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通一生奔走国民党党务、政务、法务,经历甚为丰富,盖官阶不高,但威望孚众。曾亲历力行社、复兴社、三青团的基层组织创建与高潮阶段,抗战胜利后任南京市三青团支部书记长,为维持南京政治秩序贡献良多。1948年任立法委员后,致力于宪政体制建设,为“立法院”及法制委员会重要人物。
《黄通口述自传》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91年1-10月间在台北市复兴南路黄公馆共采访32次记录所辑,陆宝千先生主持采访,“立法院”郑丽榕女士记录,近代史所沈怀玉、魏秀梅女士整理。黄通先生自拟大纲,分类而谈,自述细节生动、周详。特别是有关力行社、复兴社、三青团以及“立法院体制委员会”诸内容,大陆史学界所见有限,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国民党党史、国共两党关系史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黄通(1907~1997),号更夫,江苏海门人。曾考入黄埔军校,1929年毕业于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第7期。黄通一生奔走国民党党务、政务、法务,经历甚为丰富,盖官阶不高,但威望孚众。曾亲历力行社、复兴社、三青团的基层组织创建与高潮阶段。晚年致力于台湾宪政体制建设,为“立法院”及法制委员会重镇人物。
《黄通口述自传》原版名《黄通先生访问记录》,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陆宝千主持采访,郑丽榕女士记录,沈怀玉、魏秀梅女士整理。黄通先生自拟大纲,分类而谈,自述细节生动、周详。特别是有关力行社、复兴社、三青团以及“立法院体制委员会”诸内容,大陆史学界以往所见有限,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国民党党史、两党关系史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黄通口述自传》由沈怀玉、魏秀梅整理。
第一章 第六代田舍儿
第一节八府井黄江夏堂
在说到八府井黄之前,我先提江夏堂。黄家堂号称江夏堂,他的来源是湖北的江夏郡,但是究竟江夏是何处的地名?我不太清楚。黄姓应该是古代的赐姓吧?
陆:江夏应该是郡望,百家姓中每一姓都各有郡望。
黄:对。江夏堂黄峭公传下了一首诗:“骏马匆匆出乡关”云云,共有八句,祖宗用心良苦,希望后代子孙碰头时,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如果背对了,就是本家。做这首诗的黄峭公有三位太太,各生了七个儿子,共有二十一个儿子,散居全国各地,就凭这首诗碰头。这种风气在广东、福建尤其盛,广东有客家人,福建有闽南人,他们多半来自河南。现在台北市黄氏宗亲的江夏堂大宗祠很大,钱也很多,宗亲相当团结,有好多年轻人选举就靠祠堂的力量当选,立法委员黄主文就是靠桃园宗亲的支持而当选的。
可是另一种说法说我们是黄歇之后,他当过战国时代楚国的宰相,曾经开黄浦江为上海县出海口,所以黄浦江也就称歇浦,又由于黄歇被楚国封为春申君,所以黄浦江又称春申江,上海简称为申,都是根据黄歇而来的。
去年十月韩国人曾召开一次大规模的宗亲会,他们的工商部长姓黄,主持这件事情,还特别到台湾来找我们几个人,希望我们参加,后来我因为身体不行而没去成。受到黄峭公所传下的诗的影响,黄家宗亲的联系因此而密切。
接着我谈八府井黄。我很小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修谱的人到我家来,说我们是“八府井黄”,当时突然听到,还以为是“八府金黄”。后来我年纪大了,回想这句话,感到不解,问一位河南开封的朋友:“八府井黄是什么?”他说:“我们开封有一个八府井。从前是井田制度,到处都有井,现在还常有街名以井字命名,八府井那里八家共用一口井,其中有一家姓黄,所以说这家是‘八府井黄’。在宋朝时代,这一家地位很高。”
后来我还问了一些人,得到证实,说开封府中本来有八府井黄,后来金兵作乱,宋徽、钦二宗被俘,高宗在南京登基,金兵南追,不但与政府有关的人南逃,由于金兵杀人不少,百姓也南逃。往哪里逃呢?由于宋高宗在南京登基,所以大家向南京逃。
那个时代的南京,也不是明朝时代的南京。我们的祖先在句容县落脚下来。句容县的人有一个特征,小脚趾趾甲头裂开,这个叫交趾。我小时候也是交趾,长大之后合并,看不出来了。我们在句容住了多少代以后,人口增加,就往东移动,第一个移动的方向是常熟。这有什么证据呢?常熟的东乡讲的话,就是现在的海门话。常熟人讲话带点江北腔,和句容差不多,到了东乡,所讲的话和崇明接近。
