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已故著名作家高阳擅长于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道。其考据之所得,用于评史述史,纠谬补遗,亦用于创作历史小说,因此他在历史方面有许多令人惊奇的展现,在文学方面也有颇为丰硕的成果。《高阳杂文(珍藏版)》是高阳的杂文集,有感旧怀人之作,有若干小考证附《阅微新记》四篇,有对文学和文人的一些看法及若干书评,有历史新发现。书中附有时人对高阳作品的品评及高阳的世系和著作目录,对于了解高阳其作其人极有裨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高阳杂文(珍藏版)/高阳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高阳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台湾已故著名作家高阳擅长于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道。其考据之所得,用于评史述史,纠谬补遗,亦用于创作历史小说,因此他在历史方面有许多令人惊奇的展现,在文学方面也有颇为丰硕的成果。《高阳杂文(珍藏版)》是高阳的杂文集,有感旧怀人之作,有若干小考证附《阅微新记》四篇,有对文学和文人的一些看法及若干书评,有历史新发现。书中附有时人对高阳作品的品评及高阳的世系和著作目录,对于了解高阳其作其人极有裨益。 内容推荐 《高阳杂文(珍藏版)》为台湾已故著名作家高阳的杂文集。 《高阳杂文(珍藏版)》收录的文章有杂感,有感怀旧人之作,有若干小考证,附“阅微新记”四篇,还有他对文学与文人的一些看法及若干书评,可以满足读者“高阳是怎样一个人”的好奇。 目录 为柯拉蓉“寻根”/001 香港的两个第一——地铁与马场/003 “李表哥”的形相/006 未免小题大做了/008 神往神田/009 平生风义兼师友/017 王新公与我/018 唐鲁孙先生二三事/021 我的老家“横桥吟馆”/023 漠河——中国的极北之地/035 韩愈谏佛骨考/042 禅宗六祖法号辨/045 顾恺之所绘孔子像最真./047 “古今同一烤”拾遗/049 重华宫的新年/052 迎春、鞭春、咬春/058 马君武的一首诗/064 阅微新记/066 杜甫“后出塞”的三个问题/073 “诗史”的明暗两面/081 横看成岭侧成峰/084 一部具有独特国际地位的晚清小说/092 弃子先生诗话之什/095 慧心、慧眼、慧业/111 谈三百年前的一次大地震/114 历史望远镜中的哈雷/120 康有为“十疑”诗注/128 慈禧太后与伊藤博文/134 除夕祭书及其他/162 后记/167 出版后记/169 试读章节 为柯拉蓉“寻根” ——港行散记之一 为美国《时代》周刊选为一九八六年世界风云人物的菲律宾总统艾奎诺夫人,闺名柯拉蓉,姓为许寰哥,再加上她丈夫的姓,所以全名成为“柯拉蓉·许寰哥·艾奎诺”。她实际上是华侨的后裔,姓许,祖籍福建同安。去年,柯拉蓉曾派遣其农业部副部长兼粮食署署长王海棉为特使,访问同安,旨在“寻根”。今天(一月六日)香港《明报》刊出一篇特稿;作者杨柳的出生地名为霞阳村,距柯拉蓉的故乡的同安县角尾镇的鸿渐村,只机车半小时的途程,去年秋天,她曾特地到鸿渐村义务为柯拉蓉去“寻根”,收获丰硕。 鸿渐村离厦门不远,村中有二千四百余人,大部分是柯拉蓉的族人,只有十户异姓,都姓黄,此外有三百多人侨居菲律宾。 柯拉蓉的曾祖父名叫许玉寰,又名许尚志,有一兄名许瑞益,清朝咸丰十一年(公元一八六一年),也就是英法联军内犯之后,文宗驾崩热河,发生“辛酉政变”的那一年,许氏兄弟离乡背井,南渡至菲律宾,许瑞益在马尼拉谋生;许玉寰则在丹辘经营蔗糖业,兄弟俩经常往来。 不久,许玉寰皈依天主教,教名“扶西”;而且娶了菲妇为妻。婚后迁往中吕宋打拉省卑厄圭经营小庄园,逐渐发达,终于在中吕宋富甲一方。那时有地位的华侨,取名字流行一种中西合璧的方式,而姓氏则为原来的中文名字,如为三字,则可省略中间一字,另缀一作为尊称的“哥”字,因此,许玉寰的全名便变成“扶西·许寰哥一世”。 