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张兆和小说精选)》是一本精选张兆和女士作品的短篇小说集。《湖畔(张兆和小说精选)》取材各异,细致刻画和表达了年少时的一种朦胧的悲与喜,青春之际的一种莫名的哀与愁,那一份对年少情愁的特殊体验,那一份对青春爱恨的适意感知,独具旖旎温婉的风韵与意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湖畔(张兆和小说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兆和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湖畔(张兆和小说精选)》是一本精选张兆和女士作品的短篇小说集。《湖畔(张兆和小说精选)》取材各异,细致刻画和表达了年少时的一种朦胧的悲与喜,青春之际的一种莫名的哀与愁,那一份对年少情愁的特殊体验,那一份对青春爱恨的适意感知,独具旖旎温婉的风韵与意蕴。 内容推荐 《湖畔(张兆和小说精选)》共收录了张兆和女士的五则短篇小说,如《费家的二小》、《小还的悲哀》、《湖畔》、《招弟和她的马》、《玲玲》。小说取材各异,都细致刻画和表达了年少时的一种朦胧的悲与喜,青春之际的一种莫名的哀与愁,那一份对年少情愁的特殊体验,那一份对青春爱恨的适意感知,独具旖旎温婉的风韵与意蕴。作者的文字虽淡雅素净,却写尽人物的愁情、内心的孤独,及对自由的向往。结尾均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索。 目录 费家的二小 小还的悲哀 湖畔 招弟和她的马 玲玲 湘行书简 飘零书简 呓语狂言 序言 试读章节 老爹不管有人无人心里总那么转着:做媳妇的日子长,做女儿的日子短,要给人,也得过两年再说。也许这算得是一种私心,然而天下做父母的,若果女儿乖巧解事,谁没有这种私心。 由于老爹的固执,许多人都不得不在这老爹固执的摇头之下,将一把希望抛去。 就因为老爹言语上那点神气,许久总还保留到一些人记忆上,大家失望之余,便自言自语的议论着:“老头子眼睛生在头顶上,只望见天上的星子。女儿还小,一百岁还小,这会子不给人,过两年搁老了时,白送给屠户,屠户人家还不要哩!” 但凡认识过二小的一切人,却仍然那么欢喜-d,。一说及费家二小,对于老爹的固执不大原谅,对于二小的命运,必代为抱屈似的,用惋惜口吻来讨论这个人。 “二小命不好,娘早早的撒了手就走开不管了;若做娘的活在地面上,自己记起自己做新媳妇的规矩,也不会把个好女儿白糟塌了。” t·只因为那古板老头子,从不放口,好像等薛仁贵似的等着,不知将来谁骑了白马来招亲!” 不是那么说也就是这么说,费老爹听到时装着不曾听到。--他有他的主张。为了心上那点主张,使他对于外面人的一切议论,只在脸上挂着一丝儿微笑。人家不懂他,他也不求人懂他。 d,究竟是命好命坏,谁能判定?在这个家中,虽然穷一--点,缺少种种乡下财主的舒服,但乡下人天生若是穷点的人,家庭又十分和气,就从不知道什么叫做不舒服。这家中爸爸宝贝她,哥哥宝贝她,任是什么总把二小放在第一位。任何时节各人眼睛接触眼睛时,总那么温和亲爱。做事情时,一切粗糙的不是一个女孩子所能担负的,作来脸红气喘时,爸爸哥哥不拘谁个见到了,总抢着去帮忙。譬如抗取大束的稻草,背负超过一个女人所能担负分量的红薯,若为了点强悍天性,爸爸哥哥帮忙时也偏不要,红着脸把事情做完,那边父子俩便笑着褒奖二小“d,,可了不得,力气快可以打豹子了。”二小一面用青围腰揩额上的汗水,整理鬓边头发,一面就说:“这也希奇!还不到八十斤,再多点也不会把脊梁骨压断!,,虽然那么说着,第二次的事,哥哥可抢先做去,再不许二小动手了。二小还为那一点夸奖十分快乐,见哥哥替工,必仍然抢着去做。