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Lady的这本《柔福帝姬》根据宋朝真假公主柔福帝姬的历史疑案展开想象,以北宋靖康年间二帝被掳至金为背景,描述了一个亡国公主的一生,借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这样一位身份特殊的女人,关照国难家仇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和撕裂,以细腻的笔触谱写了湮没在破碎山河间的一阕悲歌,颇能引人深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柔福帝姬(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米兰Lady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米兰Lady的这本《柔福帝姬》根据宋朝真假公主柔福帝姬的历史疑案展开想象,以北宋靖康年间二帝被掳至金为背景,描述了一个亡国公主的一生,借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这样一位身份特殊的女人,关照国难家仇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和撕裂,以细腻的笔触谱写了湮没在破碎山河间的一阕悲歌,颇能引人深思。 内容推荐 《柔福帝姬(上下)》由米兰Lady所著。 《柔福帝姬(上下)》讲述了: 北宋靖康年间,宋徽宗第二十位女儿柔福帝姬与同父异母的九哥赵构自小结下一段特殊的情谊。 靖康之乱,两位帝王及柔福被掳。 建炎四年,柔福帝姬自金国逃回,赵构很快发现这个柔福与他当年在华阳宫遇见的妹妹全然相异。她依然美丽,但却长成了个妖魅一般的女子,有意无意地挑拨着他对她的暧昧情愫。 她到底有过怎样的经历? 她的出现,给赵构乃至整个后宫朝野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震动,从而揭开了一幕幕血泪往事…… 目录 序·造塔成焰成哪般? 自序 楔子 第一章 康王赵构·华阳花影 第二章 宫女婴茀·棠棣之华 第三章 才人婴茀·未央月隐 第四章 吴妃婴茀·鼙鼓惊梦 第五章 高宗赵构·篷窗睡起 第六章 驸马高世荣·硕人其颀 第七章 驸马高世荣·蒹葭苍苍 第八章 陈王宗隽·雪来香异 第九章 完颜宗隽·雁断山南 第十章 完颜宗隽·胡沙春浅 第十一章 完颜宗隽·玉壶冰清 第十二章 陈王宗隽·桐阴委羽 第十三章 太后韦氏·明妃遗曲 第十四章 高宗赵构·此花幽独 番外·素衣微凉 跋·人情老易悲如许——读《柔福帝姬》 跋·一曲哀感顽艳的悲歌 试读章节 上卷 哲宗赵煦崩后,向太后在神寒赵顼诸子中选择了第十一子赵佶为帝,这便是赵构与柔福的父亲徽宗。赵佶深受其姑夫、贤惠公主驸马王洗影响,从这位汴京风流才子那里继承和发扬了三大爱好:绘画、蹴鞠和食色。他号称继承父亲赵顼与哥哥赵煦的遗志,像他们那样推行新法以强国,但借皇权之便及时行乐的热情很快胜过了即位之初的满腹壮志。他做不到如父亲赵顼那般锐意改革不事游幸,而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寻花问柳上的造诣就远非父亲可比。他为数众多的妃嫔共为他生下三十一个儿子和三十四个女儿,赵构是第九子,柔福是第二十女,同父异母,在偌大的宫廷中照理说应像其他皇子与皇女那样,各自与自己的母亲居住,甚少有接触的机会,虽有兄妹名分,关系却大多是疏远的,即便相逢也未必相识。 但是,柔福对赵构来说却与别的妹妹不一样。自她诞生之日起,他便很清楚地意识到了她的存在。 赵构记忆中的母亲韦氏是位非常温柔娴静的女人,像后官许多女人一样,以一种仰视而崇敬的态度卑微地爱恋着他的皇帝父亲。她常常在黄昏之后立于所居庭完之中赏园圃内的春兰秋菊,目光却不时有意无意地飘出影壁朱门,似在寻觅某人的身影。