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寓言,随时都在上演。读懂它,爱就会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七个心理寓言》收录了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的有关心理寓言的文章。如果你渴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这一系列文章一定会帮到你。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相信这一系列文章也会让你看破很多迷雾。除了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外,我们也需看到,我们的意志本身也常是一团迷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七个心理寓言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武志红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生活中的寓言,随时都在上演。读懂它,爱就会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七个心理寓言》收录了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的有关心理寓言的文章。如果你渴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这一系列文章一定会帮到你。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相信这一系列文章也会让你看破很多迷雾。除了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外,我们也需看到,我们的意志本身也常是一团迷雾。 内容推荐 想成为自己,就必须拨开关系的迷雾,破除掉别人强加于自己的意志。 这就是作者武志红写这本《七个心理寓言》的主要目的。 这本《七个心理寓言》中的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可以视为我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入门文章。如果你渴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这一系列文章一定会帮到你。 目录 自序/成为你自己 七个心理寓言 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 越控制,越失序 学校和家庭不是“养鸡场” 心里书屋:《不要控制我》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我们天然有一个精神胚胎 心理书屋:《中毒的父母》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的迷雾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心理书屋:《爱是一种选择》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自我觉察,解脱之道 人生为什么会轮回? 心里书屋《少有人走的路》 警惕你身边的“隐形攻击” 攻击性:男人的魅力之源? 自我价值,为谁认可? 心理书屋:《男生讨好你是有企图的》 再劫面包店——未被实现的愿望的诅咒 看到的境界,与达人的境界 心理书屋:《沉重的肉身》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心理书屋:《爱的觉醒》 试读章节 (一)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 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切记: 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企业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二)动机的寓言:孩子在为谁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心理点评: 这是我在2005年6月18日的《你职业枯竭了吗?》一文中提到的寓言。这个寓言是苹果树寓言的更深一层的答案:苹果树为什么会自断经脉,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玩”。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资、奖金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 如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我们控制不了外部因素,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欢控制他。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上学时,他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切记: 外部评价系统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从现在开始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 P2-5 序言 我们渴望做自己。 同时,我们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显然,这是一对矛盾。 在我看来,这是每个人生命的头号矛盾。 或者,你会说,你只要自己认可自己就OK了。但这是真的吗?当你登上世界的巅峰时,却无人分享,无人喝彩,那种滋味,你能想像、能体会吗? 一个朋友在我博客上留言说,他登一座山,到了山顶,却发现没有什么瑰丽的景色。那一刻,他好像悟出了什么。从山上下来后,就给一个女孩打电话,说他爱她。 这种感受,不难体会吧。 不必说巅峰,你只需问问自己:你可曾保守住过任何一个秘密? 是不是,每当有了一个重要的体验,或有了一个秘密,你都渴望有一个聆听的对象。这个聆听对象,或者是牧师、心理医生,也或者是亲朋好友,还可以是一件物品。 譬如,电影《花样年华》中,最后梁朝伟对着一个树洞一诉衷肠。 说这些,只是想强调一点:我们无时不刻都活在关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关系对方的认可,渴望能与对方分享彼此。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会感觉,生如同死。 然而,如果我们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一个巨大的问题就会产生:我们可能会失去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大多数人也有过爱与被爱的经历。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的身上。那时,我们就是在摧毁对方的真实存在。反过来也一样,别人也在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 一切关系中都包含着这一点。也就是说,这世界上,我们都在互相强加,强加的时候,我们还会说,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对你。 因为这样的说法,一切人际关系就是成了一团迷雾:我们以爱的名义彼此强加,而当我们自觉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去行动时,我们便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说,以人为本。这个著名词汇的更准确的意思其实是“以我为本”,即“我”自己才是我的人生的选择者和判断者。 马斯洛强调自我实现,而与马斯洛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旗手的罗杰斯则强调“成为自己”。这两者是同一个含义,其意思是,当一个人能够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时,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为自己,便是自我实现。 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 因为,关系所制造的迷雾淹没了我们,我们的内心深处,藏着太多的别人的意志。尤其是父母的意志、权威的意志,以及圣人的意志…… 想成为自己,就必须拨开关系的迷雾,破除掉别人强加于自己的意志。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这本书中的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可以视为我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入门文章。如果你渴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这一系列文章一定会帮到你。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相信这一系列文章也会让你看破很多迷雾。除了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外,我们也需看到,我们的意志本身也常是一团迷雾。 譬如,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这是因为,我们太爱自己的意志。如果意志得不到实现,我们便会执著在这个意志上,于是,那些“得不到”的,便成了我们无比重视的事物了。 这也引来另一个奥秘:如果想让一个人对你好,便请他帮你一个忙。 这是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看似是在爱别人,但其实首先是在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对一个人付出越多,那么我们就会越在乎他,但其实在乎的不过是自己的意志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因好人多在付出。那么,在一个关系里,对方既然只是得到而没付出,他自然就不在乎这个关系了。 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后,也可以去编织更多的迷雾,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看破意志的虚妄后,也可以去利用这一虚妄,让自己追求更多的利益。 但更重要的是,只有看破关系的迷雾,也看破意志的虚妄后,我们才能看到彼此的真实存在,才能做到真爱。 武志红 2008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