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家居(一代伟人家居生活的全景呈现)
分类
作者 龙剑宇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柏坡一带村庄稠密,有80多户人家,320多人,依山傍水,滩地肥美,稻麦两熟,拥有土地686亩,年产粮食26万多斤。附近的洪子店、黄夹峪、郭苏也都是干人以上的大村庄,郭苏和洪子店还是当地主要的集市。

这儿的山水地形,自然而然地让毛泽东有了家的感觉!

这里的人们没有像延安人那样住窑洞的习惯。房子都像火柴盒一样方正,房顶多用泥土或白灰做成,极少用瓦。这种房子造起来简单,省工省料,但冬不保暖夏不遮阳,雨天时常漏水。

刘少奇提出给毛泽东造一座冬暖夏凉、可以防空的窑洞式房子。西柏坡盛产青石板,很快,在后山沟,一溜三眼青石板砌成的拱形窑洞出现了。

 这栋房子本来是给毛泽东造的,但他没有去住。显然,砌房子的人们还带着浓浓的延安情结,所以把它造成窑洞的样子,其实,西柏坡本土的屋是平房而非窑洞。

“窑洞”建好,毛泽东来了,他赞赏着工匠的手艺,听说是专为他修的,神情便严肃起来,说:“我不能住这里。总司令年纪大了,这座房子安静些,请他搬来住吧。”

 朱德却不愿再搬家,结果,这座新房子一时空起来。后来把手枪连安在那里,连长高富有和他的妻女住其中一间。有人开玩笑说:“连长住得比主席、总司令还好。”

 毛泽东在西柏坡住的院子,是一个小小的门庭,门前有盘石碾,平顶。就是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他指挥了决定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大决战。

 在西柏坡,他竟然能听到蛙鸣,就像故乡的夏夜。

 毛泽东的住处,在河与塘边(只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水库,把原来的居地淹没,毛泽东住地向山上做了整体搬迁,即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子)。毛泽东仍然喜欢山水相依的环境,事实上,西柏坡的山、水、田、村、屋的确颇有些像韶山冲。

 村前的苇塘景致宜人,塘水深,芦叶青,端阳节,百姓采来新鲜的苇叶包粽子,这种粽子鲜翠嫩香,叶儿还可以编织筐篓和凉席。

从塘里传来阵阵蛙声,勾起了毛泽东浓浓的乡情,那久违的故乡的感觉出现在他的眼前——韶山,每到春夏,蛙声阵阵,萤灯点点,间或有夜行人的脚步……

卫士们却认为蛙鸣影响了毛泽东的休息。于是有了毛泽东与高富有在苇塘边的一段对话:

主席,你看这苇子地里,尽长害虫,蚊子多,青蛙也叫,到了夜间叫得更响,吵得人睡不了觉。

青蛙叫,很好听么。

好听?吵得人睡不着,还有什么好听?

我们来了还不久,还不习惯,听久了就习惯了,习惯了就好听了。  吵得太厉害了,还不如把这些害人虫统统轰走呢!

轰走,怎么轰?

要轰,我还是有办法的。

是谁说的?

不然,闹得谁都休息不好,那怎么行呢?用枪打、炸药炸、用人赶……这些办法都行。

听到这,毛泽东停下来,摆摆手:“同志呀,使不得,使不得!’’

高富有说:“我想过的,是有把握的,一定能把它们制住。”

毛泽东说:“不能打!青蛙不是害虫,是益虫。如果我们那样做了,青蛙该叫的时候不叫了,老乡们是会有意见的。我们住在这里,时间或者长些,或者短些,都是暂时的,老乡们呢,他们是永久的,要尊重他们的意见。”

毛泽东常常由夹裕村到河边去散步,每每就要细听这蛙声。

西柏坡也像韶山一样,生长着水稻,稻苗长得郁郁葱葱,无用的杂草也跟着长出来。毛泽东加入农人当中。他脱下鞋子,下到田里,问起这儿稻子的种法。他对种稻是熟悉的,这是他曾经在故乡做得最多的活计。不过,北方种稻与南方还是有些不一样,西柏坡的老乡说:“这里的通常都是在麦垄里种的,好年头一亩能打二三百斤,不好也能打100多斤。”毛泽东说:“这么好的地只打200斤,产量也太低了,这种种法不行。在南方都是插秧,一亩能打好几百斤,你们以后也插秧多好。”

