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编著的《亲亲相隐问题研究及其他》共分三大部分,“亲亲相隐”问题是横跨文史哲法诸领域的一重大问题,其内容是对孔子“父子相为隐,直在其中矣”何语义、唐律以来中国古代法制或律典中的“亲属得相容隐”何内容、“亲属得相容隐”与“干名犯义”两律制何区别、“亲属得相容隐”和汉律“亲亲得相首匿”何区别、柏拉图或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否赞成“告父杀人”为绝对虔敬或公正及何理由作系统辨正。
“亲亲相隐”问题是横跨文、史、哲、法诸领域的一重大问题。林桂榛编著的《亲亲相隐问题研究及其他》对孔子“父子相为隐,直在其中矣”是何语义、唐律以来中国古代法制或律典中的“亲属得相容隐”为何内容、“亲属得相容隐”与千名犯义两律制有何区别、“亲属得相容隐”和汉律“亲亲得相首匿”有何区别、柏拉图或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否赞成Euthyphro。“告父杀人”为绝对虔敬或公正及何理由等作出系统辨正;以“不显”及“知而不言(隐默)”,训正隐,以“视”及辨别是非训正直,以吝许什么样亲属对犯案人什么样行为保持沉默不发一训正唐律以采的“亲属得相容隐”律条,从而指出亲属得相容隐亲亲得相首匿一是权利设置而干名犯义一等不许告亲尤告尊亲是义务设置,“亲属得相容隐”仅仅是指言语行为而非其他行为,破解经学、哲学、法学界一大学术疑案及系列诬枉,亦同时辨正邓晓芒等论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中国古代律学、法制的系列谬说。《亲亲相隐问题研究及其他》另有《孟子》徒法不能以自行究竟何意、儒家思想与人权话语的交集、儒家应该向基督教学习什么、儒家书院的文化功能与重建前景等专论,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思想锐利,见解独辟。于儒家礼乐刑政问题多有阐发及学术辨正。
总序
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代序)
(一)“亲亲相隐”问题
何谓“隐”与“直?”——《论语》“父子相为隐”章综考
关于“亲亲相隐”问题的若干辨正
“父子相隐”与告亲的正义性问题
苏格拉底对“子告父”表示赞赏吗?——就柏拉图《欧绪弗洛篇》的“虔敬”问题等商榷于邓晓芒教授
“亲亲相隐”制度的真相是什么?——关于“亲亲相隐”问题书信三则
再论邓晓芒教授谈“亲亲相隐”的谬误
“父子相为隐”与亲属间举证——亲情、法律、正义的伦理中道问题
“‘亲亲相隐’问题的思想史、制度史综考”课题论证报告
(二)其他法律政治问题
“徒法不能以自行”究竟何意?——兼与张岱年、郭道晖等先生商榷
“徒法不能以自行”真的究竟何意?——就孟子原意驳王心竹博士《“徒法不能以自行”到底何意?》一文
附:“徒法不能以自行”到底何意——与林桂榛先生商榷兼及经典文本诠释问题
东圣西圣、其揆一也——论儒家思想与人权话语的交集
生民非为君、立君以为民——中国古代儒家民主政府论辑要
孔子的仁学是“专制仁道主义”吗?——读李之鼎先生《仁学:中国灵魂的温柔枷锁》一文
儒家应该向基督教学习什么?
论儒家书院的文化功能与重建前景
(三)若干学术通信文字
正统儒家本无什么本体论及形而上学
振兴中华师法之道、再造东方共和之邦
中日朴学与内中蕴涵的近代科学民主精神
东亚经验主义哲学、儒学的转进与意义
官化儒学的三个历史阶段及清代转向
代跋
青年的道路——在杭州某校的告别讲演
附一:儒者非柔,一片豪杰之气象——贺《儒家邮报》百期之禧
附二:致思尚经史.为学避玄谈——林桂榛三十五学术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