往往如此一站便是许久,直到月上柳梢,目中的希望渐渐燃尽。 长大之后,赵构开始明白了母亲赏花的含义,也看懂了她并不受父皇宠爱的事实。与父皇别的妃嫔比起来,母亲缺少能吸引他的优点。出身不及王皇后,姿色不及大小刘贵妃,口才不及乔贵妃,“资历”不及王贵妃与后来被册封为后的郑贵妃,若真要寻值得一提之处,母亲惟剩的便是那寒微出身造就的一脉温顺的性情了,可是这在一身风流才子习气的父皇看来却也未必是什么亮点。 在众妃中,赵佶尤其宠爱王、郑二贵妃,她们起初是侍奉向太后的宫女,因聪明伶俐又乖巧,颇得太后欢心,太后遂命她二人为慈德官内侍押班,赵佶还在做端王时,每次入官向太后请安都是她们代为传报。赵佶见她们姿容娇艳妩媚,人也聪慧而善解人意,便有了爱悦之意,时时与她们眉目传情。这一切向太后都看在眼里,待赵佶即位之后就把她们赐给他为妃。 也许在两人之中赵佶更爱郑贵妃一些,所以在元配王皇后崩后即册封郑贵妃为后,但对王贵妃的宠爱也绝非普通官人可比。王贵妃所育儿女不少,她先后生下郓王楷、莘王植、陈王机及惠淑、康淑、顺德、柔福和贤福五位帝姬,柔福生于政和二年,是王贵妃的第四个女儿。 赵构的母亲韦氏只生了他一个孩子,而且,这已经是很意外的结果了。她起初只是服侍郑皇后的宫女,与皇后阁中另一宫女乔氏十分要好,两人遂结为姐妹,并约定若以后谁先获皇上宠幸必为他引荐另一人,共享天子恩泽。后来还是活泼喜人能言善道的乔氏先吸引了赵佶的目光,得宠之后她一路升至贵妃,而她也并未忘记当初誓约,在赵佶枕边说尽好话,劝他纳韦氏为妃。这事对赵佶来说自然何乐而不为,不过临幸之后转头便忘,只给了韦氏一个毫无地位可言的“平昌郡君”的封号。幸而韦氏颇有运气,寥寥几夕侍寝之后便怀了身孕,并于大观元年生下了赵构。 韦氏此后一生的尊荣全由此子带来。 因生了赵构,她很快被进封为婕妤。随着赵构的成长,赵佶逐渐发现这个儿子有不同于其他诸子的智慧与胆略,于是对他的母亲也格外施恩,再进封为婉容,不过韦氏的地位始终难与其余宠妃相比。 赵构第一次感觉到这点是在政和二年母亲生辰那天。 那时他年仅六岁,但异常早慧的他已能清楚地记住那日发生的事,并在将来的几年中理解了这事透露出的讯息。 当他父皇赵佶黄昏之后果真走入母亲韦婉容的庭院时,韦氏竟全然没反应过来,一时忘了请安,只愣愣地望着她的皇帝夫君,木然呆立,不发一言。直到赵佶笑着对她说:“韦娘子可是不认识朕了么?”她才满面晕红地拉着儿子赵构施礼。她习惯了黄昏后的无望的等待,却早已忘了若真等到了人来的时候她该如何面对。 随后的她笑得仓促却喜悦。她的玉颜在时光的流逝中悄然暗淡,此刻由衷的欣喜终于给了她重焕容光的机会。多年以后赵构仍然记得很清楚,母亲那时目中闪现的神采是他从未见过的。那日的母亲异常美丽,在父皇命人点亮的华灯光线之下,她温柔地依在父皇身边,听他语笑晏晏,间或轻轻抬目视他,脉脉含笑。 她的笑容在赵佶不经意地说起一个事实时忽然有凝结之感。他说:“朕记性真是不好,若非乔贵妃提醒,险些就忘了今日是韦娘子生辰。” 但是,她那一瞬间的失望神色很快消失,重又微笑开来,连声谢官家的眷顾垂爱和礼物赏赐。后来赵构猜测,也许,母亲是很清楚,能在生辰之时得到皇帝的临幸已是意外之福,她本无资格计较这个恩典是发自他本心,还是在别人劝说提醒之下出于怜悯施舍才施于她的。 可是她这难得的幸福时光也并未持续多久。那晚生辰宴席未罢,便有王贵妃的宫女跑来禀告王贵妃即将早产的消息。 。 王贵妃本次预产之日是在五日后,没想到竟会在这日便出现早产迹象。宫女说贵妃似乎深感痛楚,恐是难产。 赵佶闻声大急,立即起身向外走去,连向韦氏道别都没想到。韦氏也惶然站起,不敢挽留,只默默一福恭送。倒是赵构追着出去拉住了父皇的衣服,对他道:“今天是妈妈的生辰,爹爹必须走么?还会回来么?” 赵佶低头和言道:“爹爹现在必须去看看。一会儿会回来看你和你妈妈的。“ 然后决然离去。这晚再也没回来。 赵构与母亲对着残席等至深夜,才有官人来报:“王贵妃生下一位小公主,官家很喜欢,又见贵妃产后虚弱,所以留下照料,请韦娘子不要再等了。” 赵构闻言再问母亲:“爹爹是不是不来了?” 