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军编著的《玉出昆冈》并不是历史传记,而是一部文学传记。二陆所处的年代毕竟已经遥远,对当代年轻人来说更是陌生。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二陆,理解二陆,作者选择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书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借助生动的形象表述,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对历史、对名人深切的关注和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玉出昆冈(陆机陆云评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尹军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尹军编著的《玉出昆冈》并不是历史传记,而是一部文学传记。二陆所处的年代毕竟已经遥远,对当代年轻人来说更是陌生。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二陆,理解二陆,作者选择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书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借助生动的形象表述,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对历史、对名人深切的关注和思考。 内容推荐 尹军编著的《玉出昆冈》以通俗晓畅的文字描绘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的生平。作者以大量的历史材料为基础,用文学化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二陆兄弟绚丽夺目又令人扼腕的一生,并穿插有对二陆诗文作品的精心解读,是了解二陆生平与文学成就的上佳通俗读本,《玉出昆冈》后更附有《晋书》中的二陆传记,以及《汉语大词典简编》中千余条与二陆相关的词条,供读者参考。 目录 序言 一、陆抗归里 悲中有喜 扬鞭催马横山行 梦萦九峰昆山颖 二、陆云颂祖笔下生辉 机云世族颖千秋 灵根遗芳馨万古 三、同胞兄弟 机云呈祥 多事之秋长成人 风云往事铸胆魂 四、一门忠烈 共赴国难 分领父兵牙门将 乐乡被俘至洛阳 五、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辨亡论》立文名扬 《平复帖》书归墨皇 六、退居故里兄弟共进 华亭鹤舞情如水黄耳护主山增辉 七、清泉茂林文章绮丽 兄弟伴读越四载 声溢四表复入洛 八、二陆入洛三张减价 元圃积玉放光华 太康之英显峭健 九、人情怀旧 客鸟思故 陆机感作怀土赋 陆云笑叹游宦路 十、春雪意寒 朔风送暖 二十四友受利用 机云误入圈子中 十一、风雨潇潇危机四伏 多事之秋八王乱 二陆险中求生存 十二、赵王篡位 内乱堪忧 化险为夷求保全 机云未隐有别情 十三、齐王发难 各地起兵 陆机被疑作禅文 议处获救谢主恩 十四、世势难测 重现生机 陆机文赋集大成 二陆文章壮山河 十五、天苍苍兮 野茫茫乎 天象混乱祸事壁 华亭鹤唳不复闻 十六、横云山麓 古存忠骨 魂归故乡千里路 九峰烟波万里云 十七、陆氏家族 薪火不绝 簪缨世家传文脉 伟人林立陆氏显 十八、云间二陆 天下共仰 玉出昆冈传美名 故里寻迹探古今 十九、二陆地位 大起大落 千年悲歌送风雨 二陆故里涌春潮 附录 一、《晋书·陆机传》 二、《晋书·陆云传》 三、《汉语大词典简编》词条释义引用“二陆”诗文史料摘编 后记 试读章节 残阳西斜,暮色苍茫,荒草离披,万千感慨。泣墓于横山峰峦的陆抗,悲极泪下,他陪伴父亲墓旁,一直守候到太阳落山,方身影迟缓地跨上马去,在落日余辉中前往昆山脚下。昆山,即今松江小昆山。后世以为,华亭昆山与江苏昆山县之昆山(马鞍山)重名,容易混淆视听,且华亭昆山的海拔高度仅有54.3米,便将九峰之昆山改称为小昆山。 小昆山脚下,当时有陆氏祠堂。祠堂大门前,左右各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堂门开启九扇,喻意同祖同宗,九九归一。堂内开间空阔,大气恢弘,梁架描彩如画。祠堂中央,香火缭绕。祠堂居中的两根立柱上高悬陆氏祖风家训:人莫不爱其子孙,爱而不知教之,犹弗爱也;人莫不思其父祖,思而不知奉其教,犹弗思也。 按照先敬列祖列宗,再敬三代高堂的家族礼仪规制,族中长辈行祭祀礼后,陆抗先跪拜谪传陆氏一脉十九世之各位先祖。在祖宗牌位前,他一一叩行大礼,先拜一世祖陆通,后拜二世祖陆发,再拜三世祖陆皋,依次为陆邕、陆贾、陆烈、陆盱、陆鸿、陆建、陆晔、陆璜、陆文、陆亲、陆众、陆赐、陆闳、陆桓、陆续,直至第十九世祖陆褒。拜至第二十世陆纡、第二十一世陆骏、第二十二世陆逊时,陆抗站起身,恭请九支香,三支一组,分别插入牌位前置的香炉中,一一点燃后,向曾祖父、祖父等加行三跪九叩礼。当祭拜父亲陆逊时,陆抗泪水沾襟,长跪不起,后在族人的劝扶下,拜别陆氏祠堂。 