许玉寰生有一子二女,子名未仁寿,教名是何塞;他有四子,其中之一名何塞·许寰哥第二,即为柯拉蓉的父亲。柯拉蓉兄弟姐妹八人,她行六。这个家族的经济势力相当雄厚,以拥有巨大的甘蔗园,经营糖业为主;有一兄名小何塞·许寰哥,曾任众议员。此外,同祖的两堂兄,一个是赫赫有名的椰子大王,一个是马尼拉生力啤酒厂的董事长。 相形之下,许氏长房的家道,不如二房,许瑞益原已在家乡娶妻生子,子名许团礼,一直由叔父抚养,念中学时,课余助其叔父操作榨糖机器,一次指导工人操作时,不幸为机器切断四指,以后不知是何原因,回到家乡,与一潘姓女子结婚;婚后不久,许团礼染患鼠疲而殁,其妻正怀有四个月的身孕。临终遗言,不论生男生女,俟十六岁时送至菲律宾,投靠许玉寰。潘氏生的是一个儿子,取名源兴;时为民国三或四年。 许源兴长至十六岁_时,其母照亡夫遗嘱,遣之往依叔祖许玉寰。其时菲律宾为美国殖民地;许源兴申请入境,并未邀准,辗转流落至马来西亚,任店员谋生,但仍未放弃至菲律宾的希望,如是七年,终成宿愿。不过在马来西亚成了家,婚后偕妻回里,不久,抗战爆发,想往菲律宾投亲的愿望,也就更渺茫了。 仍住在同安原籍的许源兴,今年七十二岁;由于鸿渐村是侨乡,所以他成为“承包政策”下的一个自耕农。由杨柳为他拍摄的照片中看,面目与柯拉蓉依稀相似,阔口大鼻,鼻翅两旁有很深的沟纹,这些柯拉蓉的相貌特征,同样也出现在许源兴的脸上,所不同的是,他没有常挂在柯拉蓉脸上的微笑,而是嘴角下垂,显得神态抑郁而已。 (一九八七年元月六日香港) 香港的两个第一——地铁与马场 ——港行散记之二 香港有两个世界第一的纪录:一个是地下铁路办得最好,另一个是跑马场的设施,为全球之冠。 香港的地下铁路,简称“地铁”,共分四线,以九龙油麻地南经尖沙咀,过海至香港上环一线为枢纽,在九龙自油麻地分道,西至荃湾,东至观塘;香港则在金钟道换车,西达柴湾,四线所经,涵盖了港九大部分的闹区。 香港地铁的优点,可用“价廉物美”这句成语来概括。香港的计程车,五元起价,以后每跳一次加七角,如自九龙至香港,另加海底隧道通行费十元,有时要加二十元,理由是回程亦须通行费。我自尖沙咀至北角,常要花到三十余元,这倒还是小事,最不堪忍受的是,车中对讲机的噪声,通常都是女高音,一再重复地呼叫联络,可说是世界上最难听的声音。而且香港的交通管制极严,干道不准上客,乘坐不便,颇以为苦,后来跟沈苇窗兄坐了一趟地铁,懂了转车的门径,来去港九,就很少坐“的士”了。 香港的地铁,绝少等到五分钟以上的,通常都是随到随乘,而且常有座位;车厢中极干净,不准吸烟饮食;否则“沾污车厢”罚款一千,合到台币就是四千五百元,这样的重罚没有人认为不合情理。 车中如此,站台亦然,地铁的车站,非常宽敞,大站分上中下三层,没有电动扶梯。站中看不见摊贩,也看不见任何私人张贴的标语招贴,违者罚款五千,且有坐牢六月之虞。予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站台中除了控制室及补票处的极少职员以外,看不到有员工在走动。自动化的设计,仿照欧美大都市的成例,但更精确,进出凭电磁卡过闸,自动计数,票价不足,立即在闸口的灯号上显示:“请至补票处”;补票亦不须开口,经由电脑的操作,自动显示,应补多少。最奇妙的是沈苇窗兄给了我一张两百元的票,他说:“里面大概还有八九十元。”我问:“何以见得?”他笑笑说:“过闸时,你自然就知道了。”果然,出闸时,此端进,彼端出,灯号显示:“请收回车票,尚余八十五元。”等八十五元用完,磁卡自动收回。善用现代科技,真能令人享受到意想不到的便利。 香港的地铁每天载客人次高达一百四十万,车中亦常有珠光宝气的贵妇,或者照片见过报的绅士,站在那里,谈笑自如。这使我想起,多年前在台北曾见一位卸职的部长搭乘公共汽车,脸上的表情,忸怩万状,不堪卒睹。如果我们将来的地铁,能借镜香港,办得一样的好,相信这种尴尬窘态,亦将一扫无余。 谈到跑马,无疑地已成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香港的报纸十余种,在我的印象中,除了极少一两份专业性报纸,如以经济为主,敢言著称,而为香港高级知识分子所欣赏的《信报》以外,无一报没有马经;有些报逢到周三、周六,马经更多达两个整版,此外还有许多私人所编印的专业马经,以及形形色色的“贴士”(内幕消息)。