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过境--建筑师看世界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张振宇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振宇创作的《过境--建筑师看世界》为《三过》系列丛书一《过境》,主要为作者旅游及到国外考察的心得——以建筑师的眼光看世界,对世界一些名建筑及风土人情的点评及领悟,为对世界建筑有兴趣的人士提供欣赏“路线”提高对西方建筑的鉴赏兴趣及能力。与一般游记的区别在于:一个建筑师的心眼里的世界有哪些“与众不同”。

内容推荐

《过境--建筑师看世界》以短小文章为主,便于翻阅,插图也有新意方面,收录了《日本—在“节电中”》;《让建筑“退一步海阔天空”》;《卢浮宫啊卢浮宫——一座至今尚未定型的著名的古典建筑》;《日本—在“节电中”》等文章。

《过境--建筑师看世界》的作者是张振宇。

目录

序言

让建筑“退一步海阔天空”

孤独的埃菲尔

香榭丽舍大道上的遗感

卢浮宫啊卢浮宫——一座至今尚未定型的著名的古典建筑

但丁“廊桥”和灰鸽

罗马印象

芬兰颂

到俄罗斯去旅游的理由

莫斯科的交通

俄罗斯的“洋葱头”

无足之雕像与丑足之油画

啊,普希金

澳门目赌

目睹香港

日本—在“节电中”

在国外看同性恋

悉尼使我冲动

潇洒“慢”一回

追风康桥

试读章节

卢浮宫再一次大变动是拿破仑三世干的(1808—1873)。他增建了里歇里欧厢房,用作私人套间和财政部办公用房。卢浮宫最终建成于1857S巨,在这之后,卢浮宫才改为博物馆,并且成为世界上收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20世纪以来,随着参观卢浮宫艺术宝库的游客增多,功能不足,难于管理的矛盾日趋严重,虽然又经过几次“小打小闹”的改造,但还是情况不妙,而且状况越来越糟。问题一直延续到密特朗时代,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白天是财政部的停车场,晚上则成了同性恋者的游荡之地。它并不是巴黎城最为引以自豪的户外场所之一,唯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两块洒满垃圾的草坪、几棵无精打采的树木和以美国革命的女儿们捐赠的,并不引人注目的骑马的拉法耶特夫人塑像。”

卢浮宫内对多达七万多件艺术作品管理不善,展厅功能不全,设备运转失灵以及展厅内不能保温、保湿,陈列室[向镜框、画框上积着厚厚的灰尘,灯光暗淡,地板肮脏不堪等等,使人难以长时间逗留欣赏。其配套设施更为糟糕:“这么大的卢浮宫内,公共厕所只有两个;自助餐厅人满为患;门卫邋遢无礼。更令人无奈的还有:入口标志模糊不清,昏暗的走廊中缺少指示牌和标记;许多陈列室开放时间不统一且无规律;一进入卢浮宫就好似进了迷宫令人晕头转向。游客们在走廊中疲惫地追寻着‘三大艺术品’:米罗的《维纳斯》、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1981年5月lO曰,费朗索瓦·密特朗成为法兰西新总统。密特朗当选后就忙着手进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他的改革理论基础是:法兰西想实现法国梦寐以求的“新文艺复兴”,必须使经济复苏和文化的复苏相伴而行。他强调:“社会主义事业,首先是一项文化工程。”他对议员们说:“我们那些前任者在经济上一败涂地,其首要原因,就是文化上的衰败。”于是,密特朗从振兴法兰西文化着手以“掀起现代法国前所未有的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法国政府为此决定,在1989g: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日之前,必须完成对卢浮宫的最为彻底的改造。密特朗第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在记者招待会上许诺:把财政部迁出卢浮宫北部的里歇里欧厢房,把厢房改建成陈列室,并进行全面整修,让七万多件馆藏珍宝得以重现辉煌,并把修建后的博物馆将命名为“大卢浮宫”。

