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高处不胜寒--诗人苏东坡》(作者李时英)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
《高处不胜寒--诗人苏东坡》(作者李时英)描述北宋大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自宋仁宗嘉祐二年应科举试出仕,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病逝的四十四年间,仕途坎坷颠踬,而文苑成果辉煌的人生历程。作者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精炼优美的文字,塑造了一位为人真诚正直为官清廉爱民、自宋以来历代文人和普通百姓都倾心仰慕和赞颂的杰出诗词文书画大家的可亲可敬形象。作品主题鲜明,立意深远,格调高雅,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语言文字流畅自然,素朴雅致。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高处不胜寒--诗人苏东坡》主要特点有:写人物命运,不纠缠于历史公案的是是非非;立足于求实求真,拒绝戏说;以情动人,人情与诗情并茂(书中选人苏轼诗词四百余首,并附简单注释);苏轼钟情于壮丽河山,本书可视为半部游记。
在描写苏东坡坎坷一生的同时,《高处不胜寒--诗人苏东坡》还全景般地表现了北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吏治以及众生百相、风土人情。读者不仅能全面了解和感受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的多彩人生,而且,能从苏轼的文学创作和社会交往中,得到许多人生感悟和艺术美的享受。
最后一场春雪过后,阳光暖融融的,无遮无拦、无拘无束地洒满皇宫大内的楼阁殿宇,使得屋上明光锃亮的琉璃瓦更显得灿烂辉煌。位于集英殿南面的学士院里,迎春伸展柔枝,在料峭余寒中绽开金黄的小花,池边杨柳的纤细枝条,也抹上了丝丝嫩绿:一派春意盎然。
院子南头的一间书房里,临窗默坐着一位年约五十的官人:他头戴淡紫软脚幞头,身着淡紫褶衣,面容清癯,颧骨略高,上唇稍短,三绺学士须已见花白,有两只人称“福相”的大耳朵。这位外貌不算超群,但炯炯双目却透出睿智光芒的官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文坛泰斗、诗词名家,做着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知制诰高官的欧阳修。
欧阳修和他十几位同僚被锁进学士院里,已经二十多天了。老祖宗留下规矩:凡礼部贡举,从开考之日到放榜,试官一律锁入禁中,不得与外界接触:名日“锁院”。
这是宋仁宗嘉韦占二年(公元1057年)仲春二月。
这年的科举考试,宋仁宗——其实应该称他赵祯,因为“仁宗”是在他“晏驾”之后,他的皇位继承人追赠给他在太庙享祭祀的“庙号”——于正月二十一日颁诏,任命负责的官员:欧阳修知贡举即担任主考官;国子监直讲梅尧臣为编排评定官;另有十几位文人学士出任参详、检点。
一一准备就绪,二月三日开考。
那天,礼部贡院门前红灯高挂,两只巨大的石雕狮子笑口大开,似在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读书人。手持戈矛的士卒神态威严地守卫在试院门首,显得十分庄严肃穆。院内孔圣人牌位前,灯火通明,香烟缭绕。巳时正,只闻钟鼓齐鸣,试院中门大开,四千多名自带干粮、天未亮便在门前等候、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心情紧张地穿过院内铜鼎中散发出来的檀香烟霭,鱼贯入场;在孔子牌位前行礼后,进入各自被指定的房间。大院东西两廊四千多间廊屋里,登时坐满了考生。
此刻,欧阳修与梅尧臣并肩走来。
欧阳修边走边说:“但愿你我此次能为朝廷选得几位贤才。”
梅尧臣微微笑着合掌祝愿:“老天保佑吧!”
三天试毕,四千多份试卷经弥封誊录所抄缮并密封姓名,随考官们一起锁进学士院里,待逐一审评之后,分取舍,定名次。
欧阳修对众考官说:“朝廷开科取士,是为了选拔人才,为国出力,不是为了找人做花样文章。因此,要把那些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东西毫不留情地统统刷掉!”
锁院这二十多天里,欧阳修看了试官们推选来的和自己随意抽查的数百份卷子,感到可以称得上人才的寥寥无几;而对国家政事具有真知灼见、才华横溢的栋梁之才还没见到一个。有些人根本就不该来京参试。他们的笔下,或内容可笑,文理不通;或东摘西抄,不知所云。有个考生在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中写道:“学生以为,刑赏之术,犹大人之对小孩,听话则赏以果饵,顽劣则加以鞭打……”欧阳修不禁啼笑皆非,心里连骂“蠢才”。
自然,考生中这样的蠢才只是少数,更多的是文风不正:咬文嚼字,装腔作势,堆砌典故,一味追求词藻华丽古奥而内容空洞,晦涩难懂。面对此类卷子,欧阳修心头充满失望甚至懊恼:“唉!这晚唐、五代留传下来浮靡艰涩的不良文风,何时才了!”