这天夜里,从犬吠三更,到鸡叫天明,只要一合上眼睛,陆抗的眼前便有九支香火若隐若现;俄顷,又幻化出九座山峰,横亘排列,拔地凌空;须臾间,又梦见他婚后不久的内人张氏从云中飘来。 《元和郡县图志》云:“华亭谷在县西三十五里,陆抗宅在其侧,故逊封华亭侯。”陆抗依稀记得,自己曾对妻子说过父辈因功最早受封华亭侯的故事。陆逊曾设营于华亭走马塘畔,在九峰十二山中操练家兵。家兵似乎得到了九峰山峦的灵气,训练有素,武艺超群,威震江东。陆逊因此更加喜欢上了九峰十二山,在其中的小昆山之巅建了一座极尽华美的亭宇,名为华亭;又在小昆山脚下,建造起华构重屋的华亭侯宅。陆逊之所以要这样做,除了华亭地域是他最早的封地外,还因为他是这一地区最早的行政长官。此外,建宅于华亭小昆山脚下,尚寄托着陆逊赤诚的怀父之情。据《吴地记》云:“汉卢江太守陆康,与袁术有隙,使从子逊与其子绩,将家迁吴,居于长谷。”当时,陆逊、陆绩虽已懂事,但年纪尚小。一来,陆康放心不下;二者,陆骏知道陆康反对袁术称帝,不惜与其开战,亦因此随之徙居华亭谷。据《陆氏家谱》记载:骏乃“汉九江都尉,迁太学博士。避袁术隙,徙居华亭谷”。华亭谷,又名长谷,位于吴郡西南,地处偏僻,山清水秀,在历代南北战事中鲜兵火、少战乱,是一个素有“小蓬莱”之称的世外桃源。 勾稽史书,华亭的别名甚多,但都以“华亭”为宗。古“华亭”得名,或传是楚相春申君黄歇在其封地吴构筑的一座亭子;或传说吴子寿梦始筑华亭,为停留宿会之所;或是海边的一个驿站,供过路旅客歇宿之处。“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自古以来,亭为驿站。从秦代到元代,在松江升府之前,未经分析的华亭土地,一直名为华亭。故,到了陆骏子陆逊、陆康子陆绩还吴徙居华亭谷时,华亭已为乡邑地方名称。 陆逊、陆绩徙居华亭谷之后,人间佳话,累传不绝。论年龄,陆逊比陆绩年长六岁;论辈份,陆康与陆逊的祖父陆纡是弟兄,陆绩是机、云的从曾祖,陆逊是机、云的祖父,陆绩自比陆逊辈长,乃叔辈中人。实际上,陆逊与陆绩,不仅情同手足、亲如兄弟,且事业上都有建树。陆逊以忠勇沉着、军功显赫而著称,陆绩以著《浑天图》、注《周易》、释《太玄》,星历算数无不通晓而闻名,他俩的功业,一并载入了正史《三国志》、《晋书》中。 回首如梦往事,恍惚间,陆抗梦见内人张氏在盈盈月光中向他翩翩走近;陡然间,又隐没于九峰雾蔼里。随后,九峰变成了九位英俊少年。……陆抗喜出望外,身心驾雾腾云,至九峰十二山中的陆氏家山“陆宝山”敬奉香火。他祈福九子,体魄如山,健风骨、壮声威,文德武功,各得其所,无愧于江东陆氏家族嗣后子孙。P4-6 序言 江南好,不仅因物华天宝,烟柳画桥,也因济济多士,人杰地灵。 三国华亭(今上海松江)陆氏,三代英风,哗晔生辉。 三国多名将,但少后继者,唯有东吴陆逊、陆抗,父子相继,身系国家安危,一个在彝陵火烧连营,大破蜀军;一个在江陵攻杀叛将,与晋对抗。 但陆氏的文韬武略,随着吴国的灭亡而泯没。陆抗之子陆机、陆云,都以文章冠世,被誉为“洛下双龙”。 对二陆,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在亡国后的十年闭门苦学、到达京城洛阳后以文章倾动一时,是载入《文选》的宏文丽辞、见于《世说》的锦心绣口。 人们也不会忘记:陆机的《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书法真迹。“国庆”一词,就出自陆机的《五等诸侯论》,不过其含义和今天并不相同。 当然,还有兄弟双双被害的遭遇,“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临终叹息。 但是,对二陆的认识,难道仅此而已?二陆有知,对这样的评价是否满意? 作为将门之子,二陆怀着怎样的抱负?驰骋文坛,能否成为他们心灵的慰藉? 童年就拜将领兵,最后却兵败战场,是纸上谈兵的恶果?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深知仕途险恶的陆机,为什么又好游权门,不惜自玷,结交外戚贾谧? 多谋善断、人称神明的陆云,为什么也难逃“穴碎双龙”的噩运? 陆机、陆云的遭遇,折射出怎样的历史环境?又体现了怎样的士人心态? 二陆兄弟的事功,固然远不及乃祖乃父煊赫,但换个角度看,他们的经历,要比父辈曲折,他们的性格,要比父辈复杂。从他们身上,或许能获得更多、更深刻的领悟。 当今,各地对历史名人的重视,已到了明争暗斗的地步。只不过所重视的仅仅是名人效应和由此产生的商品价值,至于名人本身及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则漠然视之,甚至弃之如敝屣。 但实际上,关注后者才是真正的重视。如上述的一个个问题,都应该研究,值得探讨。 可惜的是,对二陆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太少了。在历史学家眼中,他们都是文学家,在历史进程中,仅仅是“八王之乱”的牺牲品而已。而文学史家注意的,又只是他们的文采,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可喜的是,尹军先生撰写的这部二陆评传,书中所表现的,正是对上述这些问题的探究。 作为一部传记,作者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作基础,展现了陆机、陆云既绚丽夺目又令人扼腕的一生。 