若那时正负稻草,就也抗了一小束,陪哥哥把工作处理完事。有时做的是一些女人所做的事,譬如切猪草,拌糠,做酸菜,在小磨石上推豆浆米浆;爸爸哥哥见着了,觉得正闲着无事,一面同二小淡点本乡故事,一面来帮二小的忙。二小见父兄两人处理得毫不得法时,二小必同做母亲的一样,微笑着,把牙齿咬了下唇,装成生气的样子,撵开两个人:“得了!得了!这不是你们做的事,你们一来就全弄坏了。好好的为我坐到灶头那边去,让我来!”爸爸哥哥互相望望,也就微笑着,规规矩矩的坐到一边去看二小做事了。 二小在这一家中间,事情似乎做的顶多,但一切工作皆永远不使她厌烦。 由于早年无母与小小的就为父兄所疼爱,二小血液中混杂了两种不同的性质:早年丧母,一家失去了主持家事的重心,照应男子们衣履茶饭,料理一切繁琐家务,既全得二小,这份工作很早就在二小身上养成一种温柔持重的母亲品格;家里的事并不比田里工作轻松,二小能独自不慌不忙从早到晚埋头工作,把一切料理得妥妥贴贴。凡事由她主持,使她倒像个中年妇人,反以替丈夫儿女日夜操作到筋疲力竭为一种安慰了。另一面呢,由于父兄的过事溺爱,二小便成为这家中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女儿了。二小虽可以把家事处置得上好,同时也仍然可以蹲在地上尽可能的装小撒娇,得父亲来摸着辫发,乖乖宝宝的加以爱抚。 P6-P8 序言 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及其社会的影响,绵延浩邈,几乎与中国的历史等长,而其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也就是妇女受难史。尽管如此,大公无私的缪斯女神并不曾忽略对女性的关注,在那样沉重的命运压抑之下,也没有扼杀女性绚烂的文学才华,只要我们略举几个名字,例如蔡琰、李清照、朱淑贞、陈端生,就足以说明问题。武则天是女皇帝,不是作家,但她也赋有强烈的文学细胞,从她的政治敌人对她公开讨伐的檄文中,能够撇开杀伤力极强的凌厉词锋,用文学眼光欣赏其中的文采,认为不用这样的人才是朝廷的失职。古今中外的统治阶层中,不乏雄才大略之伦,有这种雅量的,还不见有第二人。 女性文学世界的真正形成,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毅然割舍经过几千年千锤百炼,公认为“至善至美”的文言,而引用“引车卖浆”者流的大白话来作文学这样精致的上层建筑工具,无疑是一场石破天惊的文化革命和社会革命。——就文论文,是否有必要对文言采取如此坚壁清野的策略,属于另一论旨,此处姑置不论,因为这场革命太重要了,是中国现代化工程必不可少的工序。发起和参与这场启蒙运动的,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先知、先驱、战士,而其中有不少女性,如陈衡哲、谢冰心、凌叔华、冯沅君、黄庐隐、苏雪林等等,就在这先进队列中。 白话文运动发生在古神州大陆,酝酿期却延伸到大洋彼岸。当时留学美国的胡适揭竿而起,提出白话文学的主张,却遭到周围朋友的反对,感到很孤独,唯一表示同情的是一位女留学土,胡适称之为“最早的同志”,那就是陈衡哲。她第一篇白话文学试作《一日》,发表于1917年《欧美学生季报》第一期,比现代文学史公认的新文学短篇小说开山之作,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早一年。 也许我们还可以把年历倒转十轮,回顾一下在1907年慷慨成仁的女革命家秋瑾。她风神俊朗,是美人胎子,又是女诗人。她的吟咏多出于一时感兴,不是呕心沥血之作,她用白话文写的《敬告姊妹们》,是一篇政治宣言,却写得酣畅流丽,锦心绣口,个别精彩的段落,完全称得上是相当成熟的白话美文。 