这时,房间的门被人推开,梅尧臣手举一份试卷走了进来。梅尧臣字圣俞,是位著名诗人,对时下流行的绮丽文风也十分不满。他边走边把手中的卷子递过来,朗声说道:“欧阳公,好文章!难得的好文章!”
梅尧臣没等欧阳修问话,就捧着那卷子高声朗读起来:“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歌咏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欧阳修没等梅尧臣继续读下去,便迫不及待地将那试卷一把夺了过来,展开一读,顿觉心中阴云一扫而光;待一口气读完,他眉头舒展,笑逐颜开,连声称赞:“好!言简意赅,行文酣畅,如黄河之水,一泻滔滔,把仁义治国之策,诠释得淋漓尽致。真个是学识渊博,文采烂然!”
梅尧臣笑道:“怎么样?我没说错吧!”
欧阳修不住地点头:“没错,果然是出类拔萃之作!”
梅尧臣道:“阅卷已近尾声,你看把他排在第几?”
“如此佳作,理当第一!’'欧阳修说着,提起朱笔要批,忽又停下笔问道,“你看这会是谁的卷子?”
梅尧臣想了半天,也猜不出是何人的试卷。因为卷首密封,且经人抄缮,任谁也无法得知那考生是谁。
欧阳修想了想,有些迟疑地自语:“会不会是子固的卷子?”
欧阳修说的子固,名曾巩,已经四十八岁,几年前便拜在他门下,是个文章高手。
“这种好文章,怕也只有子固才作得出来。”梅尧臣连连颔首。
欧阳修犹豫不决地搁下笔。心里说,如果把自己的门生列为第一,难免又要招惹非议。本来,因为倡导革新文风已经得罪了不少人,引来的闲话够多了,此事……不可授人以柄。这样想着,便把那试卷批为“第二”。又回头对梅尧臣道:“只好委屈一下子固了。”
欧阳修,字永叔,吉州永丰人,自幼聪颖好学。因家贫,靠借书苦读,用芦荻画地学书。十岁时所作诗文,即被乡人传诵。二十四岁举进士,做过多年州县地方官。奉调进京后,与宋祁一道负责编修《新唐书》,并独自修成《新五代史》,是朝野公认的当代文坛领袖。许多读书人以能当面向他请教为荣耀。由于支持和参与范仲淹革新朝政,又旗帜鲜明地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多次遭人攻讦而被贬谪,但是他从来不肯退让半步。此次受命担任主考,毫不留情地把那些一味追求险怪奇涩的“太学体”和堆砌词藻典故的“西昆体”考卷全部“刷”掉;明知又会有人暗中“咬”他几口,也义无反顾。
经过试官们仔细批阅,缜密审评,最后由主考官裁定,从四千七百多名考生中录取进士三百八十八名。三月一日台官拆封,二日放榜。不少在地方上已经颇有名气的考生因文风不正而落榜。
出乎欧阳修和梅尧臣意外,那篇被他们赞不绝口的好文章,并非曾巩所作,而是出自一位名未问世、来自蜀中眉州年方二十的青年士子之手,此人姓苏名轼,字子瞻。
欧阳修知道后,感到十分愧疚,但是已无法挽回,追悔莫及。他深表歉意地对梅尧臣说:“圣俞兄,这事……真是委屈人家苏子瞻了。”
放榜这天,位于马军桥东北的兴国寺热闹非凡,除了往来香客,又添了好几起敲锣打鼓、手举大红帖子的报喜人。
这兴国寺内有个浴室院,本是寺中僧人沐浴之所。每逢朝廷开科取士之年,那些提前进京准备参试的举子,为了有个安静的地方读书,多喜寄居寺庙,久而久之,浴室院便扩建成了旅舍。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便住在这浴室院里。
“报!眉州苏轼高中第二名!眉州苏辙高中第六名!”随着一棒锣响,报喜人高声喊道。
苏家父子万分欢喜地接过喜报,用赏钱打发了报子,然后接二连三地接待贺客,并向寓居同院、榜上有名的“同年”道贺,足足忙了一整天。
晚饭后,父子三人在浴室里痛痛快快洗了个澡,把一个多月来的紧张和疲惫一涤而光。考试过后,虽说兄弟二人对自己的试卷心中有数,但毕竟还没放榜,究竟如何,无法逆料。这等待的日子颇不轻松。特别是苏洵,他自己年轻时曾两次随兄进京应试,皆名落孙山,此后便再也无心由科举仕进。但对两个天赋极佳的儿子,却深深寄与厚望,这才亲自带领他们进京来求取功名。所以放榜之前,他心中的不安,远远超出苏轼兄弟。P1-3
最初萌生写苏东坡的念头,是在年满六十岁的时候。花甲已至,该离休了;离休后,做点什么呢?
