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阳明教你读心悟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胡卫红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做人做到道貌岸然,藏头缩尾,虚言应世.那是白活了!做到“此心光明”,坦诚直率,任其性情,却又被人喜欢、尊敬,那才不枉了一世为人。

做功夫做到聪明伶俐,随流性转,圆滑接物,像小老鼠一样见危则避、见利则趋,那就把功夫做小了。心有准则,不动如山,知行合一,内圣外王,是真功夫。

做学问如果只是装了一脑门子知识,口讲言说,于身心上无所滋养,那好比摆书摊、卖旧书,能有几分进益?做学问而能润泽心灵、美化言行,是真学问。

当今时代,社会变化巨大,市场经济如火如荼,但是,王阳明的很多思想和对人生的感悟却并没有过时,甚至还能给现代被各种欲望和潮流所折磨的人以人生的启迪。因此,重温王阳明的学说,对于我们当代人的心灵成长自是别有一番全新的体味,这也正是作者胡卫红写作《王阳明教你读心悟道》的目的之所在。

内容推荐

《王阳明教你读心悟道》由胡卫红编著。

《王阳明教你读心悟道》讲述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儒,他的心学开创的一代学术新风,浸润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学,更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启蒙思潮,直到现在,仍能给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带来莫大的启示。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有明一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阳明的思想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日本,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第1章 跟阳明学真性情

 人人都有圣人潜质/003

 轻轻松松做减法/007

 灵丹一粒,点铁成金/011

 良知自在人心/015

 恶人之心,失其本体/020

 持志如心痛/024

 空想无益/027

 著相与不著相/032

第2章 跟阳明学真功夫

 有事省察,无事存养/039

 涵养重于识见/043

 如何知行合一/046

 增进功夫的良方/050

 见善即迁,有过即改/053

 增进学问智慧的路径/057

 拔去病根,永不复起/061

 常快活便是功夫/065

第3章 跟阳明学真学问

 要做切己的学问/071

 学小技,通大道/075

 不必迷信权威/079

 学问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082

 真道只在简洁处/086

 不爱虚名求实惠/089

 记得不如晓得/092

 不做“书呆子”/095

第4章 跟阳明学真境界

 人生第一等事/101

 圣人不是靠聪明造就/104

 圣人无善无恶/107

 修身俟天命/112

 戒慎恐惧”即是良知/116

 随人欺慢,处处得益/119

 招灾惹祸的四大原因/123

第5章 跟阳明学官道

 做官就是做学问/129

 王阳明为官的五大高招/133

 赏不逾时,罚不后事/137

 重视宣传,美化风俗/141

 诚于爱民,忠于谋国/144

 王阳明的用人之道/147

 做官要有士大夫气节/151

第6章 跟阳明学友道

 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157

 尊重第一,相下得益/160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164

 少指摘,多诱劝/168

 责人不如责己/173

 真正的友谊没有距离/176

第7章 跟阳明学胜道

 养得此心不动/183

 想在问题前面,成在问题后面/187

 预防意料之外的“隐祸”/191

 善找“软肋”,借胜于敌/195

 训练常胜团队/200

 务要申严纪律/204

 不战屈人之兵/207

第8章 跟阳明学事道

 人须在事上磨,才立得住/215

 先讲“人性”,再求事功/219

 凭良心办事/222

 做事业的慢工夫/227

 做事不如省事/231

 务从简实,节用省费/235

 办大事的三大要点/238

 重视调查研究/241

试读章节

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阳明语录】

恶人之心,失其本体。《知行录》

【今文翻译】

恶人的心,失去了本来面目。

“良知”是一颗清净不染的心,一般人理解为一颗“好心”,则有偏颇。有人曾问王阳明:“您说人人都有良知,为什么有人做好事,有人做坏事呢?”

是呀!如果一个人有好心,怎么会干坏事呢?如果没有好心,说明人人都有“良知”的结论并不正确。

对此,王阳明的回答是:“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恶人也有“良知”,只是被贪欲蒙蔽,失去了本来面目,所呈现出来的行为便是“不良”,好比一杯净水,原本可以滋养身体,一旦添加了毒药,那就要毒死人了。但毒性不是水的本性,恶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后来添加。既然可以添加,也可以清除,水可以通过蒸发重新变成净水,人可以通过清除贪欲重现良知。

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恶人确有良知,而且“除恶”的过程并不太难:

有一次,唐代高僧空也禅师外出弘法,在一条山路上,突然蹿出一群土匪,将刀剑架在他脖子上,索取“买路钱”。空也看着他们,扑簌簌地掉下了眼泪。

匪徒们哈哈大笑说:“你真是一个胆小和尚!”

空也禅师说:“我不是因为害怕才流泪,对于生死,我早就不放在心上了。”

“那你为什么流泪呢?”匪徒们好奇地问。

空也禅师说:“你们一个个年轻力壮,不为社会工作,不凭劳动养活自己,却在此拦路劫财。我想到你们所犯的罪过,不仅国法难容,将来还要堕入地狱,遭受苦难。我是为你们感到伤心才流泪啊!”

