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贪官污吏如过江之鲫的社会,老百姓渴望清正廉明、关心百姓疾苦的清官、好官,陶澍就是一个这样的清官、好官。道光皇帝称他是“本朝自于成龙以来的又一值得为群臣学习的清官”。
他是林则徐的上司,曾国藩的楷模,左宗棠的亲家,胡林翼的岳父,道光皇帝的“干国良臣”。他为官清正廉明,勤政为民。道光皇帝称赞他是“本朝自于成龙以来又一值得为群臣学习的清官”。《大清良臣陶澍》以翔实的史料、流畅的笔触,艺术化地再现了晚清风云变幻的政治危局中,大清良臣陶澍忧国忧民、恪尽职守的精神品德和人生历程。本书由杨浩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清良臣陶澍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浩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贪官污吏如过江之鲫的社会,老百姓渴望清正廉明、关心百姓疾苦的清官、好官,陶澍就是一个这样的清官、好官。道光皇帝称他是“本朝自于成龙以来的又一值得为群臣学习的清官”。 他是林则徐的上司,曾国藩的楷模,左宗棠的亲家,胡林翼的岳父,道光皇帝的“干国良臣”。他为官清正廉明,勤政为民。道光皇帝称赞他是“本朝自于成龙以来又一值得为群臣学习的清官”。《大清良臣陶澍》以翔实的史料、流畅的笔触,艺术化地再现了晚清风云变幻的政治危局中,大清良臣陶澍忧国忧民、恪尽职守的精神品德和人生历程。本书由杨浩著。 内容推荐 他是林则徐的上司,曾国藩的楷模,左宗棠的亲家,胡林翼的岳父,道光皇帝的“干国良臣”。他为官清正廉明,勤政为民。道光皇帝称赞他是“本朝自于成龙以来又一值得为群臣学习的清官”。 陶澍(1779-1839),湖南安化人。字子霖,号云汀。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山西、福建按察史,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两淮盐政,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谥“文毅”。 他办漕务,创海运;治盐政,行票法;饬吏治,除弊政;修水利,杜河患;禁鸦片、强海防……殚精竭虑,终至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他是湖湘理学经世派的实干家,清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理财家、诗人和爱国者。清末著名的清流家张佩纶评价道:“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为第一。” 《大清良臣陶澍》以翔实的史料、流畅的笔触,艺术化地再现了晚清风云变幻的政治危局中,大清良臣陶澍忧国忧民、恪尽职守的精神品德和人生历程。 作者杨浩写的这本《大清良臣陶澍》,所涉主要事件,及时间地点和重要人物,基本上是根据小淹镇政府提供的《陶澍生平大事年表》,与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的《陶澍集》,经核定后撰写的。 目录 第一章 业农世家幼承庭训 天资聪慧山村神童 第二章 两情相悦洞房花烛 锐意功名跻身仕林 第三章 京官释褐受职翰林 消寒诗社砥砺学行 第四章 书院教谕经世致用 以身作则奖掖后进 第五章 天子近臣陈民疾苦 巡视江南整治漕务 第六章 治行川东整饬吏治 力清私盐造福民众 第七章 按察山西勘决积案 青云直上主政安徽 第八章 智斗权贵赈济灾民 防杜河患兴建社仓 第九章 巡抚江苏改革漕政 海运漕粮如履薄冰 第十章 疏浚吴淞督率认真 微服私访终除恶绅 第十一章 总督两江务实勤政 惩办盗匪出奇制胜 第十二章 兼理盐政改行票制 设谋制枭干国良臣 第十三章 疏浚河道建功河务 推广早稻教民养民 第十四章 货币改革统一钱法 整军经武加强海防 第十五章 印心石屋御书千古 爱才好士兴办书院 第十六章 烟毒弥漫禁弛论争 严禁鸦片法厉怀柔 第十七章 绥疆锡祜积劳成疾 长逝江宁生荣死哀 后记 试读章节 陶澍的母亲黄翠兰有个同宗住在河曲溪洪崖坪,叫黄崇榜,字殿元,也是一个熟读诗书的人。他为人忠厚,克勤克俭,“生平无一漫语,无一诡步,古貌古心,望而知为长者”。他家道比较殷实,生有三子一女。子叫德商、德尚、德乔。女德芬,排行第三。