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父亲韩复榘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的父亲韩复榘》由韩子华口述,周海滨执笔,完整再现民国枭雄韩复榘的真实人生。

“父亲是被蒋介石诱杀的,蒋介石政府中的御用文人就制造了很多谣言,编了很多关于我父亲的笑话,流传很广。当然,这些笑话全是假的,有点胡说八道的味道。”那么,在家庭中的韩复榘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围绕他身上的是是非非又有哪些说法?

内容推荐

《我的父亲韩复榘》由韩子华口述,周海滨执笔。《我的父亲韩复榘》完整再现了民国枭雄韩复榘跌宕起伏的一生,真实记录了他的个人生活,对子女的教育,与各方(冯玉祥、蒋介石、张学良、日本人、共产党)的合作、矛盾与斗争,理政情况(公务、文化、教育、剿匪、救灾),时人及后人对韩的评价,等等。

目录

第1章 河北韩复榘

第2章 主鲁七年轶事

第3章 枪声响起

第4章 家属离乱

附录一 韩子华自述:我所了解的父亲韩复榘韩宗喆整理

附录二 韩复榘家的数学天才韩宗喆

附录三 韩复榘生平大事记

附录四 韩应徵家族表

附录五 七七事变前后的韩复榘梁漱溟

附录六 我与韩复榘共事八年的经历和见闻何思源

试读章节

父亲从来就不是戏说中的那种喳喳呼呼、张牙舞爪的军人,相反,他表情刻板,不苟言笑,几乎没有任何肢体语言。他说话一急,便有些口吃。

很多人认为父亲是山东人,这是错误的。父亲出生在河北省,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汉子。他身高一米八。左右,略瘦,却很健壮;皮肤白皙,当年在湖南沅江中游泳,袍泽戏呼他是“浪里白条”(《水浒传》中梁山水军头领张顺的绰号);李宗仁对他的第一眼印象不是预料中的赳赳武夫,而是“白面书生”。

他或坐或立,永远是挺胸收腹,军姿挺拔;剃光头,几十年如一日;两眼细长,又总是眯缝着,往往在不经意中流露出一丝轻蔑的目光;鼻梁高且直,下边是一道乌黑的短须,简约而醒目;嘴唇总是闭得紧紧的,嘴角微微下垂,更显冷峻、坚忍。

父亲从来就不是戏说中的那种喳喳呼呼、张牙舞爪的军人,相反,他表情刻板,不苟言笑,几乎没有任何肢体语言。他说话一急,便有些口吃,因此,他说话很慢,很简短,但语气却很坚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他与人谈话,从不夸夸其谈,大多时间是在默默地听,很少插嘴,但两眼逼视对方,脸上却毫无表情。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过良好教育,说话从不带粗口,即使发脾气骂人,也是如此。

父亲出任山东省主席后,依然保持老西北军的简朴传统。他平时穿一身灰布军装,白布袜,黑布鞋,与士兵的区别仅在于不打绑腿,只有在阅兵或谒见蒋介石、冯玉祥时才认真打上绑腿,这时再看上去简直就是一名大兵。父亲若是去南京或北平开会,会正式一点,换上黄呢军装或一袭长袍。

他一生与裘皮、绸缎无缘,但也有例外:他有一件羊皮军大衣,那是当年冯玉祥赏他的,留作纪念;父亲爱用白绸手绢,母亲曾对我说:“你爸爸身上最讲究的就是这两块手绢了。”

父亲当过骑兵团长,平时又酷爱骑马,但他从不穿长筒皮靴。父亲晋升二级上将后,南京方面发给他一套挺括的军礼服,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他一次也没穿过,连着装照也没有。他之所以如此,并非出于低调,而是觉得穿上这样一套行头像舞台上的戏子,很滑稽。他从来不戴任何勋章、奖章,也并非出于谦虚,倒是因为自负:他自度既往战功彪炳,尽人皆知,无须戴那些小零碎儿来炫耀。

一年冬天,二夫人纪甘青穿一件翻毛大衣准备出门,父亲追到大门口,把她拉回来,骂道:“我的兵连棉衣还没换上,你敢穿皮的出去!”