匪徒们听了,深受感动,竟然抛下贪婪之心,皈依到空也禅师门下,从此变成了虔诚的修行人,心性和行为与往日大不相同。

匪徒自然称得上“恶人”,为何能改恶向善?因为他们本有良知,以前“失其本体”,后来回归正位,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只是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王阳明的思想,深受佛家的影响,对人性深具信心。佛家提出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观点,因为人性本来清净纯良,人人都有向善的动机和动力,只是后天的积染甚深,以至心性不明,堕人无穷的黑暗中,看不见正确的道路,乱碰乱撞,难免会有不恰当的行为,甚至犯下种种过恶。一旦拨开迷雾,心如月明,自然会走向光明的大路。

在生活中,对恶人当存何种态度?《八大人觉经》提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观点:“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那些贫穷的人,以及深陷各种苦恼的人,对世界、对他人必多怨恨,因为他们往往将自己的不幸归结于他人或环境,带着怨天尤人的心理,必然犯下种种“恶行”,用言语或行为伤害他人,结下形式不一的“恶缘”,使生活道路变得更加狭窄,烦恼丛生。究其实,他们都是一些可怜的人,是一些值得怜悯的人,与其记恨他们,厌憎他们,不如“布施”一点爱给他们,也许你的爱能点燃他们心中的善,从此脱胎换骨,变作“好人”。

事实上,让一个“恶人”变成“好人”,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慈善活动,远胜于你向希望小学捐资一百万元。然而,要做到“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确实很难很难,但生活中也不乏有此“菩萨心肠”的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部队在丛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安德森和一位战友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而且迷了路。两人来自同一个小镇,以前就是好朋友。现在同陷绝境,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在丛林中艰难跋涉。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走出丛林。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地度过了几天。最后,他们只剩下一小块鹿肉,背在安德森的身上。他们饥肠辘辘,却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

这天,他们与一小股敌人遭遇,经过一番枪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走在前面的安德森以为脱离了危险,松了一口气。没想到,就在这时,只听一声枪响,他中枪了——幸亏伤在肩膀上!战友惶恐地跑过来,抱着安德森,泪流不止,并撕下自己的衬衣替安德森包扎伤口。

晚上,那位战友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最后一块鹿肉。幸运的是,第二天,他们被友军发现,脱离了危险。

30年后,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烫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活着回去见他的母亲。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朋友,我宽容了他。”

那位士兵竟然为了一块鹿肉,谋杀自己的战友,其行为令人发指。但他很快悔悟,替战友疗伤,可见良知未泯,只是一时“失其本体”;何况,在死亡的威胁下,人的正常心理早就受到了破坏,就像人们能够宽恕一个疯子一样,安德森宽恕伤害自己的人,也许出于类似的心理动机。

在生活中,不仅“恶人”会“失其本体”,每个善良的人在一定情境下,都可能“失其本体”,像那位开枪射击战友的士兵一样,做出后悔莫及之事,乃至犯下不可饶恕的罪恶。一个人“放下屠刀”后,即可“立地成佛”。不过这只是针对心境而言,你的心境近佛,但你摆脱不了“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命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认得你是凡人还是佛,所以,一定要紧紧护住“良知”,不要做罪不可恕之事。

P20-23

序言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后人多称他王阳明。

自唐朝以来,打破门户之见,兼学儒、佛、道三家而卓有成就者很多,但融众美于~炉、自成一家而为“教主”者不多,能将学问转化为能量、应用于实践而成就大事者少之又少,王阳明是其中难得的一位。他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明史》赞曰:“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阳明者”;而清代学者则公认他“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纵观王阳明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正如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遂让他的一生,坎坷波折,历经贬谪、受诬、辞官、病老等人生中的不幸。但是他在思想上却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的“心学”,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当时,朱熹和二程“理学”已在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取得垄断地位,明清都规定:科举考试不得超越朱熹的注解,思想控制日趋严重,而王阳明的“心学”成为对抗“理学”、打破思想禁锢的一股最大力量。

王阳明的“心学”虽然一度被定为“伪学”而禁止流传,解禁后也一直受到理学挤压,但仍广为传播,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王阳明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扬海外!大清第一名臣曾国藩评日:“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与曾国藩齐名的左宗棠也评价说:“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则说:“五百年来在东亚,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对王阳明的学说非常着迷,他改长期寓居的台北草山为阳明山,常在此穷研阳明真味,颇有心得。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开创的一代学术新风,不仅浸润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学,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启蒙思潮,而且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人欲”战胜“天理”,是明代中期以后商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王阳明“心学”一出,学子蚁聚,风气大开,迅速成为当时社会上的又一种主流思想。

当今时代,社会变化巨大,市场经济如火如荼,但是,王阳明的很多思想和对人生的感悟却并没有过时,甚至还能给现代被各种欲望和潮流所折磨的人以人生的启迪。因此,重温王阳明的学说,对于我们当代人的心灵成长自是别有一番全新的体味,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之所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