殿元公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其母亲陶太夫人29岁守寡,“茕茕抚孤自成立”,其“芝蕙之质,秉于生初;松柏之操,光于里党”,受节孝旌表。当时,黄德芬刚刚一岁,其弟弟黄德乔出生了,没有奶吃。黄德芬只好由祖母陶太夫人带着,每天以米粥喂养她。 陶澍的母亲回娘家,必经过黄崇榜家门口,陶太夫人每次都到门口迎接她,用茶水慰劳她,俩人很是谈得来。 有一次,陶澍的母亲路过陶太夫人家,进去喝茶,待大家坐定后,德芬便站在祖母身后给祖母捶背。这时,邻村的吕三爷也从陶太夫人的家门口经过,陶太夫人便招呼他进屋喝茶。这吕三爷精通星相卜筮禽道诸术,在乡里小有名气。他进到屋里,见到陶太夫人的孙女长得亭亭玉立,不觉一惊,仔细观察后,对陶太夫人说:“此女日后当受一品封。” “吕三爷,承您老人家吉言。只是我这个孙女跟着我长大,吃苦不少,日后能受一品封,您老人家是说笑吧!”陶太夫人一边奉上茶一边说。 “日后定见分晓!”吕三爷一边喝茶一边说。 吕三爷看了一眼陶澍的母亲,便对她说:“陶嫂子,你是有福气的人,只是寿数不济,不要太操心劳累……” 陶太夫人和陶澍的母亲只管听吕三爷说,都没当一回事。 没过多久,就是乾隆五十五年的端午节,陶澍的母亲黄翠兰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家里千方百计筹钱治病,总不见好转。陶澍的祖母李太夫人对人说:“黄氏媳妇对我好,能领会我的意思办事,这病了两月总不见好,怎么办?”心急如焚,也病倒了,没多久竞先撒手仙去了。陶澍的母亲想起床视丧而不能,几次用手支床欲起而跌倒。陶澍也只好辍学回家,服侍母亲,拖到农历十一月十七日,陶夫人溘然仙逝了。不幸准了吕三爷的话。母亲的去世,对陶澍打击很大,他长时间沉浸在痛苦之中。 陶必铨家失去了这么个当家人,生活就过得更艰难了。陶澍只能辍学在家干活,既要挖土种菜干农活,也要烧茶煮饭干家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 一日,吕三爷路经陶家,进去与乡贤公喝茶聊天,见陶澍一身泥土从地里回家,惊曰:“此天下贵人也,虽早年贫困,日后交印堂运大佳,惟木形人不及享耄期,然已足矣!”并念出四句偈语: 玉勒金鞍照地光,驼裘珠帽绣文章。 平明上马归来醉,他日清朝作栋梁。 乡贤公并没在意,不想后来则准了吕三爷的话。 一年以后,陶澍才又随父亲到益阳曾润攀家,一边干活一边读书。 这天,陶澍坐船从安化去益阳,船泊桃江修山时,上岸散步。 修山附近有座舒塘私塾,陶澍步人其内参观。私塾的先生见他的穿着打扮有些穷酸,便想奚落他,,出对曰: 修山山高,不落无名小鸟 陶澍见塾师以貌取人,回敬道: 舒塘塘浅,怎藏有角蛟龙 塾师见陶澍年少才高,非等闲之辈,连忙热情相待。 到了乾隆六十年,陶澍已长成了一个很帅气的大小伙子。这日,他从益阳回来去外婆家,路过陶太夫人家,便进去看望陶太夫人。陶太夫人几年不见陶澍,见他长成这么个大小伙子,个子高挑,体态匀称,一头柔软的黑发编成一个大辫子拖在脑后,印堂宽阔,白皙的面颊丰满红润,鼻梁骨笔直,一对机警的眼睛炯炯有神,一双上翘的嘴角,特别富于表情,热情大方,风度潇洒,心中油然生起一股喜爱之情,并表露了要将孙女许配给他的意思,忙把孙女德芬叫出来相见。陶澍见到德芬,几年不见,已长成大姑娘了,她头上几绺乌黑发亮的刘海短发从额头披下,显得鸭蛋形的面孔更加红润,眉心上方一颗小红痣,似乎比以前长大了,那一对机灵的大眼睛,明镜一般,好像什么事情,经过她这对眼睛都可以看得透彻。她穿着一身浅蓝色的布衣布裤,背上拖着两根辫子,脸上没有一点脂粉,也没有任何修饰,可是朴素天然,出落大方,保存着农村少女的那种自然风韵。 陶澍回家向父亲禀报了这件事。乡贤公立即请媒人去说合此事。媒人来到黄崇榜家,黄崇榜夫妇早已遵照陶太夫人之意,用红纸写好了女儿德芬的生辰八字,只等陶家媒人到来。媒人说了陶家求婚之事,黄崇榜夫妇一口应承,立即送上红纸庚帖,俗称“八字”。媒人见此事如此顺当,立马回陶家禀报。陶家请算命先生将男女双方的“八字”对合,按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推算,结果大吉。双方便商议定期订婚。陶家则按选定的日子叫陶澍跟随媒人到女方家送去聘礼,也叫彩礼,在安化叫“扎庚”,黄家则设宴,第一次招待这第一次登门的女婿,女方向男方回赠手巾、鞋帽。随后,女方家数人到男方家问名做客,陶家摆筵席招待,女方走时男方打发“红包”。这门亲事也就正式订下来了。这以后,德芬常受陶太夫人的指派,给陶家送一些腊肉或鸡、鱼过来。德芬只要到陶家,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才回去。 这年,乡贤公找了一个叫张氏的做继室,维持家计。