韦氏默然片刻,然后轻轻把他抱起,微笑着对他说:“你又多个妹妹了,喜不喜欢?你爹爹要照顾你的新妹妹,所以今天来不了了。但是没关系,我们不可以怪他。” 从此赵构便记住了,他有一个生于政和二年,与他母亲一天生日的妹妹。 政和三年,赵佶仿周朝称公主为王姬之旧制,改称公主为帝姬,用二字美名替换以往的国名封号,郡主称宗姬,县主为族姬。 赵构记得那个妹妹的美名是从乔贵妃口中听来的。某日乔贵妃前来与韦氏聊天,其问谈起王贵妃的女儿时忽然很有兴致地说:“姐姐见过王贵妃的四女儿么?就是跟姐姐一天生日的那个。长得真是玉雪可爱,而且一见人就笑,也不怕生,甚是可人。官家赐她美名为柔福,是所有帝姬中最好听的了。” 韦氏一听也笑着说:“真的么?那我什么时候也去看看,顺便准备点礼物送给她。”P3-5 序言 《柔福帝姬》这本书的作者署名为米兰Lady,自我介绍说:“就是一个写字的女子,喜欢与米兰有关的事物:米兰城,AC米兰,那种叫米兰的花和这个笔名米兰。”我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不特别提出米兰大教堂? 我在米兰游览过,去了直奔米兰大教堂。那是世界第三大的天主教堂。从1386年建造到1500年才终于建成。世界上有哥特式尖塔的教堂多矣,一般都只有一个到几个尖塔,但是米兰大教堂却造出了153座尖塔,密密的尖塔仿佛一片蹿天的火焰,因此俗众称它为火焰大教堂。在米兰大教堂外面的广场上,我调换距离和角度反复欣赏,心里不住地想:这位设计者,为什么要造塔成焰、密集一片?是什么样的激情,促成了他非这样不可?他想留给世人的,除了视觉上的冲击,究竟还有什么朝着灵魂而去的启示? 米兰Lady的历史小说《柔福帝姬》篇幅浩荡,有65万字,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作者提笔前写作中一直在读正史、查资料,但到头来却还是任凭自己的想象力在历史资料的大框架的留白处狂放驰骋。整部小说的叙述风格仿佛苏绣,针脚细密,色彩斑斓,在从容不迫中,却又有内在的焦虑忧伤与孜孜砣砣的追问探究在燃烧,确实,很像米兰大教堂。我掩卷后不禁喃喃低问:造塔成焰为哪般? 你写历史小说,为什么偏选择宋朝的靖康之难这一段?既写这一段,怎么又把亡国之君和胜利之王都作为配角设置,偏选择柔福帝姬这样一位在正史上无足轻重的小女子来当大主角?既把她当成统领全书的中心人物,怎么又非把她的命运写得那么诡谲凄楚? 显然,米兰Lady自有她的道理,但她并不把那内在的“心灵命令”直接宣示出来,她只负责用文字呈现出一座密集着火焰尖塔的恢弘宫殿,她让我们自己通过进入其中徜徉,去品味,去体察。 《柔福帝姬》是先在网络上一段段贴上去,先有网上读者,然后才终于完成,再加润色,才印制成纸质书籍的。这看起来只是个技术性问题,实际上,这样的发表过程本身,昭示着一种新的文化正在我们这个处于转型期里的社会里蓬勃生成。 新的生命,不仅意味着具有新鲜的生理结构,必须懂得,新的心理结构,新的情感结构,新的思维和新的追求,都在老中青幼共享的这个时空里生成,当然也就生成着新的文化,包括新的小说,新的历史小说。新鲜不能万岁,万岁也就远离新鲜了,但所有得以延续的事物,在不断更新的过程里保鲜,则是铁的规律。《柔福帝姬》是新鲜的。它的最大优点,我以为就是留有余地。怪不得米兰Lady说她喜欢米兰的事物,却并不特别提出火焰大教堂来。 后记 1.阅读 读完《柔福帝姬》定稿,已是2005年的立秋。两年前我在天涯论坛上打开《柔福帝姬》的第一段时,初夏的绿荫正从容地铺开;现下窗外槐花簌簌飘落,结束和开端仿佛相隔未远。而其间是倏忽两年。两年的时间,足够一个人经历一些浮沉和变迁,与一些人相识,又与一些人失散。在这个缺乏耐心的时代,发布于互联网的小说不是快速湮没被人遗忘,便是快速付梓实现商业价值,《柔福帝姬》经历两载终成完璧,算是一个异数。两年以来,有过网友蜂拥顶贴讨论的热闹,也有过作者辍笔锁贴的沉寂。当时那个初夏,恐怕没有人想到我们将会经历两年的光阴,在互动和内省间沉静地日臻成熟。 