从1917年到1949年,是新文学诞生后的第一个自然段,三十而立,已经成人了。女性文学世界和新文学是浑然一体,同步成长,也已亭亭玉立。文学是作家人格、个性与心灵的感应,女性文学自有女性的特点,大而化之,按时间流程划分,第一代如陈、谢、凌等,以及稍后的林徽音(可惜她留下的作品不多),大都出生于仕宦之家,还是清末的遗民,有的留学海外,浥欧风,沐美雨,或多才多艺,或作家而兼学者,格调高雅清婉,上承古典闺秀余绪而别具“五四”新姿。第二代如丁玲、石评梅、白薇、沉樱、谢冰莹、杨刚、萧红、罗淑、草明、赵清阁、罗洪等等,由于世情鼎沸,国是蜩螗,襟袖渐染风霜,笔端时见忧患,有的直接投入左翼运动,献身理想。第三代登场,已在抗日烽火之中,情况颇为特殊。在沦陷区上海,出现了影响大小不同的女作家群落,竞爽一时,杨绛海外归来,蛰居“孤岛”,以两部清新优美的喜剧创作初试锋芒,已俨然大家气象。张爱玲惊才绝艳,造成“张迷”无数,至今绵延不绝。苏青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语标点轻轻移位,变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轰传一时,又对女性独立生活一事,发为感慨:“我想想,我家连一枚钉子,也是我用自己的劳力换来的,可又有什么意思呢!”(大意)由此可见其风格。称为“东吴女作家”群中,施济美可为代表。北平沦陷区,则有著名的梅娘,当时与张爱玲并称,曾有“南玲北梅”之说。 人事代谢,世代更新,“五四”的灯火辉煌,左翼的风云叱咤,抗日的血肉纷飞,转眼都成陈迹,而文苑岁月悠悠,女性文学世界的一代风华,有如雨过天青,彩虹横空,依然历历在望。 谚云“红颜薄命”,古代才女,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命运奇苦。现代才女,也好不了多少。境遇坎坷,婚恋失意,才情横溢,生命苦短,不过是平凡的社会性悲剧,表明美妙的乌托邦还很渺茫,“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最不幸的,是满腔热血,投身革命,却被列名另册,放逐蛮荒,再回头已百年身。有的还不明不白,赔上了性命,不像封建时代的革命党秋瑾那样,活得轩昴,死得壮美,如诗、如骚,可歌、可泣。二十年代即已成名的陈学昭,到过赛纳河,饮过延河水,垂老还戴过“右派”帽子。三十年代的左翼女诗人关露,抗战中奉派打入敌伪阵营,成为一匹特洛伊木马,处境险恶,外界不明真相,目为民族败类,弄得声名狼藉;胜利后不但无功,反而以此涉嫌获咎,晚境困苦。梅娘受尽折磨,白头才得苏息。施济美守身如玉,本身的恋爱故事,缠绵悱恻,也逃不了“文革”大劫。……倘有当代学人,秉大公心,奋春秋笔,写一部“现代女性文学史”,以文事为经,人事为纬,史事为后景脉络,纵横奥丽,荡气回肠,一定大有可观。 令人鼓舞的是,现在中国女性文学,已如春草怒茁,绿遍天涯。不但大陆、香港、台湾俊彦辈出,卓有声誉的女作家、女诗人、女学者,足迹已遍于全球。她们的视野、感觉、人生体验、呼吸的空气都是新的。她们避免了重蹈前人的历史轨迹,直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们女性文学世界的前辈,当年荜路蓝缕,开荒播种,犹似玉树临风,现在至少已是祖母级人物,老成凋谢,健在者寥若晨星。“五四”元老中,只有冰心老人硕果仅存。一代典范,如岭上青松,历经霜欺雪压,高风劲节,愈见峥嵘。苏雪林老人,已到了百岁高寿,现在台湾,新写的自传已在大陆问世。让我们为她们深深祝福,并向曾为女性文学作出贡献与牺牲的前辈致谢致敬。 1997年8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