我在香港的朋友中,热衷于此者,颇不乏人,如蒋芸小姐,每场必到;罗维兄是知名的马场豪客;董千里兄更是有名的专家,他已不入马场,在家有电视实况转播,用电话下注;《成报》总编辑韩中旋兄,是马会会员…… P1-4 序言 从事历史小说写作以来,二十余年心血所积,得书若干,计字又若干?说实话连我自己都不甚了了,约略而计,出书总在六十部以上;计字则平均日写三千,年得百万,保守估计,至少亦有两千五百万字。所谓“著作等身”,自觉无忝。 上下五千年,史实浩如烟海,所以我的小说题材,永远发掘不尽;更堪自慰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华人社会,无一处没有我的读者。有些读者奖饰之殷,期勉之切,在我只有用“惭感交并”四个字来形容心境。 行年六十有五,或许得力于凡事看得开,更应庆幸于生活在自由自在、不虞匮乏的大环境中,所以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可说并未老化;与笔续盟,二十载可期。不过今后的笔墨生涯,一方面从事创作;另一方面亦须整理旧稿。新作单行本将仅交由联经及远景两家出版事业公司印行。 与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合作的开始,在个人的创作历程中,是一块很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特缀数语,敬告读者。 是为序。 一九八六年九月杪 后记 高阳(1926—1992),一说为1922年。台湾著名作家。高阳以历史小说的创作,享誉当代文坛,其作品的最大特色是“以历史入小说,以小说述历史”,从考据中探索历史的真相实况,并将求证索据所获的资料运用于小说之中。高阳著述丰富,一生著作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有人以“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来描述高阳作品在华人社会的受欢迎程度。高阳过世的时候,友人挽联云:“文章憎命达,诗酒风流李太白;才学著书多,古今殷鉴罗贯中。” 由于种种原因,祖国大陆读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缘知晓高阳这位浙籍著名历史小说巨擘。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高阳作品的陆续翻印以及研究工作的徐徐展开,祖国大陆读者、研究者才逐渐有机会一睹其艺术风采。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一股高阳热,许多出版社陆续出版高阳作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高阳的作品的出版分散于多家出版社,当然也不完整。基于这些考量,我们计划出版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高阳文集珍藏版》。 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地域和语言风格与我们现在的阅读习惯有所不同,但出于对高阳先生作品的尊重,我们在稿件编辑过程中,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除了对原文中明显差误作了更正,极个别地方略有删改,尽量保留文章原貌。 书评(媒体评论) 写人情,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争,高阳切中了权力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为读者勾绘出一幅绚丽壮阔、气质非凡的景致,堪称一部民俗变迁史。然而,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肯定,产量更是惊人。 ——杨明(作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