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终级目标一直是人类思考的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为此耗费了无数哲人圣贤的毕生精神,更多芸芸百姓更要领难一。终极世界观的多样性,也使得境界精神的取向不一,而中国人的境界正如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独立于世界精神之林。
《中国人的境界》(作者:杨文镒)内容选自1982年以来,主要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深圳商报、四川日报、成都晚报,及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香港《紫荆》、香港《开放》《散文》《清明》《现代作家》《新闻传播学研究》等媒体刊物发表的部分文章。
一直以来,追求境界,都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独有的苦旅,深邃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精神境界的灵魂基石,圣洁的人格理想,是中国人境界最辉煌的极乐世界。但在中国的不同时代又有不同的主流境界,比如,抵御外侮,“精忠报国”,坚守节气,“留取丹青照汗青”;当官为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号召革新,“天下为公”,都是不同时代境界的表现。而不同的文化学派也有不同的境界精神,例如,庄子的道家思想是精神自由的境界,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精神境界。但无论有何种差异,中国人几千年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都是始于“修身、齐家”,终于“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最高的社会理想——道德完善的大同世界。基于“中国人的境界”这一博大而精深的话题,《中国人的境界》以随笔的形式,从苇洲问渡、风雅流韵、书屋烟雨、时尚文华、故土情思、海风来仪、人生觉解、天下说是、山水寄情九个方面,以诗意的讲述娓娓道来,使人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又陷入深深的沉思。
《中国人的境界》由杨文镒编著。
境界论
境界,一座至高至洁至圣的精神伊甸园,一个追求不止修养不止向往不止的人生思想佛地。
佛学以“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境妙则智妙。心之游攀不同,境之界地各异,境界全赖修行而来。境界由佛门化出,以理想论,有孔子的“大同”说;以人格论,有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说论,有“天人合一”;以闲情论,有“宁静致远”……文史武经,诸子百家,境界立论各有不同,但追求极致却一以贯之。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流境界,抵御外侮,“精忠报国”,坚守节气,“留取丹心照汗青”;当官为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号召革新,“天下为公”。
境界有三分,王昌龄《诗格》谓“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论诗如此,论人亦然。追求圣洁境界贯穿在华夏人文精神的始终,几千年无时无处不闪烁熔炉修炼的熊熊火焰。
以人格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该是封建时代至高追求。自天子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帝王也不能例外。为着如此境界,无数仁人志士披肝沥胆,追求终生,至死不瞑,演绎出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至今仍为中华民族留下流芳万世的佳话和精神。
根据康德的定义,哲学、文学、艺术才是民族文化的主体。境界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自然是一定哲学、文学、艺术熔炼出的精品。追求境界,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独有的心灵苦旅。深邃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境界的基石;圣洁的人格理想,是中国人境界最辉煌的极乐世界;灿烂的文学艺术,是中国人境界最辉煌的表现。我们为自己民族的文化而自豪,自然更应该为我们民族各历史阶段曾经有过的崇高境界而自豪,尽管它们各自有时代和社会的局限。
庄子思想的超世之游,“游乎无人之野”(《山木》)、“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在“无何有之乡”(《应帝王》),“方之外”是个人精神玄想的世界即精神自由的境界。
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的差异,是境界多样离奇之源。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却广泛发生在动荡、混乱、灾难和血污的时代。表面的潇洒,骨子里却潜藏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那实际上是以心灵、精神的戏谑来替代精神快感的表象。这是快乐的苦行。
儒家的境界则不同,积极入世贯穿其全部乐章。“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适应和服从,把现实人生充实寄托于治国安邦的政治现实。传统的境界修养过程是“正心”(《大学》)的过程,“诚意”与“去欲”方能尽心焉。对此不懈地追求,“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就成为逻辑结论,始于“修身、齐家”,终于“治国、平天下”,入世的儒家、出世的道家甚至佛家在此点上都得到互补统一,成为中国人几千年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从而实现最高的社会理想——道德完善的大同世界。
境界,无论宗派,均离不开修炼,不陈腐,不偏激,不污染,颇不易得。打禅、苦行、奋斗,一切专心致志到如入无我之境,直至献出肉体和生命。这是一种殉道,是一种涅槃,一种在自我焚灭中的永生,革命境界尤为如此。老庄道家,佛家禅门,远离红尘,心静如水,也是轰轰烈烈的献身,谁说就能够轻而易取?
