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1914-1918(一战中的关键战役和重要战场)》是一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著作,主要介绍了一战中的几大决定性战役和战场。作者彼得·哈特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与栩栩如生的老兵回忆结合在一起。参战将领的回忆能帮助读者理解作战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另一方面,参战士兵的回忆让读者看到作战决策是如何导致可怕后果的。哈特关注的重点是战略和战术,他让读者看到战略和战术在战争中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他还揭示出新军事技术对战争胜负的重大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大战1914-1918(一战中的关键战役和重要战场)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作者 | (英)彼得·哈特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界大战1914-1918(一战中的关键战役和重要战场)》是一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著作,主要介绍了一战中的几大决定性战役和战场。作者彼得·哈特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与栩栩如生的老兵回忆结合在一起。参战将领的回忆能帮助读者理解作战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另一方面,参战士兵的回忆让读者看到作战决策是如何导致可怕后果的。哈特关注的重点是战略和战术,他让读者看到战略和战术在战争中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他还揭示出新军事技术对战争胜负的重大影响。 内容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的全球大会战,人类的历史进程因此而改变。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几个大帝国都分崩离析了,同时在战争废墟中又崛起了新的巨人。世界经济几乎停滞了,数百万人陷入经济大萧条中。只有理解了这场大战,才能真正理解20世纪的历史和当今世界。 在《世界大战1914-1918(一战中的关键战役和重要战场)》这部宏大的著作中,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哈特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与栩栩如生的老兵回忆结合在一起。通过将领和士兵的回忆,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作战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导致可怕的后果。同时,哈特还让我们看到了战略和战术是如何在战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他还揭示出新军事技术对战争胜负的重大影响。 《世界大战1914-1918(一战中的关键战役和重要战场)》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通往大战之路 第二章 西线战场1914年 第三章 东线战场1914年 第四章 海战1914-1915年 第五章 西线战场1915年 第六章 东线战场1915年 第七章 加利波利战役1915年 第八章 萨洛尼卡战场1915-1918年 第九章 西线战场1916年 第十章 东线战场1916年 第十一章 海战1916年 第十二章 美索不达米亚战场1914-1918年 第十三章 东线战场1917-1918年 第十四章 海战1917-1918年 第十五章 西线战场1917年 第十六章 意大利战场1915-1918年 第十七章 巴勒斯坦战场1915-1918年 第十八章 西线战场1918年 第十九章 从此就没有战争了吗? 试读章节 法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还有第二个强烈动机,那就是要坚决维护、扩大法国在全球的帝国势力。1815年后,法国人只保住了稀疏分布的几处殖民地。不过,法国在19世纪里已经深入北非大陆。法国为了在非洲大陆获得更多的领土,把势力扩展到北非、西非、中非,先占有并控制了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此外,法国还以警惕的眼光关注着中东地区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前途。在中国和远东,法国也不知疲倦地获得了数块领土。有一点值得反思,法国当时仍然是个野心勃勃的殖民帝国,而想扩张的并非只有德国一家。 俄国是谜一般的大国。俄国是个有惊人潜力的巨人,却时常处于休眠状态。国土巨大,在欧洲和亚洲都有大块地盘。兵员似乎没有穷尽,因为俄国有1亿7千万人口。不过,俄国是缓慢地踏人20世纪的。俄国的工业化进程一直很慢,后来有了一些加速,但仍然不能称为是个现代国家,而且非常依赖法国提供的金融支援去发展基础设施。 尽管俄国落后,但俄国不只是法国手中的工具,俄国有自己的领土和地缘政治野心。首先,俄国有兴趣推广模糊的泛斯拉夫主义理念,其核心意思就是要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统一所有斯拉夫人,但这个理念引发了麻烦,一些斯拉夫国家及其革命运动不仅在精神上加以拒绝,而且还拒绝进行合作。