毛泽东便向老乡们介绍起如何插秧如何耕耘收打来。后来他离开了西柏坡,还曾写信,要西柏坡的老乡到水稻产量高的地方参观,改变旧的耕作制序,争取丰收。

P15-16

后记

本书作者是韶山人。毛泽东故乡的文化、习俗至今犹存,作者早年也曾经像毛泽东一样生长在乡村,也做过许多农活,对毛泽东生活的习性有非常真实的理解。又,毛泽东早年大量的生活物品都保存在韶山,他晚年的大部分生活用品则回归韶山。作者从1993年开始系统地接触这些物品并加以深入研究,还具体担负这些物品的保管、保护之责长达七年(从1996年到2003年)。每天与这些物品打交道,清理、分类、登记、修复、维护,都是这七年的日常工作,特别是为了搞清这些物品的来龙去脉和背后发生的故事,作者曾经带着这些物品的照片,去北京、西安、景德镇、醴陵等地,上门访问了毛主席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以及毛主席用瓷的设计者陆如、李人中等人,作者还在不同的场合专门就毛泽东生活方面的一些疑难问题请教过他们,恭听他们对那位已逝去的可敬老人的讲述。2011年12月,为了获得对毛泽东在延安和陕北13年家居生活的切身体会,作者专程到志丹(原保安县)、子长县瓦窑堡和延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实地了解、体验毛泽东留下的足迹,把目光投向毛泽东在这些地方家居生活的遗存。至于唱着信天游驱车过南泥湾、洛川和中华母亲河——黄河的秦晋大峡谷、壶口大瀑布,到黄帝陵拜祖,看毛泽东亲拟的祭文,这一切都有助于作者形成对毛泽东人生经历和他的家居生活的准确理解。

非常感谢中共党史出版社、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和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对作者所做的这项工作的大力支持,使作者的思考有了与读者共享的机会。

感谢贺秋云先生为本书提供了韶山冲全景照,感谢文霞为本书提供了韶山毛泽东故居、中南海毛泽东故居各细部照并提供了毛泽东的家具素描作品,也感谢龙奕瑭拍摄了韶山毛泽东故居上屋场的雪景和母亲河湘江的船。

感谢我的亲人、同事和朋友们!

目录

第一章 山水家居

 一、从韶山冲到中南海

 二、树、鸟和气候

 三、上屋场、丰泽园、游泳池

第二章 简约而居

 一、韶山之家的沧桑

 二、上屋场的细节

 三、丰泽园的细节

 四、细数居家物品

第三章 布衣领袖

 一、早年的穿着

 二、青年到中年的穿着

 三、从延安到北京的穿着

 四、毛泽东衣物翻箱底

第四章 淡饭粗茶

 一、早年的饮食器具

 二、晚年的饮食习惯

 三、菜谱和食谱

 四、伟人生活账

 五、吸烟的习惯

 六、无意而成的“主席用瓷”

 七、其他几样餐、酒、茶用具

第五章 休闲时光

 一、艺术视野中的家居

 二、居家获取信息的渠道

 三、人生一大乐事:游泳

 四、棋、牌、球之类的娱乐

 五、不信补药信锻炼

第六章 勤读不倦

 一、读书习惯之养成

 二、早年读书之星星点点

 三、晚年读书轨迹

第七章 家在路上

 一、早年坐船多

 二、南征北战骑马多

 三、从延安到北京,马和汽车交替用

 四、新中国成立后坐专列、汽车,还有舰船、飞机

 五、把“家”带在路上

第八章 居家交友

 一、独特的交友观

 二、与党内外贤人密切来往

 三、把朋友交到世界

后记

序言

我们就要迎来一个特别的纪念日——毛泽东120周年诞辰。毛泽东,这位与中国现、当代历史最不可分的伟大人物离世快37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思想、精神、文化遗产,也留下了承载他的恩想、精神、文化遗产的大量物品,本书将把目光投向毛泽东的家居。