并把儿子陶澍送入县学。 这年,陶澍18岁,参加县学考试,考上了县里的秀才。湖南学正石韫玉在陶澍的答卷上批曰:“清新,无半点尘氛气。” 嘉庆三年冬,在陶、黄两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启媒”、“报日”、“解礼”等诸多程序后,21岁的陶澍和黄德芬结婚了。 这天黄府嫁女,陶府收媳,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都来喝喜酒。 黄崇榜家只此一女出嫁,况且家道富裕,嫁妆自然丰裕:一色的红漆衣柜、衣箱、碗柜、桌椅板凳,一应俱全;床上的棉被、床单、枕头,三铺三盖,一件不少;还有双人抬的食盒中装满了吃的,一人挑的箩筐中装满了用的,衣箱中装满了穿的,黄家女儿到陶府的生活所需均准备好了。陶太夫人还特意在箱子里放了四个十两的银子压箱角。按照安化的习俗,父母亲是不送亲的。先一天,父母亲已领着女儿举行了“告祖礼”,向祖宗叩拜,并教育女儿婚后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孝顺长辈,为家庭争气。由德芬的兄弟作为伴轿的送亲队伍也组织好了,只等陶府的接亲花轿一到,送亲队伍便可启程。 陶必铨家尽管家道清贫,仍然请了打锣鼓的、吹喇叭的、放鞭炮的,四人抬的花轿到黄府接亲。新郎陶澍,身穿一袭青绸蓝缘的长袍,胸前佩戴一朵红绸扎的大红花,丰采俊朗,伴轿而行。来到黄府,鼓乐齐鸣,身着红色喜服的新娘,由爱人有身孕的亲长背出闺房,向祖先作揖辞堂,然后上轿,由媒人上锁贴封,封曰:“金花诰封”。 花轿到达陶府门前,有一厨师手提雄鸡拦轿,以雄鸡血“压煞”后方准花轿进门。然后新郎新娘举行“庙见礼”,俗称“拜堂”。在堂屋中的贡桌上,点燃红蜡烛一对,摆上祭品,新郎新娘并立堂前,由礼生唱礼,读庙见文,意为禀告祖先,嗣函按礼完婚,祈求祖先保佑,子孙繁衍昌盛。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祖宗、父母,引入洞房,喝交杯酒。接着大开“喜宴”,招待来宾。晚上男女青年闹洞房,至深夜方散。 陶府的新房虽然简陋,但也布置得喜气洋洋,门框上贴了红纸写的婚联,窗上贴了红纸剪的窗花,墙上一个大红喜字高高贴上,桌上一对龙凤花烛高高点亮,当陶澍和新娘子拜完天地送人洞房,那新娘子的红衣服、红盖头,映得整个屋子都红成了一片。洞房花烛夜乃人生之乐事,新婚夫妇更是恩爱有加…… 陶澍结婚后仍跟随父亲在外读书,家计全靠德芬维持。“家常缺食,即得食,夫人必先进其夫弟子溍,而后啜其余。”她不仅对弟妹关爱有加,有吃的先给弟妹吃,而且十分孝敬公婆。她待人宽厚,处事勤俭,团结家人,和睦邻里。后来黄德芬果真受了一品封,准了吕三爷的话。正是: 命里有时终须有,婚姻配对有缘人。P23-27 后记 当你打开中国地图,会惊奇地发现湖南省的边界线形似一个面朝西的人头像,洞庭湖和湘、资、沅、澧四条江水像人头的大脑和筋络……不难想象湖南是一个地灵人杰、英才辈出的地方。 三湘四水孕育了历代许许多多的湖湘精英,陶澍就是其中之一。 陶澍何许人也? 陶澍是清朝名臣。他是林则徐的上司,曾国藩的楷模,左宗棠的亲家,胡林翼的岳父……道光皇帝称赞其是“干国良臣”。 陶澍,字子霖,号去汀,晚年自号髹樵,又号桃花渔者。清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生于湖南省安化县小淹镇陶家湾的一个农民家里。从小随父勤工俭学,嘉庆五年乡试中举,嘉庆七年会试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户部、吏部给事中,川东道台,山西、福建按察史,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及至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和两淮盐政,并兼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江南江西军务。 陶澍一生纵跨清王朝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官清正廉明,勤政为民,自京官释褐,至封疆大吏,三十七年间,无不恪尽职守。他办漕务,创海运;治盐政,行票法;饬吏治,除弊政;修水利,杜河患;禁鸦片、强海防……无不尽心竭力。终积劳成疾,于道光十九年六月初二病逝于两江节署,享年62岁。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照尚书例赐恤,入祀贤良祠。 