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前三件幸事,在有生之年,或许人人皆可实现。而金榜题名则如一座独木桥,桥的这一端是一无所有、秉烛夜读的学子,而另一端是黄金铺地、玉石为阶的仕途,中间则是流势湍急、有去无回的江水。为了自己日后活得光鲜,也为家族增添荣耀,无数学子用十年的沉寂,换来一次过独木桥的机遇。
有的人站在独木桥上,每每行到半路,便摇摇欲坠,稍有不慎便掉入水中,被呛得大气不喘后,就为仕途画上一个不甘不愿的句号,余下的人生或以酒为伴,今朝欢乐今朝醉;或是以山林为伴,虫鱼花草皆是相知;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做法,莫过于柳永“且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
有少许坚强的人,被打了几个浪头以后,默默地爬上岸,如同树叶一般,积蓄一生的力量,只为换一次绝美的翱翔。东山再起有何惧,身前受苦,身后名,人生的天平总不偏不倚,公平得很。
然而,世间有多少人,便有多少种活法。那座千人争,万人抢的独木桥,对辛弃疾而言,并没有多大的诱惑力。虽然他亦参加了科举考试,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关羽当年身在曹营心在汉,纵然曹操以豪华宅院、佳人美酒、战袍宝马伺候,也未曾让他心中的大旗倾斜毫厘。向曹操投降只是寻求刘备的利器而已。辛弃疾也是如此。
在十四岁那年,按祖父的指示,他背上不重的行囊,只身一人来到了金国的心脏——燕京。美其名日北上应试,实则勘探燕京地形。此时功名于他,并无甚关系。祖父已官至五品,辛弃疾完全可以通过荫补入仕,不必为过独木桥而穷尽心血,可他偏偏要过一把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瘾。
男人自出生之日起,便比女子多了一份占有欲与征服欲。旁人皆有的东西,他们必须有;旁人不曾拥有的,他们为了与众不同,使尽浑身解数也要获得。如若把这顶帽子扣在辛弃疾头上,委实是冤枉了他。正值少年时,他也想与邻家孩子一起放风筝、堆城堡,恢复中原的事在他心中还如蒙着盖头的女子,他只知女子美得诱人,却看不清她清晰的模样。但祖父之命重于山,他不敢不从。况且每日餐后祖父指点江山的情形,早已成为印在他心上的胎记,无法磨灭。
与往日的分离不同,这一回没有似凌迟般的苦痛,也没有漂泊无依的惆怅,就连不舍都无从说起。辛弃疾挥手告别祖父时,第一次从祖父眼眸中看到了光亮,像是有一只萤火虫飞进了子夜。当年岳飞之母在岳飞出征时,于他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而今辛赞那闪着盈盈之光的眼神,分明就是一条快鞭,驱赶着他向正义的大道上前进。
这一切看来,都是辛赞的安排,并无辛弃疾的意志在里面。然而,祖父“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已深深植入他的左心房,虽然汴京风华无限,却被金人强行把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因此,是到了心里种子发芽开花的时候了。而这一次燕京应试之行,恰如一场春雨,一缕春风,将他的稚嫩褪去。
事物本身的价值,往往会随人的需求而动。如若世人并不需要,任凭它是金银玉珠也是一文不值。一朝及第仿若一步登天,而对辛弃疾来说,这也不过是天边偶然飘过的一朵绮丽之云,风一吹便散了。故而,当他知晓此次应试以失败而告终时,并且没有像与他一样落水的人那样痛哭流涕、一蹶不振。因为他从未想过拥有,所以失去时也从未觉得可惜……
P7-8
时光韫不尽英雄泪
直到在纸上落下最后一个字,竟也觉得他仍只是一团影影绰绰的墨迹。若说命运对他吝啬,一生所遇皆是一场场阴差阳错,可他凭着厚厚的《稼轩词》,冠上了“词坛飞将军”的名号;若说命运对他慷慨,清风吹开的史卷留下了他的赫赫大名,但他始终做着战场的观众,“挑灯看剑”只在醉里,“吹角连营”只在梦中,岁月永远欠他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