在以互联网为发布媒质的业余小说作者中,米兰是个相当传统的特立独行者,素材严谨,文字繁密,不厌其烦地润色推敲,并非激情之下一挥而就的即兴写手。同时她又是个互联网时代的作者,秉承共享和交互的精神。《柔福帝姬》连载帖子往往成为天南海北杂谈的沙龙,不同知识背景的网友自由地发表对人物、情节、文字的意见,从历史背景的考据,结构的设计乃至宋时器物风俗,无所不谈,她的帖子往往是一个热闹的沙龙。米兰是一位热忱谦和的沙龙主人,而又保持着创作的独立意志,旁人雄辩的说辞和殷勤的阅读期待并不能真正左右她的写作,作为读者,我不能完全了然互联网上的交互对米兰的创作起着何种重要和微妙的影响,她决不是一个闭门著书的传统小说作者,但也并非为了网络声名和在线阅读快感而创作。她在交流中保持着一定的沉默,她的写作既是自己的一种探索,又是与众人共享的经历——令人想到罗兰·巴特所谓写作的理想形态:既被动又主动,既善于交际又独善其身。 《柔福帝姬》是一个过程,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很多像我一j羊的读者,在经年辗转间记挂着这个故事,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上线阅读,此时此处我默然回想,两年来的纷繁世事恍成背景,环绕着《柔福帝姬》的阅读记忆。重读整个故事,更有一番厚积薄发的滋味,岁月沉静地渗入了小说,文字内外的历程微妙地互动着,时光流逝,有些谜语被我们猜中了,有些却始料未及,惊喜变成感慨,滑稽变成悲壮,漠然经行变成黯然凭吊——《柔福帝姬》之主旨并非爱情的哀伤,也并非时代的兴亡,却是人生的变迁,它叙述着成长或衰败的过程,无情或无常之间,又反现出生命的缱绻和永恒。 2.虚构 因此,《柔福帝姬》不是严格的历史小说,而是现代人翻阅历史中幻生的梦境。写作者的心意在历史和想象之间,在既定记载和空白悬疑之间,在已逝之物和恒久轮回之间转换不已。北宋宣和末年到南宋绍兴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痛史,繁华盛极而时局剧变,天上人间地狱瞬时转换,山河变色,从民族的命运到个人的荣辱,无不极具戏剧性。现代人穿越那些久远庞杂的史料,浮想在那个时代里,那些活生生的个人的流离失所和荣辱悲欢,悲悯。,原始的历史记录或者有技术性的超然,或者利益不同而莫衷一是,,在摆脱了历史考据的束缚后,便是小说的自由。 作者并未回避靖康之乱的鲜血和狼狈,黍离之感后是人情老易悲如许。《柔福帝姬》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虚构乃是效忠于文学的真实,效忠于“永恒的现世中”的真实的痛苦和窘迫,虚构尽量在史料记述较为空白处展开。作者尽力营造小说中真实的质感,在完成故事架构的脉络前提下,尽量追求历史的真实,作者勤奋地翻阅过卷轶浩繁原始史料,从常见的《宋史》,到笔记类如《四朝闻见录》,乃至《三朝北盟会要》《宋会要》。作为故事远景的人物和事件,多数为对史料的整理转述,米兰的新闻传媒背景,使得她具备高效而流畅的概括能力,在保持风格的优雅委婉的同时,疏密有致,细腻和宏阔互相映衬。故事中景的人物,晔晔紫芝般的玉箱、敦厚惘然的高世荣、文采风流的赵楷……都各有幻想和苦衷,各有深沉而复杂的哀乐和悲欢,在这乱世和宿命中挣扎。 近景主线中的主角赵构、柔福、完颜宗隽、婴弗并非历史上的宋高宗、柔福帝姬、讹鲁观、吴皇后,他们各自履行了史料记载的对应人物事迹,承载和体现着作者的设计匠心,从汴京华阳宫前的秋千到临安德寿宫中的纨扇,跨越了赵构的一生,从孤独的少年到寂寥的老人,一般是繁华掩映下的孤寂,其间是多少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多少惊心动魄和不堪回首。世态上的感喟如纳兰性德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兴亡上的感喟则是朱孝臧的“一去不平成永忆,惟有承平和少年”。