对于陶澍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去研究他,去写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也是湖南安化人,老家塘九溪离陶澍老家小淹不到四十公里。陶澍被安化人奉若神灵,百谈不厌。我的母亲在旧社会只读了三年私塾,但她能看书写字,还特别喜欢看历史人物故事书,喜欢听别人讲历史人物故事,然后喜欢讲给别人听。只是因农村医疗条件太差,她过早故世了。我从小就听她给我们讲陶澍的故事,百听不厌。后来,我在小淹安化三中读了三年初中,每次到校或回家必从文澜塔旁过,且参观过位于沙湾村的陶澍陵园。耳闻目睹,潜移默化,陶澍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其次,我的母亲经常给我们讲祖先汉太尉、人称“关西夫子”杨震的故事,传“四知堂”的清白家风,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灌输的是痛恨贪官污吏、崇拜清官的思想。特别是有件事让我至今不能忘怀。那是我上中学时,我家人口多,劳力少,是生产队的“缺粮户”,公社里有个姓夏的干部来收摊派款,我家一时拿不出,他就强行把我家养的一口肥猪赶走了,并听说,这头肥猪被他们杀了分吃了。这头肥猪,是我母亲为我筹措下学期学费而喂的。猪被强行赶去了,我下学期的学费也就没有了着落。当时夏干部的凶狠、父母亲无奈的场景,经常会出现在我的眼前。后来,上了大学,走入社会,经历的事情多了,读的书也多了,更加认识到历朝历代,两袖清风的清官寥寥无几,而贪官污吏则多似过江之鲫。陶澍是一个清正廉明、关爱百姓的好官,连道光皇帝都称他是“本朝自于成龙以来的又一值得为群臣学习的清官”。 特别是他“出自草茅”,“自祖父以上耕读相承,未尝出仕,绝无攀援”,完全靠自己奋发努力,从一个偏僻山村家境贫寒的农家走出来,勤工俭学,学而优,优而仕,最终能进入清代政治统治中心,官至两江总督,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单纯谈他为某种运气所助是很难说通的。应该说与他自幼聪颖好学、虚怀若谷、坚毅向上的精神,直至当官后能勇于任事、敢于负责;勤于任事,任劳任怨;善于任事,有胆有识;廉于政事,克己奉公的品德作风和承上启下、锐意开拓的举措均有很大关系。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陶澍的一生,为学勤奋,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他在江南所进行的漕粮海运,改纲盐制为票盐制等,都是震动当时朝野的大事。至于兴修水利、革除漕弊、整顿仓储、赈恤灾民等举措,全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不胜枚举。他所管辖的两江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江苏三省,原是河漕、兵农、吏治、水利、海塘等繁剧难治之地,但在他和下属、幕僚的治理下,竟然成为了经济繁荣、改革成绩显著的先进地区。他是中国古代史上一名卓有成就的改革家,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是一位标志着封闭的、封建的古老中国走向开放、走向近代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清末著名的清流家,恃才傲物,目无余子的谏官,被称为四大名御史之一的张佩纶对陶澍十分推崇。光绪五年十月二十一日,张佩纶与湖广总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饭后议论人才时。一致认为: “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陶澍)为第一。其源约分三派:讲求吏事、考订掌故,得之者在上则贺耦庚(贺长龄),在下则魏默深(魏源)诸子,而曾文正(曾国藩)总其成;综核名实,坚卓不回,得之者林文忠(林则徐)、蒋砺堂(蒋攸)相国,而琦善(静庵)窃其绪以自矜;以天下为己任,包罗万象,则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直凑单微,而陶(澍)实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也。今左恪靖(宗棠)虽大功告成,而论才太刻,相度不宏,绝无传衍衣钵者。