不知的中外民间故事》内容包括仲由背米、子路借粮、烧书做饭、书童斗嘴、鲤鱼跳龙门、马头琴的来历等。
1仲由背米
传说在周朝春秋时候,鲁国有一个孩子,名叫仲由。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为了填饱肚子,他经常跟随父母到山上挖野菜、采野果充饥。可是,他的父母亲身体多病,不能经常吃野菜,怎么办呢?那时候,他的家离集市很远,想要买到米粮,需要走百里的路程。
为了让父母亲吃到米饭,仲由不怕苦,不怕累,开始去百里之外买米,再把沉重的米袋背回家。冬天,刺骨的寒风阵阵吹过,仲由单薄的身子在风中颤抖,不知道在冰雪上摔倒多少次。夏天,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仲由背着米,走在路上,汗水湿透了衣襟。
即使是这样,仲由也毫不在意。他想:“只要父母亲能吃到米,再苦再累,我也不怕!”当他看到父母亲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仲由的心里开心极了!
就这样,不论刮风下雨,不管酷暑严寒,仲由始终坚持着去百里之外背米。他的孝行在乡亲们的口中流传着。后来,仲由长大了,楚王敬佩他的德行,请他到楚国做了官,并赏赐给他万斗的米粮,上百辆马车。
从此,仲由过上了衣食丰足的日子。遗憾的是,这时候,他的父母亲已经过世了。每当仲由思忆起父母,回想到过去艰难的岁月时,他都会忍不住流下眼泪,心想:“如果父母亲能健康地活着,过上安康的日子,那该多好啊!”
2子路借粮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一天,来到陈国,陈国正在闹饥荒。当地人都饿得四处逃荒。他们师徒走到这里断了粮,几天没吃上饭,一个个饿得肚子直叫唤。陈国人没有粮食借给他们,孔子就打发他的徒弟子路去向他的好友老子借粮。
子路见到了老子,恭恭敬敬地施了个礼说:“先生,我们师徒在陈国断了粮,老师让我向先生借粮来了。”
老子对他说:“好啊,借粮不难,不过你要回答我一个问题,答对了,把粮借给你,答不对,粮不能借给你。”
子路一是借粮心切,二是觉得一般问题也难不住他,就很自信地说:“好,先生请问吧。”
老子用手捋了捋胡子,慢条斯理地说:“你说什么多,什么少;什么时候欢喜,什么时候恼?”
子路一听笑了笑,说:“你听好了,我告诉你,天上星星多,日月少;娶媳妇时欢喜,出殡时恼。”
老子听了毫不客气地说:“你答的不对,对不起,这粮不能借给你。你回去吧。”
子路满以为自己回答得很正确,老子却说他回答得不对,心里不服气。心想:“这老头子就是不想借粮给我罢了,回去向老师告他一状,见死不救,太不够朋友了。”
子路辞别了老子,一边想一边走,带着满肚子的气回到了陈国,把事情的经过对孔子说了一遍。孔子对子路说:“子路啊,这题你回答错了,文不对题呀。”
子路一听,老师也说自己回答错了,忙问:“请问老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回答才对?”
孔子说:“应该这样回答,小人多,君子少;借时欢喜,还时恼。”
子路听罢,立即回见老子,并这样做了回答。老子听了很高兴,拿出一小竹筒小米借给了他,子路一看很不满意,嘟哝说:“问题答不对不借粮,问题答对了借给这么少。我们师徒那么多人,就这么点,还不够一个人吃一顿的呢。”
老子见子路不高兴,就解释说:“救急之粮不能多,快拿回去救你师徒们的命去吧。”
子路扫兴地拿着小竹筒米回到陈国,见了老师,就告老子的状:“这老头简直不够朋友,你看,问题答对了,就借给了咱这么一小筒米,够谁吃的?和不借还有啥两样?”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