时时在想,如若人生可以推倒重来,稼轩是否还会独自演一场无人来赏的独角戏,是否还会把生命的甘霖,许给荒芜的时代与流离的黑夜。顺着时光的隧道,溯洄从之,在微醺的灯光下,在历史的碎片中,拼凑他千年之前的风尘,也猛然了悟,这个悲情与豪情交织的失意英雄,本就甘愿做一个梦想的拾荒者,做一个贫瘠时代的流浪者,就算兜兜转转,一无所获也无妨。
曾经以为,他的一生至为简单,不过是想让金戈铁马的梦想走出自己心的领地,从而典当了岁岁年年。然而年龄渐长,阅历日深,尤其是在字里行间窥知了他所依附的时代,以及生命的历程,才恍然知晓,他的笔端,说尽了他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两难选择。
在时光一寸寸泯灭他的梦想时,他也曾愿做一个晋代的陶渊明。驼红色的流云,黛青色的山川,碧橙色的江河与湖泊,由眼入了他的心,又由心沁出他的笔尖,汩汩地淌在纸上。然而,以“将种”自命的他,早已让激情万丈的血液流遍全身,自然界的“小我”终究要服从家国的“大我”。归去,而舍不得归隐,只因他的心,始终在南宋那片热土中怦怦跳动。
有人作词,笔笔皆是闲情,而他却以毛笔为戟,以方纸为战场,将他的毕生心意,蘸着血泪与豪情,一点点摁进词中。翻开《稼轩词》,扑面而来的是挡不住的豪气,犹如千丈瀑布,一落九天。当然,这其中也不乏细腻之处。女儿家的柔情,他也懂。英雄的风流,向来值得玩味与赞赏,他也不例外。然而,他的风流水彩画,却不似柳永那般斑斓,而是以专情为基调,多了一丝清明泠澈,褪了一丝脂粉缛腻;捧出的是一掬真心,得到的亦是一份诚意。“众里寻他千百度”,相聚本是不可多得的缘,觅到了便懂得珍惜。
他其实也是嗜酒之人。李白酒入豪肠,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稼轩吐出的却是半生的心酸。想醉在战场中,却被三尺高堂抛却;想醉在山明水秀的桃花源中,却又心有不甘。进退两难间,时光已然惶惶老去。他的欢愉、悲伤、哀愁,甚至愤怒,终成了乱世浮影,在水中欲明欲暗。
翻到《稼轩词》的最后一页,一切那么,澄明,又那么混沌。懂与不懂间,千年哗然走过。朦胧也好,清晰也罢,至少陪他颠沛流离的旅程,已是人生至美的风景。
本书《千里清秋风流常在(附经典稼轩词永恒珍藏版辛弃疾的词与情)》的作者是杨晓影。
《千里清秋风流常在(附经典稼轩词永恒珍藏版辛弃疾的词与情)》选取辛弃疾的经典诗词,将诗词解析和他的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品读,语言唯美、情感细腻、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使读者身临其境领略他的诗才与多情,品味他的情怀和人生。
“与往日的分离不同,这一回没有似凌迟般的苦痛,也没有漂泊无依的惆怅,就连不舍都无从说起。辛弃疾挥手告别祖父时,第一次从祖父眼眸中看到了光亮,像是有一只萤火虫飞进了子夜。当年岳飞之母在岳飞出征时,于他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而今辛赞那闪着盈盈之光的眼神,分明就是一条快鞭,驱赶着他向正义的大道上前进。
这一切看来,都是辛赞的安排,并无辛弃疾的意志在里面。然而,祖父“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已深深植入他的左心房,虽然汴京风华无限,却被金人强行把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因此,是到了心里种子……”这是来自杨晓影的《千里清秋风流常在(附经典稼轩词永恒珍藏版辛弃疾的词与情)》的节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