这些斯拉夫国家想成为独立国家,而不想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然而,俄国与塞尔维亚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塞尔维亚的原宗主国是奥斯曼帝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塞尔维亚的独立获得了国际认可。不过,波斯尼亚却没有获得同样待遇,尽管波斯尼亚的大多数人口是来自塞尔维亚的斯拉夫人,却被置于奥匈帝国控制之下。虽然俄国与塞尔维亚没有签署正式的同盟协定,但俄国下决心——只要条件允许——就保护弱小塞尔维亚不受邻国的侵略,这些邻国除了包括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另一个斯拉夫国家,但不痴迷于俄国)之外,还包括衰败中的奥斯曼帝国。另一方面,俄国在巴尔干半岛也有自己的野心,所以不愿看到塞尔维亚过度扩张。这种利益交错是巴尔干地区复杂政治的真实写照。 俄国一直还有另一个外交野心,或许更准确地说是个妄想。俄国希望控制从黑海至地中海的水道,这条水道从黑海出发,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一直到地中海。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征服君士坦丁堡、肢解奥斯曼帝国。俄国为此引发了好几场战争,其中1854至1856年间克里米亚战争、1877至1878年间的俄土战争最为出名。俄国的贸易平衡极大地依赖谷物出口,而谷物出口又极大地依赖于达达尼尔海峡的安全畅通。俄国政府大臣们都知道,如果达达尼尔海峡被封锁,那将给俄国的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害。俄国自然很担心土耳其海军的扩张对黑海的威胁。不仅如此,俄国还排斥其他任何国家控制这几个海峡的企图。如果俄国不能控制这几个海峡,就让土耳其人去控制,因为这总比让更加勇敢的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去控制要好。 最后,俄国还谋求向东扩张,逾越中亚地区,挤入西伯利亚,最终找到一处能进入太平洋的港口。这些野心引发与日本的冲突。此时日本仍然不被人重视,但实际上已经具有了许多现代民族国家的特征。1904至1905年间爆发日俄战争,俄国遭受惨败,被迫进行屈辱性的让步。不过,这仅是俄国在这段没有其他强国与之分享的边境上临时停止帝国主义扩张而已。俄国以满洲里、蒙古、土耳其斯坦这一巨大的地带为基地,越过阿富汗,向着波斯和安纳托利亚不断发出挑衅,谋取本不属于俄国的势力范围。为了推翻当地政权,不仅送去俄罗斯移民,还挑起政治事端。 俄国虽然看上去扩张得很快,但存在严重的内部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俄国陈旧的政治体制: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从1894年开始实行的独裁统治。局势因为各种政治势力相互角逐而变得紧张:反动的保守派要求维护当前状态;自由主义者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形形色色的革命党要求推翻现有制度,把权力分配给不同的人群。社会动荡不断蔓延,终于在1905年爆发了革命。罢工和兵变大量出现,在人口聚集区涌现出许多工人委员会。最后,尼古拉二世被迫妥协,承诺进行某种程度的政治改革,在杜马中建立具有投票权的立法会,向君主立宪前进一步。沙皇的改革立即引来不同的反应,有的派别感到满意,另有一些则认为做得还不够。由于反对派无法形成统一意见,政府再次掌握控制权,但现行政体正面临着潜在威胁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俄国此时正深陷于困境之中,革命的幽灵四处游荡,受累于系统性的内部问题,极度渴望现代化。日俄战争表明,军队仅有数量是不够的,品质也非常重要。俄军不仅需要有现代武器,还需要给予士兵良好的训练。在所有沿海地区,都需要驻扎有强大的俄国海军。战争的后勤要进行全面改造。或许这需要俄国变成工业化国家,或许俄国需要进一步民主化。无论俄国到底应该怎样做,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俄国是对法国有价值的盟友。 P4-5 序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世界。可是许多人却说这场战争毫无意义,是一次没有道理的错误。也许历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能证明其深远的重要性,但公众宁愿相信这场战争没有意义。为什么要打仗呢?难道不是所有人都疯了才要打仗吗?之所以爆发大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欧洲强国都对未来有自己的看法,由于各国之间有一些重大的问题无法通过和平办法解决,所以才爆发了正面的武装冲突。斐迪南大国在1914年6月28日遇刺之后,虽说奥匈帝国和德国采取了好斗的姿态,但对峙双方都没有努力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折中和谈判去化解僵局。一旦大战爆发,就难以停止,因为所有参战国都怀有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帝国野心,不愿承认失败。这不是一场终止战争的战争,而是想在刹那间解决争执。工业化国家之间用武力解决冲突,将会导致巨大的伤亡和破坏。这些强国家有比较多的人口,为了夺取胜利,只能大规模地去杀人。 那些当年参战的人可能早就死去了,但他们战争行为的后果却仍然陪伴着我们。这场战争彻底摧毁了一些传统战争原则,因为人们此前希望平民不应该被卷入流血冲突中,至少不能全面被卷入其中。当然,这场战争并非第一次人类偏离文明的轨迹。然而,这场战争确实极大地违背了人类的文明准则。世界各大洲都被牵涉进来。这场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残忍的武器和大规模屠杀办法。最令人感到恐怖的是产生了‘国防’和‘全面战争’的概念。