父亲是北方人,爱吃面食,如饺子、烙饼之类,我母亲做的炖肉是他的最爱。他吃饭很随便,平时在办公室单独用饭,每餐两菜一汤,都很平常。母亲带着我们及家庭教师在东大楼吃饭,每餐四菜一汤,基本上都是猪肉、牛羊肉及时令菜蔬,很少有山珍海味。

一次,父亲带我去青岛,青岛市长沈鸿烈设宴招待,席上有一道著名的鲁菜“红烧鱼翅”,我年方10岁,没见过,更没吃过鱼翅,忍不住问父亲:“那一根根细细的是什么东西?”满座哄堂大笑,父亲的脸都红了。又一次,我弟弟馋了,自己跑到厨房里要点“好吃的”。厨子问他想吃什么,他没下过馆子,说不上任何菜名,想了半天,说:“来个肉丝炒肉片吧。”一时在省府大院传为笑谈。

父亲爱喝酒,尤其爱喝老家酿造的“老白干”。他平时住在办公室,有时来东大楼过夜。只要听到楼下门口站岗的卫兵雷鸣般吼声:“立正,敬礼!”母亲就下楼将父亲迎到二楼大客厅,二人隔着桌子对坐,吸纸烟,谈家常。过一会儿,有仆役端上酒菜,父亲慢慢自酌自饮,下酒菜永远是两小碟,一是香椿炒鸡蛋,一是小葱拌豆腐。父亲酒量很大,每次饮半斤白酒毫无醉意,但也会以此为度,从不酗酒、醉酒。酒宴时如有人起哄闹酒,他就装醉以脱身。

父亲严禁家中仆役称呼主人为“老爷”、“少爷”。于是,我们弟兄三个分别被称为“大学生”、“二学生”、“三学生”。一次,父亲偶然听到一个仆役管我二伯叫“二爷”,立即尖刻地训斥他:“你就那么爱当孙子?”从此“二爷”变成“二先生”。

父亲的烟瘾很大,而且只吸软装大号“哈德门”牌纸烟,当时这是一种很大众化的烟,有钱人一般都要吸罐装“绿炮台”。父亲吸这种廉价烟也未必是出于节约,可能是他在长期艰苦的军旅生活中养成的习惯。

他持烟的手势很有特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纸烟,并使烟头向上翘着,如此看上去似乎有些笨拙、土气,其实是为不使烟熏了手指。原来在西北军是严禁吸烟的,冯玉祥经常检查官兵手指,若发现有烟熏黄的痕迹,轻则罚跪,重则打军棍。父亲日久成习,难以改掉了。

不知为什么,父亲不喜欢照相,这可能与他讨厌一切“洋玩意儿”有关,怪不得有人骂他是“土包子”。除了几张正式照片外,我从没见过他的生活照。本来相对南方军队及东北军队,西北军人普遍不爱照相,第三路军人就更不用说了。当然也有例外,冯玉祥不但爱照相,还热衷于拍电影。

P002-005

序言

一直被传言包围的大军阀韩复榘,后人会是什么样的?2011年4月27日,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向韩子华的家中。

这是个位于北京天通苑的小区。88岁的韩子华安静地生活在这里。韩复榘育有四子,如今健在的是次子韩子华。

韩子华1923年出生在北京南苑的军营附近,那时父亲韩复榘在冯玉祥的部队任团长,母亲高艺珍是随军家眷。

面前的韩子华,清雅随和。在台湾《传记文学》的一篇文章中,他如此描述自己记忆中的父亲:“父亲身材瘦长,四十岁以后腰身渐丰,但仍不失匀称。平日里或坐或立,总是挺胸收腹,一副职业军人姿态。他面貌清癯,鼻梁高而且直,下边蓄着一道乌黑的短髭,一双本来就细长的眼睛又总像在眯缝着。他很严肃,不苟言笑。与人谈话时,两眼逼视对方,默默地听着,很少打断别人的话,脸上却全无表情,令人莫测高深。他说话一急便有些口吃,因此他说话很慢、很简短。”

1938年1月,原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在武汉被国民政府军委会组织军事法庭审判处决,这是抗战中第一个被军法处死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也是国民党在大陆执政时期按军法处死的军衔、军阶最高的国民党军将领。

2011年5月15日,北京万安公墓,韩复榘的后人们为家族的这个显赫人物换上了新的墓碑。

这个墓碑的主人,生前有着太多的没想到,他没有想到在他转身的那一刹那,枪响了;他没有想到他的身影永远地停留在了湖北武汉;他更没有想到身后流传着一连串的笑话段子。

这些令人捧腹的韩氏笑话背后是韩复榘后人的无奈。“父亲是被蒋介石诱杀的,蒋介石政府中的御用文人就制造了很多谣言,编了很多关于我父亲的笑话,流传很广。当然,这些笑话全是假的,有点胡说八道的味道。”

那么,在家庭中的韩复榘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围绕他身上的是是非非又有哪些说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