但进入境界,不管哪个领域,颇为不易。读书嚼出三昧,嫉世不染污泥,及富贵不淫、威武不屈,都要进入精神意志的炼狱。即使现代音乐音响发烧,影视星坛追星,如专心以致境界,没有苦苦钻研到“发烧”的地步也不成。
我是谁?人生的终极目标一直是人类思考的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为此耗费了无数哲人圣贤的毕生精神,芸芸众生更为此要领难一。终极世界观的多样化,带来境界精神的取向不一,时代、阶级各有其烙印,即使同一时代阶级,也很难有划一的境界定律。不强求精神现象归一,自然不能强求境界如一。没有境界的丰富性,就没有人类精神思想的生动性和历史性。为圣洁、崇高的境界而歌而泣,也应该为不同时代群体所创造的高雅境界的多样性而欢歌。境界取向的多样性,是历史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必然取向,取向的高低雅俗如同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一样。
如是,中国人的境界如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独立于世界民族精神之林,在思想观念现代化的过程中,境界的现代化正面临挑战。P1-3
中华传统文化有两大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宏博多彩;二是中外交流密切频繁。尤其是第二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国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是一种源远流长、横贯东西、异彩纷呈、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华文明都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
应当特别提出的是,文化主体是人,而文化是离不开入的。过去长期就有“知人论世”的成语,这当源于孟子的话。《孟子.万章下》有记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谓:吟咏人的诗歌,研究人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其人其世。这确是启人之思,故“知人论世,,传为成语。也就是说,研究文化,就必须研究人。
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都反复强调种族和文化问题是研究中古史最重要的关键。也就是说,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割据时代,还是隋唐全国政权统一时期,都应将不同种族的人与各领域文化作比较综合研究。他将人与文化作综合探索,确甚启人深思。
历史的车轮从古走到今,中国经过最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斐然的成就,这使中国瞬间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人们竞相谈论中国现象,谈论中国人的思想、素质和形象。在此之际,收集中外两个方面的学者在不同角度对于中国人特性的阐述,结集成书,将是一个具有客观性的思想成果。文津出版社编纂这一套《中国人》丛书,不仅会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也能启迪读者研讨历史和探索现实的深切思考。
此次编纂的《中国人》丛书,有两部为外国学者于19世纪后期所作,有两部为中国前辈学者于20世纪前半期所作,其他为我们当代学者关注现实的专著,这当也很有特色。中外学者对中国人、中国文明固有精神和价值的探索,可以说是不同文化观念的交融与互补。作为东方大国,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被世界所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日益深化,当是文化史上令人神往的课题。
近代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受外国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积贫积弱。外国人蔑视中国人,但他们又畏惧中国文化的力量。一些到过晚清中国的西方人,就是怀着这样一种矛盾交织的心理,记录了他们对中国人的观察和理解。这其中有对晚清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也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迷惑不解,也难免有一些西方的种族傲慢和自大。如本丛书中的《中国人的素质》和《中国人的本色》,两书作者一个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一个是美国外交官何天爵。二人均于晚清时期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活多年(明恩溥34年,何天爵16年)。他们深入中国各地、各个阶层,紧密接触民众,根据其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又加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成以上作品。作者以西方人的视角,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全景式地观察、描摹了晚清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样态,并从中剖析和展示了当时身处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中国人的各种品质。作者本着客观态度,既颂扬了中国人优秀的一面,也批评了中国人的某些劣根性。基于作者活动区域和西方立场的局限性,书中有些内容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看法仍有失偏颇。