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长德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3)》是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的年度成果,得到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平台项目的资助,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9&ZD011)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该报告紧密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或重大问题开展对策性、前瞻性研究,分主题每年出版一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3)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郑长德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郑长德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3)》是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的年度成果,得到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平台项目的资助,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9&ZD011)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该报告紧密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或重大问题开展对策性、前瞻性研究,分主题每年出版一期。 内容推荐 郑长德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3)》是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的年度成果,得到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平台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SZYTH02)的资助,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充分体现学校“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把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作为核心研究领域,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普通的发展理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区情结合起来,从综合、宏观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矛盾和热点展开研究,已形成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与文化发展等稳定的研究方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是中心的年度成果,紧密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或重大问题开展对策性、前瞻性研究,分主题每年出版一期。《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3)》的主题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包容性发展”。本报告的主要结论是: 关于民族地区包容性发展的评估和考察 第一,进入2l世纪以来,在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努力,民族地区经济实现了高速持续的增长,道路交通、电力供应、通信设施等经济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进,民族地 第二,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和政府投资驱动的增长,以外延式增长为主,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限,特别是工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更低,这导致一方面仍有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影响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主要是被第三产业吸纳。 第三,高速的经济增长是民族地区取得减贫成绩的基础。但民族地区依然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比重高,尤其绝对贫困和脆弱人群的贫困依然严重,减贫任务还相当艰巨。 第四,和全国的发展一样,民族地区内部的垂直不平等和水平不平等在上升。目前,民族地区是全国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最大的地区。这种差距的扩大除了禀赋条件的相对恶劣外,政府实施的地区不平衡发展政策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分布差异是重要原因。 第五,民族地区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人类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与全国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东部地区比较,差距就更大,这种差距的存在扩大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居民抓住机会的能力。 总之,西部大开发十余年,受资源开发和大规模投资的驱动,民族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但这种高速增长的就业效应较弱,城乡居民收入和贫困人口的收入虽显著提高,扶贫开发也取得明显进展,但总体上经济发展方式是投资驱动的、封闭性的、粗放的、外生性的和有限包容性的。 关于民族地区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报告认为,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西部大开发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民族地区发展处于新阶段。在新阶段、新起点上,面对经济增长减贫效应弱化的问题,西部大开发应把着力于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和减贫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走包容式发展之路。 扩大经济机会、使经济机会均等分布并提供最低经济福利是包容性发展的三大政策支柱。报告提出了民族地区的包容性发展之路: 1.经济机会最大化 要通过高速、有效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与发展机会。 第一,增长的动力机制转换战略。要求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转变,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增长结构上要求平衡协调,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求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第二,禀赋结构升级战略。继续加强资本投资,首先要特别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投资强度,改善投资结构。特别重视基础教育和女童教育,同时加强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提高劳动者平均素质的同时,重视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技能劳动力的比例。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重视民族地区农村和边远地区水电气及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把实现区域内市场的一体化放在优先位置,扩大本地市场范围,例如,提高民族地区内部县与县、县与乡镇、乡镇间的交通通信的质量,提高公路等级,逐步取消各类道路收费项目,加快实施“村村通”道路交通工程,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等,这些工程是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引擎项目。要加大改善地方创新环境的力度。传统产业的改造,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地方创新环境很重要。地方创新环境包括地方创新程度、企业间合作和协作程度(网络)、产业经济地方化程度和城市经济集聚度。对于中央政府和民族地区的政府,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就特别重要,包括知识产权的有效实施和给创新企业实施创新补贴,建立创业园区,形成民族地区的技术孵卵器,等等。 第三,产业结构升级战略。为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央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政策支持的中心在于在民族地区保持住制造业份额,为此可供选择的政策包括: 资源型产业升级战略:鼓励国有资源型企业把企业总部迁移到民族地区,在民族地区建立资源加工企业,这将伴随资本和劳动向民族地区的流动,增加民族地区的支出份额,从而增加民族地区制造业份额。同时对民族地区企业实施投资补贴,对延迟其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有重要作用。 产业链延伸战略:一是要延伸农牧业产业链,大力发展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加工工业;二是在资源型工业的发展中,特别注意资源型工业的深加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工业园区(集中区),加快制造业的发展;三是要特别重视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提升产业集聚力。 