首先想到的是写苏东坡。这念头由词而起。
我没上过大学,自然没进过中文系的门,但从小喜爱文学。年少时狼吞虎咽读章回小说,稍长读现代文学,后来又爱上了唐诗宋词。那是一九五六年,我从五十四军速成中学调到志愿军速中训练处,任学科助理员,专管语文教学。学校的营团级干部班从朝鲜碧潼迁回安东(今丹东),我随班回国。除了听听教员们讲课,研究研究教学方法,别的没多少事,因而有较多时间读书。偏巧刚从书店买得《唐宋名家词选》和《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便每天早晨都到鸭绿江边,对着滔滔江水,轻声朗诵“大江东去……”几个月便背下来许多首。从此,我爱上了“长短句”。起初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后来才渐渐嚼出其中滋味。
在诸多词家中,我最喜欢苏东坡。他的词,题材丰富,意境开阔,描述多种生活,抒发多种感情。或激昂慷慨,或沉郁悲凉,或幽默诙谐,或嬉笑怒骂,或开朗旷达,如行云流水,无拘无束。其风格韵味,粗犷豪放、细密婉约皆有。读东坡词,确是一种精神享受。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又读到了许多关于东坡的历史资料,才知道他不但是名闻天下的才子,诗、词、文、书、画大家,还是个廉洁爱民的好官。只是因为聪明过人,遇事辄持独立见解,以致时常招人嫉怨,一生历尽坎坷。这是极好的小说素材。但那时我是专职编剧,须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不敢想写长篇小说的事,只好等离休后再说。谁知到了花甲之年,单位(衡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又挽留不放,一直到1994年六十四岁时离开岗位,这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
屈指已过了十一个年头。中间因建房、搬家和出版《石音集》,耽搁了一些时日,搜集整理资料,构思和编制提纲,断断续续用了四五年时间。2002年春动笔写初稿,次年冬完成。差不多用了两年。一则年纪大了,每天写作时间不敢太长;再则为了躲开祁阳县城烟花爆竹那要命的“轰炸”,不得不年年在春节前后出外“逃难”;掐头去尾,每年只有不到九个月用于写作。去年整理初稿时,觉着用笔写,改了抄,抄了改,太麻烦费事,于是下决心买电脑,学电脑。祁阳有句俗话,八十岁学石匠——太晚了。天可怜见,我这初学的老“石匠”花了七个月才把六十多万字“錾”完,末了,还错字连篇。
苏东坡一生迭经波折,资料颇为丰富,若放开手写去,一百万字只会超过。但我不敢写得太长,一怕没人看,费力不讨好;又怕自己完不成,半途而废。原先打算写五十万字,紧抠着写,最终还是超过了十多万字。
感谢东坡先生。他的睿智、执着,他永不消沉的的人生态度,他笔下不朽的锦绣华章,启我蒙昧,给我灵感。
感谢诸多辑录苏东坡亦穷亦达亦悲亦喜幸运而又不幸的人生经历的书籍之编纂者。那些书给我帮了大忙。
衷心感谢凌行正、江涛、邹削强、伍锡学、赵扬名、胡东捷、唐艳平、张阳生等同志。承蒙他们大力支持、帮助,本书才得以顺利写成、出版。
还要感谢我的老伴——湖南第三师范学校(现并人衡阳师范学院)高级讲师李素贞。近几年,除了锅边掌勺,她几乎包揽了全部家务。近日恰逢她七十生辰,就以此书作为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吧。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本书难免有疏漏、失当甚或谬误之处,敬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二○○五年十一月于湖南祁阳浯溪镇愚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