对于“大卢浮宫”计划,法国人,特别是法国文艺界,昂首以待。

尽管,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巴黎人,很少“冒险”进入卢浮宫。据统计,参观卢浮宫的每lOO名参观者中只有3.3位是巴黎人。

尽管,游客们觉得到巴黎,卢浮宫不可不去,但他们不会在里面流连忘返,他们在卢浮宫平均只待一个半小时。

尽管,卢浮宫在修缮投入上和管理维护上已经下降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水平。但是,法国人都万分看重卢浮宫,他们认为卢浮宫的历程代表着法国的历史,而历史对法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法国人曾对外国建筑师企图改造卢浮宫而群起攻之;曾对拿破仑滑铁卢败北后的外国士兵企图从卢浮宫收回拿破仑从欧战中掠夺的艺术品而大为震怒。所以,对于密特朗总统决心让七万多件艺术珍品“重见天日”的“大卢浮宫”计划,十分欣赏。

然而,我发现,我们从空中鸟瞰卢浮宫,好似一个中文“口”字下面放上一个繁体“同”字。所以,要动卢浮宫,“口斗”总是避免不了的。特别是,法国人和法国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们,一听说密特朗选用华裔美国人贝聿铭来染指卢浮宫时,更是大惊失色并大为不满。这场“口舌”之争,几乎危及密特朗总统的宝座。这也印证了尼桑的一句名言——建筑是一种权利的雄辩术。

 那么,密特朗为什么要冒险选择美国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这位现代主义大师来整修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卢浮宫呢?

 首先,因为由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的成功,使贝聿铭名誉天下。这证明了贝聿铭运用现代科技,现代设计手法和理念,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密特朗试图通过聘用贝聿铭来输入美国新鲜血液,来“拯救奄奄一息的卢浮宫,以改变法兰西在艺术界停滞不前的状况”。

其次,密特朗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先锋派的衣钵已转到纽约抽象主义者手中,世人已经不再指望在巴黎出现激动人心的新艺术。密特朗看中了贝聿铭身上具备的“两个世界的精华”:贝聿铭既可以为法国带来美国新世界的美感、效率和新技术,又可以带来中国人的慎密、稳重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通过选择贝聿铭,在感情上也可以缩小法国人对现代美国人在印象上的偏见,从而可以改善法国人的排外主义情绪,为法国今后的振兴做铺垫。然而,贝聿铭却十分明白,触动卢浮宫将会引来很大i9良风险,因为在卢浮宫的“成长”史河中,已有不少著名建筑师遭遇翻船之灾。所以,贝聿铭重复着他不会参与方案竞争,要做就由自己独揽这项重大工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强硬”的条件。对于贝聿铭来讲,提出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理由是,改造卢浮宫是当今世界上最让人觊觎的项目,而“贝聿铭正需要在这个公共舞台上亮相,以确保他在后世的建筑大师的地位”。同时,他也担心一旦他在竞争中败北,那将是“很失面子”的事情,对他的名誉将有所损失。他要志在必得,只有密特朗总统的青睐,才能使他志在必得成为可能。他对密特朗总统礼貌地、彬彬有礼地、充满自信地解释,他的职业生涯已到晚期阶段,他不会再参与任何项目竞争。在聘用贝聿铭之前,总统密特朗曾派出特使,前往世界上15个著名博物馆,向这些博物馆的馆长征询,哪位建筑师有能力主持卢浮宫的改建工程时,结果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这才使法国总统有了“直截了当”地把这项任务委托给贝聿铭的底气。1981年12月,密特朗总统在爱丽舍宫会见了贝聿铭,并决定聘用他来整修卢浮宫。要知道,这也是法国有史以来唯一一次没有通过竞争,直接授予某一著名建筑师的一项特大工程。有人认为,“这是密特朗和贝聿铭一种危险的联合”。P30-34