特别是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各方面品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书中有些评论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在。但之所以仍将这些书纳入出版,是因为它对于我们理解当时中国人的国民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克服一些国人的劣根性、优化中国人的国民性,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这次选择的两部20世纪早期之作,也颇有特色。《中国人的精神》著者辜鸿铭(1857—1928),祖籍福建,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后长期生活于中国本土。他学博中西,号称“清末经杰”,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中国的文化与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此书前言中写道:“学习中国的典籍与文明,对欧洲人和美国人都是大有益处的。”此书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拟改变部分西方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偏见。据说此书印出后,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另一部《中国人的修养》,著者蔡元培(1868—1940),他于1916年至1927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在近现代教育建设中起了很大作用。此书秉承中华修养传统,并融汇西方的公民教育观念,教导中国公民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是一部此前百年罕见的公民道德实践之书,于现在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也会有指导作用。
而关于现代中国人的真实面貌,体现在当代中国作家的笔下,则是另一番品味和风格。例如本丛书中《中国人的休闲》一书,作者以流畅的随笔形式,介绍了中国个性鲜明而又源远流长的休闲文化.着重强调了中国人休闲的品味与情趣,推崇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整合,这无疑对休闲文化盛行、提倡悠漫生活大有裨益。而在《中国人的境界》中,面对“境界”这一深邃的中国哲学命题,作者或耕读暇思,或旅途行色,以诗意的笔触道出中国人几千年来人格思想的最高境界,即始于“修身”、“齐家”,终于“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最高的社会理想——道德完善的大同世界。《中国人的德行》则从公德、社会、文化、民性、生活、两性、修养等方面对中国人加以剖析,通过自我批评、自我反省,指出中华民族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道德观念和行为,以此警醒世人加强自身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素质,使中华民族道德形象更趋完美。
本丛书以“中国人”为主旨,选录有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的著作,采用宽泛自然的选编方式,使本丛书在解读“中国人”这一宏大主题时,给人以全面、客观之感。撰写者既有中外作家,也有近现代作家。如此,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就以立体丰满的形象耸立在世人面前,也使世界对中国人的了解更加深入透彻。
我通读文津出版社这次所编之书,期望可再续编,继续上下求索,开拓进取,不断出版中国文化精品。
但愿打开本书有关中国人境界的文字,能唤得对境界的更多文化思考。
秉持心灵的思考可以有多种形态,文化学的思路旅程最好也能心平气和地行进。
摆脱枯燥的学究形式,以随笔式的自由谈去,或读耕暇思,或旅途行色,一题一篇渐成大观,是笔者的期盼境地。宏著巨论未必能精准涉猎的内容和方式,却以一种群体性投入的话题开辟思路,马前之力、砖瓦之工或许能滋养和启示出更深层的探究。
由于不必全都纳入整饰严密的论证体例,表述的弹性空间可能大,文体的样式选择可能宽,甚至随情率性成章。放任形态和闲散漫话,反而会增加更多加盟思考的可能。很多时候,对于隐潜厚重历史文化和情感的文化哲学概念,参与了梳理反省而未作定律式的简单结论,本身就是留给思索者最好的结论领地。平添中国人境界修炼的自豪与自觉,才是结论的真正终极。
心灵沐浴在人类几千年文明所创造的辉煌阳光里,崭新的文化体验还会像春天里的一叶叶嫩芽、一点点新绿、一瓣瓣花絮,继往不息,蓬勃开去。与世界同步所带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当然还在赋予中国人的境界以不可或缺的迅猛提升。每天都有无穷的事理等待去发现、去探索、去描述、去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尽管怀揣不同的真情与个性,但人文境界的沧海桑田,多姿多彩的新论不会有穷期。
这是对后来的期许。
本书内容选自1982年以来,主要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深圳商报、四川日报、成都晚报,及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香港《紫荆》、香港《开放》《散文》《清明》《现代作家》《新闻传播学研究》等媒体刊物发表的部分文章,出版的部分著作文稿。谨此说明。
最后感谢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对本书的指导与编辑、校正,是他们的才智让《中国人的境界》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