后来我的祖先从常熟再往东,就到崇明。在崇明又住了多少代,再搬到海门。
第二节海界长春第一埭
早期海门是沙地,也就是海埔新生地,人口稀少;后来土质改善,可以种五谷,搬到海门来的人渐渐多起来。黄家在竹行镇定居,这个地方产棉纺纱,靠近南通。根据张謇自撰的年谱,他在竹行镇黄家当过家馆老师,更证明黄家在这个地方有多少户,住了好多代。
经过许多年,人口多了,黄家再往东迁到长春镇,镇的北边有海界河,河的北面是南通,河的南面是海门,那时候祖先们开辟海埔新生地真是有头脑,他们横方向开了一条河,称为横河;直方向也开了多条沟,称为明沟,方方正正的,当中称为一珧,珧相当的长,中央有一条横路称为埭,这个字本来的意思是防水的河岸。我们家在海界河南边第一埭,现在三军总医院检验主任杜炎昌,他是我们西边的邻居,也住在第一埭里。这里划分得很规则,而且符合科学,各个组织相隔,如果在原子弹时代,受到原子弹侵袭,也只能炸到一个住宅,炸不到第二个住宅,就好像天然的防御一般。
对于我家附近的海界河,我从小就怀疑:我们这里不是海,离海还远,为什么称为海界?弄得南通人喊海门人是“沙地人”,而海门人则喊南通人为江北人。其实长江以南才是江南,我们也是在江北的,为什么和南通只隔了一条海界河,就喊他们江北人?而且所有南通、盐城、阜宁、兴化等等,都是江北。后来我问了许多住在海门东边的人,才知道海界河往东去出海,出海口正是黄海与东海的分界。出海口称为蒿枝港,因靠海近,地还没熟,都是海中沙,因此住户很少。现在这个港还在,由这个港口进来的海水,就是海界河,北边是黄海,南边是东海,称之为海界名符其实。
我们黄家住在沙地中,一个大过□、一个小□,住家在大□,小□都是田地。搬到这里的第四代第三房开始住到小□去。到第五代时,我的四叔搬到如皋去,受人欺负,我小时候,他还要我去区公所办交涉。另外一家堂叔则搬到南汇县去。到我们第六代,为了求学、就业,大家更散了。
海界河南边有南通人,北边有海门人,我们的亲戚家好多人住在南通境内,可是都讲海门话,也许是读书人太少,大家口口相传,传不开。住在我家附近的南通人都讲南通话,当地有钱人多,有六个□,也讲海门话;同样的,海门人住在南通境内的,也可讲南通话。
我的外祖父家就是在南通境内海界河北岸第一埭,而我们则是海界河南岸的第一埭,两地只隔一条河,很接近。这个地区在没有学校的时代,私塾并不多;在有学校的时代,好几里内还是没有学校,连一个国民小学校都没有。P1-4
黄通(1907~1997),号更夫,江苏海门人。曾就读上海文治大学。后考入黄埔军校,1929年毕业于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职炮兵少尉。1933年后离开军职,曾历任贵州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南京市参议员、南京市三青团支部书记长、立法委员、国民党改造委员会书记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党务顾问及“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
黄通一生奔走国民党党务、政务、法务,经历甚为丰富,盖官阶不高,但威望孚众。曾亲历力行社、复兴社、三青团的基层组织创建与高潮阶段,抗战胜利后任南京市三青团支部书记长,为维持南京政治秩序贡献良多。1948年任立法委员后,致力于宪政体制建设,为“立法院”及法制委员会重要人物。
《黄通口述自传》原版名《黄通先生访问记录》,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91年1—10月间在台北市复兴南路黄公馆共采访32次记录所辑,陆宝千先生主持采访,“立法院”郑丽榕女士记录,近代史所沈怀玉、魏秀梅女士整理。黄通先生自拟大纲,分类而谈,自述细节生动、周详。特别是有关力行社、复兴社、三青团以及“立法院体制委员会”诸内容,大陆史学界所见有限,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国民党党史、国共两党关系史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仅对纪年表达方式和个别词语进行了中性处理,其叙述基调和整体内容保持原状。现将其列入我社“百科史学——口述自传丛书”,供国内近现代史专业读者和历史爱好者参考使用,望广大读者在阅读时注意以今天之历史高度予以辨别和评析,认真鉴别、慎重对待作者个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