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香夫人》是欧阳黔森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600年前,元明交替,西南边陲民族割据,风云激荡。
彝族公主奢香与年长自己二十多岁的霭翠定有婚约。婚后成为霭翠的内助,经常辅佐丈夫处理宣慰司的政事。丈夫死后,由于子尚年幼,不能承袭父职,奢香代袭贵州省宣慰使职。她广办汉学、发展彝族经济。乌撒部落的大土司诺哲一心想除掉奢香,派刺客进京刺杀在太学读书的陇弟。贼心不死的格宗再次叛变。
新上任的贵州都督马烨奉行民族一统,与水西部落势不两立,不择手段,当众捆起奢香鞭打裸背。奢香能否承受此番奇耻大辱?她会愤而反抗还是遵从大义?命运继续考验着这位彝族女英雄……
《奢香夫人》讲述了奢香夫人一生的传奇故事。奢香十四岁时嫁给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她自幼聪明能干,好学深思,婚后成为霭翠的内助,经常辅佐丈夫处理宣慰司的政事。丈夫死后,由于子尚年幼,不能承袭父职,奢香代袭贵州省宣慰使职。奢香袭职摄政后,审时度势,以国家统一为重,积极让明军在水西境内安营扎寨,主动贡马、献粮、通道,支持明军经贵州进伐云南,使明王朝实现了对西南边陲的统一,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奢香夫人》由欧阳黔森所著。
第一章
这是大明洪武四年春天的一个清晨。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了起来,鲜艳无比。在阳光的照耀下,万物复苏,天地间充满了春的生机。南京暖洋洋的,给人安详柔和之感。紫禁城显得异常的平静,即使战报不断传来,似乎也没有破坏这安宁之气。是呀,紫气东来,一派祥和,这正是帝王之都王气正盛之时。
然而,有一个人,他看似平静,内心却波澜起伏。在紫禁城的御书房里,朱元璋站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面,久久沉思不语。
正午时分,太阳火辣辣的,好像已经被钉在那飞翘起的檐角上了,好半天没有移动半步。远远望去,紫禁城厚实的青砖地面上,正升腾起阵阵炙人的热浪。没有丝毫的风,整个紫禁城静悄悄如空无一人。几个太监小心地站在屋外等候着。他们全都摸不透主子此刻的心情,不知道主子是悲还是喜。是啊,昨天才接到成都大捷的喜报,按照常理,主子应该非常高兴。但此刻主子的神情,哪有半分高兴的模样?几个太监实在是摸不透了。摸不透,就不能随便走动,不能随便说话,最好的办法,就只有屏气等待着。
朱元璋已经有一个时辰不言不语了。他的目光,一直盯着那幅巨大地图的西南角。那是一块画满了山峦和沟壑的地方。这天上午,前线八百里加急禀报,四川成都已克,朱元璋非常高兴。但朱元璋不是那种小富即安的人。他已从一般的平民百姓,成了大明天子。既是天子,他要干的当然是大事业,他要真正掌控整个华夏大地。元梁王盘踞昆明,是他实现大一统最后的障碍,这块心病不除,岂能容他高枕无忧?时下,成都已克,剩下的就只有昆明一地了。攻下昆明,整个大明王朝就可以说完美如玉了。
朱元璋清楚,攻克昆明谈何容易。昆明的大元梁王巴扎瓦尔弥,是整个元朝最清醒、最能打仗的王爷之一。除此外,还有精兵数十万,骁将千员,再加之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朱元璋闭上眼睛,他的头脑里闪现出那种熟悉的场面,只要他的手指往西南一直,就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将士尸骨成山,血流成河。
大明王朝新建,百废待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当下的上策。然而,众大臣们能够理解他的意图吗?这些文臣武将们,大多被一个接着一个的捷报冲昏了头脑,他们等待的是再立新功,加官晋爵。
朱元璋回过身子,猛地坐在了椅子上,紫檀木的官椅结实非常,也被他壮实身躯碰撞得咯吱咯吱直响。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又吐了出来,太凉了。这茶泡了近两个时辰,他不吭气,谁也不敢进来换上热茶。他挺身起来,眉毛一扬,对着门外沉声喝道:“传朕旨意,上朝!”
