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尔根,朴素中的色彩
都说卑尔根是座雨城。这一点在我在这座北欧小城逗留的几天里得到了证实。四天三夜的时间里只有不到半天的云开雾散。在这短暂宝贵的阳光下,卑尔根的美丽色彩更加饱和。它的温馨的草根风格更加可人。
卑尔根号称挪威的第二大城市。从中国来的游客肯定会被这个显赫的头衔所误导。实际上,它在规模上恐怕还不如中国现在的一座较大的县城。也正因为此,卑尔根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闹,有的只是平民小城的宁静与温馨。
这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的小城。但像挪威这个国家一样,它悠久的历史留下的不是哥特、巴洛克和文艺复兴风格的大理石宫殿,而是一排风格简朴、既不宏伟又无气势的木头房子一布里根。
布里根是一小片混合着北欧和德意志北方建筑风格的尖顶木头房子。从外面看上去,它是一排肩并肩挤在一起的排屋。在夏日傍晚迟迟不落的夕阳下,在它的背后山坡郁郁葱葱的绿色的衬托下,它浓重的暖色调更加醒目耀眼,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有点像中国的饭店门口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迎宾女郎。,’我的脑子里冒出来个有点不太恰当的比喻。不过,布里根真的很美,她这样亭亭玉立地站在沃根湾的入口处,作为卑尔根这座港口城市的标志再合适不过了。但我更希望看到她在被戴上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桂冠、继而被完全旅游化之前的本来面目。于是我穿过了布里根前面小广场上熙熙攘攘、在露天咖啡座享受夏日长昼的人们,从布里根两座排屋之间的一个歪歪斜斜的小门,走进了这座有六百多年历史、中世纪的汉莎联盟的商贸集散中心。
公元13到17世纪,欧洲北部的一些城市为了方便地区之间的商贸交流,成立了一个在经济和贸易上统一的组织——汉莎联盟。联盟成员的城市之间在商业和贸易交流上共享优惠,并受到联盟的保护。汉莎联盟的范围从波罗的海到北海,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在促进欧洲北部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布里根曾经是当年汉莎联盟最主要的港口和贸易集散地之一。从欧洲北部来的渔产品和从南部来的农产品在这里大量储存、转售。小城卑尔根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挪威和北欧最繁华的商贸港口重镇。
如今,在布里根美丽的“门面”的背后,人们可以看到当年这个商贸集散中心的本来面貌:几条宽仅两米的小夹道纵向分隔开数列两层木头房子。每列房子下面的一层都是无窗少门,一大排木板墙的里面是当年存放货物的仓库。从夹道两头又陡又窄的木楼梯登上二层。长长的走廊的内侧是一问间隔开的简陋小房间。可能是当年各地来的商人们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淫雨霏霏,狭窄的小巷子里更加昏暗。已经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木板墙和廊柱破旧不堪,几盏昏黄的路灯下显得有点神秘。我似乎闻到了当年长年弥漫在这里的咸鱼干货的气味。虽然四周寂静无声,但不难想象当年这里装货卸货的繁忙景象。
卑尔根在历史上曾经历经劫难。1702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城市85%的建筑,布里根也未能幸免于难。重建后的布里根又先后遭到几次火灾。在1958年的火灾之后,部分未完全烧毁的布里根建筑得到了抢修。1978年布里根被联合国列入了人类文化遗产名录后,卑尔根市政府在原址上建立了布里根汉莎联盟博物馆。如今一部分当年的仓库被改建成为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商店。游人们可以在简陋的小店里买到制作十分精美的手工刺绣、皮毛制品和工艺品。
巷子里昏暗的路灯下,一个很漂亮很时髦的女孩在一个老旧的门口有点无聊地玩弄着手机。不用进去参观,从她身上的穿戴就能断定里面是一家皮草专卖店。别看这家店的外观像个旧仓库,那里面的衣物贵得一般人不敢问津。、能在布里根租下一个店面的商家可不是普通的小商贩。
布里根的外部门面和内部的情景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从外面看上去,它那作为人类遗产的标志性尖顶木排屋亮丽非凡。游人如织,在它的前面拍照留念,或者在小广场上的露天咖啡座闲坐,一幅热闹的旅游胜地的景象。而在它的内部,昏暗狭窄的小夹道、简陋老旧的木头建筑摇摇欲坠,沉浸在当年的中世纪气氛当中。这种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十分恍惚的感觉,分不清什么是过去,什么是现实。于是我决定去别处寻找一种真实的感觉,去看看这座小城居民现实的生活。
走出六百年前的汉莎联盟的商贸集散中心,来到了少有游人光顾的卑尔根老城区。它分布在离沃根湾不远的山坡上。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