但它并不是历史传记,而是一部文学传记。二陆所处的年代毕竟已经遥远,对当代年轻人来说更是陌生。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二陆,理解二陆,作者选择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书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借助生动的形象表述,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对历史、对名人深切的关注和思考。 这是对乡邦先贤真诚的敬慕,是对历史名人真正的重视。这也使这部著作摆脱了浮躁,体现了价值。 是为序。 2011年5月 后记 动议撰写《玉出昆冈一一陆机、陆云评传》一书,基于以下想法:据小昆山二陆草堂工作人员反映,上山游客中不少人想买介绍二陆生平事迹的书籍,以为在别处难以买到,在二陆故里总会有收获,结果心愿未了。介绍二陆的书籍,市面鲜见,亟待拾遗补缺,以满足社会需求。二陆故里后人,理应积极主动地去做好这件事。此为想法之一。近几年,在潜心学习研究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二陆文化,渐人痴迷之境,深感顺应时代发展,更需吸收和借鉴本土优秀文化成果,以夯实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基础。此为想法之二。历史是一面镜子。二陆人生经历坎坷非同寻常,二陆文化璀璨非同凡响,走近二陆,能得到诸多有益的收获。此为想法之三。经过几年日积月累,动笔成书的欲望萌动于心。 为了成全这个动议,青丝又添几缕白发。二陆架构的文学艺术体系,博大精深;其生平往事,扑朔迷离。况且,用评传体例写二陆一生的著作国内尚无。凭自己的功力,能够远行吗?于是,去读诸葛亮的《诫子书》,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在温习古贤的教诲中受到启发,想到夹叙夹议写故事,写西晋二陆身边发生的那些人和事,写二陆情系故土、发奋勤读的高远志向;写二陆坎坷悲壮的人生经历和非同凡响的文学艺术才华;写陆氏家族一门忠烈,血脉基因源远流长…… 构思中又有新的体会:二陆文化凝聚了先贤的智慧和心血,其文化创新精神和传世经典作品具有恒久魅力。但毕竟在时间和空间上距今久远,如何才能走近经典,拉近与当代的距离,让人们从二陆那里得到心灵启迪和共鸣?想来想去,当以评传体形式较为妥贴。为了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根据机、云传记史实,加入了故事性的特色。读者只要记住了二陆的某一个故事,也就记住了一段历史。故事引人入胜,评述鞭辟人里,就能与书中人物产生心灵碰撞,收获感悟。《玉出昆冈》所载二陆评传内容,实乃松江见诸史籍以来的一段不凡经历、一个历史缩影、一幕集体记忆。 二陆文化,魅力独特,既是地域文化的丰厚沉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之无愧的精华所在。正因如此,我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年来,未见通俗解读二陆的书籍问世?也许,囿于学术严肃性和权威性,二陆生平故事和二陆文化,难以准确推衍、通俗解读;进而带来生怕失之偏颇,而有愧于古人且有损一己之誉的后顾之忧。而对于像我这样一个二陆故里的乡间业余作者来说,则少了许多瞻前顾后的忧虑。不懂的可以向专家请教,不妥的可以认真改进。勤奋学习,从善如流,以补不足,当可远行。所以,义无反顾,轻装上阵,走近遥远的二陆时代,着眼于阅读兴趣培养,轻松话说二陆,努力搭建一座古人与今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知桥梁。 心怀对本土乡贤的崇敬之情,三年前,我从古老的九峰三泖出发,划着身心为之荡漾的一叶小舟,驶入了波澜壮阔的二陆文化海洋。一路之上,饱尝追寻与探索的行程甘苦,感慨良多。好在有领导和专家学者给予热情鼓励,悉心指教,助我前行。在此,尤其要感谢南京大学中文系俞士玲教授,他撰写的《陆机、陆云年谱》一书,使我进一步理清了二陆生平头绪,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此外,松江王永顺先生主编的《陆机、陆云文集》一书,为《玉出昆冈一一陆机、陆云评传》提供了史料来源。同时要感谢2008年被上海市政府授予“白玉兰纪念奖”的日本著名书法篆刻家师村妙石先生,为本书篆刻“玉出昆冈”印章一枚。 书稿杀青之时,倒是有种无风湍湍,地脉润润,心气儿爽爽的感觉,几年孕育腹稿,终于脱胎了一个心愿:让华夏儿女和吴越子孙以及海上学子,能够读到—本相对通俗介绍二陆生平事迹的文化书籍。如此,也算在不惑之年,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建设增添了一砖一瓦。由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书中存有争议、或不妥当甚至出错的地方在所难免,恳请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