朱元璋没有估计错,他刚刚在龙椅上坐定,一位大臣就急不可耐地出列,朗声道:“自吾皇登基以来,上合天理,下顺民意,大军到处,所向披靡,四海之内,无不盛赞吾皇的空前伟业。由此可见,我华夏统一指日可待。”
说到此处,这大臣得意地环顾一下四周,众大臣一片欢呼。朱元璋闻此,眉头轻轻一皱。
但那大臣却没有注意到朱元璋的神情,继续道:“放眼我华夏九州,现只有元贼梁王巴扎瓦尔弥残喘于云南昆明。吾皇只要命魏国公亲领一支大军,前往征讨。我大军到处,必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多三月,云南就回归我大明。那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万民同庆,歌舞升平。”
几位大臣闻此,生怕错过了时机,急忙出列附和道:“臣等以为,此言甚妙,恳乞皇上恩准。”
朱元璋听罢,不置可否。满朝的文武官员,他基本上都是熟悉的,但他有些灰心:这满朝的文武官员,就没有一个能够体会他的心情吗?他无声地朝刘伯温望去,心内喊道:刘伯温啊刘伯温,难道你也不理解朕的心思吗?
其实,细心的刘伯温早就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西南大捷,圣上喜则喜也,神情中却有丝丝未尽的满足。刘伯温很钦佩圣上的清醒,他思索片刻,出列奏道:“臣以为,此举万万不可。”
朱元璋急忙问道:“刘爱卿认为不能出兵?”
“如若马上举兵南征,不利者有三。”刘伯温说完扫视着大臣们。
满朝大臣,相互望着,最后齐把眼光盯住朱元璋。朱元璋略微思索,问道:“有何不利?说来听听。”
刘伯温道:“中原、湖南、四川虽然平定,但安抚民心、剿灭残匪尚需时日。北方,我大军虽克大都,然元燕王残部尚存,如若将大军调走,恐残贼突生事变,无疑釜底抽薪,此其不利者一。梁王巴扎瓦尔弥久居云南,熟悉地理,而我大军且多为中原人士,不悉山地,不服水土,劳师以袭远,事倍功半,恐难作为,此其不利者二。如若征讨云南,只能取道黔地,然黔地崎岖险峻不亚于蜀道,荒山野岭瘴气弥漫,乃不毛之地,当年诸葛武侯也深陷其中。现该地彝民头领水西宣慰使霭翠虽归附我朝,如若无充分准备而强行取道,必然会引起彝民反叛,陷我大军于缠绕之中,久久不能自拔也。此其不利者三也。望皇上权衡利弊,三思而行。”
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心想,军师果然与众不同。
朱元璋还未开口,最先出列的那位大臣按捺不住了,他板着脸道:“伯温兄此言差矣,何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想那彝民,虽然剽悍,但终究不过南蛮,乌合之众,岂能和我大军对抗。”
刘伯温有些气恼。这位大臣姓黄,原先地位也不怎么样,只是在攻占湖南时,他出了一计,被圣上采用,立了大功,便被圣上破格提拔,如今说话就有些狂妄了。但刘伯温清楚,他的这种想法代表了许多大臣,因此只能耐心说服。刘伯温继续道:“休要小看这些彝民,据悉,霭翠属下民众数百万,更有雄兵二十余万,如果不加以安抚,只动以武力,我南疆焉能安宁?想当年一代名臣诸葛孑L明,为了南疆平定,尚要亲临不毛之地,七擒七纵孟获。其中利害,望吾皇三思。”
那位大臣急了,正想开口反驳,朱元璋说话了:“刘爱卿此言极是。而今,我大明王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朝廷、百姓的财力俱困。如若此时南征,犹如大病之身勉强重负,万万不可。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所以,朕决定,对云南贵州之南疆,以威慑安抚为本。具体就是,先安云南屏障水西、水东,扎稳脚跟,取以逸待劳之势,而后伺机攻占云南。”
众大臣闻此,虽说还不能完全理解朱元璋的意图,但谁也不敢再有他言,就是刚才那位姓黄的大臣,此刻也缄口不语了,他们一起跪下,齐声道:“吾皇英明!”
朱元璋环顾一下众大臣,最后把目光落在了大将傅友德身上。
傅友德当然知道轻重,急忙出列,“皇上,臣愿为皇上分忧。”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朕封你为镇南大将军,再带三万人马,进驻贵阳。贵阳所有驻军统一归你节制。记住,你驻兵贵阳,只是为了对巴扎瓦尔弥起威慑作用,千万不可随意动兵。尤其是对水西的彝族首领霭翠,更不可动之武力,以免被元残部利用。”
傅友德道上前一步,拱手正想说话。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