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首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是第一个进入南极中心地区(南纬80度以南)的中国人。他,也是第一个进入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的中国人;第一个与爱斯基摩人广交友的中国人;第一个携夫人两次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第一个对爱斯基摩人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的中国人;第一个作为总领队,组织率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到目前为止,也是对北极考察次数最多(九次)、在北极居住时间最长(总共三年多)的人;是发表和出版有关南极、北极的科普文章和科学专著最多的中国科学家。
他,就是位梦华,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中国科学家。《追踪文明脚步》将科普知识寓于作者进行两极考察的经历之中,从而生动有趣地介绍了“第四世界”的人文风情与自然风光,书中还包括作者了的一些考察随感。
《追踪文明脚步》为《高纬度科普》之一,由位梦华所著。
《追踪文明脚步》: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en)在研究了美国印第安人的发源、迁移和文化之后,于1877年出版了《古代社会》(Ancient Society)一书,首次使用了“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摩尔根根据生存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把人类历史划分成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要在野蛮和文明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的含义也越来越广泛,不再局限于社会形态和生存技术水平,而是追溯到了人和动物的差异。例如,如果一个人赤身裸体在街上走,就会被指为“不文明”,甚至被怀疑是精神病。但是,狗不穿衣服在街上走,则可以堂而皇之,不必担心有人大喊“不文明”,更没有人会怀疑狗的精神有问题。于是,对于“文明”的追踪,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就是到底什么是“人性”。
人性追踪:一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
我几乎查遍了手头所有的相关资料,从各类文献、中英文字典到中外版的大百科全书,都没有找到关于“人性”的确切定义。无奈之下,只好推定:大概是因为,“人性”实在是太复杂了,所以没有人愿意去碰这个烫手的山芋。
突发奇想
一天,在北冰洋岸边漫步,天上有海鸥翻飞,海里有野鸭嬉戏,我突发奇想,笑着问身边的好友、生物学家汤姆·奥尔伯特博士:“汤姆,人和其他生物,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汤姆眺望着大海,不假思索的回答说:“你去看一看联合国。”
“联合国?”我莫名其妙,不解其意,以为他没有听清楚我的问题。
“是啊!”汤姆哈哈大笑,“人类是唯一能够组织起像联合国这样的国际性机构的生物,其他生物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这我知道。”我觉得他答非所问,进一步强调说,“但你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想知道的是,人和其他生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区别就在这里!”汤姆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动物也有大脑啊!”我立刻反驳说,“鲸的大脑比人类的还要大一些!”
“思维方式不同,”他两眼直直地盯着我,“人类的大脑比其他生物要复杂得多!”
上帝与魔鬼
科学和迷信原本是互相对立、互不兼容的,却同时存在于每个人的大脑里。例如,牛顿是科学巨匠,却也笃信上帝,因而被列宁讥笑为“伟大的科学家,渺小的哲学家。”
汤姆也是如此。他是一个生物学家,专门研究鲸,而且造诣很深,颇具影响力。他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对上帝忠心耿耿,坚贞元二。当在学术上遇到问题时,他就去翻阅资料,核对事实,到鲸身上去寻找答案。而在社会上遇到难题时,他就会躲在房间里跪下来,请求上帝给他指示。
“上帝都对你说了些什么?”有一次我问他。
“什么也没有说。”他笑着摇了摇头,自我解嘲说,“上帝没有给我发传真,我也没有收到他的E-mail。”
“那你怎么知道上帝的意图呢?”我不解地问道。
“这要凭自己的直觉。”汤姆忽然严肃起来,仿佛上帝就站在面前似的,“上帝无处不在,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噢?”我有点错愕,“你的意思是说,上帝控制着每个人的灵魂,掌管着每个人的命运,人类就像机器人一样,一切都要按上帝的意志行事,一言一行都是上帝早就安排好了的?”
“有些人是那样认为的。”汤姆笑着摇了摇头,“但是我不那样想。你想想看,地球上有那么多人,上帝虽然是万能的,也是绝对忙不过来的!我认为,上帝只干两件事,一是给每个人以特性和天资,使有的人漂亮,有的人丑陋;有的人文雅,有的人粗鲁;有的人高大,有的人矮小;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糊涂。二是观察、记录每个人的言行,最后来一个秋后算账,干好事的进天堂,干坏事的下地狱。至于每个人想要干什么,全靠他自己去决定,上帝是管不了那么多的。这正如家长一样,给孩子们钱,让他们接受教育。但是,孩子拿到钱以后,是去买酒喝,还是买书读,全是由孩子自己来决定,家长不可能成天跟在后面盯着他。” “原来是这样!”听了汤姆的解释,我觉得非常新鲜,很是有趣,笑着问道,“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去喝酒?有的孩子会去读书?有些人会做好事?有些人会做坏事呢?”
P3-5
一个科学家的精神漫游与人性探索,能回到哪里呢?
位梦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美国探险家俱乐部国际成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1982年,从美国去了南极,成为最早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1983年回国后,率先对南极进行综合性研究,出版《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南极政治与法律》等著作,并发表大量与南极有关的科普文章。
20世纪90年代始,又将目光转向北极。1991年至2005年,先后9次进入北极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广交爱斯基摩人朋友并关注其文化与生存状态的第一个中国人,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政府和阿拉斯加爱斯基摩捕鲸委员会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授予其杰出贡献奖。1995年,作为总领队,率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进入北极中心地区,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为中国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创造了条件。1998年,在北极工作了8个月,成为第一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
为在科学与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科学文学的语言创作了大量综合介绍南极和北极的“科学散文”,并结集为《北极的呼唤》、《两极探险史话》、《最伟大的猎手》等20余种出版,在读者中,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1年5月,作者的科学家探险传奇——《巨怪追踪》之《北极天书》问世。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世界是恐怖的,不仅现在,过去和将来亦如此,恐怖不仅来自人类,同样也来自自然界和宇宙空间。那么,人类将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