闻阎丹初(敬铭)得其精,而规模太狭;李少荃(鸿章)学其大,而举措未公,不知将来孰作嗣音也。”(张佩纶《涧于日记》) 陶用舒教授说:“二张学识渊博,造诣极深,史才史识,都属一流,而且平生自恃甚高,不畏权势,正直敢言,言必有据。他们品藻古今,臧否人物,既不轻许时人,也不厚待古人。他们在评论道光至光绪半个世纪以来的人才时,共列举了十一位贤才,首推陶澍为第一。”(陶用舒《陶澍评传》)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但在众多杰出人物中,陶澍是一位颇具特色的人物。他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理财家、诗人和爱国者。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有才干、有政绩、有德望的历史人物,则长期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研究他的人少,写他的人更少,书店的书架上很难找到写他的书。近来,电视台偶尔提到他的名字。这大概是由于,他生于清代前期的最后年代,卒于鸦片战争前夕,死不逢时。现代史学家将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时间分段放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研究清代者往往偏重于清朝的康、雍、乾盛世,而研究近代史者又往往忽略鸦片战争前发生的史事。因此,陶澍被冷落了。加之一些政治因素,因为对某个人物的过度推崇,使其他人物被忽略了。如林则徐在江苏的业绩,因其在鸦片战争中的显赫地位和重要作用,忽略了他是在总督陶澍领导、指示和商议下共同完成的史实;更有甚者:漕粮海运是陶澍倡行的,林则徐当时在家“丁忧”没参与,并有诗为证,而有人则硬说是林则徐做的。 陶澍对近代湖南人才l群体,大都有荐举提携之功,实处于其中的领袖地位。如贺长龄、魏源、黄冕、胡林翼、李星沅、左宗棠、谢振定、唐仲冕、严如、李在青、何凌汉、唐鉴、贺熙龄、何绍基、汤鹏、罗泽南、曾国藩、江忠源、刘蓉、李续宜等人,都与陶澍或有很深的交谊、或有不同程度的交往、或曾得到过他的帮助、或受到他的影响。自陶澍始,湖南人才和全国各地人才加强了联系和交流,这点也应引起有关史学家的关注。 我写的这本《大清良臣陶澍》,所涉主要事件,及时间地点和重要人物,基本上是根据小淹镇政府提供的《陶澍生平大事年表》,与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的《陶澍集》,经核定后撰写的;不详之处也免不了道听途说之辞。 但是有人说,陶澍少时曾聘一黄姓女子为妻,该女子嫌贫爱富,愿为吴姓富户做妾,黄父见利忘义,以婢女代嫁陶澍。这纯属无稽之谈。陶澍在《处士殿元墓表》中称颂岳父为长者,并非见利忘义之人。况且,当时安化山中的富户,不过是一些自己都吃青菜豆腐的小财主,陶澍少年入学,在乡里很有名气,前途不可估量,世家小姐求之而不得,怎会弃之而做小财主之妾? 更有甚者,说陶澍在总督任上,错斩一个姓严的,其子要取陶澍的人头祭父,道光皇帝恩准了。陶澍死后,陶家人备了四十九口棺材,企图蒙混过去。然而严子仍开棺取头而去。陶家人只好做一金头纳于棺内,为防人盗墓,四十九口棺材四面八方秘密埋葬。事实是陶澍死后乃奉旨埋葬,十分隆重。现小淹沙湾有陶澍墓供人拜谒。 上述两事实属杜撰,不可取而不取。 本书所涉参考文献有《清史稿》、《陶澍集》、《陶澍评传》、《陶澍在江南》以及曾国藩、林则徐、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的传记资料等,还有一些请恕难一一列出。我在这本书中引用了一些陶澍的诗文,文中一些加引号而未注明出处者乃陶澍原文,以有益读者朋友更深层次地了解陶澍。本书的写作从收集资料、阅读研究,到写成此稿,历时数年,期间得到了罗立群、李德辉、王杏珍、马登良、方永定、刘经明等同志的帮助,特别是我的姨父,原益阳市文史办主任蔡阜寅老先生对我的写作有诸多指导,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人的认识是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深化的。由于资料的短缺及本人的学识水平所限,本书错漏难免,请读者朋友权当“故事”来读,并欢迎批评指正。 杨浩 2011年于珠海浩字书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