潜在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战略: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目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不一定未来依然具有比较优势,目前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经过禀赋结构升级,未来有可能具有比较优势。例如高技术产业,根据目前民族地区禀赋结构,确实不具有比较优势,但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随着地方创新环境的优化,某些高技术产业在民族地区就具有发展的比较优势。因此,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该认真研究,找出自己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制定政策(组合)促进它们的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与民族地区的产业升级:东亚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雁阵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在空间上也是由东至西的梯级产业转移的模式。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机遇,做好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的转移。特别是国内所实施的对口支援战略,为民族地区承接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最好的平台,把对口支援和产业转移相结合,不仅促进民族地区禀赋结构的快速升级,更会促进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金融支持战略:根据民族地区目前的发展阶段,构建基于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尤其中小银行)的金融体系,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最优金融支持。 第四,空间结构优化战略。“经济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在空间上均衡分配经济活动的意图只会阻碍经济的增长”,“而不平衡的经济增长和和谐性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这就要求“一方面促进生产活动的集中化,另一方面通过实行各种政策来使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包括营养、教育、健康、卫生)平等化”,“要获得经济集中化和社会平等化这两个方面的效益,就需要采取有利于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政策行动”。从区域发展角度看,此种发展模式可称为“集中均衡开发模式”。按照集中均衡开发模式重塑民族地区经济地理格局,就是要引导人口和经济活动向重点开发区域及区域性中心城镇集聚,而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大幅度向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显著增强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让各族人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确保平等获得经济机会 要确保人们能够平等地获得机会,提倡公平参与。包容性增长要求经济机会的均等分布,特别强调生产性就业。由此,必须更加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卫生健康等基础公共服务和经济基础设施更全面、更惠及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人口的供给。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党政一把手作为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把教育发展作为政府考核的重要的不可替代和具有否决权的指标,这样优先发展教育,才能做到规划优先、投入优先和资源配置优先;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努力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实施免费职教计划;全面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民族地区学校布局调整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办学,应根据山区特殊地理环境进行学校布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大力提高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使其达到和超过城市教师的工资水平;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援智”工作,借鉴对口支援机制,全面实行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援教机制。 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健全地(州,盟)、县(市)、乡(镇)、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特别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逐步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完善机构运行成本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根据目前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现状,一方面应加快对外大通道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区内交通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路网建设,提高通达深度,改善通行条件,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清(水泥)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增强水利设施供水保障能力。加快重点中小河流域治理,加强区内重要河道堤防建设和重要山洪灾害易发点防治,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3.确保最低经济福利 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各类社会保障措施的覆盖面,尤其是要覆盖持久贫困人口和脆弱人群。同时要特别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社会保障接轨并行,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与政府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多渠道推进城乡各类群体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营造有利于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 目录 总报告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包容性发展报告课题组 专题报告 包容性增长:含义、测度和分析框架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西藏为例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 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态势评价及制度创新研究 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低碳经济结合的研究 民族地区技术后发赶超的金融支持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对口支援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兼论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 沿边开放水平提升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包容性发展报告 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的包容性发展调查报告 民族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调查报告 基于包容性视角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产业发展刍议 新时期我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研究 藏族聚居区农牧民贫困状况分析与对策思考 民族地区慢性贫困问题研究——基于四川大小凉山彝区的实证分析 民族地区城镇贫困动态演化与经济增长益贫l生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进程报告 民族地区“十二五”规划总体执行情况 民族地区“十二五”规划总体执行情况 内蒙古“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广西“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贵州“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云南“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西藏“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青海“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宁夏“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新疆“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