毛泽东一生居家最重要的是三个地方:韶山、延安和北京。本书将重点关注韶山冲和中南海,这两个地方一个是他出生的地方,一个是他终老的地方。

我们将看到,无论是韶山冲的故居,还是中南海的故居,都溢着自然的美、环境的美、建筑的美、文化的美,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的美。她们有着古朴的历史由来;她们写满毛泽东一家的生活和故事;她们也有秀美的自然环境;她们都是一衣带水,像古老的太极图形;她们的山、水、田、屋、烟、树、竹,无一不可入诗入画;她们左右对称的建筑式样则蕴藏着深厚的传统美学;她们的建筑构件错落有致,变化中藏着智慧和玄机;她们有时又大智若拙。当然,相对来说,韶山冲的故居更加简约,而中南海的故居却有些华丽,尤其是被人浓墨重彩地装饰之后。毛泽东不喜欢浓墨重彩,他喜欢简约,所以在1966年8月,他一怒之下搬到了比韶山的故居还要简单的“游泳池”。

韶山冲的故居和中南海的故居,都留下了毛泽东生前使用过的大量家具和生活用品。家具的式样,许多透露着天圆地方,是方、圆中的哲学;一些小件,则有着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影子。

毛泽东用过的家具甚至带有一些“蛮”性。本来他可以搜罗到他想要的一切,例如明清古家具,红木、檀木、鸡翅木……但名贵木材或者古董,在他的家里一件也找不到。而农家的本色,从韶山冲到中南海,没有改变,尽管他的地位和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他对家居生活的要求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简单、实用,绝不奢华。

我们在本书中将特别关注毛泽东的家居,从环境到建筑外形,从整体到局部,从不可移动的大件到可以移动的小件。变化是显然的,不变却是深藏的,我们都试图找到并加以展示。

本书以物为观照,以毛泽东的家居为切入点,揭示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之关系。本书着眼点在韶山,我们把毛泽东故居视为一件最大的遗物,而毛泽东故居内的各种陈设、物品则是一个遗物群,其中蕴藏着湖湘的文化与精神、韶山的文化与精神,我们将对她们一一地从美学的层面,从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层面进行解析,并通过艺术化的摄影、素描和动人的文字描绘、背后故事的讲述,把她们外在的物质美和内在的非物质美展示出来。

毛泽东1910年走出乡关,从此带上了家乡的文化、精神与气派,也带着一种文化与精神的美。在经历83年漫漫人生旅途,在写下一部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巨著之后,他离我们而去,他没有把自己“还”给韶山,但在1990年,他晚年用过的大部分物品又回到韶山故里。

我们将用对比的手法,把他早期和晚年用过的物品一一地进行类比和对比,既反映他人生历程的巨大变迁,更揭示出那从早年到晚年贯穿始终、永远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他的人格、他的精神、他的价值观,也包括那些属于湖湘、属于韶山的文化层面上的东西,甚至包括一些属于民俗方面的东西,我们可以透过毛泽东早年和晚年的遗物来折射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包括民间文化传统,把一个文化的毛泽东和人民的毛泽东再现于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龙剑宇编著的《毛泽东家居(一代伟人家居生活的全景呈现)》讲述了:毛泽东的家居是什么样子?他如何吃饭,如何穿衣,如何居住,如何办公,如何读书,如何休闲,如何保健……他家居的点点滴滴的细节是什么样的,又留下了怎样丰富珍贵的家居遗物?

毛泽东早年大量生活物品保存在韶山,晚年在中南海的大部分生活物品也回归韶山。本书作者是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副馆长,十年功夫每天就是和这些物品打交道一一分类、整理、修复、维护,并挖掘它们的来龙去脉和背后故事。

《毛泽东家居(一代伟人家居生活的全景呈现)》以毛泽东家居遗物为线索,呈现一代伟人平凡又不平凡的家居生活,揭示他独特的人生价值观。

编辑推荐

龙剑宇编著的《毛泽东家居(一代伟人家居生活的全景呈现)》用对比的手法,把他早期和晚年用过的物品一一地进行类比和对比,既反映他人生历程的巨大变迁,更揭示出那从早年到晚年贯穿始终、永远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他的人格、他的精神、他的价值观,也包括那些属于湖湘、属于韶山的文化层面上的东西,甚至包括一些属于民俗方面的东西,我们可以透过毛泽东早年和晚年的遗物来折射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包括民间文化传统,把一个文化的毛泽东和人民的毛泽东再现于读者面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3: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