欧洲历史上有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等,这些战争都非常残酷;但是,这些战争与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之间的这场大战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到这场大战结束的时候,欧洲用来统治世界的体系被一扫而空。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这几个曾经强大无比的大帝国都化为灰烬。虽然法国和英国可以喝下圣杯中胜利的毒酒,但国家的实力大不如往昔,国家财富和威望严重受损。战后涌现出新的强国。显然美国是个胜利者,美国在战后把自己的军事潜力转化为现实,美国的经济开始统治整个世界。日本人则变得骚动起来。虽然他们一直在外围打仗,但饶有兴致地观摩着西方强国之间进行的相互羞辱的打斗。战后,日本试图扩大在东亚的地盘,谋求建立一个东方大帝国。这场战争还释放出强大的政治势力。共产主义在潜伏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由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取得了成功,其幽灵开始四周扩散,无论是虚或是实,其影响力在这个世纪剩下的时间里向全球蔓延。在大战的尘埃中还冒出了信奉丑恶信条的法西斯主义:它把多种有害要素进行了大融合,不仅包含了种族主义和右倾思潮,还包含了数百万人在战后的困顿生活中谋求快速解脱的欲望。此外,一种被称为‘西班牙流感’的病毒还找到了自己的繁衍之地,流感在全球大流行,流感杀死的人比战场上被屠杀的人还要多。 为能再现大战的实际战况,本书着眼于大战中的军事行动是怎样展开的,而不想去涉及大战期间所有的政治运动、社会事件、艺术倾向。从本质看,这是一本特殊的历史书,仔细分析了战场指挥官所遇到的众多问题;驱使他们发动战役的战略目标;为打赢战役他们所设计的战术。从将领们的谈话中,我们能发现他们做每项决定都是有理由的,但从执行命令士兵的嘴里,我们发现命令在执行中会产生可怕的结果。本书不想把后见之明奉献给读者,而是要去反思当时的指挥员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大战是令人悲哀的,因为两个对立的大国集团都没有轻松取胜的办法。如果说这场大战是愚蠢的话,最初要开战的决定才是愚蠢的根源,不是战场指挥员做出的战术决定。无论这些指挥员如何做,总之会有数百万人在战争中被杀。这就是现代战争,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无论谁去指挥,战士的血肉之躯不得不在攻防中与各种新武器发生碰撞。虽然我们都会对战士们在4年战争中的苦难表示同情,但本书只想解释为什么战争会使人感到绝望,而不想为那些战死沙场的人制造一种虚伪的受害者情节。大战的军事史经常受到一些来自其他学科的学者的搅和,他们总是轻易地说“此人是屠夫”或说“那个举动愚蠢”,四处散布毫无意义的未经证实的言论,他们的言论放在自己的专业里都是无法被接受的。 我基本上是以英国人作战的线索来描绘大战进程的,但同时也会考虑大战的全球意义。由于本书的篇幅只有一卷,所以只能挑选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进行讲述——就是那些在理论上有潜力终止战争的战役。所以,那些针对德国的战役被优先挑选出来,因为德国是同盟国的核心力量。东线的战况,我也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因为东线具有宏大的影响力:事实上,不理解东线,也就不能理解西线。大战中有一些比较偏僻的战役,譬如:青岛战役、俄土高加索战役、北非穆斯林反抗运动、波罗的海和黑海战事、德国在北非的顽强抵抗,对这些战役感兴趣的人,会发现本书提供的细节不够,这是因为本书偏重那些对今天的世界仍然有影响力的关键战役。英国读者习惯于看到英军在战争中发挥中心作用,如果英军偶然仅发挥辅助性作用,英国读者会感到不习惯。然而,在大战前最初两年里,英国确实仅能发挥辅助作用,那时打击德国人的主力是法国人和俄国人,而英国人仅在旁边提供外围服务。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人开始发挥比较大的作用。然而,到了1917年,英国人才真正发挥了主要作用。美国人参战发挥了关键作用,虽然美军参战的时间比较晚,但一直都在扩大参战规模,终于在1918年摧毁了德国人的斗志。美军对盟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公认的事实,要加以颂扬。但是,德国人知道到底是谁打败了他们。法国人打仗的决心很大,也很顽强,是个异常危险的敌人,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英军参战才扭转了战局。除了英军在西线发动的异常有效的攻势之外,英国海军对德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海上封锁,英国陆军在1916—1917年间进行了顽强的消耗战,这些战役最后都变成留给德国人棺材板上的铁钉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英帝国仅是个配角。当然,在战争的初期,英军保证了盟军处于不败之地。但是,无论怎样看,打败德国和日本强大战争机器的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强国在二战后还发动了一场冷战,主导了20世纪剩余的岁月。大英帝国能够被称为全球第一流强国时代消失了,而其衰败的渊源就是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00万英国人丧命,这对英国来说是致命的,因为英国人再也不愿为战争去牺牲了。另一方面,战争沉重的财政负担折磨着英国经济,英国根本无法回到19世纪的巅峰状态。此外,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兴起,又进一步削弱了大英帝国控制多民族帝国的能力。在大战结束几十年之后,大英帝国终于倒下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