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从2006年开始,一个三天的课程每年可以创造1亿多元的销售额,转介绍率高达85%,课程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6%;这家公司从2006年开始,每推出一门课程,不仅转介绍率、客户口碑、老师专业性评价极高,而且每年每个课程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跟这家公司深度合作的老师都是业界数一数二的,他们大多来自名企的高管,如惠普、苹果、复星集团、顺丰、通用等,在这家公司平台上的所有老师,自愿和公司共享课程的知识产权。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读完夏晋宇编著的这本《大师是怎样炼成的》,你的第一个反应应该会是赶紧把它锁进保险柜里,因为这本书“剧透”得太厉害了。
行动成功国际教育集团创造了从2006年开始,一个三天的课程销售额达1亿多元,价格从4800元到今天的23800元的奇迹,其他8门课程也成为广受赞誉的金牌课程。《大师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夏晋宇对该集团成功开发与打造精品课程经验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梳理,从中提炼出行之有效的规律与方法,不仅对培训师极具启示,也对企业培养专业内训师、建立企业大学、进行有效知识管理与传承、奠定行业一流地位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大师是怎样炼成的》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师者文化
王者一代帝王,师者百代帝王。
——毛泽东
从这句话,我们完全能体会到对圣贤的尊敬。
为什么圣贤、师者在中国会有这样的地位呢?
因为中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我们不像西方和美国,从小受到宗教的洗礼。在国外,不管基督教、天主教,或者伊斯兰教,他们都有严密的组织和规范,对于国民的影响比较大。而在中国,虽然也有佛教和道教,但这两大宗教对国民的组织和规范比较松散,在这种情况下,历代帝王推崇的儒家思想千百年来实质上就取代了宗教的功能(由于这个原因它被称为儒教)。
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学不仅是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形态,更是一种信仰的支柱和生活意义的依据。所以孔子、孟子及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在中国人心目中成为神圣的偶像,凝聚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而儒学的核心文化,其中首推的就是帝王和师者文化。在古代官场,获得晋升和提拔往往不看重家族,而看重师生情谊。也就是说中国的历史决定了大部分人不信基督教,也不信佛教,更很难信伊斯兰教,大部分人信奉的是“师道”。
所以,一旦某个人冠上“师者”,那么这个人就会有粉丝,会受到尊敬,受到追捧!
今天能够走上讲台的老师一方面是幸运的,是有光环的,但另一方面责任也是很大的,因为你要对所说的每句话负责,你不仅要能够授业解惑,还要传道,也就是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要给学员正能量,要端正学员的学习态度,要唤醒人性的善,而不是人性的恶!
也就是说,如果站在台上的老师本身人品有问题,那就太可怕了,这种所谓的“大师”甚至比杀人犯还要恶劣百倍,因为他错误的观念和思想会传播给很多人,给学员造成灾难,给社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后果。
但由于整个培训行业的不成熟、消费者的不成熟,以及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一些所谓的“大师”利用中国自古以来对“师者”的崇拜和信仰,传播歪思想,把神化自己和个人崇拜做到极致,甚至有的人还披上宗教的外衣,这就更可怕了。我曾经看过辽宁电视台专栏《老梁观世界》,在《机场的大师》这期节目中就揭露了这种现象,触目惊心。
我甚至还看过一个报道,就是讲企业家崇拜一个老师,居然偷偷地去喝这个老师没喝完的水,因为他认为这样他就可以获得能量和智慧,简直不可思议。
我们眼中的大师
那么,什么样的人在我们眼中具备“大师”潜质?
是那些口若悬河的人吗?
是那些口才出众的人吗?
是那些位居高官的人吗?
是那些家财万贯的人吗?
是那些知名耀眼的人吗?
是那些教授权威吗?
我们完全不这么认为。
中国管理培训行业初期较为混乱,行业与消费群体的不成熟,导致人们盲目崇尚口才、地位、财富、知名度等。
如果在今天有人说他是大师,他可能会被嗤之以鼻。在美国,真正称得上大师的是彼得·德鲁克、吉姆·彼得斯、菲利普·科特勒之类的人。但是,今天我还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把那些真正做出卓越贡献、影响很多人的老师称为大师。那么这些大师具有什么基因呢?
我们眼中的大师必须具备两大基因:
·专精深精神
·成为典范
专精深精神
所谓专精深,就是在某个领域能做到一米宽,一千米深。用李践老师的话说,就是钻油理论。石油是怎么钻出来的?就是找到焦点,专注,集中人力、物力,长期坚持,直到打出油!
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专精深精神呢?就看这个人在某个领域的工作、研究年限有多长。要想成为大师最起码要有5年,甚至10年以上的专注(行动成功的标准是15年)。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有成为大师的潜质。唯一要自问的是:我专注的是哪个领域?我在这个领域里专注5年以上了吗?
即使一个普通的工人,在某个工序如果做了5年以上,他绝对具备了大师的潜质。
专精深精神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
因为外面的诱惑很多。当你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打击你,嘲笑你,诱惑你。
因为人类的本性就是喜新厌旧。我们不喜欢重复做一件事,也不喜欢在一件事上做到极致,对这件事聚焦式地创新。我们喜欢什么呢?我们喜欢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这件事还没做好,就去做那件事。
李践老师的管理精髓“一米宽,一千米深,甚至一万米深”的反面,就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钻油井的精神,只能是一千米宽,一米深,那你就绝不可能成为大师。
P18-21
读完夏老师的《大师是怎样炼成的》,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紧把它锁进保险柜里!
第二天我请夏老师慎重考虑这本书的出版。
第三天在集团总裁办例会上我再次公开表达了我的担忧。
因为这本书“剧透”得太厉害了,行动成功集团十年磨一剑,磨的就是“制造大师的技术”这把剑,这确实是行动成功集团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而夏老师在这本书中居然毫无保留!
夏老师2009年加入行动成功,他是我见过的最有才华的老师之一!行动成功能够为客户持续提供实效的系列精品课和实效老师,夏老师率领的研发团队功不可没!行动成功的研发团队才是大师背后的大师!他们是行动成功的真正幕后英雄!
这让我很纠结!
最后我还是决定支持这本书的出版!
原因是我对今天管理培训行业现状的担忧。正如书中谈到的,培训行业还不够成熟,鱼龙混杂,假大空之风盛行,这个行业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正本清源,为管理培训市场注入一股正能量!
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被广大企业家和从事人力资源的工作者看到,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做好知识管理,建立自己的商学院,还可能撬功上亿的资本,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行业机会!
李践
行动成功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
你能想象吗?
从2006年开始,一个三天的课程每年可以创造1亿多元的销售额,转介绍率高达85%,课程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6%;
这家公司从2006年开始,每推出一门课程,不仅转介绍率、客户口碑、老师专业性评价极高,而且每年每个课程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
跟这家公司深度合作的老师都是业界数一数二的,他们大多来自名企的高管,如惠普、苹果、复星集团、顺丰、通用等,在这家公司平台上的所有老师,自愿和公司共享课程的知识产权。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读完《大师是怎样炼成的》,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紧把它锁进保险柜里,因为这本书“剧透”得太厉害了。
——李践,行动成功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