序言

拜读了张振宇的《过境》甚有感触。他的几篇国外游记挺有意思,写得既随意又有趣,连我这个耄耋老者,也会一口气读完,可见多么吸引人。尤其是其贝聿铭卢浮宫扩建设计一篇,可称得上环环相扣,掷地有声,精彩地描述了设计建造的全过程。尽管其中大部分素材来自美国专栏作家迈克尔·坎内尔撰写的《金字塔战役》和由刘峰主编、夏纾编著的《尊贵的回忆》等书,但经过他的再整理再筛选,加上他的“夹叙夹议”,使我犹如看了一场全屏电影,再现了贝聿铭为取得一个理想的方案,在拿破仑广场上漫步的身影,冥冥之中感受到他在观察着、思索着、推敲着的神态。卢浮宫我去过多次,晶莹剔透的金字塔令我振奋,但看了作者这篇文章后,玻璃金字塔在我心中更加明亮了。想来,作者不仅收集了不少资料,而且在参观中有所感悟,才能提炼出如此场景。他真的把一颗稀世珍宝放大了好多倍。

同样,也许由于建筑师职业的嗜好,我对另一篇关于悉尼歌剧院的文章也颇为欣赏。其内容丰富,字旬铿锵,是我见到的唯一一张有关丹麦建筑师伍重与悉尼歌剧院“缘分纠葛”的编年历表。作者巧妙地阐述了伍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机缘经历。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留下了一句语重心长又很有哲理的话——“机遇是留给那些有渴望,有想法而准备充分的人”。这也是对他自己的写照。

我和作者的名字只差一个字,他叫张振宇,我叫张振山。别人都以为我们是兄弟俩,其实不是。我毕业于天津大学,来同济教书时,他刚入校,我当了他的辅导老师。尽管我俩不是亲兄弟,但来历品性十分相似。我俩祖籍都是北方,但是不是有血缘关系就不得而知了。因我俩并非曹操等名流之辈,所以就没有家谱考证价值。不然,也许会有网民来个“人肉搜索”,追溯出我俩极有可能是张飞的后代。我俩不仅品性十分相似,并且有着许多共同点:其一,年轻时都酷爱体育,我分配到同济后在同济篮球队打了十年篮球,而张振宇一进同济,就被同济校足球队招了进去,从大一踢到毕业;其二,我俩都喜欢“咬字嚼字”,都特别喜欢跑图书市场,蹲旧书摊。购买的书籍从建筑到文学,从杂文杂记到风水探秘,从道教、儒教到佛教,真是杂乱无章;其三,待人处事嘻嘻哈哈,爽直痛快,耳根子软是我俩的特点,轻信他人,不记恨他人,喜欢“见错必究”,“仗义疏财”,“请客吃饭”。

张振宇喜欢看书比我更甚,黄的、绿的、红的、蓝的,什么书都看。我记得他在校时还是同济文学社的成员,经常给报刊写写文章。“文化大革命”时,在《人民日报》副刊上还登载过他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诗和画。正因为这些,致使他思维敏捷,文化积淀深厚。他口齿伶俐语言风趣,在建筑创作中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我佩服冯纪忠先生,不是因为他是系主任、院长,也不是因为他创建了“空间原理”的教学,而是佩服他对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具有极高的造诣和对中国文学具有深厚的根基。建筑设计到了一定深度,雅俗高低的分水岭往往体现在文化修养上。这也是为什么贝聿铭先生晚年来国内讲学,请出陈从周先生做他的顾问的原因。我想,他太需要在他的设计“田地”里用中国文化的营养来“施一点肥”。

所以,借这篇序言,我要告诫年轻的建筑师们,要想成功,就要与备类书籍结缘,青年建筑师千万不要忘记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当然,如果可能,在建筑教学中,充实更多的文化课程真的大有必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言归正传,张振宇这本《过境》,主要是记载作者在游历世界的过程中,以一位建筑师的眼光理解和评述各国的城市建筑,风土人情,乃至当今世界上日益蔓延的“城市病”。青年建筑师们也应该多跑跑国外,多学多看,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不要做“井底之蛙”,更不要当“山寨王”。也许,这也是我要为这本书写序的原由吧。

希望这本小册子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

张振山

2013年5月于上海莘庄雅士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