然而这些古人成句并不能尽述旁观者的阅读感受。 作为女性作者,米兰对人物情感的设计和把握细腻微妙。但《柔福帝姬》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并不是常见的金风玉露和流水高山。魔鬼靡菲斯特唱道:“谁能如愿以偿,此问伤心难言。”《柔福帝姬》中没有人的梦想能够实现、情感获得归宿、恋慕保持纯粹,没有人能心心相印,没有人能获得平静和幸福。这宿命来自时代,也来自人心不可逃避的自私、贪婪、虚伪、狂妄、报复心。作者对情感的设计和处理上也有女性的洁净、克制和含蓄。赵构和柔福之间貌似兄妹禁忌之爱,实则是彼此把对方当成了幻想中的完美自我,并无真正的理解和共鸣,他们在靖康之乱的浮沉中各自改变,重逢时仍然试图按当年心中的蓝本塑造对方,结果自然是失望和绝望。婴弗或许因理解而爱上赵构,但她的爱也因为了解的日渐清晰而永远无法抵达,萌生爰的理解转为权力博弈中的机谋和利器。宗隽对柔福则无法摆脱“勇猛的异族人”对战利品的把玩和奴化。时代的变故给予人物清平时代的不可能有的邂逅和际遇,他们彼此的挽留和牵制,宛如天意的嘲讽。 当然《柔福帝姬》的故事架构并非一切为情感而服务,相反,人物的情感生发于更宏阔的时代哀歌,爱和恨并非儿女之情那么纯粹,没有惊才绝艳的爱情,只有笨拙、荒唐、无告的人生。人物的设计中并无道德判断的先人为主,也绝非道德虚无的左右逢源,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时代的浪潮中各个生长,呈现着矛盾与和谐,缤纷多态。例如主角柔福,小说以《柔福帝姬》为名,柔福贯穿了故事的主线,是小说中少有的光明人物,乾坤颠倒的国破家亡中,她是始终不泯生命的明亮和热度,柔福对赵构的恋慕是少女对英雄的浪漫理想,不愿相信自己的民族已疲蔽到任人宰割,她这理想初始纯净而光明,而靖康之耻的鲜血和死亡浸泡了热切的向上的生命,热情和纯粹变为高蹈和酷烈,希望以绝望为终结。机心深沉的婴弗谨慎之后也有直觉的感性,一生的遗憾或就在于毫无差错;赵构得到时代的眷顾,机遇给予他实现抱负的可能,他攥住了权力,放弃了责任。没有人从故事之初就立志要变成结束时的模样,读者尽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背景,或欣赏,或鄙夷,只是赞赏中难免带有哀悯,谴责常伴随着同情,在命运的“天意从来高难问”之后,是复杂的世间况味。 在辅助人物的设计也是如此,例如韦氏。韦氏并非一个正面形象,在情节中她屈身事敌,又直接导致了柔福的死,然而作者也并未将她描述为简单的虚伪和凉薄。她的经历是多少带着喜剧般的荒谬感,她的变节和沦落中依然带有不可逃避的乡愁。在命运的拨弄和嘲笑下,她的趋利避害,以他人的死亡为遮掩的自欺欺人,是平凡世人不可逃避的自私、软弱和无能,使得如果读者直面自己灵魂中的阴暗,就无法高高在上对她斥责。 3.历史 历来以靖康之乱为背景的小说并不鲜见,这些小说绝大多数都力图表述小说作者对那段历史的解读,但是《柔福帝姬》特异之处在于,作者之志并非在于解读历史,去构筑一个想象弥补过的时代模型。容易援例的是黄仁宇同以柔福帮姬为主角的《汴京残梦》,黄仁宇说明道:小说者fiction也,历史只注重事实何以如是展开,历史小说虽不离现实,但是要兼顾应否如是展开。黄仁宇的柔福和米兰的柔福显然并非一个人物,而她们也都和历史上的柔福若即若离,历史的框架下小说各有怀抱。 作者无意在史料的整理和转述中追究各个人物的责任,推行基于道德判断的历史因果链;而是以历史为框架,构筑人物在这样一个戏剧化的时代中生存和变迁的故事。作者的关注点是永恒的人世间的感慨——当责任和权力突然降临,又或更大的责任和权力在前,人生如何慢慢衰败乃至面目全非——历史时局下各色人物所面临的困境和折磨,是永恒的现世。“现在是一个瞬间,未来在其中回溯到过去”,读者在过往、现在和永恒之间惝恍沉迷,从阅读中沉思和反省的,有历史之思,也有人生之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